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叙讲疏》是一本由张舜徽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四库提要叙讲疏》精选点评:●非常好的一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叙与类叙导引。“首取《提要》本书以相申发,次采史传及前人旧说借
《四库提要叙讲疏》是一本由张舜徽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库提要叙讲疏》精选点评:
●非常好的一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叙与类叙导引。“首取《提要》本书以相申发,次采史传及前人旧说借资说明,末乃附以愚虑所及而讨论之”——有自证,有他证,亦有己见。《四库总要》因其官方撰修的背景,在目录学功能以外,其实还具有很强的矫正学风的反思性。四库馆臣所斥责与反思的对象包括而不限于:删改经文、弃传从经、错简说经、立言求胜、门户相争、个人恩怨、牵强蔓延、剽窃相因。当然,四库馆臣指出前人之“蔽”,亦难免存有“自蔽”,如惟上是从、崇雅抑俗、删改文献、苛求前朝,等等。如此说来,学术史意义上的“解蔽”,在评判他人“蔽于A而不自知B”的基础上,还须时时警惕作为C面的评判者之“自蔽”
●要看余嘉锡的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入《四库总目》门的好书
●入门必读啊!
●读古书须从目录学始,读目录书可从《四库提要》始,读《四库提要》当从张舜徽之《四库提要叙讲疏》始,取举纲知目,执简御繁之道也。张氏以疏为主,以辨为辅,逻辑清晰,文辞精炼,既可导夫后学,又可裨益学术,两美兼得,不可谓不善。此书当常置几案,时时翻阅,于我国学术之演变自可熟稔,反诸专书,更可知其于大背景下之位置,以一推十,必有多得。谨记。
●“学问门径”
●为这套书扣一分
●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辩证》与张舜徽先生的《四库提要序讲疏》都是学术分量很重的著作! 两本书合在一起看,简直是珠联璧合~ 余嘉锡还是张舜徽的姑父,都是厉害人物,家学啊家学!
●门径之门径,学问之学问。侯老师建议我手抄一遍,回家就抄。
●建议全文熟读背诵。
《四库提要叙讲疏》读后感(一):读《四库提要》前可阅此书
该书《自序》有云,昔张之洞教学,曰: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遍,即略知学问门径矣。而该书以此四十八篇叙(四部总叙与四十四类小叙)为门径中之门径。诚哉斯言!
该书大体以三部讲疏其叙,首取提要本书以相申发,此内证也,以提要见叙,以叙总提要,见四库总目提要之严密周备。次采史传及前人旧说借资说明,此旁证也,或曰笺证亦可,此可考见提要之所从来,又见提要之后出转精与旧学加密。末乃付以张先生之所欲讨论商榷者,此即申说也。提要虽精,然亦有可商,先生以巨眼察微,议论所及,多可立一言。如谓经部之“五经总义类”,或可立为“群经”,史部之“政书”或可易为“制度”,集部之“楚辞类”实乃“总集”,不必强为一类,此皆确然又见者。
要而言之,该书体量虽小,然功力不浅,实乃大家之作。
《四库提要叙讲疏》读后感(二):精心细读
今天把这本书看完了,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了很多,书是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终究是要还的。有一些不舍,就有从书里搜检了一番,多在我的笔记本上留下一些发人深省、静譬如里的高论!
确实是书非借不能读啊!新学期的四个月,也没了五六本书,但都没有读完,反而是借的书读完了好几本。
前一段时间导师就让我读四库提要,不过我从这学期开始不久就开始从朋友那里借来的这本书,抽空就看一下。一般看,一般记,一边查。我看书都是很没有效率的,一本书总是不能一口气读完,总是“慢条斯理”的今天一点,明天一点。就是这样的性格,就是这样的读书法,想改都很难。
这本书,张先生以四库提要各大类的总序和各小类的分序为线,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文句古雅,思路清晰。让我们对古代典籍的发展,学术发展的源流了然于心。引用的材料都是十分典型和重要的,很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看的书也不多,也不会写书评,就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其实就一句:“书很好,很值得细读!”
《四库提要叙讲疏》读后感(三):摘录
自序
群经传注之流别,诸史体例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衍,释道之演变原委
经部总序
书名——卷数——提要。
提要评定高下得失,归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儒学总共六变汉代儒生恪守师法、家法,不敢逾越。五经分立,专治一经。一经之中,又各有门庭,相互攻讦。其优点在于踏实严谨,其弊病在于拘束狭隘。
魏晋至唐宋,异说纷起,或信或疑。其弊病在于穿凿琐碎芜杂。(王弼、王肃、孔、贾、啖、赵、孙复、刘敞)
宋元诸儒,排斥汉唐旧说,专研义理。其弊病在于空无依傍,无所顾忌。(程朱)
元至明初,经义独尊朱说,“《大全》出而经说亡(顾炎武)。”其弊病在于偏党。
明代才士反拨朱说,自造新说,以致于臆说,其弊病在于放肆之极。
清初诸儒,如顾炎武、毛奇龄、阎若璩、朱彝尊等力矫明末之弊,考证之风大振,其弊病在于不免琐碎。
归纳起来,大致不过汉、宋两家,互为胜负。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若能摒弃门户之见,各取所长,则经义明矣。(然四库提要总不免尊汉抑宋)
诗类序
汉代四家诗——唐代毛传郑笺——宋代新说日滋——元明独尊朱说——清代弃宋复汉
诗序作者问题
春秋类序
说经家有门户,自春秋三传始。
汉代《公羊》《毂梁》《左传》先后立于官学。《左传》多叙事,《公》《毂》多释经
中唐以前《左传》传布益广,《五经正义》独取《左传》
啖助、赵匡以后至北宋,《公羊》《毂梁》复兴。孙复《春秋尊王发微》认为春秋有贬无褒,其过于深求反失《春秋》之旨;弃《传》从《经》,然经文简质,非《传》难明,谬矣。
征实者,其失小;骋虚者,其失大。
五经总义类序
汉儒旧说以《孝经》为六艺之大本,五经之总会。故《汉志》录《五经杂议》入孝经。
赵岐《孟子题辞》说《论语》为五经之管辖,六艺之喉衿。故《隋志》录《五经异义》以下诸家附《论语》末。
古人解群经之书少,多附《孝经》《论语》,后此类著作渐多,不能不别立一类。然《提要》名之曰《五经》,此类之下,何止五经,不如曰“群经”。
四书类序
四书之名,定于朱熹。
古人辑录群篇成书,常立一名统括,其名遂行于世,如《楚辞》、《礼记》
提要因四书已行世长久,四书之前古注所存寥寥,元明以来所解多从四书分出,因别立四书一类
小学类序
自《汉志》以来,小说之属,日益庞杂
提要小学类则只包括《尔雅》等训诂,《说文》等字书,《广韵》等韵书
史部总序
史传主于记事,观事之始末,方能一字褒贬。儒者舍《传》求《经》,徒为空言而已。
如司马光之《通鉴》,先为长编,后为考异,一事考诸多处,乃为绝作。
今总括群书,分十五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者也。《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无著录史籍之类,因史籍无多,此类书附于《春秋》之后。
《隋书·经籍志》始明标史部,分为十三目。
私家记载,惟宋明为多,盖因朋党之争最历,“不得志则以笔墨相报复。”然能多方取证论断,亦无由以惑众听。
目录类
目录二字连称,起于西汉。《汉书·叙传》:“刘向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录,略序洪烈。”
特为专书目录,则自郑玄《三礼目录》始耳。
目录有解题始于刘向《别录》。
簿录群书,必赖有解题而后可考镜得失。
《四库》用《宋志》之例,附金石之文于目录门,而别为子目。
子部总序
“自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子,男子之统称。
刘歆《七略》分诸子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实已分诸子为阴阳、儒、墨、法、名、道等六家。
诸子之书,或佚而不传,或传而莫继,诸家或増或合,四库列十四类。
儒家以外,有兵家,有法家,有农家,有医家,有天文算法,有术数,有艺术,有谱录,有杂家,有类书,有小说家。其别教则有释家,有道家。叙而次之,凡十四类。儒、兵、法、农、医、天文算法,“皆治世者所有事也。”
术数、艺术,“皆小道之可观者也。”
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旁资参考者也。”
释家、道家,“外学也,故次以释家道家终焉。”
经史乃学问根底,儒家固可与经史旁参,其他诸家,亦各有攸长,不能尽废也。“博收而慎取之”。
儒家类序
自王通仿古作《六经》,儒者递相标榜。(存疑)
迨托克托等修《宋史》,分道学(周敦颐 程颢 程颐 张载 弟戬 邵雍 朱熹)、儒林两传。
自宋以后,天下惟朱、陆是争,至明党祸大兴,明亡而后已。
《四库》以程朱为正宗(盖康熙好之),斥陆王入杂家,因其以佛语解经。
树党、争名、好大言,喜空谈,此宋明以来儒学之沉疴也。类书类序
类书始于魏文帝《皇览》(已佚)
《四库》依《隋志》旧例,隶类书于子部。
《四库》指斥类书利于剽窃稗贩,非也,此“编书之人所不能任咎者也”。
更赖以辑佚,校勘。
专考一事者,别无可附,入类书。
集部总序
集部《楚辞》最古,别集次之,总集次之,诗文评又晚出,词曲最晚。
别集古人不以文章立名,所作文章皆不署名,更不必说辑篇成集。
东汉以后,词人始盛,《后汉书》别立《文苑传》。
六朝时方有自编文集,齐张融《玉海集》为自编文集之始。
唐代出现雕版印刷,自编集自此迅速增多,以致繁杂。
别集名常用官阶、郡望、别号、谥称,或斋、馆、亭、园等。
总集总集编纂不免声气标榜,有意揄扬,但也有去取精当,只分门类,不事品题的上乘,如《文选》、《玉台新咏》,后世多沿其体。
诗文评诗文评之作,著于齐梁。论文之作,以刘勰《文心雕龙》为最;评诗之作,以钟嵘《诗品》为最。然评价不免出于私心,以个人好恶为准。
词曲馆臣视为末技,以其得其失,不足轻重,姑附存以备一格,实大谬矣。
楚辞类序
以“骚”称楚辞,最早见于《文选》。
《隋志》集部别立“楚辞”一门,后世因之。
自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传》,递相增补,无甚异说。
至清朝则异说纷起。清儒师心自用,往往随意变乱原文。
别集类序
集之始,实原于刘向父子校书,虽无集名,却有其实。提要承《隋志》之说,误也。
逮至齐梁,文集始盛。(张融《玉海集》)
自唐宋以至明清,作者众多,撰述虽富,散亡尤易。
名之曰集。或曰文集,或曰类集,或曰合集,或曰全集,或曰遗集。亦名之曰稿,或曰文稿,或曰类稿,或曰丛稿,或曰存稿,或曰遗稿。而集之中有正集、别集之分,稿之中有初稿、续稿之办。其不以集稿为名者,则命曰文钞,或曰文录,或曰文编,或曰文略,或曰遗文。名目繁多,不可胜数。总集类序
总集之作,一为网罗放佚,保存文篇,一为删汰繁芜,取选菁华。
《三百篇》为经书,《楚辞》本总集之始,提要因仅此一家,便承《隋志》之说,以挚虞《文章留别集》为总集之原。然魏文帝已裒徐、陈、应、刘,遗文,“都为一集”。是书虽未流布于外,然不可不言。
总集至宋代真德秀《文章正宗》,别出一类。然《正宗》论理不论文,正而不雅,固无人攻之,亦无人习之。“操正邪之见以绳诗文,固亦一大障蔽”
明代书商为图渔利,动成巨帙,粗制滥造,假托名流。
诗文评类序
《唐书》于集部之末,别立此门。
建安黄初,体裁渐备,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勒为一书,传于今者,《文心》《诗品》。
唐代《诗格》《诗式》。
宋代《诗话》
明人《诗话》好发议论,空谈为多,泛滥芜杂。
清儒《诗话》博参广考,不止有益于品论诗文。
诗文评大致可分五类:
刘勰《文心雕龙》究文体源流,论文章工拙;
钟嵘《诗品》追溯师承,品第作者
皎然《诗式》备陈诗法
孟棨《本事诗》收缘情之作,叙其本事
欧阳修《六一诗话》、刘攽《中山诗话》,论诗为主,体兼说部。
词曲类评
(诗体代降)
四库词为五类: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不录曲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