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灭亡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1-20 14:34: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西周的灭亡》是一本由李峰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西周的灭亡》精选点评:●西周的王业自昭王南征后开始衰落,由于采取封土酬职,王室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王畿内部的贵族实力增强,对王室形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100字

  《西周的灭亡》是一本由李峰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4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周的灭亡》精选点评:

  ●西周的王业自昭王南征后开始衰落,由于采取封土酬职,王室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王畿内部的贵族实力增强,对王室形成挑战;东方分封的诸侯由于血脉疏远和对封地的绝对统治权,也开始产生离心力;同时,与西北边境的玁狁的长期战争,构成了西周政权的空间危机。随着各类危机的加深,最终导致全面崩溃。

  ●今日光景

  ●做到这样,相比国内已经很好了

  ●和国内常见的历史著作不同,这本博士论文承认“战争首先是一门利用地理的艺术”,将大量地理因素纳入考察的范围,用以解释西周的控制范围以及历史进程,有新意。不过没考虑当时的气候因素是个弱点。气候对于周人和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双方战和,有相当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构建了我对西周史的理解

  ●讲甲骨文,解诗经,很有意思的一本历史书。

  ●看过之后特别心疼周朝...考古学成果利用得很充分,空间上的权力结构分析得很得体,史事顺序也考辨得到位,可以和李碧妍的《危机与重构》对比着看...

  ●八里台K224.07/14,不是我的菜

  ●高屋建瓴,很有启发,虽细节瑕疵不少,但难掩精华。

  ●没有多少创见的书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一):典型中国社会肇始于西周

  李峰这本书让我产生这样一个观点,自西周始,典型的中国农业社会格局形成了。社会格局和秦代所形成国家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范畴。西周确立的“农本”与对世界的现实认识深刻地改变了商以来的早期中国社会价值观,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二):西周的灭亡

  和西方的封建制度不同,西周的天子是凌驾于诸侯之上的,拥有行政和宗教权威。西周初年,西周占领了崤函两点一线的要地,同时以血亲和姻亲实行分封,巩固了灭商与东征的成果,极大地扩大了周人的政治和文化影响。然而,西周的王业自昭王南征后开始衰落,由于采取封土酬职,王室控制的土地不断减少,王畿内部的贵族实力增强,对王室形成挑战;东方分封的诸侯由于血脉疏远,而且由于拥有对封土的绝对统治权,也开始产生离心力;同时,与西北边境的玁狁的长期战争,构成了西周政权的空间危机。厉王、宣王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振作,一度实现了国势的中兴,但未能从根本缓解危机。到了幽王时代,朝堂之内党争愈演愈烈,随着各类危机的加深,最终导致西周的全面崩溃。西周虽然灭亡,但东方诸侯却继承了西周的一套政治文化体系,在春秋时代连绵的战争中,华夏的概念最终形成。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三):弱周者,封建也;既弱而不就亡者,封建维之。

  似乎所有分权体制都经历过这样一个衰亡的历史:在分权体制下,地方力量的增长使得其离心趋势越来越强,中央集权的力量从而大大削弱,以至于号令不出国门。但同时,地方与中央又存在着一种若离若即的关系——地方政权的合法性是中央威命赋予的。地方政权不会冒着结构自身合法性的风险去挑战中央,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尊王攘夷”,维护中央的威命。这就是周、唐两代既弱而未亡的逻辑所在。

  李峰显然注意到了这点。他指出,西周自立国开始,就面临着内外两个层面的危机:外部则是淮夷和西狨的异族势力,前者有碍于其中原地区的统治,后者则直接威胁其丰镐地区的统治核心;周王朝分封体制,则是其内部潜在危机的根源。凭借授民授疆土的分封体制,周王室可以统治比商朝广阔得多的区域,而血缘纽带和绝对强大的王师则是分封体制的保障。但是,为了维护分封体制,周王室一方面不得不征伐四夷,另一方面不得不给予诸侯更多恩威以维系其忠诚和王室的威严。这样,便使得周王室益弱而诸侯益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大打折扣。

  在夷狄交侵和诸侯离心的内外危机下,西周中后期周王室不得不寻求变革,以强化王室。无论是周厉王用荣夷公敛财、周宣王料民于太原还是周幽王娶褒姒以求与东方诸侯的联合,都是周王室强化王权的尝试。然而,在分封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这些努力都于事无补,反而最终引爆了潜伏的危机。

  然而,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已然人尽可欺,却仍然维持了数百年。对此,李峰指出“虽然这些地方诸侯有时也会挑战洛邑王室的权威,但他们仍然将周王的支持至少是承认视为自己统治合法性的依据和来源”,颇有种唐代安史之乱后“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未就亡者,诸侯维之”的感觉。这二者似乎有相同的逻辑,即二者都是分权体制,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组织结构惊人的相似,地方政权的合法性都来自于对中央威命的服从……

  唐未亡于受其威命节制的河北藩镇,而亡于黄巢之乱后的新军阀;周亡于秦,但此时的秦在商鞅变法后,政权内部的宗法组织早已荡然无存,秦不需要通过对周的下级对上级服从来维系其合法性。亡周虽有恶名,但这对于秦来说不痛不痒。对比这两朝的历史,有很多值得品味的吊诡之处……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Your evidence can only be as strong as your weakest point. 以最强之论据,得最弱之论点。

  下面仅谈一些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关于政治体制:

  将西周的政治体制放在整个历史中,它是指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存在的讨论。西周分封制的最终崩溃,对秦、汉乃至整个中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都有重大的影响。秦以中央集权之郡县制,汉以郡国并行制,唐以中央集权与节度使制度,宋以全面中央集权制,明清则是中央集权制之巅峰。各个朝代中也存在起伏。而“王”虽逐步失去封地,却一直存在,则反映了早期国家的遗存。

  关于崩溃之谜:

  “以恩惠换恩宠”维系统治,西周中央政权从经济上一开始就埋下了灭亡的种子,当然,这是后见之明。遗憾的是,李峰先生并没有对西周时期的生产力作进一步论述。我认为其时的生产力并不能支持产生一个中央集权,秦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图将一个区域政权的统治方式,并不灵活的骤然铺陈到地域异常广阔的版图上。

  关于治学方法:

  利用考古材料、铭文和存世文献,结合整个时期的地理、地表形态,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提出合理的解释。“以三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为基础:地理学、考古学,以及历史学(包括铭文和文献研究)。”

  分析和解读丝丝入扣,证据确凿后才提出结论。

  当然,书中一些论述仍有值得商榷的部分;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严谨且有力的学术作品。

  关于作者:

  李峰先生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硕士,之后从事丰镐遗址之发掘。后再东渡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及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数十年之积淀,始有一二论著。

  本书基本上是利用上下班时间读完的,读到最后一章的时候,一个陌生的女生还与我进行了短暂的交流。顿时觉得自己并不孤独。当然,我没有搭讪。

  读完李峰先生的《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仿佛打开了一扇治学之门。

  简要总结各章论点如下:

  第一章:

  西周分封与地理的关系:沿泾、渭、汾等河流扩张政治与文化影响力

  第二章:

  政治危机:血缘纽带的松弛,封国自治的扩张,“恩惠换忠诚”的负面作用,封国文化上逐渐本土化

  第三章:

  分裂的外在压力:周—猃狁长期战争对泾河流域的争夺

  第四章:

  灭亡的直接因素:皇父前朝集团和幽王新朝集团之斗争,导致幽王错判形势,统治沿泾河崩盘

  第五章:

  东迁之影响:周、郑、虢、秦的东迁,及对东周历史的重大影响,特别是秦合法地占有了西周西部腹地

  第六章:

  西周的遗产:后世对其政治体制之借鉴;“夷夏之辨”的出现与演变;文化上的一体化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五):昨天晚上看完《西周的灭亡》

  昨天晚上看完《西周的灭亡》

  本来打算在国庆的旅途中看完的,但是

  路边的大风车使得我失去了对此书的兴

  趣,错过了最后的看书的阳光。目的地

  自然是没有太多的闲心看的。只好拖到

  现在。虽然作者是一标准的中国人,在

  国内受完了能受到的最高的学历教育之

  后,才去的国外,先到日本,后到美国。

  读了俩博士。但此书仍旧是翻译本,其

  写作对象仍旧是对中国稍显隔膜的外国

  佬。所以,对日常历史事实的陈述占据

  了相当大的篇幅。如果熟悉中国的历史

  和地理,很快就能抓住作者的论点,事

  实上作者也在结语或者绪论中都已经表

  明了最关键的结论。只对结论感兴趣的

  读者似乎看看结语就可以了。而本书的

  论点也就那么几句话。或许用日知录那

  样的笔记体来写,会更加精萃一点。不

  过,我受益的是,作者对地理和历史之

  间的那种联系考虑的思维,这种思维还

  原历史事件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之中,并

  事无巨细地置身其中来考虑问题。把一

  切的一切想法都建立在当时的历史氛围

  里,而不是用现代人的想法来强奸古人。

  此外,作者对于金文材料的精熟,使得

  他能够把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很好的结

  合起来。不过能这样做正和洪老师启示

  的一样,需要很强大的想象力才行。而

  不只是简单的比附。而作者的很多论点

  的建立正是在这种极其合理的想象之上。

  但也因此使得这些论据——作为一切论

  点的基础——显得不那么稳固,而带有

  了一种迷幻的色彩,对历史的解释力就

  在幻想者的迷思之际孕育了。这多么令

  人兴奋!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298352/

本文标题: 西周的灭亡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33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游荡的影子》读后感锦集笑死我的英文书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