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市场》是一本由苏珊·斯特兰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国家与市场》精选点评:●向资产界定权利的转变意味着收入的分配要重新洗牌,那些既得利益者是很难接受的。我曾经建
《国家与市场》是一本由苏珊·斯特兰奇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1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6-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家与市场》精选点评:
●向资产界定权利的转变意味着收入的分配要重新洗牌,那些既得利益者是很难接受的。我曾经建议北京出钱买断之前的等级权利,当时北京方面的一些朋友也同意,可是很明显,这很难做得到。结果当时贪污就作为另一种补偿方式出现了。
●点了吧,最后那部分分析具体问题的实在是过时太久了。。。
●ipe课上达薷姐姐撺掇我读的···
●不知是女学者的缘故还是什么,偶觉得斯特兰奇的概念框架还是挺清楚的,只可惜IPE似乎也得不出神马靠谱结论吧。。
●生产结构和金融结构两章写的很棒 后面的就粗粗的看了看
●说的再好我也不喜欢看专业书
●读了3章 改读英文版
●IPE
●游戏能怎么玩,从来都取决于游戏设计者的意图。民族国家也一样符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么。隐约中,斯大妈似乎对美帝国霸权现状既无奈又无计可施,对英帝国(欧洲)霸权的失落无可奈何。也就只好从“道德”上控诉一下了。
●看这本书的种子是在武大听软件老师的课时埋下的,相比于其他著作的空洞,奇怪大妈用航空/海运结构、能源结构、福利结构还原出很多“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博弈,更重要的是她把之前聚讼不已的各个学派,按照关注点不同划入四大结构: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之中,不落窠臼,理论简约,分析精妙。
《国家与市场》读后感(一):关于全球化的一个代表性观点
作者系LSE国际政治经济学科的开创者,个性鲜明,希望这门学科可以独立于国际关系、经济学学者的外行手法;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advance of the market, retreat of the state,虽之后遭到不少学术上的驳斥,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如Peter Evans关于国家、社会与制度在全球化中的作用的阐述,但Susan Strange的观点或许要从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来观察。
《国家与市场》读后感(二):真不懂吉尔平怎么有脸在圈儿里混的,苏珊这才是真牛逼
什么叫思路清晰,深入浅出,什么叫博学致知,厚积薄发。人家这素质就是高。而且她这种四大类型权力结构的分析框架真是太精辟了,而且是纯原创,科学革命说的就是这种创造——几乎没有传承,只有破旧立新。你说人家怎么就能这么有创造力呢?
对国际政治经济有点兴趣——不管是对这个名称有兴趣还是对国际社会历史和未来的政治、经济感点兴趣还是对拿几个这方面的学分感兴趣——的人真的可以看看这本书。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如果是研究国政经的⋯⋯要没看过这本书,你就给我一边玩儿去-。-
苏珊啊苏珊,真不是盖的。要不是你已经故去并且我是个女的⋯⋯我一定娶你!
《国家与市场》读后感(三):《国家与市场》读后
记得去年看过一篇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跨大西洋分歧”的论文,作者将斯特兰奇作为大西洋彼岸(英国学派)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当然也把北美大陆的加拿大学者考克斯算在其中。跨大西洋分歧的表现有很多,集中体现在治学的方法论、学术理念等方面。《国家与市场》是我看的苏珊•斯特兰奇的第一本书,当然也是她最伟大的一部著作,我想可以这么说,毕竟这本书在西方前后反复复重印过七次(第一版两次,第二版五次)。
徐进老师在博客中评论英国学派,“英国学派的东西总是很难,不清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好像他们也不愿意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e0aa10100nr08.html)。我想不是不清楚问题,而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太多,而不会给出答案(能不能给出另当别论),斯特兰奇的这本书正印证了这样的观点。在本书中她提到“不管学者们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多么呕心沥血和不偏不倚,我们仍不得不承认,问题总是多于答案。”(本书第243页)所以斯特兰奇写作《国家与市场》的目的主要是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正像她的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样,请大家自己动手摘草莓,不要去买一篮子别人摘下来装好的果子。
斯特兰奇的这部著作,说难也难,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从结构上来看,本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先提出联系性权力和结构性权力的区别,然后用四个基本权力结构和四个从属结构揭示了国家与市场的联系。但是,涉及到具体阐释上,读起来还是十分费神的。海量的知识储备让斯特兰奇博古通今,纷繁众多的案例让我不得不去调查那些历史事实,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些历史事件跟国家或者市场能扯上多大的关系?为什么我所忽略的一些事件,斯特兰奇能够论述的娓娓动听?并且与国际政治经济联系起来?比如,斯特兰奇在书中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事实上只运行了十年(1958-1968),所以她并不认为该体系对战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有怎么样的重要作用,她甚至认为80年代以来的IMF的只能纯粹是越俎代庖。
斯特兰奇对权力结构的分层,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为基本结构的安全、生产、金融和知识,与作为次级结构的运输、贸易、能源和福利,我很难看出所谓的主次之分,在我看来金融结构和贸易结构二者相比,只能是伯仲之间,为何贸易结构次之呢?当然,除这八个结构内容之外,还能找到更多的结构内容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对象,比如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走私和恐怖主义等问题,这些都具有时代性,或许在80年代斯特兰奇写作本书时并不是显得那么重要。
十分欣赏作者提出的一些大胆的设想(我认为是大胆的,这可能与我的知识结构有关,别人或许并不这么认为),比如生产的要素问题,他认为应在古典经济学家所认同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在加入技术和能源两个要素。因为技术如此重要,以至于知识结构都成为四大权力结构来源之一;而能源则日益成为战后以来国家间乃至国家内部冲突的根源。
在谈到福利时,作者将福利界定义为广义上的福利,我们一般认为“福利”是基于国内的,国家利用税收而进行的再分配(从富人那里征税接济穷人)以及国家通过税收提供公共产品的一种手段。事实上,在国家间也存在者福利,它不同于国家内部,一国内部的福利是通过法律强制的渠道实现的(逃税就是违法)。而国家间福利的让渡则是自愿的、功利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利益熏心的,它集中体现的一国的对外援助(ODA)上。同时,作者还认为,福利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行善事”,“穷人帮助富人”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宁愿用斯特兰奇的原文进行解释:“在今天的专制国家里,统治者从人民手中榨取并变成国外银行存款和房地产的不义之财,远远多于吝啬地施舍给穷人的一点点钱。还好,作者列举的例子中没有中国,伊朗国王、菲律宾马克斯夫妇等等。读这段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还随手做了这样的笔记:“凭什么车船税不向政府用车征收?为什么汽车站前面的牌子上写着停车收费(公检法、行政执法车辆除外)?后面的case是我在老家的遭遇。在国家间福利的让渡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人家都说日本人在给中国ODA时抠门、小心眼,跟踪中国受援助部门的资金流向,要求制作账目明细。日本人并不是斤斤计较、希望你歌功颂德,而是他们想知道日本的ODA有多少能用到正道上,而不被政府官员劫持。
[英]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国家与市场》读后感(四):一个包装精致的盒子
这个学期有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课,所以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初读后想法很多,所以沉淀了几天再来写书评。
我给这本书三星评价,一颗星给这本书的结构(虽然这本书的理论框架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问题不小,但是还是比较符合一个简洁理论的基本要求的);第二颗星给作者在本书中提供的大量闪光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突破了原有的解读,给人新鲜感);最后一颗星给作者的声誉,毕竟笔者刚刚接触斯特兰奇,但是老师说要对学者要有敬畏之心!
第一个方面要谈地是笔者读此书时一个很大的疑惑,求教于各位书友。在本书的开篇,作者用了“荒岛的故事”来引出了三种社会(现实主义社会,理想主义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并且说明决定这三种社会形态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财富、公正和选择自由这四个方面的排列顺序。但是这里问题就出来了,这四个要素或是说这三种社会形态与本书主旨“结构性权力”的关系是什么?《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樊勇明版)认为 “决定财富、秩序、公平和自由的各种组合模式的答案是:权力”。笔者认为这个解释是很牵强的,权力只能解释为什么一种社会形态在社会上占主导,却不能解释结构性权力与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书友有真知灼见,请不吝赐教!
第二个方面,我想谈谈笔者这本书理论框架的问题(这本书在IPE领域享有盛誉,因此笔者就绕开好话直入主题)。作者“结构性权力”的理论起源在第二章“世界经济中的权力”中已经表述的很明确了,就是因为“联系性权力”的不足(其实所谓“联系性权力”就是韦伯关于权力的经典定义,因此下文没有特别注明,“权力”均指传统政治学的定义)。从下文作者对“结构性权力”的四个结构,四个次结构的定义来看,笔者推测,斯特兰奇之所以认为“联系性权力”这一定义不足是因为其主要关注在政治军事领域。
以上就引出了苏珊框架的大问题。笔者认为,由于对“联系性权力”的错误认识,导致了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下降。“联系性权力”之所以强调政治军事方面,并不是这个定义的错误,而是因为现实主义在世界政治中的主导地位。由于现实主义关注权力与军事力量,因此在学术讨论中,权力的意义就是倾向于权力与军事力量的方面(关于为什么现实主义会在国际关系中占主导,唐世平老师有很好的解释,书友可以了解一下)。其实,权力这一定义并不排斥除政治军事领域外的其他方面。例如,在新自由主义兴起以后,权力的经济方面的意义被人们挖掘出来,最明显了例子就是约瑟夫·奈在《权力与相互依赖》中认为”脆弱性相互依赖是权力的来源“。再比如奈的”软权力“理论就是权力的文化方面。因此,我认为权力的传统概念”强制别人做本不想做的事“这一定义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被主流理论限制了人们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珊的”结构性权利“就像是今天人们都喜欢吃豆沙馅的月饼,苏珊认为这满足不了身体需要,所以给散装的月饼加了个盒子,名曰”健康月饼礼盒“,里边有各种馅儿。其实这是一种多此一举的做法,虽说看起来整洁简单了不少,但是紧接着问题就来了,你说这”月饼礼盒“里都放什么馅的月饼呢?这就是下一个笔者要质疑的地方。
从传统的”权力“概念我们知道,权力是有很多侧面的,随着国际关系史的发展,权力也经历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以后也一定会继续发展。但是苏珊的权力结构和次权力结构是怎样选取的就是大问题了,连作者自己都说”选出这四种体系当然是带有一点的随意性的,因为要把其他次要结构也包括进来同样是顺理成章的。(P146)“这就决定了苏珊的结构不仅有历史限制,还有空间限制。还拿月饼说事,历史限制就是,你这月饼礼盒只能装4只月饼,以后食品工业发展了,出来抹茶馅的,牛肉馅的,不就装不下了么?空间限制就是,礼盒装的有枣泥馅的,但是我不爱吃啊,用不上啊!)所以,苏珊的结构既是静态的,也是死板的。
第二个方面,说说内容。正如一位书友已经写过的书评。这本书的细节真不好读(下边会说,这和翻译有很大关系),最让笔者感到不解就是“福利”一章真觉得和权力没有太大关系啊!当然,作者对很多知识点的描述就很精彩,突破了传统的描述,比如作者描述金融结构一章就非常精彩,真正的将政治与经济的纠缠描述清楚了。
第三个方面:翻译的问题。如果给翻译打分我最多给两分。首先,基本的汉语顺序的都没有调整,太懒了吧(这从全文中大量的破折号就可以看出来,英语中的从句和汉语的习惯是不同的,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过来,要不读起来很费力)。其次,有知识性错误。笔者的同学在读“运输体系”一章时,怎么都理解不了,翻来原著,发现译者在很多方面都曲解了苏珊的意思,有时甚至是反解。最后,由于译者是经济专业的,因此对国际政治的概念理解不深。例如在第三部分中,译者将“体系”与“结构”大量混用,其实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阎学通教授在2019年12月的《当代亚太》中解释过,体系包括行为体、结构、规范三个方面(其中结构就是所谓的两极,多极),虽然他在说国际体系,但是笔者觉得对于概念的界定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第四个方面: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才读出了苏珊”结构性权力“的真正用意,就是为了证明“美国没有衰落”——虽然它的经济衰落了,但是结构性权力还在。这就验证了笔者第一部分的说法,作者的写法其实是反过来的,为了证明美国没有衰落,所以不能用传统的单层次的权力概念,要用一个结构的、多层次的权力概念(这其实是有华尔兹批判的“还原主义”的特点的)。当然,作者在其中充满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这是笔者非常反对的。例如笔者认为世界有两股希望1. 美国复兴.2. 欧洲,日本接管烂摊子。哪里把我大中华放在眼里啊??
初学者,求轻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