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荒漠》是一本由莫里亚克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44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爱的荒漠》精选点评:●伴随着淅沥春雨夹带的雷鸣声,在阳台合上书本。莫里亚克的文字,是参透了现实之后冷静客观的揭示。有些热情,错过了时机
《爱的荒漠》是一本由莫里亚克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44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19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的荒漠》精选点评:
●伴随着淅沥春雨夹带的雷鸣声,在阳台合上书本。莫里亚克的文字,是参透了现实之后冷静客观的揭示。有些热情,错过了时机,沦为自作多情,结果变成爱的荒漠。有些婚姻,只不过对方自以为是和唯他是从的坚固束缚。连亲情,都可能是捆绑,是禁锢。与周围人事的格格不入和对真实独立的自我追求,终将成为出走的理由。
●本书收录爱的荒漠、苔蕾丝德斯盖鲁和昔日一少年。最爱爱的荒漠,内容饱满,往昔纷纭浮现,很有法国范儿。形式上,倒叙中有倒叙,长回忆中夹有短回忆,艺术表现力精湛,娓娓道来,很舒服。像法国文艺片。爱法国的一切!
●阿,对我来说有点小清新了,有些比喻倒是清新脱俗
●暑假所读,我最喜欢的。
●“具有逻辑的纯正和古典式的措辞简练“,婉转、晦涩的细致情绪, 古典,深沉的。
●一直都喜欢外国小说,喜欢他们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揣摩。而这篇《爱的荒漠》更是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摹特别的逼真而且细腻,看完很喜欢。
●敏锐
●这三个作品里面,最喜欢的一定是爱的荒漠,昔日一少年后半部分也很OK,有点像在德米安里面描绘的迷惘。爱的荒漠写心理太6,毫不遮掩又藏于纸下的欲望如同潮水一般。
●《爱的荒漠》:仿佛触手可及,却又孤独隔绝。
●桂裕芳老师的译本值得信赖
《爱的荒漠》读后感(一):为什么
这部小说奠定了莫里亚克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并且获得了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小说描写了“那些因皿缘及婚姻机遇而构成家庭的人们的孤独与隔绝”,主要通过沉溺于巴黎夜生活的主人公雷蒙·库莱热恍惚的回忆,展现了他在波尔多度过的青春时期,以及他的父亲的为人和遭遇,追述了父子二人因同时热变寡妇玛丽亚·克鲁斯所发生的戏剧性冲突。通篇除了运用追叙和内心独白外,还吸收了莫里亚克十分推崇的作家普鲁斯特的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把往事和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得哀婉动人,别开生面。
为什么这么多所谓名作家,我都看不出什么好来?为什么??
《爱的荒漠》读后感(二):我们在荒漠里看见海市蜃楼
“凡人,因为他们终有一死,所以害怕提及死亡;那些从不爱人也不被人爱的人,那些已经被人抛弃或背叛的人,或者还有一些人,他们徒劳地追求不可企及者,不屑于看上一眼追求他们而不为他们所爱的可怜者——所有这些人,一旦读到一部小说作品描写爱之心的孤独,就会感到震惊和愤慨。”
如今的世界上难道不都是这样的人吗?更可悲的是,这也包括我自己。不得不惊叹于那么久以前的作品,似乎还在写现在我们的生活。
医生自认为爱上一个纯洁不可企及的女人,在看到她偶尔喋喋不休的神经质后怅然离去。
少年激动于一个美丽荡妇对自己动情,但在发现她的纯洁高尚后愤然转身。
女人爱慕少年的天真炙热,害怕玷污他的纯真,却发现她自己才是狩猎的对象。
我们爱上一个个幻影,以为那是爱情,为之心跳加速,让它在头脑不停盘旋,当它是苦难里的蜜糖,颓丧时的兴奋剂。
殊不知幻影终会寂灭,在喧嚣热烈的骚动后,孤独才是命运永恒的归宿。
然而,即使身处在荒漠之中,或许仍有一种爱情,它是一条很窄的小路,不容易被找寻,但却能通向幸福的绿洲。
那是通过苦恼与怀疑获得的欢欣。那是穿过层层幻影幕布的最终相遇。那是真正属于灵魂的爱情。
《爱的荒漠》读后感(三):抓住青春和激情,你就无所不能
链接:《爱的荒漠》读书笔记
这部小说是一口气读下来的。
好作品不在故事,而胜在讲述过程令人激动。莫里亚克掌握了人心的很多秘密,他把关于人性的解读像种子一样洒落在作品的土壤下。阅读时,能体会到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和野心,洞察力精深而又懂得才情的克制——像写诗一样,他善于提前转折,引人入胜——语言清晰有力,思想深刻饱满,节奏扣人心弦,结构空间浑然一体。总之,初读莫里亚克给我的印象是,他完全可以仅靠文字有力地执行他的意志。
四个字概括:才华横溢。
《爱的荒漠》读后感(四):爱的荒漠
爱的荒漠,既有亲情疏离的荒漠,又有爱与被爱者无法理解的荒漠。所有人都是被荒漠活埋的人。孤独隔绝,身边的人触手可及,只剩暴露着头无助地望着。 小说语言细腻简练,富有表现力并且犀利,绝佳的比喻,致命的心理描写,看似线性的时间线却不断地插叙追叙,有点点意识流。形式和描写上已经大过主题了,很微妙。 苔蕾丝相比爱的荒漠在微言大义的心理描摹上更注重氛围的营造和人物的刻画。昔日一少年更加去繁从简,用对话和紧凑的情节来推动进程,然而在与前两篇不同的侧重第一人称"我"的具体心理时"过度复杂化",不知是视角问题还是莫里亚克后期的某些艺术拔高,宗教色彩也浓重异常。三部算得上是莫里亚克写作风格的变化史,其中我认为写到苔蕾丝时已经很完美独到了,前后两篇相比是一种极端化。不论如何,在细致入微的描写上,莫里亚克的作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莫里亚克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个体的无意识主要来自个体早期生活特别是童年时期创伤性经验的压抑",通过人物无意识的行动极易引导出的人物内心深处的罪恶,在宗教上就是所谓的原罪。"童年是失去的乐园,它介绍罪恶的秘密。" 三个主人公都有一颗道德心,但他们受自己行为驱使,"在别的命运中有反响"。他们的共同点是最终都获得了内心的救赎,无论雷蒙,苔蕾丝还是"我",他们身上都有着叛逆的存在,这种叛逆使得他们从爱的荒漠中挣脱出来。在我看来莫里亚克作品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告诉我们:救赎存在且又用。
《爱的荒漠》读后感(五):Sin L'amour
路上读书解读:
玛利亚是一个生活在梦幻与现实夹缝中的女性。她向往纯洁,单纯、干净、年轻的雷蒙刚好符合她对理想生活的想象;但同时,她又享受着情夫给予她的物质生活,因为懦弱而不敢摆脱。多年后,玛利亚终于嫁给了她的情夫拉鲁塞尔,躲进了一个并不属于她的家庭壳子里,扮演起贤妻良母的角色,孤独而妥协地度过人生剩余的时光。
再看保尔医生,他用爱上玛利亚来逃避沉闷的家庭。他精心扮演着他人所期待的样子,“好人”、“正直”这样的褒奖,让他迷失了自己。在五十二岁的年纪,当玛利亚出现后,他终于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他终于发现了爱的真正模样,终于不想被沉闷的婚姻生活所活埋。然而面对玛利亚的拒绝,保尔的道德感和自尊心,让他再次退缩到那个毫无生机的家庭,继续扮演着一个“好丈夫”的角色,继续享受着他习以为常的、没有爱、没有波澜的生活。
至于曾经最年轻的少年雷蒙,他因为缺失而不断寻找的那份情感,并非爱情,而是家人的关注。雷蒙从小被父母忽视,生活在冷漠的没有关怀的家庭中,所以当傍晚六点钟的电车上,一个漂亮的女人总是如期向他投来关注的目光时,雷蒙沉寂多年的内心复活了。可伴随着玛利亚对他的拒绝,他的情感彻底崩溃。被玛利亚拒绝之后的雷蒙选择了远走他乡,后来在近乎十七年的时间里,雷蒙像少年时一样放荡不羁,被“爱的荒漠”伤害后的他,成为了制造“爱的荒漠”的人。
至此,莫里亚克基本上完成了“爱的荒漠”这一主题的解读,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论是中年人还是少年,全都迷失在爱的荒漠中。他们绝望过,挣扎过,反抗过,但他们又是如此脆弱,最终都选了妥协,无一幸免地屈服于残酷的现实。在作者莫里亚克看来,“人生的孤独是无可救药的,甚至是爱情,尤其是爱情”。
但是,故事的最后,莫里亚克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在结尾处,七十岁的保尔来到雷蒙生活的城市,邀请他回家看看。雷蒙虽然没有当下就和父亲回家,但是月台上,雷蒙隔着车窗为老父亲保尔送行的画面,却是多年来仅有的父子和解。从此,雷蒙也决定放下对玛利亚的仇恨,承认这些年他其实一直爱着她。
经过十七年的漫长离别,当保尔再次看着儿子雷蒙,他感慨:这个和他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的男人——将比他活得长一点,但是他生命的后半部分,自己大概永远也见不到了。
是的,雷蒙是保尔生命的延续,他们有着相似的生存环境,却在遇见爱情的十字路口,作出了不同的选择,然后生命轨迹发生了转折。保尔顺从了安排,选择了适合生活的妻子露西,回归了家庭。而雷蒙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彻底离开令人窒息的家庭生活。保尔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他想象着,雷蒙也许还可以有几十年的时间去走出这片爱的荒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