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26 08:34: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9

《人物志》是一本由[魏]刘劭著[西凉]刘昞注杨新平张锴生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人物志》精选点评:●值得每个人阅读的做人修身之道,两千多年前人力资源管理

人物志读后感100字

  《人物志》是一本由[魏] 刘劭 著 / [西凉] 刘昞 注 / 杨新平 / 张锴生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物志》精选点评:

  ●值得每个人阅读的做人修身之道,两千多年前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总结。

  ●“物生有形形有神,情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情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燥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是故兼德而为执谓之中庸。中庸者,至人之目也。” 还是因为学相找的这本书,不然很多因与果之间有些跳跃,实践至细处便难以机变周全。 但这本书真的是极好

  ●稀里糊涂得到这本书,看了好久,差不多一年才看完一遍,现在在细读第二遍,好书。中西外的人力资源书不能得到其中百分之一之精华。好好读,最好是大学时,大二、大三读。

  ●集中国古代人才学之大成。绝对经典。

  ●在人才认知及识别方面的集大智慧著作,值得反复翻看。

  ●度的问题,量才适用。 中庸是很高的境界。

  ●2019.9.6,第一遍,此书应常读,常读常新,认识自己的品性,一步步做君子。辨识他人的品性,不被浅薄的表象所迷惑。

  ●本书的成书背景为三国。三位君主都是用人的高手——曹操擅长权术;孙权擅长恩义手段,刘备的人格魅力特别高。本书主要介绍了考察和任用人才的方法。考察方法为“八观九征”,例如,考察人的思想,要看这人的本来心愿,在什么情况下遇到阻力,他又做了怎样的选择。政治人才按能力分为8类——清节家适合从事礼法教育;法家适合建立法律制度;术家即谋士,例如张良。兼备这三种能力则是最好的丞相人选。低配版的“臧否”品德高尚但气量不足、不能宽恕他人,不适合做一把手;“伎俩”没有宏观视野,单纯有技能,适合主管技术工程;“智意”不能高瞻远瞩,只能随机应变,例如陈平。

  ●读原著吧,不要过多的看白话文,我们看书已经不是以前在学校那样了,能够知道意思并消化远比逐字逐句的解释更重要。 通篇看完,评论也评论不下去了,理解和吸收了一些东西,但是不如前期期望那么多,不足为外人道也。

  ●体察人情和洞悉世事的教材。估计是全世界最早提出个性差异的理论著作。阴阳五行部分和书本身的一些因果逻辑看不太明白,目前。

  《人物志》读后感(一):国学之经典,修身养性之必备

  书主要分三部分,即人才本体论、人才认识论和人才发展论。我做了个脑图,可对全书一目了然,有兴趣的同学可到这里下载:http://www.alirenren.com/space-5-do-blog-id-99.html

  《人物志》读后感(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力资源书

  《人物志》产生于魏晋时期月旦人物成风的时候,从才性九征结合阴阳五行来辨别分类各色人等,各种心性在人外貌形体声音等都一一表现, 正所谓相由心生。

  三才具有性情纯然则为圣人, 圣人已纯然至上,本书不于品评。 行性不定, 似是而非的人也不需花费笔墨。因此行文的重点就放在了描写偏质偏性的人才,此类人物性情恒定, 且有偏执之处, 比如有人在品德上突出,但行事不果决;有人在权谋上显露,但做事不坦荡;又或者性格柔顺之人贵在宽容,但是做事又容易优柔寡断,凡此种种。各种偏质导致了不同性格和相应的行为方式,处事、说话、举荐、相处中的得失。有些行为固然不得当,但性情使然,其结果必定是按照性情左右来行事的。

  人物志虽然杂糅玄学易理等过于玄妙的因素,但是按图索骥,不难在里面发现自己或别人的影子,本书宗意条件虽是偏质之性不可转移(就是本性难移), 但是在识人认人颇有借鉴意义。

  另外还夹在得看了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中的读人物志一篇,感叹老先生读书的融会贯通之道,也很有裨益

  《人物志》读后感(三):1800年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智慧

  如何识别和区分人才,如何做到人岗相适,这两个问题正是《人物志》所要解决的。全书关注的重点,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全才,而偏才。作者坚持辩证法的观点,认为多数人都是优点和缺点辩证统一的,识人,既要识优点,更要看缺点,用人才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作者认为,第一,不论贤或不肖,所有人皆具才能,分别只在于才能的种类与强弱程度;第二,一个人的才能与他的岗位有一对应关系,亦即必待他被安置到能让他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他才可以把内在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作者分别从外观、个性、心态、行事风格、气度上分为九征、体别、材理、八观、释争等考察方法,多维度观察评价人才。 书中发人深省处与警句策语,几乎篇篇有之,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这里无法穷尽一一列举,只是举一些比较有启发的例子。 比如,如何考察人才的品行?作者认为,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以人对待功名的表现,可以划分为三等人。大无功而自矜,一等。有功而伐之,二等。功大而不伐,三等。愚而好胜,一等。贤而尚人,二等。贤而能让,三等。缓己急人,一等。急己急人,二等。急己宽人,三等。 比如,如何考察人才的一贯表现?作者提出了“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意思就是考察他的朋友圈,观察他的日常行为,特别是要看在没当官的时候他安心于什么,在当官以后他所举荐的人,在富裕的时候他所施与别人的东西,在窘困的时候看他所作所为,在贫穷的时候看他索取是否正当,通过这一系列观察才能知道在不同境遇下的表现,才能得知他的内心状态。 比如,考察人才的先后顺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首先要看是否平淡无味,淡泊明志,第二步才看是否具聪明才智。作者认为识别一个人的一个方面,一个早晨就足够了,但是要全面地识别人才,要三天。第一天谈论道德,第二天谈论法制,第三天谈论谋略,才能彻底了了解人才的长处和特点。 比如,什么样的人才是一等人才?作者谓之“国体”,提出了”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的三个标准。什么样的人才是通才?作者提出了八个标准,“聪能听序,思能造端,明能见机,辞能辩意,捷能摄失,守能待攻,攻能夺守,夺能易予。” 比如,什么样的人在当时可以称之为英雄?作者认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徒英而不雄,则雄材不服也。徒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往也。故雄能得雄,不能得英。英能得英,不能得雄。” 比如,如何用人所长?作者列了十二类人,其中有一类人叫“沉静之人”,此种人做事患在过于深思熟虑,易令团队工作停滞不前。但若善加利用,在政策推出之前,让他找出疏漏则十分恰当。还有一类人叫“朴露之人”,此类人优点是直,是正直之“直”,但缺点也在直,是直露之“直”,亦即不能守秘。但若委以“轻”任,则将会戮力以赴。 比如,如何识别”两面人“?作者提出了有一种类型的人,貌似具有某方面特点,实则不然,似是而非,作者称之为“间杂”“依似”。这种人既要准确识别,还要谨慎使用。平常识别,作者认为,既要听其言,更要察其行。比如,作者提出有一种人叫“慈而不仁”,即表现的很慈善,很博爱,但一到需要救济帮助别人的时候,却显得很吝啬。作者认为,这是因为“爱财伤于慈”。还有种人叫“仁而不恤”,即看到别人困难的时候有恻隐之心,却顾及自身安危,空有仁爱之心,却无互相帮助之行。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仁不能胜惧”。还有一种人叫“厉而不刚”,即表面上大公无私,但是关系到个人私利时则心理懦弱,作者认为这是“利欲害于刚”。等等。 比如,识人察人中可能会出现哪些谬误?作者提出:”一曰察誉有偏颇之缪;二曰接物有爱恶之惑;三曰度心有小大之误;四曰品质有早晚之疑;五曰变类有同体之嫌;六曰论材有申压之诡;七曰观奇有二尤之失。“即在考察过程中,受观念等影响,容易产生的偏颇。作者也提出了避免的方面,即:不能只看评价、不能只凭自己好恶、不能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用发展眼光看待一个人、充分认识人际关系之间的复杂性、不能忽略环境的重要影响,更不能人云亦云或专断独行。

  《人物志》读后感(四):被忽略的三国识人大师

  刘劭,即便是资深三国迷,对这个人的名字可能也会相当陌生。笔者也很惭愧,在拿到《人物志》这本书之前,对其内容也几乎一无所知。

  这是怎样的作者?怎样的一本书?

  自古至今,知人、识人、用人、培养人都是一门神秘的学问,那些明君贤主,无不是深谙用人艺术的大师。而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知人善任”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对人才的准确识别和合理任用,有时候甚至关乎整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这本《人物志》就是一部人才学巨著,可惜其价值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

  可能是其作者刘劭名气不大吧。其实在《三国志》里刘劭有传,即《魏书》卷二十一《王卫二刘傅传》,这是王粲、卫觊、刘廙、刘劭、傅嘏的合传,也是魏国文人名士的合作,一般读者翻此传,基本都会被王粲传所吸引,因为该传原文及裴注部分囊括了应瑒、刘桢、阮瑀、陈琳等“建安七子”及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这一大票魏晋名士,星光熠熠,以至于后面刘劭的传记就被遮蔽了。

  刘劭在魏国只做到陈留太守、骑都尉,没有太多政绩可循,也与三国之中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鲜有交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青龙二年孙权北出、围满宠于合肥,刘劭在后方献计,为魏明帝采纳并最终去敌。可见刘劭不仅文采斐然,还通晓军事,故而在日本光荣公司游戏《三国志》里,给他的画像是一身戎装。

  虽然仕途不顺遂,但刘劭这本《人物志》流传下来了他的人才学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启迪。书中提出了德和才、兼才和偏才、英和雄等概念,探讨人的内在修养、性情与外显能力及行事风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独特视角。该书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流的人才学著作。20世纪初叶,该书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施莱奥克(J.K.Shryock)译为《人类能力之研究》在美国出版,至今仍在欧美、日本有众多研究者。

  比如,我们常说“英雄”,但在《人物志》第八篇中,刘劭将“英”和“雄”拆开分析,“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也就是说,本身有出众的才能只能占一个“英”字,而人必须具备可以将才能化为实干的勇气,才能占一个“雄”字,两者缺一,都不能称之为英雄。因此英而不雄,则群雄不服,雄而不英,则智者不归。若有人能够兼具英雄双才,则可驾驭天下英雄,创立宏图伟业。

  《人物志》里还有非常具体的识别人才的实操方法“九征法”,即通过人物的精、神、筋、骨、气、色、仪、容、言九个方面,来探求一个人的性格。

正直或偏邪表现在人的神色上;聪慧或愚钝表现在人的精气上;勇敢或怯弱表现在人的筋肌上;强健或纤弱表现在人的骨架上;急噪或沉稳的脾气在于气血;悲伤或愉快的情绪显露在脸色上;衰哀或严肃的形象显露在仪表之中;做作或自然的举止在于容貌;缓慢或急切的态度通过言语显示出来。

  如果一个人本性平静淡泊,内心聪明而外表清朗,筋脉强劲而骨骼坚挺,声音清朗而神色和悦,仪表庄重,容貌也端正,那么九种类型的特征他都具备了,他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刘劭在《人物志》内还将上古至两汉的人才分为十二种类型: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辨、雄杰,其源头为德、法、术这“三材”,“三材纯备”的“国体”才是最高级的人才,如伊尹、吕尚。

  《人物志》读后感(五):人心如水(读刘劭《人物志》笔记)

  图片皆道人心不如水,平地无风起波澜。——题记

  水利万物而不争,在瓶则如瓶状,在壶则成壶型。但是汇聚如江海则暗潮汹涌,诡谲莫测。

  故此刘劭感慨知人的困难,更麻烦的是,大多数人都自以为知人,反而忽略了人性的复杂。

  《人物志》里说:"夫人初难知,而士无众寡皆自以为知人"。

  人才的分类

  刘劭把才能分为三种:德、法、术。又将人才分为十二种:清节家、法家、术家、国体、器能、臧否、伎俩、智意、文章、儒学、口辩、雄杰。

  每一种人才都有其相对应的才干和缺点,而一个人的才干又与其性格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事业就有大小之分,人才就有高下之别。

  刘劭本人非常看中聪明和才智,他说"圣贤之所以美,美莫乎聪明"。如果有德行没有智慧就好像白天没有太阳不能滋养万物,夜晚没有灯烛不能照亮房屋。有智慧而没有德行就容易滥用伎俩,进退失据,虽有所建树大多不得善终。如红楼梦里的凤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看一个人的格局和优劣,最可贵的一点不是聪明而是平淡。

  刘劭把才德兼备的人称之为中庸,他感慨中庸是最美的品行,因而无法解释,只能去感受。

  同时刘劭认为中庸这种状态同样无法模仿,一旦有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陷去修正,就会顾此失彼,就像两个相对走来的路人彼此指摘对方佩剑的方位错了。此近乎道。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或许会不甘心,刘劭则给我们指了另一条路:通过不断学习来扬长避短,而不是执着于完美。

  才量大小之别

  有人说烹牛的器皿不可以煮鸡,以此说明能做大事的人不一定能干好 小事,刘劭认为这种认识可能存在纰漏。

  产生这种认识的根源是没有分清人才的类型和他符合才能的事务之间的联系。比如说:明君圣主可以治理好国家,但是未必种地就比农民强,这是上面那个见解的依据,实则不然。

  治国和种地不隶属同一个性质的事务,但是治国和治理地方就属于同一性质的事务,刘劭认为能治理好国家的人大多可以治理好郡县,但是治理好郡县未必能治理好国家。

  这种区别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下位者要做的是不断提高自己,上位者则是选拔能力高的人;下位者要不断表达意见,上位者要善于听取意见。

  屁股决定脑袋,这也是孔子一直提倡的君君臣臣。君君臣臣不是说,君王一定是君王,臣子永远是臣子,而是君王要像一个君王,臣子才能像一个臣子,否则纲常凌迟,社稷危矣。

  英雄的定义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胆力者雄之分也。——《人物志》

  如果只是智谋深远不过是一个谋臣如张良,如果勇力过人不过是一个统帅如韩信。只有智慧和果敢兼备如刘邦者,才是天下之主。

  如何识别人才

  认识人才的方式很多,古代的面相术起源很早,分成两派:一派为医相派,其典型人物如我们中学课文里《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即是医相派中高手,他擅长通过五官部位和气色,观察人之疾病以及寿夭生死;另一派则为命相派,侧重通过面相观察人之成就、命运吉凶。

  如相士说周勃虽能封侯,最后却要饿死;叶问说李小龙必然短命。

  诸葛亮在《识人七法》里用突发事件来检验将帅的品性。雍正通过八字来筛选官员。曾国藩用观察举止来选拨将领。以上都是古代上位者取用人才方式。

  这本书不仅给你提供了认识他人的人视角,更可以反躬自省,审视自己的不足发展自己的优点。

  《人物志》用"接识"来识别人才。本书成书于南北朝,南北朝流行用"风鉴"来褒贬当时名流。刘劭不认为只看人的仪表风度就可以武断的评论一个人才能的大小。

  欧阳修曾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七年太长,刘劭要判断一个人大体的才具,只用三天。

  第一天讨论道德,第二天了解他的法度知识,第三天交流谋略计策。

  当然,他也承认完全认识一个人基本是不可能的。

  以德养心

  心理学有一个短板效应: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在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天下智慧之人的见地大多相类,诞生于一千五百年前的《人物志》对人才有类似见解,但是刘劭不止停步于此,更有辩证法方式看待优缺点。

  刚猛是优点,过度就是严酷;温和是优点,过度就是软弱。但是刚直没有严酷的属性不能成就他的刚直,不敢揭露别人的缺陷,他的性格特点就丧失了,反而无所作为;温和的人没有软弱的属性就谈不上温和,反而令人厌恶。

  刘劭提醒到,这一切的不足都可以用仁、义、礼、智、信来弥补。他说:仁者,德之基(基础);义者,德之节(调度);礼者,德之文(纹饰);信者,德之固(巩固);智者,德之帅(主导)。

本文标题: 人物志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5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能力构筑竞争读后感精选万物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