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EconomicsforHardTimes》是一本由AbhijitV.BanerjeeEstherDuf著作,PublicAffair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30.0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是一本由Abhijit V. Banerjee / Esther Duf著作,PublicAffair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0.00,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精选点评:
●比穷人经济学写得好多了,更加political,也说明了经济学家这些年来政治立场的变化
●两位非常喜欢的经济学家的作品!详细分析了近年来的几个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包括移民、国际贸易、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失业、转移支付,每个问题下都写了很多经济学界的经典研究和前沿尝试,很强调policy implication。在对专业学识信仰信任缺失以及学科体系高度发达的时候,经济学研究容易剑走偏锋,作者用这本书完成了多个层面的“科普”。虽然目标群体多是非经济学研究者,但读来仍受益匪浅。
●终于听完了!引用好多文献,感觉作者写论文的时候看完文献做写笔记就写了这本书吼。大部分理论和实证都很新,不过稍微有些凌乱,面面俱到;目前看来就是为新自由主义辩护!;原来hard times指的就是现在!
●A must-read book which is quite special and meaningful even more so in this world full of chaos and quarrels. Though some parts related to social welfare need further experiments to substantiate, it does share lots of insightful thoughts.
●Insightful discussions but suggestions appear to be quite disorganized and unclear at times
●引进的时候恐怕要删掉几句说great leap forward 的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读后感(一):经济学界的郭德纲写的一本“反”经济学的书
这本由诺奖获得者写的书拖拉了两个星期终于看完了,许多地方写得很幽默,可以嘎嘎的笑出声LOL那种,这本书就是对学过的一些经典经济学概念,通过大量实例(印度/美国/中国/欧洲)进行质询,给出一些开放性的结论,好书,有中文版。
对于作者最后写的小记,我浮皮潦草的翻译一小段(孩子马上回来了,没时间了精修了),我觉得写得很好:
正如将宏观经济政策整合到自己想法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写道:实用主义的人相信他们自己不会被任何人影响,而往往这样的人是那些失灵经济学家的奴隶;手握权柄的那些疯子,听风便是雨,从多年前那些所谓的学术研究里作为自己施暴的源泉。
想法具有威力,想法带来改变,好的经济学不能救我们,但没有它们,我们注定不断重复昨天的错误。
自大、直觉、理想主义和懒惰加在一起,让给到我们面前的答案变得不再可信、过分允诺,迟早会背叛我们。正如历史上一遍遍发生的,这些想法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坏。
我们知道向移民敞开大门迟早会毁了我们的社会,这样的想法今天占了主流,而我们调查到的证据与此说法截然相反。我们唯一能依赖的去打败这些坏想法的就是自己要变警觉,拒绝那些“明显的、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措辞的诱惑,对于那些过分光明的奇迹心存怀疑,不断质疑他们给出的证据,对于事物的复杂性要充满耐心,诚实的面对什么是我们知道的,以及我们可以知道的。失去警觉,对于多面性的问题的讨论就会陷入口号和固有的夸张形象,对政策的分析就会被江湖术士的春秋笔法所取代。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读后感(二):诺奖经济学家对一些热门社会问题的看法
这是一本贴合当下且信息量很大的一本书。两位经济学诺奖获得者通过大量举证RCT(随机对照实验)结果分析了移民,贸易,税收,自动化,贫富差距,经济发展放缓等热门的社会问题。以下内容不能算评价,更多是对书中内容的总结。
1. 美国
作者认为移民(包括蓝领移民)不会给本地居民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事蓝领工作的居民带来负面的影响,而贸易会。全球化贸易使得美国传统工业的工人失去工作,而就业的“粘性”导致他们难以重新进入新的岗位。同时70年代里根总统后对高收入人群的大幅度的减税。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的贫富差距拉大,一部分人被“落下”。而这些问题是自由市场无法自动修复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介入 (e.g. 收入再分配)。
然而一方面由于以上政策人们对政府不信任加重,另一方面金融、政治力量集中化。结果是被落下的人积累了愤怒且把问题错误归因于移民。政客(表面)迎合愤怒走极端化 ,实则可能被最富有的阶级绑架而难以制定伤害他们利益的财富再分配政策。
2. 发展中国家
对于发展中国家,作者大量以中国和印度为例。发展早期劳动力和资本的不平衡(劳动力多资本少)导致资本流入,生产力获得提高。同时靠优化其他资源错误配置(“misallocation”)的问题,经济获得快速增长。
而长期来看,资本的收益递减和优化错误配置机会的耗尽会使得经济增长回归(“converge”)到由有效劳动力决定的自然增长率。
虽然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过剩的劳动力,但这种早期的高速发展和后期的回归并不一定会发生。主要原因是缺乏效率的市场(各种信息不对称)。
3. 歧视,仇恨
在 “Likes,Wants,and Needs” 一章,作者讨论了美国当前的歧视和仇恨问题和印度的种姓歧视。
一个前后,对照实验显示,2019年美国大选之后,更多人(对比大选之前)愿意公开资助反移民组织。说明了公众人物,特别是总统,对于民众公开释放愤怒的带动作用。作者认为社交网络和传统媒体也有强化人们的愤怒和社会的割裂。
作者认为歧视移民和少数族裔的主体为受到贸易全球化影响的“poor white”。一个社会问卷调查中,认为移民是威胁的民众比例最高的州也是移民最少而受全球贸易,科技升级等影响最大的州。与仇恨情绪相伴的还有更高的自杀率,酗酒问题和抑郁。作者认为在失业等问题下,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建立在相对移民和少数族裔的优越感中。
另一方面,对于被歧视的少数。一项实验表明,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直接的歧视,被提醒自己的身份后,可能由于长期被“洗脑”,社会少数会“自我歧视”(self-discriminate)。
作者认为最有效的让社会更加包容(inclusive) 的方法是融合(mixing)。
4. 对于被“落下的”人的社会救助
两位作者同样也是“Poor Economics”(贫穷经济学)的作者。在“Cash and Care”一章,作者列举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政府或NGO的社会救助项目和它们的RCT(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一个让人意外的实验结果是,穷人会倾向于拒绝救助并感到受到侮辱。作者强调比起财务救助,更重要的是重新树立起人的人格的尊严和自我价值。引用作者的原话:“The goal of social policy, in these times of change and anxiety, is to help people absorb the shocks that affect them without allowing those shocks to affect their sense of themselves.”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读后感(三):增长与不公平---这个世界会好起来吗?
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越来越严重,美国在此次抗役中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就像“班级第一名这次期末考试不及格”的那种让人震惊。所以,一边在看书的时候,我一边在思索个中原因,书里的很多观点启发了我。
极简地谈谈书里的几个观点和我的想法。
1. 世界贸易总体来讲是让整体世界收益的,总体财富增加,贫困减少。
这个观点很多书和世界银行的数据都可以证明的。
2. 贫富差距在加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富人都是受益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没以前那么穷了,但是发达国家的穷人相对而言,日子更苦了,加上被无良政客/媒体操纵,怪罪移民和工作机会外迁。
美国很多底层人民确实是经济发展的大输家。道理我理解,经济有黏性,不是他们想努力就能成功。但在电视里看他们怨天尤人的样子,还是会有反感。说实话,这个世界上比他们不幸的人多了去了,不是每个都这么理直气壮的。
3. 减税长远来讲不促增长。“trickle-down"理论不管用。增长内生的性质是会慢慢停下了的。长期的数字和短期的政策的因果关系是?这部分我还要回头再看一遍。
文中讲到中国税收从占GDP 0.1%到20%,让政府可以投资更多社会项目。大政府确实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儿,碰到疫情,小政府的放任绝对是雪上加霜。
4. 政府大,收税多(尤其对富人)如果政策用的好可以减少贫富差距,让社会更有活力。
Bill Gates很赞同这个理论,欢迎对他这样的富人征税。个人认为更好的方式是提高遗产税,不要累计财富。中国人说的富不过三代很好的说明了太多财富对下代的身心发展也不是太好。父母对儿女最好的馈赠是爱和教育。
5. 在扶贫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对帮扶对象的尊严的保护。别觉得给穷人现金会把他们腐蚀。如果一个政策设计的好,是可以改善向上流动性和减少因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平。作者特别举例墨西哥的Prosgresa项目,政府补贴穷人,但是受助对象必须把孩子送去医生和学校才能拿到钱,效果很好,一直在持续。
一直以来,穷人为什么穷(包括现在BLM运动里讲的黑人问题)是制度造成的,还是个体不上进,一直是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作者的意思是首先政府要制定正确的帮扶政策来打破这个恶行循环。书里一直提采用临床试验的RCT验证政策是否“正确”。作者认为制定正确的政策,对现在这个世界而言,是比外空旅行和治愈癌症更重要的事情。
有两段感性的片段很喜欢,mark下:
ATD Fourth World was founded by Joseph Wresinski, a Catholic priest, in France in the 1950s, out of the conviction that extreme poverty is not the result of the inferiority or inadequacy of a group of people, but of systematic exclusion. Excl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build on each other. The extreme poor are robbed of their dignity and their agency. They are made to understand that they should be grateful for help, even when they don’t particularly want it. Robbed of their dignity, they easily become suspicious, and this suspicion is taken for ingratitude and obstinacy, which further deepens the trap in which they are stuck.
Time and again, we have seen in our travel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hope is the fuel that makes people go. Defining people by their problems is turning circumstance into essence. It denies hope. A natural response is then to wrap oneself into this identity, with treacherous consequences for society at large. The goal of social policy, in these times of change and anxiety, is to help people absorb the shocks that affect them without allowing those shocks to affect their sense of themselves.
6. 教育:向上流动大的地区标准化考试的成绩高,很多证据表明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对限制班级规模等措施即提高学生成绩还促进就业,而教育是抵御不公平最佳良药。美国这几年一直在砍预算,公立教育如何起得来?
想到中国的高考,曾经被人嗤之以鼻的应试教育,却让多少寒门弟子跳了龙门。虽然在执行的时候有舞弊现象(如最近的荀晶案),但社会整体受益了。
尽管世界乱象太多,充满理想主义的作者还是乐观的结了个尾。让我也用这本书里一句让人充满希望的话来结束这本书评:
We have the resources. What we lack are ideas that will help us jump the wall of disagreement and distrust that divides us.
If we can engage the world seriously in this quest, and the best minds in the world to work with governments and NGOs and others to redesign our social programs for effectiveness and political viability, there is a chance history will remember our era with gratitude.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读后感(四):经济学之镜
原文首发于 《经济观察报》 ,经过一定修订
一、实证之路
不管人文学者怎么抱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得寸进尺,经济学从没摆脱阴暗科学(Dismal Science)的外号。单单是主流经济学家们在面对重大的经济学问题时互相分歧的回答,就不符合一门严肃科学应有的公众形象。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奖项选择也多少暗示了这样的现状:1974年的诺贝尔奖由哈耶克和缪尔达尔分享。两人都在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的研究上做出过先驱性贡献,可其立场却截然相反。2019年获奖者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希勒则分别是有效市场理论和非理性繁荣论的代表人物。相比而言,2019年诺贝尔奖的选择,更多体现出经济学共同体中共识的那一面。
达龙·阿西莫格鲁在他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中总结到,现代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均衡、最优化以及经验研究。均衡是经济分析的方法论框架,最优化是经济学对经济主体行动的先验假设,经验研究则是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最为靠拢、也是当代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本届诺奖获奖人的贡献,正是在经验研究方面。
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将三人学术成就简述为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其具体所指,即为将医药学研究中常用的控制变量对照实验法(Random Controlled Treatment, RCT)引入发展经济学研究,对扶贫和政策领域所带来的突破性变革。从本届获奖人开始进行学术贡献(2002年)到获得诺贝尔奖(2019年)之间不同寻常的短暂间隔,可以看出这一新方法和新路径是多么迅速的获得了经济学界、政策界的普遍接受和赞扬。
二、随机控制实验法的兴起
班纳吉和迪弗洛夫妇(前者同时也是后者的博士生导师)在十年前的畅销书《贫穷的本质》中就曾主张,扶手椅争论对理解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并无帮助。经济学家应关注严谨、基于证据的科学研究。他们认为,在面对真实世界的问题时,经济学家们总是太多主张,太少证据;太多故事,太少方法。多年实践表明,随机控制实验确实是解决很多经济学争吵的重要武器,并且对改善数百万人的生命和福利有着真实可见的影响。
该书提到的两个著名研究案例是他们应用RCT方法的得意之作,因此下文略加介绍。
第一例是贫穷国家防治疟疾流行的政策选择。疟疾肆虐对非洲贫穷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由于蚊子是疟疾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广泛使用低成本的通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就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感染率。然而NGO和国际组织在非洲发放的免费蚊帐只有很低的使用率,降低了抗疫的效果。著名经济学家伊斯特利(《白人的负担》一书作者)指出,人们不用免费蚊帐的一个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是免费的。人们对于免费的东西很少能够正确估价。因此,伊斯特利建议国际组织应该以补贴过的价格把蚊帐卖给当地人,这会鼓励他们对来之不易的产品物尽其用。
这个主张是通过对行为主体的假设所推导出的结论。要证明这个假设的合理性,我们必须有经验的方法来加以检验,而这恰好就是RCT大显身手的地方。班纳吉通过精巧的设计,通过多组对照实验,发现免费发放不是蚊帐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以市场价/补贴价卖出蚊帐也不会提高它们的使用率。相反,哪怕以一个很小的奖励鼓励人们开始使用蚊帐,让他们体会到使用蚊帐的具体好处,在奖励结束后蚊帐的使用率也不会下降。受益者甚至会把使用蚊帐的好处告诉自己的邻居,鼓励他们也使用。通过推广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非洲疟疾疫区以很低的成本持久、广泛的提升了防虫蚊帐的使用率,大幅降低疟疾感染。
第二例是穷人分配资源时的消费选择。有一种假定认为穷人不能理性支配自己的命运和收入,所以最好由别人替他们选择他们要获得什么帮助。基于这种假设,相比直接的现金发放,各类食品和日用品兑换卷和价格补贴更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欢迎。班纳吉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很多穷人在获得经济改善后会消费口味更好,但营养更差、价格更昂贵的食品。所以直接以营养摄入为指标的政府补助经常错失穷人的重要需求。通过对比发放食品补贴和直接现金,班纳吉和迪弗洛更近一步发现,那种关于穷人无法控制好自己资源的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接受现金的受试者花在食物上的消费比例并没有下降,甚至还有所上升。受助者并没有拿钱去酗酒、赌博,或花在其它炫耀性消费上。班纳吉等人得出两个重要结论:其一,即便是穷人,也会在基本的营养摄入和口味之间权衡,缺乏对穷人偏好的实际了解在扶贫工作中会出现偏差;其二,至少部分穷人对自己所处的有限资源进行“理性”规划的能力比常识所愿意设想的更强,这对扶贫政策的制定有着重大的启示。
用统计学术语来说,随机控制法提高了经济学理解特定经济现象时的内部效度:该方法可以相对精确地测定特定的因素(蚊帐是否免费、补助是否是现金),和特定的现象(蚊帐使用率高低、在食物上的花费是否变少)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对检验特定的扶贫项目的具体效果和设计新的社会政策格外有用。在《贫穷的本质中》他们写到,同样是通过受控随机田野实验,研究者发现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且被很多国家和地区试图效仿的尤努斯小微金融,在改善穷人、妇女的金融状况方面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三、随机实验的限度
但正如万事皆有利弊,随机控制法也有局限性。首先,随机实验尽管提升了具体预测的内部效度,但是他对外部效度的贡献就相对较小了。外部效度指的是某个实验的结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推广。可推广性强意味着,从特定实验设置得出的结果,有助于推进我们对更一般的情况的理解。这要求经济学家们对随机试验中所表现出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有更本质的理论把握,然而单靠随机试验本身无法提供这种理解。其次,医药实验中的随机分组的周期更长,样本更多,测试的环境更丰富,对变量的控制和把握更加简单有效。生物学对药物原理的掌握也更加明确、具体。相对来说,经济学(包括社会心理学)实验所采取的样本数一般较少,实验设置中无法设想的遗漏变量也更多。这对经济学实验之结论的有效性也提出更多挑战。
最后,许多重大的经济学问题原则上就无法用对照试验的方法研究。像中国、印度、美国这些各自体量巨大,历史独特的经济体,其总体的发展是无法随机设计对照研究的。即便下降到区域和行业级别,我们能做的也无非是通过观察的方式,从能够获取的真实数据中,结合具体的模型和假设,设计我们的理论和检验。而这正是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班纳吉和迪弗洛获得诺贝尔奖后刚刚出版的新书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坏年头的好经济学》)是一本出于经济学家的公民责任而呼吁行动的、关注大问题的经济学普及读物。面临移民、自动化、贸易、福利改革、扶贫、气候变化这些重大的发展问题,班纳吉和迪弗洛认为自己有义务代表整个经济学家团体(或经济学家最接近共识的部分),进行澄清和呼吁。作者们强调自己向公众所普及的是经济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而不是更具体的口号化的结论。
由于他们在本书中处理的主题远远超过小规模随机控制实验的范畴,所以他们大量借鉴了同行中最新、最优秀的成果,以优美、流畅的笔触加以融会贯通。虽然同行们的方法和班纳吉和迪弗洛不同,但注重证据,讲求验证的思维模式和RCT方法背后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这正好也代表了当代经济学的最佳实践: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将实验证据、理论解释、微观案例相结合。
在“移民”和“贸易”等相关章节中班纳吉和迪弗洛以简洁、精确的语言向读者普及了最近几十年经济学家发展出的常用研究工具和统计概念:比如自然实验,双重差分,跨国回归,识别问题等等;以及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劳动力和资本流动的黏性;交叉价格弹性等等。
四、在观察和行动之间,在描述和盼望之间
对于RCT方法在研究“大问题”上的无力, 班纳吉从不讳言。他似乎把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能说清楚的就说清楚,对不能说清楚的就保持沉默”奉为圭臬。正如他在新书中娴熟但却毫不留情地总结发展经济学的可悲现状时所重复的,班纳吉多次提倡经济学应研究具体的、可以处理的问题,而较少投入精力到那些更像是哲学思辨和信念比拼的智力投资中。前者是真正能造福人们的“好经济学”,后者则要么无用,要么有害的“坏经济学”。
有趣的是,正是班纳吉和迪弗洛在本书中的优秀写作,反而向读者们更明显的暴露了他们所主张的“好坏经济学”、“好坏经济学家”的区分存在明显张力。
从纯粹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坏念头的好经济学》用丰富的方法和理论呈现,向我们揭示了“好的经济学”绝不仅仅是用最靠近自然科学的RCT去研究“小问题”。大的问题缺乏好的回答是因为这些问题很困难,而并非其没有意义。承认我们目前的成果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既是知识诚实,也是对知识进步的号召。实验和统计可以揭示相关性,但理论才提供理解。我们不仅仅满足于看到,中国进口确实对美国特定地区(虽然不是整体)的制造业就业造成重大打击,我们还需要黏性这个概念来更一般的把握问题的实质——和李嘉图的完美假设不同,具体的劳动力很难在地区、行业之间无摩擦无成本的流动,这导致他们常常困守衰落地区,承受贸易的直接代价——而这有助于帮助我们去更好的探索贸易在世界其他地区是如何影响当地就业的。
经济学家是人,不是经济学的载体。他们自然也有别的身份,有超出纯粹知识兴趣之外的目标。当活动家、领袖、公共知识人呼吁行动,她们是在提供愿景(Vision)。人们行动起来是出于对“好世界”的期盼和对“坏世界”的厌恶。大众的愿景必然包括信念的简单化和口号化。最好的基于证据和推理经济学往往提供的是怀疑主义——也许,在特定发达国家的特定区域的特定时期,低技能移民不会挤占本地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岗位。这说明当地劳动力市场有着充分的需求弹性(又一个该死的抽象概念!),但这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经验上都不是必然。也许,对最富裕群体的减税不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热情(毕竟他们已经非常有钱),但是无论是理论还是经验证据都指出大部分人确实会对税收水平作出反应:当税收上升,人们更少创造。
班纳吉和迪弗洛在《贫穷的本质》和《坏年头的好经济学》中都着力强调社会对部分群体的刻板印象,会对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实际表现造成重大影响。不幸地是,在持续至今的社会心理学“复制危机”中,各式各样关于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的实验成为重灾区——我们应该遵从最新的严格科学标准所提示的怀疑主义?还是继续大规模的投资于各种改善“刻板印象威胁”的项目?这同样取决于你的信念和愿景。
经济学中无处不在,而在本书中却鲜见的一个词就是权衡(trade-off)——为了获得一些东西,我们可能会失去另一些东西。不同均衡点之间的抉择就是愿景之间的对抗,就是对何谓更好世界之看法的分歧。对这种价值观上的诸神之争,经济学或社会科学(无论好的坏的)本身无力提供确切答案。经济学家作为公民可以选择自己支持的愿景,并用自己专业知识加以澄清和完善,但这并不是经济学家作为经济学家的本分。
当班纳吉和迪弗洛充满激情地描述经济学家对现实问题的诊断,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时,他们预设了自己听众极大的善意和行动自由。他们认为卫生组织确实最想要让疾病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地方官员确实最想要让居民扶贫脱困。阻碍他们成功的是缺乏正确的知识和方法,而不是动机和意图。但现实告诉我们这很少是事实。
当我们不再把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局限于政策制定者们所处理的对象,而把决策者本身也包括进去,把他们也当成有着自己复杂动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的行动主体,我们就进入了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我们会研究为什么出于决策者的理性选择,而非经济学知识的缺乏,好的经济政策在政治上很可能不可行。(“如果人均基本收入让我丧失自己对选民的控制,我为什么要追求它?”)我们不仅考虑一个政策在经济层面上会造成的影响,还有它对政治均衡可能造成的冲击。在大多数情况下,糟糕的政治均衡会反过来让大量良好的经济政策变得政治上无法实施。
班纳吉和迪弗洛大胆建议由政府对衰落地区的制造业岗位提供补贴,缓解产业转移必不可少的痛苦,同时通过大规模服务业公共支出创造就业,以应对自动化的威胁。政治经济学分析则指出,过于慷慨和发达的指向性公共支出就是在邀请恩庇主义和政治操弄。这是拉丁美洲政治和经济陷入死局的典型症状之一。他们强调GDP核算对于衡量人类福利的不完整性,主张将更加无形的痛苦和欢乐包括在内。政治经济学的洞见再次暗示,在官僚机构缺乏制衡的广大国家和地区,主观指标为官员考核的造假和扭曲大开方便之门。这将对本就脆弱的官员可问责性造成潜在的灾难性削弱。
在《坏年头的好经济学》最后几页,班纳吉和迪弗洛讲到他们和几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NGO成员的接触。作者们写道,这些热情和充满理想的同事让他们大受感动。本书以经济学家的冷静开始,以活动家的热情结束。好经济学基于严格的证据和小心的推测,“行动”和“想象”则更看重激情和印象。然而经济学并不停止在行动和愿景开始的地方。它不仅像自然科学一样研究外在的客体(他人),也提供一面自照的镜子,反射出我们自己的形象。它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告诉我们:为了改变坏年景而奋起行动的人,包括我们自身在内,远非完美无缺的天使。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