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经典作品》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余光中经典作品》精选点评:●嗳。读完就忘记你吧。●诗当然不错。散文(尤其是前几篇)现在读来就觉得肉麻些,适合高
《余光中经典作品》是一本由余光中著作,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8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余光中经典作品》精选点评:
●嗳。读完就忘记你吧。
●诗当然不错。散文(尤其是前几篇)现在读来就觉得肉麻些,适合高中时候读。
●雅文姐的十八岁礼物~~~~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中西合璧,意象美。
●小时候最爱背《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也算学贯中西,但却只是偶得佳作,幸运的是一旦得之便惊为天人。
●其实,这类书年少的时候读读就够了。
●很多地方看不懂。
●除了《乡愁》,其它作品也并不觉得有多么惊艳吧
《余光中经典作品》读后感(一):<乡愁>
虽然这是我第一本余老先生的书,但喜欢余老的文字已多年了.
一直以来对余老有一种敬佩,我想是从小学就开始了吧,应该就是他那首<乡愁>.文风朴素却动人,每次读我总会不觉地流下泪,从小学到现在每每如此.
《余光中经典作品》读后感(二):余老的作品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在书店,无意有意的竟然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我刚好听几位同窗说余老的<乡愁>写的十分感人,给人一种脱俗的乡土气息.那时看到这本书还是对它有很好的印象的,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它很好,却又说不出哪里是它的经典.也许一本好书不需要评价,只要若干年后我们还记得它.这本书很好,细节说了就没意思了,还是自己去看吧!
《余光中经典作品》读后感(三):再无乡愁
几年前,在读《乡愁》的时候,总感觉这首诗没给自己多深的感触。邮票,坟墓,海峡,大陆,这几个不能联系在一起的词,说实话,的确没给我多深的美感。大抵,巨人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得到的繁华富丽。 等到离家越来越远时,也并不感觉到离开家的思念,更多的反而是一个人飘零的凄凉,或许是自己太过于年轻,经历的岁月太过于轻浅。那似断似续的念家之意,总在灯红酒绿,车水马龙,以及无边无际的忙碌与空虚中被消解。不是不够思念,只是匆匆忙忙、奔波劳碌之中,没有力气去念及。 后来,所有的念想,总在午夜梦回时悄悄走进梦里。你从不去承认想家,你只是乐于沉浸在梦里,宁愿永远不会走出来。你永远都回不去故乡,你也永远都走不出故乡。对于家的挂念都无法排解,何况对于国? 仿佛能够看见,这历经沧桑的老人,不知在多少个寂静的夜晚,辗转反侧,在梦里的故乡中徘徊,在醒来的巨大悲伤中,等待天明。于是与家的距离不论是一张邮票,一座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都难以跨越。即使近在眼前,即使触手可及,即使,立刻就能在熟悉的土地上,闻一闻梦里的土香,你也依旧回不去。回不去的是过去的岁月,无法填充是几十年的情感空缺。没法相见的除了亲人,还有过去的自己。没法接受的是这一生好像都不是真实的活着,真正的自己应该永远活在故乡的明月下,母亲的呼唤中。 在一辈子的似虚似幻中,只有生命走到尽头,那一刻才真正走向自由,走向故乡。或许,先生从未离开,只是终于回到了他梦中的故乡!而我们,将依旧带着他的《乡愁》,在回家的路上徘徊。
《余光中经典作品》读后感(四):所谓诗
十年前旧作,祭余光中老师
余光中写过一首《寻李白》: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不难看出,余光中自己就有些现代版李白的气质。诗不用说。他的散文写到兴处,也时不时会跳出一句“哈哈”之类的语气词,就好像这个人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和你交心畅谈一样。
余光中的诗使我想起年少时尝试写诗的经历。和所有以梦为马的同龄人一样,那些诗尚未懂得节制,往往只是一时兴起或无病呻吟,沦为情感发泄的工具。诗没有字数规定,不失为搪塞每周随笔作业的最佳选项。生硬的修辞、杂糅的句式、混乱的语序,时而插一句“你难道没见过江流水涌吗”式的反问,仿佛故意要人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到如今,自认为拿得出手的也仅剩下一句:
诗是我灵魂深处的利剑 剑既出 非见血不止步
虽免不了自恋的嫌疑,气势总归还有的罢。可惜年代久远,明了世事通了人情,别人怎么假我就怎么学,曾经的少年意气早不见踪影。常常听到抱怨,说现在的人际交往真是越来越功利虚伪了。不错,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谓一团和气不过是共同利益暂时营造出来的表面现象。有时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不得不割舍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谓收敛本性乃是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嘛。
而如今,我依然在写诗,但我的诗已经失去了锋芒,出鞘的剑见不了血,只溢出多余的组织液。与其拔剑四顾心茫然,不如把破剑小心收好,别拿出来丢人现眼。我是这么想的。
“诗人”赵丽华的所谓的“诗”《廊坊下雪了》,只有两句话:
“已经是很厚的一层 并且仍然在下”
如果说郭沫若写的“我的我要爆了”等等见证的是中国现代诗初期的青涩,赵丽华的“梨花体”是否已经预言了现代诗的末日?像《廊坊下雪了》这种自我炒作而成名的“名句”,简直就是在嘲笑中国三千年的诗歌历史。
舒婷在《神女峰》里写道:
“与其在悬崖峭壁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
现在看来,这倒更像在给时下流行的感情快餐做广告。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还有几个人依然在追求永恒呢?有一句话,叫做“时间是检验爱情的唯一标准”。时间的检验作用,狭义适用于爱情,广义则适用于一切事物,诗也不例外。赵丽华所谓的“诗”让时间检验的结果到底如何;仅仅凭借点击率,赵丽华所谓的“诗”究竟能存活多久——我也很想看看。
End.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