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LordoftheRings》是一本由J.R.R.Tolkien著作,HarperCollin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44.00,页数:1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TheLordoftheRin
《The Lord of the Rings》是一本由J. R. R. Tolkien著作,HarperCollin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44.00,页数:15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Lord of the Rings》精选点评:
●其实吧,首次见到电影拍得比原著有Feel的小说……奥兰多功劳不小= =
●从来没看过这么长的英文原版小说,足足用了两个月!Tolkien 的内心是有多宽广,竟能虚构出这么宏大的中土世界。
●补
●应该是语言学家出身的原因吧,托尔金是个把小说写的很有韵律感的作家。看中文就会丢失这部分美好的韵律感。与电影不同,主角们经历了夏尔的毁坏与重建,能看到魔戒远征对他们的磨砺,和这之后的成长。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吧……
●我了个去,今天才发现竟然没标注读过这个
●原著万岁。I LOVE ELVES
●原版还是相当爽的,至少不用再为谁翻译的问题头疼了。
●如果说我遇到了你,我就已经一辈子都离不开你了。 魔戒,爱你一万年,最好的科幻小说~
●bk2、3留到现在才完成✅
●重温完毕……
《The Lord of the Rings》读后感(一):声相不是万能的
看过《指环王》的电影,说实话,和看《黑客帝国》一样,除了眩目的特技外,没看懂什么。有些经典真是电影或者电视无法表达的,他们只能以此为背景,进行改编,而这,在这些经典的重视拥趸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不喜欢看外国的那些所谓大片,除了特技真是没什么特色。但这也有些偏激,也许,我应该读一下《指环王》的原著。
《The Lord of the Rings》读后感(二):一本写给孩子看的魔幻故事
看完《A Song of Ice and Fire》后,觉得物超所值,遂决定继续读一读这部与之齐名的小说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先看完《A Song of Ice and Fire》的缘故,再看本书觉得写得一般般,看来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The Lord of the Rings》是部好书不假,但我读完感觉似乎还差了那么点意思,首先是从开头到进入故事情节太长,就像我本想着是吃包子,结果咬了两三口还没见着馅儿;就故事本身来讲呢,逻辑情节和人物关系过于简单,也就是写给孩子看的,成年人看了觉得有点小儿科了。不过,整部作品的气场和读完后带给读者的愉悦感还是在那儿的,整体来看依然是一部经典作品!
《The Lord of the Rings》读后感(三):有时间一定要好好写一篇长评
果然时隔……一年多?第二次看就注意到了之前忽视的很多细节,是因为撸完了Silmarillion和Unfinished Tales以及差不多把Hobbit(及其考据版,无误)翻烂了的缘故么= =
最后一章真的是sweet sorrow,明明是一个"You have all your desire"的结局,却无论怎么看还是给人抑制不住想要扼腕的赶脚,托大您这angst & comfort要不要玩这么转啊!果然原著作者才是真·大手Orz
King Theoden战死那里看得眼泪停不下来,胖子果然没有托大那么残酷,让他死前最后看见Eowyn,不过电影里面看到他说"I know your face"那里依旧哭得跟傻×一样。。。
有时间一定要好好写一篇长评,纪念当年狂迷LotR电影版那随风而逝的青葱岁月=3=(滚)
这次有一个细节看了非常在意,就是最后Aragon和Arwen的婚礼那里,所有人都去了(电影里面貌似还略去了洛林众人),但是Bilbo却没有去,当然他上了年纪不能车船颠簸也是一个原因,但是他对Frodo的解释,“我当然也被邀请了,我也期待了很久,但是真当临到时,我却发现,我去了似乎也没我什么事,而且我在这里(Rivendell)也有很多事要做。”
ilbo自己说他跟Aragon关系非常好,他在Rivendell待了十多年,想来跟Arwen也不会不熟悉的(他跟Elrond就很亲近的样子),所以他说“没我什么事”真得怎么看怎么是个遁词,merriment是需要“有我什么事”才能参与的么!这对于一个Hobbit来说根本不科学好不好!
--->我错了最近这记性真是Bilbo是说他在Rivendell事情很多而且打包很麻烦,“没我什么事儿”是不知道为毛我脑补出来的没办法我太read between the lines了哈哈哈(够)---
于是我当时看到这里第一个反应就是(很不正直的)“他是怕触景伤情吧……”
好吧我果然是被那篇说Thorin被PJ胖子美化成了矮人中的Aragon给洗脑了……话说“矮人中的Aragon”这形容真的是看一次戳爆一次笑点……
《The Lord of the Rings》读后感(四):碎碎念
1. 在看过电影已知结局的情况下还总是紧张得七上八下,托老的文字功底了得;
2. Aragorn和Frodo的形象塑造总感觉过于神性,让人很难有亲近之感;倒是Gandalf的暴躁性情,Sam的朴实琐碎,Gimli对女王大人的花痴(当着人家老公的面要金发也是很够胆了),让他们特别的生动可爱.
3. 小叶子和Gimli才是中土第一cp啊,一起战斗一起漫游一起西渡,看书的时候我内心全程都在咆哮:导演你居然拆我cp,人类和精灵的cp历史上有三对,精灵和矮人就只有他们了啊啊啊啊啊!
4. Faramir是怎么做到以那么少的出场塑造了全书第一暖男形象的?Eowyn这种一直生活在悲伤绝望中的强悍女战士,需要的就是Faramir这样善解人意的温柔智者来化解啊啊啊啊啊啊;Aragorn的仁慈宽厚总觉得有些冰冷和过于高高在上.
5. Rohan铁骑才是中土第一战力,不接受反驳;打完Helm’s deep就长途奔袭解围Gondor,在Pelennor血战后又冲到Black Gate自杀式袭击,骑兵就是那个时代的装甲洪流. Eomer就是全书第一铁血猛将,还没有Aragorn那些怪力乱神的天赋点加成.
6. Theoden王领军东行在我看来是全书最有王者风范的部分;作者此前此后花了许多的笔墨来赞美Aragorn的王者之风,却都抵不过这里Theoden率领军队沉默出发的朴素描写. Doom hung over them, but they faced it silently.
7. 此外吐个槽,Arwen整场战争的输出就是绣了一面Gondor王旗么…
8. Sam最后回到夏尔用Garadriel的礼物重建家园那段真是太美了!Saruman费劲心机干坏事,却被女王的先见之明一招摆平, 大快人心.
9. 附录里的语法部分实在啃不动,放弃了… 低等人类果然是学不会的…
《The Lord of the Rings》读后感(五):《指环王》和我们的世界
《指环王》最近在国内算是红透半边天了,电影就不去说它——影城100元一张的首映票也挡不住人们排着长队抢购——可是连原作小说也冲上了诸多排行榜,每个书店都把它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大卖特卖,这就未免让人觉得满腹狐疑:真的会有那么多的中国人喜欢这部小说吗?
没错,这部书问世以来在全世界卖了1亿本,我认识一个搞汉学的挪威人,自称把《指环王》看过30遍,坚信那是世界上最好的一本书(同时也相信小说里的“中洲”就是挪威)。可就是这同样一个人,居然说金庸的小说他看不下去。文化沟通,说说容易,到底离人类大同还远着呐。
脚上长毛的霍比特,丑陋畸形的小矮人,半人半神的法师,食人妖,僵尸族……我们会接受这些人物吗?——想想我们的《西游记》,里面哪怕是妖魔鬼怪,也是多么有趣可爱,多么美丽迷人!——我们会喜欢那些潮湿腥臭的地牢,黏乎乎的沼泽,阴风怒号的黑暗峡谷吗?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喜欢那样的故事吗?世上的故事,恐怕很少有比《指环王》更简单和无趣的了:魔鬼造了一只神奇而又邪恶的戒指,想用这个戒指来奴役全世界,于是各族的人和精灵们派出一个团队,负责把这个该死的戒指摧毁掉。他们走啊,走啊,走到一个地方,遇到一些妖怪,战斗一番,然后再走到另一个地方,又遇到一些妖怪,再战斗一番,再接着上路,如此往复,直到最后胜利。每到一个地方,作者都会停下来大写特写该地的风光和历史,搞得你会忘了情节的发展。至于像什么人物的心理,性格的发展,这些在《指环王》当中似乎完全都看不到。《指环王》既没有纯文学的对人性的深度探究,也没有通俗文学那些复杂曲折的情节,那么它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它哪来那么多的狂迷者呢?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个虚构的世界的游记和历史教科书来读,这也许就是这部不朽名著的全部奥秘所在。这部小说中的几百个人物和地名,可以说是处处有传说,人人有来历。作者托尔金倾注一生心血,虚构了一个遥远而庞大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严密而详实的历史,有极其丰富的细节。《指环王》里,光是各族人所说的语言,就各有声调、词汇、音节、风格方面的微妙差别,形成各不相同而又相互交融的语言系统。托尔金本来不是什么文学家,而是研究欧洲古代语言的专家教授。他有一个特殊的兴趣,就是自己创造语言。据说他一生创造了15种语言,然后把这些创造也用在了《指环王》的世界里。托尔金声称自己并不是《指环王》的作者,他只不过是获得了那些远古的手稿,通过研究整理,把它们翻译出来而已。这种说法当然是很多二、三流小说常用的“真实化”的老套子,可是在托尔金那里,这种把戏玩得实在是太专业、太厉害、太可怕了。他原书的附录F就是专门谈这些“翻译”的技术问题的。这些虚构的语言是如此真实,我们真的会产生那样的幻觉,好像真的有那些手稿的原本,也就真的有那个地方,真的有那个历史。到了这样虚实相生的境地,小说的情节好不好还重要吗?
这样看来,我们想要通过翻译来欣赏《指环王》恐怕是难上加难了。托尔金自己也说那是无法翻译的。也许需要一个托尔金那样的翻译者?《指环王》的世界体系是极其复杂的,读《指环王》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轻松事情。要搞清楚那里面的历史和谱系,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反复阅读,甚至需要学术钻研的精神。时至今日,研究者和托尔金迷们对《指环王》的许多细节争论不休,大家各自引经据典,包括托尔金语言学专著和私人信件中的材料,而越是争论,《指环王》中的世界也就变得越是真实。
《指环王》这样的作品强烈地体现了西方文学的一种“创世纪”精神,就是用有限的语言、元素、规则去创造一个无限的世界,这个世界在诞生以后会获得自己的动力和生命。这也是一种神话精神吧。当年上中国文学史,第一课章培恒先生就讲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形得成体系的神话,令我十分沮丧。这种沮丧感我也常常在读《指环王》、《沙丘》这样的小说时不断重温。可是再仔细一想,我们真的没有宏大的神话体系吗?最后我还是欣慰地找到了一个,那就是金庸的小说。
武侠小说恐怕是中国文学中最能对应于西方的奇幻文学的门类了。在金庸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毫不逊色于任何西方奇幻文学的“世界”。比较一下中西奇幻文学各自的第一高手是有趣的。我们真的要大大感谢金庸,因为他替我们扳回了极其重要的一分。金庸的武侠世界也是一个拥有无限丰富性的有机体,其中的“门派”就是《指环王》中的“族”,它们同样拥有自己的传说、历史和迷人的细节。要论人物的气韵生动,感人至深,金庸则远在托尔金之上。托尔金的小说里几乎没有一个女性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可是金庸创造了多少令读者们心旌摇曳的女子啊。在托尔金那里,所有的敌人们,除了坏还是坏,没有其它任何的特点。金庸的那些坏蛋,有岳不群那样的伪君子,有左冷禅那样的枭雄,也有鸠摩智那样的宝相庄严,各有各的坏法,没有一个坏得一样的。我最喜欢看金庸把大高手坏蛋写出非凡的气度,这一点二、三流的武侠小说家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托尔金也做不到。《指环王》当中,不要说坏人了,就是好人也没有什么英风侠骨的气度(阿拉贡稍微有点那个意思),像灰衣法师甘道夫和白衣法师萨罗曼,这两个算是顶尖的高手了吧,可是看看电影当中两人搏斗的情景吧,两人要么扭作一团,要么互相扔来扔去,一点章法和派头也没有,这种打法,迹近无赖,在金庸那里,就是下三滥的强盗也不屑的。《指环王》中的武功和魔法实在是乏善可陈,而且常常是混战和群殴的场面,大家拿刀剑乱砍乱捅,更不要说在武功中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了。
金庸的小说同《指环王》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无法改编成电影,这也是这世界上所有真正的文学杰作的共同标志吧。电影《指环王》出来以后,好评如潮,不但高居排行榜首多时,还收括了多个奥斯卡奖项,按说应该是表现很不俗吧?可是在真正的托尔金迷眼里,那绝对是个笑话,就如同真正的金迷会觉得央视的《笑傲江湖》是个笑话一样。道理太简单了:《指环王》很难翻译成中文,当然更难翻译成电影,就如同金庸的作品很难翻译成外文一样,要知道金庸的作品在所有非华语的地方都是惨遭失败的。我看《指环王》电影,感觉像是在看一个视觉效果惊人的电脑游戏(游戏迷一定会喜欢),这不是改编和“翻译”的失败和耻辱,而是文学终极的骄傲。因为小说《指环王》中最真实的东西不是在视觉上,而是在语言上。
《指环王》小说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忧伤,仿佛是对那样一个充满魔法的神奇世界的无限留恋。就在小说的进程中,一扇扇的门逐渐关闭,精灵们一个个退隐,暗影降临大地。大魔头虽然被击败了,可是神奇的魔戒也被摧毁了,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纪元,一个现实、理性和冷漠的纪元。今天全世界对《指环王》的迷恋中还是有那种失落的忧伤意绪吧。可是《指环王》作为小说本身,带着它对语言的惊人执迷,是不是也在逐渐远去呢?
作者:严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