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1-14 15:45: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本由[美]彼得·F.德鲁克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后资本主义社会》精选点评:●每读一次德鲁克,都要惊叹他的先见之明。●我觉得我就是在吞书。。。朦胧状态。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读后感大全

  《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本由[美] 彼得·F. 德鲁克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后资本主义社会》精选点评:

  ●每读一次德鲁克,都要惊叹他的先见之明。

  ●我觉得我就是在吞书。。。朦胧状态。。

  ●每次读德鲁克的书都对这个时代世界的发展产生新的认识角度,这本后资本主义社会无疑和传统十轮有重合的趋势,我们的未来将是由无数小团体组成的无国界的非民族国家,里面提到的关于知识的价值也值得深入探究。应该列为反复咀嚼的好书一本! 不过就以前读《旁观者》来说,德鲁克的成长环境无疑是孕育大师的沃土。

  ●社会主义的过渡

  ●分析严谨 论证非常有逻辑 提出很多启示性的问题

  ●精神的土壤

  ●很深刻。不像管理的书,更像在分析社会学的。

  ●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来临

  ●2年前读到这本书,给我各种思考~前段时间面试,说起这本书竟然忘记书名,看来还要多深读几遍才好~旧书不厌百回读,旧卷多情似故人

  ●

  《后资本主义社会》读后感(一):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

  转变一下我们的思维,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理解资本主义,展望后资本主义社会,抑或是后社会主义社会……

  没有人能预见未来。

  多看一些关于未来的书,可以让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局限于现在的困惑,而是站在一个大尺度的时间范围内思考我们的人生,思考我们的社会,或许很多问题可以得到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我们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后资本主义社会》读后感(二):Learning as a substance 授人以鱼 Learning as a process 授人以渔

  on 教育资源的分配:

  日本&英国的精英教育不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变大的原因;中国中学生的补习应该被制止,好学校的老师应该在本职内获得高报酬,学生交高额学费,正规地集中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让好老师出去靠开设补习班提高收入,如此,国家并不需要提高这方便的教育投入,却可以让更多的精英出现,就像把钱花在最值得的地方,而不是一味追求教育平均主义,根据帕累托最优原则,好学生的教育资源更好了,同时也没有剥夺差学生的教育资源。

  On 精英主义优劣

  每个人的带宽有限,作为普通人带宽基本全用在吃喝用渡和玩乐等“短视项目”上无可厚非;所以才要求不需要把带宽浪费在衣食住行等等生计问题上的“精英阶层”去思考对于人类发展更长远的问题,这是社会的正常构成或者说是发展结果,而不是让精英主义成为发展目的。反过来说,普通人仇富与否都应视为正常现象,只要他们(在精英的努力下)在朝着更好的方向走,而不是受到资源挤占,那么就不该因此产生社会动荡因素。

  《后资本主义社会》读后感(三):资本主义社会构成对中国的意义

  吸引人的书名,吸引人的作者,让我用三个下午看完了这本在书架上放了一年半的书,就标题而言,还以为会是社会学著作,看了内容才发现,在德鲁克对“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描述中,依然闪耀着他管理学的光辉,这本书不是纪实,而是一种纪实基础上的预期,描述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和理应的发展前途,从这种预期,我认为德鲁克先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只是中性的评判,而且是个人的意见,总之我对这本书还是高度推荐的。这一段就当做引言吧。

  在经济上,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构成已经大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生产力革命”(大概是我们所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制造业工人成为中产阶级;“管理革命”(大概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间点)之后,制造业工人数量急剧下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这些国家,工人运动都不成气候。同时,发达国家出现了最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了资本家,德鲁克称为“退休基金资本主义”。所有的受雇者(劳动者)都是退休基金的所有人,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各自的退休基金有自己的份额,而这些退休基金,又是受雇者所服务的资本来源,这就说明了劳动者的生产资料归自己所有,就算是基金的管理者如金融分析师等也是从基金中拿取他们所占有的份额,剥削(似乎)已经不存在了。结合这两点,发达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缓和,传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相当大程度上改变了。

  在政治上,就算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政体和政府行事模式也无法满足德鲁克的要求。他是反凯恩斯理论的,他把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的国家形态称为“万能国家”,反对政府过分使用财政手段,反对他们扮演“经济大家长”和“社会大家长”的角色,下了“万能国家已经走向死胡同”的定论。他所向往的政府只需控制“经济气候”,要能对抗利益团体的控制,要给民间团体充分的自由,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在国际舞台上需要建立一个跨国的大组织,承担环保,维护人权,打击恐怖主义的重任,所以地区性合作组织也可以作为这一进程的过渡。

  《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描述的社会形态对中国的启发意义,才是我看这本书的重点。书名虽然有“资本主义”,但是意识形态色彩几乎没有,德鲁克对这个社会的描述有娓娓道来的感觉,不知不觉令人陶醉其中,怪不得西方的和平演变要比社会主义的革命口号更有吸引力。德鲁克作为管理学大师,关注生产的效益,于是在这本书里多次出现“生产力”这个词——真是奇怪,以解放发展生产力为本质的社会主义,反而没有出现系统阐述提高生产力的理论。而在“管理革命”之后的当代社会,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就在于知识。德鲁克借用日本人的话,“在发达国家,把创造蓝领工作机会的投资拿去发展本国教育,这种做法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社会上收益一定更多”,温家宝也说“如果一个国家不重视人才的培养,那就是没有未来”,但是从现状上看,教育经费年复一年地拖欠,完全没有显示出国家有任何的诚意。就是在政府投资中,对制造业的投资还是不断地增长或者没有变化。中国做了三十几年的制造业大国,正好赶上知识经济的绝佳时代,却还是遵循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经验,或许是沉浸于改革开放的硕果高傲自大,或许是GDP政绩观在作怪。

  书中的另一个重量级观点是关于“组织”,这个词贯穿全书,也是管理学的精髓之一,生产要组织、政府要组织。德鲁克说“知识本身不分高低,因此,这种知识组织的员工应该地位平等,每种知识在组织中的地位依据贡献度来定”,我想,这应该就是西方社会“人生而平等”观念的又一表现,这种地位的平等才更能激发人创造价值的意识,才能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第二,组织要“分权化”,由于迅速决策的需要,要分权给接近实务的组织去决策,类似于古代所说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三,组织里的员工是有知识的人,这使他们拥有了自己的生产工具,摆脱了他人的控制,就像管理学中所说“员工自己决定他会贡献什么”,上级无法胁迫下级去做什么,让组织中的自由度相当之高。第四,组织中的成员分工明确,专业化工作,即便是组织之间也是专业化协作的,也正是这种专业化的精神,造就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在未来依然不断发展着生产力。第五,社会组织、商业组织、政府组织的责任要划分清楚,德鲁克认为前二者可以相互交融,但政治组织必须独立存在,不能承担社会、经济的责任,否则会造成效率低下和“政治分肥”。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外包”的概念,这种情形在中国也开始流行,即将与本机构本职无关的服务外包给别的专业机构,虽然在公司企业中外包流行,但是在政府机关里,一些服务是否也可以外包呢,否则就会出现某某机关一个清洁工月工资五六千的不合理状况。

  虽然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但不代表中国毫无可借鉴之处,三十多年中国只顾借鉴了西方的经济发展方法,却没有研究过西方社会的构成,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还是什么?中国除了应该吸收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视知识、组织形式的优点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发展退休基金制度让人们有动力为这个国家服务。此外,中国应鼓励民间团体的建立,如美国社会中的几百万个非营利性组织,引导民众自发地为他人服务,这样才能让人们有为这个国家服务的意识。既激发了公民为国家服务的动力,又培养了公民为国家服务的意识,才能使公民的爱国情绪更为浓厚,这种效果远比喊喊口号要实在得多。

  最后,这本书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认为生产力提高后,工人获得的收益要远大于资本家;工人维护自己的权益必须依靠资产阶级的法律保障;过分批判政府的管制等等。尽管如此,还是瑕不掩瑜,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远远大于他应受的批评。

  作于2019-04

  《后资本主义社会》读后感(四):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来临

  一、世界的未来肯定是“后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最关键的资源是知识。

  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德鲁克高瞻远瞩地进行了大胆的“预言”(大部分已经实现了)。

  德鲁克认为,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年之间,“资本主义与科技征服了全球,创造出了一个文明世界”。这一过程与“知识”这一要素密切相关。而这一时期知识主要用于工具的创造。大量的科学技术运用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上,极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工业革命”时代。在这一时期,技术的更新极其迅速,而这一更新的速度优势工匠所无法负担的。因此资本的集中于生产的集中,加速了大规模生产的工厂的诞生,形成了资本主义典型的生产方式。然而,这一生产方式的缺陷之一,就是用机器排斥人力,工人知识作为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可以随时更换,毫无身份地位可言。这就造就了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冲突,引起了社会的动荡。“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矛盾”这一马克思主义者所信奉的真理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

  而改变这一矛盾的,又是知识。“生产力革命”——将知识用于工作。1881年开始,泰勒开始分析各种前人不屑于研究的工作,希望增加单位时间内工人的产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得益的将是劳方。尽管泰勒的思想一度遭到排斥(可能是泰勒的思想挑战了一些工会人士的技术权威),但是,随着世界大战以来,“工作分析”与“时间研究”在军工生产上的运用,使美国人看见了泰勒的价值。从此,一场轰轰烈烈“生产力革命”开始了。泰勒的思想横扫了发达世界。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制造业中的蓝领工人,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无产阶级”,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真正受惠者。

  二、然而,随着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现实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知识工作者”。与体力工作者不同的是,知识工作者贡献的是一些难以量化的知识,是“将知识运用与知识之上”,创造新的知识。如果不能激发知识工作者的自主性,无论投入多少资本,都无法创造真正的价值。为了应对这一变化,需要在管理方式上做出调整。德鲁克认为,知识型员工拥有的,是专门化的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拥有知识的员工是在“组织”当中工作的。组织必须是知识性员工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运用自身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要求组织拥有一个统一的目标,以整合组织内存在与员工个体内的专门知识,并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创新。同时,组织还要有利于知识员工专门知识的更新与提升,使其能够“精于一道,以此为生”。这就要求组织员授权,使其能够自主地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组织应该是知识创造的“启动器”。

  三、在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不再成为生产工具的所有者。各种员工的养老基金,拥有者美国各大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因此,员工事实上已经成为了公司最大的股东。由于退休基金的出现,使得大企业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方式变得落伍。大企业之前的“股东”不在拥有管理权力,专业的经理人成为了企业真正的“掌舵者”。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是对谁负责?对什么负责?”“对利润负责”往往会导致经理人员的短视,损害企业长期发展的能力。因此,发展处新的管理“合法性基础”,即“使命与宗旨”,并加强外部对公司的“社会审计”,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成为了当务之急。德鲁克认为,重要的是赋予管理者“责任”的意识。管理者拥有的不再是“权利”,而是企业绩效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管理者才被赋予“职权”,以保证工作的执行。每个人都是组织内的贡献者,为目标做出贡献并负责行为后果。

  四、在后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内需要什么样的团队呢?德鲁克认为,主要的有三种形式的团队。一是棒球队式的团队。团队成员拥有固定的位置,“依据作为团体的一员的角色而行动”(play on the team),而不是“依据整个团体的情景而行动”(play as a team)。第二种团队的类型以足球队、交响乐团为代表。这类团队有一个教练,也有一个“总谱”。在“总谱”的指引下,个人仍然有足够的弹性空间,迅速调整自我。第三类团队是以网球双打组合为代表。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发挥各自长出,尽量掩盖各自的短处。团队需要高度的自律和长期的演练,以培养默契,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在现实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情景使用不同的团队,决不能同事混用。

  五、组织成员以责任为基础,各司其职。组织也应该往专业化的戏份市场进军,集中资源提供特色的服务。一些与组织“成果”无关的业务,应该外包。

  六、在政体方面,后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大环境是民族国家与万能国家的失效。20世纪50年代之前,民族国家成为了世界上主要的政治力量。世界上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是在各大民族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帝国只是表象,很多帝国往往只是民族国家及其殖民地组成的松散政治联合体,文化、社会上的离心力时期难以长期融合生存发展。然而,进入20世纪后,民族国家走样了,开始蜕变成为万能国家——民族国家的本意是做“市民社会”的守护神,而万能国家是要变为社会的主人。人民可以保有多少财产,是由国家决定的。国家想要包办社会中的一切事务,从控制“经济天气”(天气而非气候),到人民福利,社区活动。。。其最终的形态是集权主义国家。实践证明,集权主义国家已经完完全全失败了(尤其是苏联。在苏联以外的万能国家,蜕变成为了“政治分肥国家,真可用纳税人的钱讨好特殊利益群体,以获得选票,公民意识的缺乏使得金钱腐蚀了政府的执政能力)。万能国家失败了,而退回到民族国家有存在新的困难。主要的原因是跨国主义、区域主义、地方主义的兴起,都在挑战者民族国家传统的国家权威(这三者的存在都有其必要性,比如环保的需要、反恐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对此,政府为了反败为胜,需要的就是“有所谓,有所不为”德鲁克认为,例如军事援助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政府应该放弃,政府应该“控制经济气候”——保持经济增长的大环境而非“经济天气”——短期内刺激经济的增长。此外,为了呼唤公民社会的回归,政府应该将“社会工作”外包给民间,建立“民间社会”以处理社区事务,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为国而生比为国而死更重要),以满足公民对“追求社区沟通、团体归属、人与人的责任和奉献”的需求,恢复公民责任和公民认同。

  最后,德鲁克还指出,要是知识的投资富有生产力,还要注重有绩效的学校的建立。“科技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如其造成的学校与教育的内涵和目标的变动”学校应该是人人具备高度的基础学习能力,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动机,向更多的人开放。要培养掌握专们知识的专才而不是传统意义的通才,要求学校与社会机构——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相互合作,打破学校在教育上的垄断地位,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培养知识管理者的机构”

  在最后一张,德鲁克指出,后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应该是“知识人”。这种知识人,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一个深受西方影响的世界。他们掌握着专门知识和工具,而不像以前的接受通识教育的“文化人”。以我的理解,他们是一群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精于一道以此为生专业人士。他们不会高谈阔论纸上谈兵,而是富有理想和一定人文素养的实践者和实干家,在社会生产中运用知识默默地创造价值。正是这些人,成为知识经济时期财富的创造者,成为社会真正的中流砥柱。怎样统合“知识人”的知识,使得组织“不仅雇佣人的一双手,而是雇佣整个人”,让“知识人”在组织目标的引领下,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最大价值,应该是“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文标题: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0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早期教育与天才读后感1000字该不该把桥上的男人推下去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