《我的名字不叫“等”》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1-16 19:22:4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4

《我的名字不叫“等”》是一本由齐一民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0-8-1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的名字不叫“等”》读后感(一):于谐趣中完成一次悦读这本随笔集主要是作者齐一民的读书笔记,收藏经历和心得,看中外各种剧

《我的名字不叫“等”》读后感摘抄

  《我的名字不叫“等”》是一本由齐一民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0-8-1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名字不叫“等”》读后感(一):于谐趣中完成一次悦读

  这本随笔集主要是作者齐一民的读书笔记,收藏经历和心得,看中外各种剧的观后感,还有作者本人在写作过程中的经历、经验、心得,也就是作家的“创作谈”,总之是作家丰富的文化生活,所读,所观,所思所想……本书正如图书简介上说的:语言简洁明快,主旨凝练,读来既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又具画龙点睛之效,于谐趣中完成一次悦读。

  《我的名字不叫“等”》读后感(二):一本很“文化”的随笔集

  

这是一本很“文化”的书,书话,收藏,剧评,作者的写作经历,还有作者近期诗作以及写诗的心得。关于孙犁的《芸斋小说》,关于《许君远文集》,关于鲁迅的杂文集;那么“收藏”呢?李经弼的字,舒乙签名的书,童道明签名的书,张爱玲的画集,止庵限量版毛边书

《惜别》,吴湖帆仿赵松雪山水画;“剧评”是作者一场场看下来再评述的,《图兰朵》《安魂曲》《巴黎圣母院》《卡门》《杜甫》……以一个作家视角……你说文化不文化?

  《我的名字不叫“等”》读后感(三):增增减减好心头(任玲)

  

收藏:增增减减的心头好

读《收藏》一节,眼前仿佛总能见着一个夹着书叼着笔、胡子一翘一翘的老顽童,都市红尘三千丈,大家都在忙碌和喧嚣的世道里挣扎,奔波谋生早起晚归,真要有时间和空间留给珍爱事物的,还是那些天真的孩子。

然后,齐一民闪亮登场,从以往笔触辛辣的散文和入骨三分的小说来看,他绝不是不知世事的书呆类型,而犹能抛开芜杂的俗事,认认真真地为自己的收藏品而骄傲得意,娓娓道来,就显得格外珍贵——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这是无数人追求而不得的境界,我亦然。

回到收藏的话题,齐一民老师偷偷摸摸和人在公厕前“接头”的情节,简直好玩极了,双方各怀心思,要在书法、旧书和邮票这样的“雅物”上下功夫、玩心计,买家卖家拼的是眼光和文化底蕴,谁对东西的“含金量”评价得准,在价格上拿得住,谁就“赚了”!最终成交,一锤定音,没机会后悔,无论是赔了赚了,终归是文人雅事,哈哈一笑,相约下次再过手罢了。

另外齐一民老先生居然也灵活运用互联网旧书渠道,是我所没有想到的,能与喜欢的作者心有灵犀,同交“孔夫子”老友,不亦乐乎?但网购旧书,总少了几分“捡漏”的窃喜,决定时也稍欠手拂书页轻嗅墨香的享受,略有遗憾。

齐一民写自己收藏的心路,很有些爱书人的贪婪:只要是好书,统统想纳为己有,张爱玲画集、绝版毛边书、吴湖帆仿赵松雪山水图,收了!不过他评说孔夫子网大肆宣传绝版一词,认为不应以铜臭淹没书籍的本身,玩“书以稀为贵”那一套,这便是做学问家的胸怀了。忽然忆起齐一民曾教书育人,做那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难怪对“绝版”二字,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涨价,而是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了。

收藏品就是这样在寻觅中增减,留下的都是心头好,但能做到像齐一民这样,毫不敝帚自珍,亦不像恶龙般守着收藏品满眼都是金币,才有收藏大家的气象了。

  《我的名字不叫“等”》读后感(四):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不足为外人道的痛(王刚)

  

作家往往都很敏感,能够见人之未见,说人之未说。几年前作家齐一民与苏童去澳门参加文学节,在受邀嘉宾名单里,主办方提到苏童和另外两位台湾女作家的名字,待到该说齐一民先生的笔名“齐天大”的时候主办方用了一个“等”字,就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写了一篇文章《我的名字不叫“等”》,而且在集结过去两年作品出版时,作者还特意选取这篇文章的名字作为书名。 这本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而想必许多人也会经历这样的尴尬:有时候是我们的级别不够,有时候是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转换的需要,有时候则是不够周到或者疏忽等各种偶然因素。

正如作者的笔名“齐天大”一样,虽然和“齐天大圣”仅一字之差,但知名度却有着天壤之别。 对文字色彩线条、对人情世态、对天地万物的敏感,这是创作成果的先决条件。作为作者过去两年读书、收藏、观剧、读书、写诗的合集,全书共分为书话、收藏、剧评、写作经历和感悟、读写诗心得和诗歌新作。

关于读书和买书,读书人有许多自嘲或幽默的说法,如“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又如“买书如沽酒,读书如慢酌”。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书话》一辑的《鲁迅的杂文集——必须是竖版的》一文中,齐一民先生讲到自己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书的经历:“卖旧书的人颇有意思——他们更有情怀。你看,他们把书寄过来时不知在包装上费了多少心思,里三层外三层的,而且包皮上的字迹也非常工整。”这大概真的是非读书人的情怀不能解释。

每个热爱读书、写作的人恐怕都有过中学时期遇到自己的作文被语文老师当堂表扬、诵读或者被印成铅字印刷的经历。齐一民先生更是这方面的佼佼者,用作者在本书第四部分《写作经历和感悟》里自己的话说:“所谓范文就是语文老师拿着两三个本子读这次作文的最佳文本。记忆中从小学到初中,我的都毫不意外地被读过。”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走了许多国家,换了多份工作,但热爱读书写作的习惯却从未改变,恐怕这份源自少年时代记忆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敏感往往会催生痛感。最能够彰显作者才情的恰是作者在本书中为数不多的几十首诗歌。现今的生活中,读诗和写诗一样恐怕都不无奢侈。诗歌我久已不常读,但今次却有幸读到了作者的新诗。在《再尝试集——我的诗歌新作》中,诗作风格各异,水准亦有参差,但大都可读可赏可目可心。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只有对语言有出色天分者才能在诗歌上有上乘表现,因此大凡好诗人也必是好的文章家。丰富性是文学最可贵的品格,无限的丰富性是经典作家区别于一般作者的关键。诗歌较一般文体更要求有高度的含蓄性。作者用了相当的笔墨描写生死、生命、生活等系列主题,如《墓地归来的感受》《我活着》《诗人与死》《质问生命》《都一样地活着》《清明节的新顿悟》《生死一条线》《父亲百日祭》等,读这样的文字很容易让人心情沉重、敏感并常常催生痛感。由于创作者感觉神经真真的发达,内心深处的痛感也就每每因此而生。内心深处的疼痛感和对现实的紧张感,与作家诗人的创作力往往是相始终的。 对本我心灵的观照,对世道人心的体察,对弱势者的悲悯,这都可能是必需的要素。这也是由“小我”成就“大我”的必由之路。

对一个拥有卓越创造力的艺术家而言,他拥有的所有才情、学养、思想、历练和胆识都可能成为他创作的养分并支撑他辉煌的艺术世界。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齐一民先生做到了。

本文标题: 《我的名字不叫“等”》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0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读后感摘抄《宋诗选注》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