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是一本由王德峰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哲学导论》精选点评:●逻辑清晰,讲解到位,就是封面难看了一些●感恩的心。●思考大为改观●大一的时候为了准备考试读过,
《哲学导论》是一本由王德峰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导论》精选点评:
●逻辑清晰,讲解到位,就是封面难看了一些
●感恩的心。
●思考大为改观
●大一的时候为了准备考试读过,完全读不懂,最近两个月在pad上断断续续又读了一遍,还是有一些吃不透的地方。不过这确实是一本有想法的独到的教材。
●做为教科书,也太尼玛难懂了。
●终于在期末要考试了有危机感了于是我把你啃完了。
●这段评论出自五年前我手:“王德峰老师的真知灼见总能触动我的心灵。艺术化地文字写法陶冶你的灵魂。”。。。看着真tm触目惊心。。。血淋淋的过去。。。
●吐槽心得:哲学和宗教只是一墙之隔==宗教直接承认某个彼岸的最高存在,而哲学在不断追问来源的同时建构出一筐筐根基不牢靠的以“理性”达成“系统化”的理论,那个不牢靠的出发点在体系崩坍的时候又总是被发现它本身是一个被伟人们忽视了追问来源的公理性先天信仰。 而我的感觉是:哲学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本身。(于是在这么想的时候看到了书上类似意思的话==)笛卡尔那个“我思故我在”的用理性作出存在者的规定的出发点大概可以换成人就是在有限当中试图把握无限的悖论般的存在。悖论中纠结成的“一团毛线”是确认自我存在的根本途径? 哲学总是下好一堆定义,然后逐步论证建构一个意义体系,而其最基本的底线在于:对于“人”这一“名”之下的存在,相信它是“崇高“的。如果突破这一点,人不再为人,会变作他物。
●这本书“我注六经”笔锋常带感情,更多是作者的思辨与思考。不错的读物。
●托这本书的福,我终于知道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都是在讲什么了!
《哲学导论》读后感(一):适合对西方哲学有初步认识后阅读
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把王德峰的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虽说是导论,但是并不是什么浅显易懂的导论,而是作者用心书写的哲学。从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等几个方面,勾勒出哲学的根本问题和终极追求。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整个哲学史的变迁和发展,娓娓道来,读来颇有所获。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比较难懂,可以阅读完其他书籍之后,再重读此书,必可有新获。
《哲学导论》读后感(二):文风不敢恭维
听了王老师的课件,觉得还算清晰简明,层次分明,但是看这本课件汇总的哲学导论就没有了这样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开始变得累赘,拖沓冗长,作者生造了很多词汇,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很多可能是“哲学专业词汇”,我看起来感觉比较生硬,很多句型让我觉得有病句之嫌。作为哲学入门读物的哲学导论不应该用简明清晰的语言来教授吗?
作者的哲学思想很明显受到马哲的很大影响,所以在某些哲学流派的批判上不自然地用了很多马哲的观点去批判,所以影响了哲学流派评价的客观中立性。
作者的文风实在不敢恭维,看来国内要找本好的哲学导论类书籍也不容易。
《哲学导论》读后感(三):这本书适合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
相较于现在市面上大火的是一些国外哲学导论类书籍,如《苏菲的世界》 《大问题》等,王德峰教授的这本《哲学导论》看上去朴实无华,甚至有些教科书般的无趣。但却是给那些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预备的了解哲学入门最好的书。
那些易读的西方哲学导论,好比在和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闲聊:孩子,我现在告诉你我们成年人都是如何思考人生的,这些问题你未来也许都能遇得到呢。遇不到不要紧,了解一下也不错呢,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哲学哦。
而王教授的书,好比在和一个社会中已经屡屡被打击中年人严肃的交谈:我不会骗你,你遇到的这些困惑也是那些伟大哲学家毕生试图解答的,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这些问题。现在我来告诉你他们探索的历程。
《哲学导论》读后感(四):迟到的吐槽:不过如此,难以卒读
早前翻过十来页,近日才重又拾起读完,却是失望了。当年读时见识浅薄,以我今日之判断力(相比从前已有一定哲学基础)已看不上此书。前言无论在文笔还是思想上都很棒,可是正文不如前言诱人,文笔变得很一般,内容上同样乏善可陈,看到第一章的马哲我就头晕(王子本业是研究马哲),虽说是比较靠谱的马哲解读,而非中国特色化的,但还是使我的阅读兴趣大减,我可算明白自己当年为什么没兴致读下去。其实看该书的目录,即可见出几分马哲气息。王子的课堂录音我也听过,有见地有情怀,但民族意识显露其中,某些地方脱不开一种“相对”的思维,总非我所钟爱。第一章最后一节有点意思,第三章关于本体论的开创那一节部分可取,道器之论有道理。一到集中引用马恩,大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别,什么人民生活,社会性,实践,我就受不了啦,以及大段引用黑格尔。很多地方不得不跳读。也不可全盘否定,但毕竟大大受限,不开阔,不清新,作者自身的见地少的可怜,这本书的编排体例也无好章法可言,最后一部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我简直读不下去。且这书缺乏趣味性,一点也不引人入胜,毕竟是中国教材,教材味儿重。越到后面越像一本哲学简史,着重介绍了几个哲学家在某一哲学领域的学说,像是一本拼凑出来的东西。读某些中国人写的哲学书,总让我感到有些许的意识形态残余,这样的不纯粹总使我不太放心。在这样一种受限的视界里研习哲学,感觉我被洗脑了,以此为基础怎能做出好东西,怎能赶上西方学术界?要怪就怪体制吧,这样杀人的环境根本培养不出大师啊。卧槽,我怎样才能破除这一切做出非凡的事业呢?!日后选书读书要慎重:1,学好外语,尽量读经典原著;2.上乘译著;3.国外学者、大家的靠谱专著;4.国内学者的靠谱专著,首选功底深厚、为学至诚者(目前了解不多,涉猎有限,张祥龙、邓晓芒、陈嘉映不错)。推荐《哲学之树》,作为导论此书可谓精彩,逐步深入,见解非凡,令人叹绝,但对于哲学初学者可能略有难度。读《哲学之树》时我不停感叹真是棒,这样的东西我能写出来吗?读《哲学导论》时,数次默骂,卧槽,这什么玩意儿,劳资一定能写出比这好的。相比之下反而觉得赵敦华的哲学史显出些优势来:至少清晰、简明,无意识形态的赘余。(并不代表十分的肯定,只是相对的优势)
看到此书下面的评价我颇有些头晕,诸位只是听了课堂录音而没看书就来评价吗?或者是王子的粉丝?书和课堂的风格可差得远啦。。。勉强给个及格分,多次想中途弃书,耐着性子翻完。想来当年我在未读完此书的情况下即给别人推荐此书(也是因为老师、同学给我推荐,我才敢再推荐出去),真是误人哪,没有“调查”也就没有发言权,以后再也不敢了,一定读罢再推荐。。。
:没有哲学基础,没读过此书的人请勿来为王德峰翻案。
《哲学导论》读后感(五):王德峰“哲学导论”mp3的散装笔记
课程导论
一、哲学与人的关系
hD,代表一种学问性,而非Master的技能性
民族文化给予个人的意义,即是哲学的实际体现
家庭伦理性被资本契约性代替,形式理性让人们背离了幸福感
二、哲学思想是知识体系的基础(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
近代逻辑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态度)。自然科学技术被等同于真理
几何学并非实验科学
纯粹理性先于感性直观
实体(纯粹思维范畴):不无之物。构成经验(而非感官认识所得),将质料建立成经验。
哲学的对象:对经验之根据的思辨
解释性而非“真理性”的现代物理
时间性存在(进程)→先验想象→理性
三、哲学思辨与民族文化之命运
道:人的生命实践的总方向
儒得道德,道得自在,佛得解脱
哲学多元化,又任何哲学都在其他哲学刺激下中兴→一元化的哲学导致终结
中国哲学:从生命情感出发,不脱离感性,文以载道,非逻辑推理
道无物质精神之分
私产的哲学基础:西方:人格;中国:现世享受度
(器物、制度、人心)
讲经讲权的中国哲学
莫那识(第七识,自我意识)和阿赖耶识(第八识,总知识,语言)
第一讲 学科基本特征
非知识体系
要求问题意识
二、智慧与德性的统一
三、哲学与世界观
第二讲 哲学证明与人性的理想
数学的关:数论中分数概念;高数中极限观念。
哲学的关:区分自然意识与精神(自为意识)
“劳动”的本体论意义
↓
精神而非物种的人是“劳动”的结果
↓
人是自我创造的而非自然规律的结果
劳动将人教化成自为主体,主体是抑制性的,对欲望的节制,遵守普遍原则
二、(相对于感觉)观念的真实性
理念之重要性。区分人和猿,猿劳动于感官世界
赫拉克利特:流变观念。中国转向五行阴阳学说,西哲转向把变化视为现象。
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客体的不在场为其本质,被认识
第三讲 哲学与人的终极关怀兼论宗教的境界
死亡是哲学的缪斯,灵感所在,领会虚无是哲学的基本动力
二、个人存在地偶然性
三、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四、克服虚无的哲学之路
斯多葛主义:理性,练习死亡,超越虚无,吃苦达到灵魂深化
犹太思想:理性原罪
五、克服虚无的宗教之路
领受而非理解神思
仁爱大于道德境界
六、死亡的本体论意义
第四讲 本体论
一、本体论释义
存在如何可能
二、前本体论——宇宙本源学说
三、笛卡儿
我思故我在:物质性没有判断性→判断性的纯粹思维并非物质派生
四、康德
理论理性→知识
实践理性(伦理、社交)→确认知识体的存在,抑制生物性
自由是主体存在之理由,自由的可能性
五、黑格尔
历史必然性:人生于自由,自由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是自由以不自由的形式展开的过程
非理性领域的本无
第五讲 本体论的当代转折
一、理性的主体遭遇虚无
二、当代本体论主题
思想的移居,从意识到此在(对存在的领会)
三、既定存在
四、思想存在
五、感性存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