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欧洲史》是一本由汪为华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一口气读完欧洲史》精选点评:●果然一口气,果然很快餐●veryshortyetusefulfortheemp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是一本由汪为华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精选点评:
●果然一口气,果然很快餐
●very short yet useful for the empty heads
●读了中世纪部分。作为之前对该历史没有一点基础的学生,作者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者。
●我的历史真的是太空白了… 基础扫盲吧算是,哎,怪自己以前历史不好好学。作为入门书籍,简单介绍欧洲历史背景,可以了。liuyi的书,她看得真仔细啊,有两处印刷错误都有铅笔改出来了
●配图属于垃圾级别。内容简单
●这并不是一本可以期待的欧洲简史,想来连历史学著作都不能归入。简单而省略地收集了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时间点并加以展开,仅此而已。最后一章的展望或许是全书的唯一可读之处。
●极为简略的历史科普。其中有较多表达都不够严谨。看个历史发展时间线还是可以的
●2019 07 欧洲是各种发源地
●还行把 作为速食。快快翻过
●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就无聊了……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读后感(一):一口气没读完 花了七天
没想到又一次与十几年前“过目不忘”的历史课本上的专有名词较量上了,此时老泪枞横,哈哈
见缝插针的看了《Troy》和BBC的《On Hannibal's Trail 》,敬仰万分啊。
决定回四川了收一本,空了多读几遍,不再为了应试。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读后感(二):畅读感想
这是本神奇的史记,分量轻也点到为止,并非面面俱到而着重分明。对于初涉欧洲史的人来说,兴许会有些吃力和考究的欲望,但对稍熟悉这段地域这些故事的史学爱好者而言,的的确确是一本神奇的史书。
这本历记最神奇之处,在于其能够恰到好处的和脑里关于欧洲历史模糊记忆串接起来,作者独到的眼光更能对其中空白之处进行填充,比如希腊的前身及诞生这段历史(跳出了印象中史书对此大谈希腊众神或是讴歌传奇却轻言历史的框架),真令人耳目一新,而这只是这小小一册史记的开始,而后,无论是关于罗马沉浮的描述,中世纪如何开端,以及德国三十年战争甚至之后二次不堪的世界大战,无不能感慨作者侧重方面奇妙之处。
但换一端来想,作者也许倾入太多主观因素在其中充当引导,其中民主的部分,多到甚至觉得厌倦(不过毕竟是民主一方发源地之一的欧洲),如此一方面大谈欧洲商业航海制度,却又不拿同期大帝国比如中国好生对比。
以上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读后感(三):“欧洲女皇”玛丽娅·特蕾莎(Maria Theresa)
玛丽娅·特蕾莎(Maria Theresa of Austria,1717—1780)奥地利国母,女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凭借尊贵的血统得到了奥地利、匈牙利、波希米亚三顶王冠,并使他的丈夫和儿子获得了帝国皇冠,她在战争与和平时期都取得了流芳后世的成就,她的名字同18世纪的中欧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使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重现焕发了活力。1717年5月13日,玛丽娅·特蕾莎(英语:Maria Theresa of Austria;德语:Maria Theresia;西班牙语:Maria Teresa,名字又译作“玛丽亚”,姓氏又译作“特里萨”、“特雷萨”、“特蕾萨”、“特雷西亚”、“特蕾西亚”、“泰勒莎”、“杜丽莎”、“特瑞莎”)。霎哈嘉创始人锡玛塔吉提到玛丽娅· 特蕾莎是古哈拉希什米(Guhalaxmi)。
据说玛丽娅·特蕾莎出生时,皇帝查理六世正在拉克森堡皇室猎苑,清晨,来自奥地利的霍夫堡皇宫的使臣将皇后即将分娩的消息告诉皇帝,他立即催马急行了13英里来到霍夫堡,这反映出皇帝对一个健康继承人的重视。事实上,查理六世亲身经历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3),当时他的父亲利奥波德一世曾想为他的小儿子查理取得西班牙国王的王冠,但在和法国的战争中失利,最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奥尔良公爵腓力成了西班牙的菲利普五世。长兄约瑟夫一世死后,查理继承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他深知西班牙这个庞大的帝国在美洲的统治江河日下,已经完全失去了欧洲大国的地位。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查理六世颁布了《国本诏书》,当时他没有后代,他的兄长约瑟夫也没有男性后代,只有两个女儿。查理六世在这份诏书中特别强调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奥地利、匈牙利和波希米亚不可分割,如果自己仍然没有后代,那么约瑟夫一世的两个女儿则可以继承这些领地,这份诏书违背了1000多年来的《萨利克法典》的内容,该法典宣称女性没有继承财产的土地的权利,这本法典一直被西欧和中欧各国奉为至高法典。查理六世为了得到欧洲列强的保证,同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可以按照《金玺诏书》的规定,从7个选帝侯中选举产生。作为保证,法国、普鲁士等国都在这份诏书上签了字。查理六世本来满心想生一个男性继承人,但等来的确是个女儿。1718年,另一位公主玛丽亚·安娜降生了,1724年,他们又有了一个女儿玛丽亚·阿玛利亚(活了6岁)。此时皇帝已经39岁,他再也没有得到一儿半女,玛丽娅·特蕾莎注定要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者。
1740年10月,查理六世在吃了有毒蘑菇后病倒了。眼看父皇病情日益恶化,已有3个孩子、现又第 4 次怀孕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心中一急,晕倒在钟爱她的父亲床边。人们赶紧把她抬出房间。查理六世驾崩,终年 55 岁。10月20日当天,年仅 23 岁的玛丽亚·特蕾西亚登基,继承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全部领地,成为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女王以及奥地利的大公。在登基大典上,这位年轻的女王强忍着悲痛,以清晰而又坚定的语调宣誓就位,发誓要将父业继承下去。满朝文武都被女王的美貌、勇气和决心深深打动了,于是纷纷表示效忠,高呼:“女王万岁!”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唯一的女统治者,女王十分清醒地看到自己执政时所面临的艰难形势,她惟有以百倍的勤奋,坚定的信念去迎接挑战。登基后的第二天凌晨,女王就召开枢密会议,她的丈夫作为摄政王坐在她的左边,其余 6 位先父时代就白发苍苍的的大臣按平时的习惯入座。女王坚定地表示,只有她才有权按照国事诏书继承父位,并决心捍卫现有的条约和协定。同时,她将全部留用这些重臣,同他们忠诚共事,保住哈布斯堡帝国的地位。诚恐诚惶的大臣们为继续留任而感到高兴,一再躬身表示愿竭尽全力,辅助女王,重振霸业。女王深信,是历史赋予她一种使命,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她了解到百姓对帝国的命运深感忧虑,便常到百姓中露面,竭力安抚他们。她敞开宫廷大门,接待最低一级的臣属,听取他们的要求和怨言。不久,年轻的女王就得到臣民们一致的赞誉:“女王万岁!”女王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勤奋工作着。遵照她的要求,侍从官为女王制订了每天的工作日程,并呈送给她。女王看后,不禁喊道:“什么?难道要我8点才起床吗?”她立即用那充满活力的手把8点改为6点,并在括号内加上“5点:夏季作息时间”。她不顾宫中传统,把晚餐由晚11点改为8点半。因为对每一个案卷,每一项工作,她都要亲自过目,她必须抓紧时间,晚上也要工作。她乐于全国各地巡视,在乡下一口气步行几个小时,途中仅吃一顿便餐。她临产前还到歌剧院接见演员,分娩后几乎看不到她休养,没两天她就去走街穿巷,或伏案工作了。
然而,预料中的危险不久就发生了。继普鲁士之后,巴伐利亚与法国以及西班牙军队一起加入战争,从而揭开了长达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序幕。面临如此严重的威胁,玛丽亚·特蕾西亚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屈服和软弱。她一再表示,将誓死保卫父辈留下的家业,寸上不让。1741年4月初,奥地利军与普鲁士军在莫尔维茨会战,结果普鲁士军获胜。这一胜利,使整个欧洲都吃一惊,法国、英国、荷兰、汉诺威和尼德兰的代表都表示愿意与胜利者结盟。以前曾获得各国确认的国事诏书成了一纸空文。1742年2月,巴伐利亚选帝侯阿尔贝尔特登上帝位,成为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七世(这是最后一个非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国皇帝)。布拉格也被德意志各邦和法国军队占领。西里西亚被占,国事诏书遭废弃,以及查理七世加冕,导致哈布斯堡王室的帝位旁落。这接二连三的打击,使女王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
然而,也就在这时,玛丽亚·特蕾西亚开始发挥出她非凡的才干,逐渐成为一个杰出的女统帅。首先,23岁的她在1741 年6 月前往匈牙利,参加加冕仪式。她头戴王冠,顶蔽华盖,登上匈牙利国王的宝座,大主教和匈牙利的王公显贵向女王宣誓效忠。仪式结束后,女王在议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以承认匈牙利人的特权为代价,获得议会和民众的信任。匈牙利议会决定提供10 万人的军队,与奥地利军队共同抗击外国的入侵。接着,与英国结盟,获得了经济援助。在1742年6月忍痛通过签订条约,暂时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使普鲁士退出反奥地利的联合阵线,暂时保持中立。局面终于逐渐扭转,1742年从匈牙利开来的军队开始在西线转入反攻。法国、巴伐利亚军队被赶出奥地利境内。1743年6月9日,克芬许勒元帅指挥的奥军攻占慕尼黑,巴伐利亚残部投降。隔断在波希米亚的法军最终仓惶逃离。查理七世成了一名没有土地、没有军队、也没有钱的君主,在一个又一个城市流浪。由于形势逆转而深感恐惧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撕毁了保持中立的条约,于1744年8月率8万军队再次向奥地利扑来,使奥军又一次面临危险。1745年1月,查理七世皇帝因病驾崩,在临死前他告诫自己的儿子,放弃皇冠,与奥地利讲和。这一突然变故,使危机顿时烟消云散,通向和平的道路打开了。巴伐利亚与奥地利之间的战争结束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的丈夫弗兰茨·斯特凡也因此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成为弗兰茨一世。
1745 年 10 月 4 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典礼在法兰克福举行。当弗兰茨一世和女王出现在大教堂时,人们欢声雷动,大家不仅想看一看头戴皇冠的罗马皇帝的英姿,更想目睹这位己被称作“皇后”的匈牙利兼波希米亚女王的风采。仪式结束后,皇帝举起双手,向皇后递上金球和权杖,而皇后向她丈夫致礼,挥动手帕,亲口高呼万岁!这时,群情激昂,“皇帝万岁! 皇后——女王万岁!”的欢呼声经久不息,人们都为这一对恩爱的帝王伉俪而自豪。1745年圣诞节,维也纳上空雪花飘扬。嘹亮的钟声敲响了,它不但在庆贺圣诞,而且在祝贺奥地利同普鲁士缔结了和约。英格兰、西班牙和法国也相继提出议和。1748年,长达 8年的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终于结束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王虽然失去了西里西亚领土,但却成功地维持了父皇时代的大部分领土。神圣罗马皇帝的桂冠也重新归于哈布斯堡王室。全欧洲都把玛丽亚·特蕾西亚尊为皇后兼女王,甚至连老对手弗里德里希二世也称她为“匈牙利女王”了。
“上帝的怜悯使我得以坚强,使我能够在他为我安排的布满荆棘、痛苦和泪水的道路上徘徊前进;就算战斗到最后,我宁可卖掉最后一条裙子,也绝不放弃西里西亚!”——玛丽娅·特蕾莎
为了夺回西里西亚,惩罚骗子、强盗、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女王在外交大臣考尼茨-里特贝格的帮助下,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居然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死敌,法国波旁王室达成和解,欧洲外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逆转,奥地利、法国、俄罗斯三个庞然大物历史性地站在同一条战壕上,而普鲁士则除了远在海外的英国,在大陆上没有一个盟友。眼见形势不妙,腓特烈二世再次先下手为强,1756年突袭中立的萨克森王国,拉开了七年战争的战幕。整个欧洲都被腓特烈这种不宣而战的行为激怒了,因为据说只有野蛮的土耳其人才这么干。这一次,有了两个陆上大国的帮助,奥地利战略优势明显,经过前期短暂的失败后,道恩元帅在科林战役击破腓特烈,解了布拉格之围,普鲁士在盟国合围之前首先击破奥地利的战略计划彻底破产,在以后的时光中,尽管与全欧为敌死战不屈的腓特烈二世打出了一系列奇迹般的经典战例,一次又一次的击败她的军队却永远也撕不破她编制的战略罗网,女王也在战争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作法,眼看奥俄两军将直捣柏林,却因为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突然病逝,继位的德国人彼得三世倒向普鲁士一边,使得腓特烈二世死里逃生。
这两场战争给了玛丽娅·特蕾莎很大的名气,但她对历史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在18世纪,“开明专制”成为欧洲流行的政治时尚用语。玛丽娅以“开明专制”为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央成立了“公共及宫廷事务督导部”以统一管理所有领地的行政和财务,成立“国务会议”作为最高咨询指导机关,各职能部门都置于其下。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社会经济方面,取消地主担任国家收税人的权利和领主裁判权等特权,同时减少农民的劳役地租和代役租的数量等。这些措施,缓和了地主和农奴的矛盾,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在此期间,奥地利的政府收入20年间增加了近3倍。农奴制一直是束缚中东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痼疾,女皇虽然没有宣布废除,但已经为此作好了铺垫。玛丽娅·特蕾莎还开始了教会改革,主要是使主教们向皇帝效忠,而不是向罗马教皇效忠。从13世纪鲁道夫一世时代起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一直是中欧举足轻重的大国。玛丽娅·特蕾莎通过两场艰苦的战争维持了这个国家的强势,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奥地利赶上先进国家的潮流。
1765年,弗朗茨一世皇帝去世。约瑟夫掌握权力,奥地利改革上升到新的阶段。玛丽亚·特蕾西娅一直深爱丈夫,弗朗茨死后玛丽亚·特蕾西娅一直身穿黑色的丧服,渡过了她人生的最后十五年。对于玛丽亚·特蕾西娅来说,丈夫不仅仅是生活的伴侣,20年来,他的宽容和大度,对她执政的不干涉对她来说是一种支持,使她能够把哈布斯堡家的事业和利益凌驾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利益之上。玛丽娅·特蕾莎为了守住哈布斯堡家族产业,为了冲动的儿子不至于将这个国家引入动乱,她还得继续紧握权杖,她和儿子共同执政15年。她已经做了25年奥地利女大公,22年神圣罗马帝国的无冕女皇。玛丽娅曾明确说出她一生中另一段名言:“最辉煌的胜利也比不上平庸的和平。”1780年11月29日,650年哈布斯堡王朝唯一的女统治者、执政40年的玛丽亚·特蕾西业与世长辞了。她的影响力可以媲美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女王,因此,尽管她生前从没有用过“女皇”的头衔,世人还是习惯地称她为“欧洲女皇”。
执政期间,玛丽娅·特蕾莎将其兴建的建筑外观都涂上特有的黄色,被称作“特蕾莎黄”(Maria Theresa Yellow),这些独特的黄色建筑至今在欧洲很多地方还能见到。与玛丽娅·特蕾莎相关的黄色建筑最集中的应该是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其中最有名的是“美泉宫”(Schloss Schönbrunn),堪与“凡尔赛宫”媲美。
另外,维也纳的“玛丽娅·特蕾莎广场”(Maria Theresien-Platz)的周边建筑群、奥地利西南城市茵斯布鲁克(Innsbruck)曾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重要居所,这里有一条“玛丽娅·特蕾莎大街”(Maria-Theresien-Strasse),街上的建筑也以黄色为主。玛丽娅·特蕾莎拥有众多头衔:波希米亚女王、匈牙利女王、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女王、米兰女公爵、帕玛尔女公爵、托斯卡纳大公妃、卢森堡女公爵、洛林公爵夫人……在这些国家都留有与她相关的黄色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La Scala)。
《一口气读完欧洲史》读后感(四):《一口气读完欧洲史》
最近迷上了《一口气读完XX史》这套书,因为这种书很适合懒人看,走马观花的翻完,基本上能对欧洲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把自己脑海中很依稀的一些历史片断串起来,非常适合经常坐飞机出差的朋友看——因为坐一趟飞机的时间基本上就可以看完了。
虽说“狼吞虎咽”,但我还是抽了些时间把自己的一些感受整理了一下,有己所得,才算读完吧。请各位准备一份欧洲地图,随我回顾一下欧洲的历史吧。
欧洲人起源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人类在欧洲可能已经生活了数百万年,最初的部落可能来自于非洲,距今150万年以前,他们占据了欧洲的南部地区。
爱琴海文明
爱琴海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是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世纪爱琴海地区以克里特—迈锡尼为代表的早期希腊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如果各位有玩《大航海时代》的,一定不会对克里特这个地方陌生,这是位于爱琴海南部的最大的岛屿,而欧洲的文明也就发源于此。影片《特洛伊》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一场著名战争。
马拉松&《斯巴达300勇士》
前者其实是地名,它位于雅典东北部,而后者是一部电影。这部影片被广电总局禁了,但是想看的可以在网上下载到,奉劝那些胆小的人,千万别看,真的很血腥(以下省去3000字)。
爱琴海文明之后,希腊的各个城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扩张,与波斯人的摩擦不断。大概公元前492年(相当于我们的春秋时期),希波战争爆发,双方在马拉松激战,波斯人大败,为了告知雅典的父老乡亲这一好消息,快跑手Phidippides在3小时内跑完了42公里的路程,当他到达雅典卫城广场说完“我们胜利了”这句话之后,就倒地身亡了。为了纪念这位英雄,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候,设立了42公里的长跑,称为马拉松长跑。
而斯巴达、雅典是古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在希波战争期间,斯巴达指挥希腊同盟陆军,雅典统领海军。为了阻止波斯军队的进攻,斯巴达国王Leonidas率领300勇士扼守中部希腊要塞——温泉关,后被波斯人抄后路,国王本人与300勇士全部战死,这个故事就被拍成了《斯巴达300勇士》,再唠叨一句,真的很血腥……
成也斯巴达、雅典,败也斯巴达、雅典
希腊的兴衰与斯巴达、雅典这两个希腊最大的城邦密不可分。当初两者联合起来反抗波斯人的侵略,大获全胜,使得和平之神重新降临希腊各城邦,从此男耕女织、歌舞升平。但是,斯巴达土地肥沃,是农业社会,所以崇尚寡头政治,对外闭关锁国,而雅典多为商人、水手,对外贸易往来频繁,因此崇尚自由的民主政策,与斯巴达的硬朗作风相比,雅典似乎是一个渊博、睿智、浪漫和富有的才子。由于政见不一,而且不可调和,两者必有一战。争斗的结果是各邦的衰落,而虎视眈眈的北方邻居马其顿乘势介入,最终征服了这些城邦。古希腊文明,始终也难逃“容易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俗套!
希腊的民主制度与科技
如上面所说,雅典就像是一个渊博、睿智、浪漫、富有的才子,因此,早在2000多年前,雅典就已经建立了民主的制度,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等级公民均可以担任城邦所有官职,公职由抽签产生,而且任期仅为一年。雅典城邦还设有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以及公民陪审法庭。由于雅典在古希腊世界中的特殊影响力,其他许多城邦也纷纷仿效雅典实行民主制度。
知道这些,我们很容易就能读懂柏拉图的《理想国》。我记得当时在看《理想国》的时候,非常不能接受,而且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2000多年前的人,可以想到这么前卫的建国方式呢?原来,是雅典的民主制度点燃了思想的火花。
古希腊的自然科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独立学科的,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天文学,而这些都是近现代科技的源头。
罗马帝国
当地中海东边德希腊半岛开始谢幕,并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伸入地中海的另一个半岛——亚平宁半岛上活跃着另外一群人,他们的军团南征北战,首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从而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就是罗马人。
罗马在开始的几个世纪里(相当于我国的秦汉时期)一直是个畏畏缩缩、只求自保的农业小邦,最初的战争是迫不得已,但在一个多世纪的征战中,其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不屈不挠,最终成为那个年代的常胜军。到公元1世纪,恺撒占领长发高卢,屋大维占领埃及,此时,罗马的行省已经遍及欧洲南部和西部、北非、西亚,罗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跨欧亚非、视地中海为内海的大帝国。
欧洲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统一,就是发生在罗马帝国时期。
从共和国“倒退”到帝国,然后灭亡
罗马一开始的时候是沿袭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成立了罗马共和国,执政的核心是罗马元老院。后来,由于实力越来越强大,一些贵族、一些拥有资源的人私欲不断膨胀,他们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于是国家的权力逐步向个人集中,共和国慢慢地就“倒退”成了帝国。3世纪初,帝国由于没有做好资本预算,财政赤字严重,经济崩溃,从而引起政治动乱,不久,罗马帝国就一分为二,东罗马帝国渐渐被亚洲强国同化,而西罗马帝国也走向灭亡,由此可见,稳健的理财是多么的重要!
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最早产生于公元1世纪至2世纪的散居于西亚的犹太人中间。犹太民族生活在两河地区,是个弱小民族,历史上曾遭埃及、波斯、罗马等大帝国入侵,多次亡国。他们不断的被迫迁徙,一次次的亡国苦难和背井离乡、流落异地的艰辛,使犹太人产生了需要“救世主”的思想,因此,“神”就被创造出来了。《圣经》里面的故事,大多数都可以与犹太人的这段历史相互印证。
公元1世纪,基督教信徒开始在罗马帝国的一些城市中传教,由于基督教宣扬的救世主、人人平等、博爱等思想,对于生活贫苦的下层老百姓来说,这是一种精神依托,慢慢的,信教的下层民众越来越多,再以后,一些奴隶主、商人、统治阶级发现了信教民众巨大,于是修正了教义,改为“忍耐、爱仇敌、服从天命”,他们控制教会,从而控制下层民众。到了公元4世纪,基督教从一个下层民众的宗教变为了统治阶级的宗教,它借助了国家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势力,丧失了以往作为民间宗教的特征。教会也就从此成为了欧洲社会影响力最深远、最广泛的“精神领袖”,各国君王的“君王”。
欧洲的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
所谓封建制度,就是封土地,建国家。欧洲的封建制度起源于西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世纪左右灭亡,之后分裂为许多个小小的国家,这些国家连年厮杀,政局及其不稳定,直到公元9世纪左右,三个主要的欧洲国家——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逐步建立,欧洲也就进入了封建时期。而从这个时期一直到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被称为“中世纪”,因为在这一阶段,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并不富裕。教权与皇权斗争激烈,相互妥协,国王控制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而教皇则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在教会的宣扬下,欧洲社会出现了一些自己配备战马、铠甲、武器,随时听从主人召唤的“职业军人”——骑士。11世纪中叶,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被突厥人占领,他们阻挡了基督教徒的朝圣之路,于是教皇掀起了一场针对穆斯林教徒的战争,由于参加战争的主力是骑士,他们在衣服上锈上“十”字,所以,这场战争又被叫做“十字军东征”。短短100多年间,欧洲国王一共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征,给西亚地中海沿岸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恶化了基督教世界与其他文明区域的关系。我想,基督教徒与穆斯林就应该是在那个时候结下的梁子吧,1000多年后的今天,“十字军东征”仍然经常被穆斯林提起,甚至竟然成为恐怖主义报复的借口,真的是发人深思啊。
大航海时代
因为对香料的依赖以及财富的向往,带着同化异教徒的目的,在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驱动下,那些勇敢的欧洲船长和水手们用设备简陋的帆船开起了我们现在的“全球化”时代。大航海时代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英国移民开始陆续迁徙到此,强大的美国逐步成长起来;
2.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欧、亚、非、美洲建立起直接的经济联系,许多国家卷入世界范围的贸易体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依靠海上优势,先后成为了整个世界最有实力的国家;
4.欧洲人开始了大规模对外殖民,除了资源掠夺外,非洲、美洲等地的文化也受到了致命的削弱。
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时期,也正是郑和下西洋的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船队走遍东南亚,最远甚至到了非洲的东南端,但却没有往西再走远一点。假如首先发现新大陆的是郑和,而不是哥伦布,我想,整个世界的格局都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吧?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统治欧洲思想千余年的神学逐渐黯淡下来,各类人物尤其是知识分子们开始思索什么是人生,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当他们发现被埋在地下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比宗教神学辉煌百倍的时候,一场席卷整个欧洲思想界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就来临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个个数起来都是响当当的:但丁、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莎士比亚、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够同时出现了这么多巨人。
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界、确切地说在知识分子阶层打破了教会神学的垄断地位,动摇了教会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教会的腐败行为让民众越来越不满,到了16世纪初,在先驱马丁路德的带领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开始了。
新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发动的反封建、反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它摧毁了教会的精神独裁,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的资本主义道路
英国走了一条被称为“光荣革命”的道路,资产阶级保留了封建君主——国王,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树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英国从此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法国在从封建制度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上则要激烈得多。首先,法国大革命十分彻底,推翻了路易十六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彻底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引起了法国周边地区普鲁士、奥地利帝国的不安,反法同盟成立,意图推翻法国的资本主义阶级。英雄拿破仑五次击退反法同盟的进攻,在欧洲战场战无不胜,因而得到了法国人民的厚爱,拥护了他称帝,成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此“帝”与封建皇帝可不一样,拿破仑没有回到封建制度的老路,而是通过了《民法典》,在法律上承认了大革命中所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秩序,《民法典》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民法典都产生了影响。
俄国的崛起主要是因为两个人的经营——彼得一世与女皇叶卡特林纳二世。而武力扩张版图是两人的共同之处。在叶卡特林纳二世后期,俄国国土面积已经达1700万平方公里,跨越整个欧亚大陆。
在德意志联邦中,奥地利与普鲁士的实力最大。德国的统一是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而实现德国统一的就是普鲁士的“铁血首相”俾斯麦。俾斯麦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孤立了另奥地利,通过“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最终统一了德国。
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意志、奥匈帝国、意大利)与“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之间的对抗,战争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协约国塞尔维亚一个青年刺杀。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四大帝国的覆灭,它们是: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大战也同时削弱了英、法、意等欧洲列强,美国与日本大发战争财,美国还成为了全球霸主和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从伦敦移到纽约。
二战由纳粹德国入侵波兰首先挑起,德国、意大利、日本结成法西斯同盟,意图瓜分世界。二战使欧洲被彻底削弱,美国的头号经济强国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军事上,战后诞生了另一个军事强国——苏联,世界从此进入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冷战对峙时期。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基本上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了民族独立国家体系。民族民主运动在战后得到持续发展,第三世界也因此逐步形成。
马歇尔计划与冷战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认为,欧洲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他呼吁欧洲国家积极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美国则用物资援助欧洲国家。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
二战结束后,昔日的盟友——美国与苏联——在共同的敌人消失之后互不信任,且建立对峙的军事集团——北约与华约,于是,一场以欧洲为核心的冷战走上了历史舞台。
“冷战”(Cold War)一词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首先使用。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对抗欧美国家的另一个军事集团——苏联&东欧的共产党政权土崩瓦解,速度之快让我们瞠目结舌。看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及的。个人认为,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经济问题是核心。一个国家的资本预算是否成功,是否审慎理财是及其关键的问题,关乎到社会是否会动荡,政局是否稳定;
2.苏联的改革是催化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得冷战结束(这使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也使得苏共丧失了部分政权。我们知道,在一个强弱悬殊的关系当中,强的一方只要向弱的一方做出哪怕是一丁点的让步,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结合局势看中国的情况,很多东西就清晰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