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学》是一本由何天白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99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重点中学》精选点评:●很久以前看的书,补标,记得当下看觉得挺精彩的,现在想起来又还好,大概是年纪大了●作为一个90
《重点中学》是一本由何天白著作,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99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点中学》精选点评:
●很久以前看的书,补标,记得当下看觉得挺精彩的,现在想起来又还好,大概是年纪大了
●作为一个90后作家我很佩服他~但还是很稚嫩的~觉对一个有前途的娃子!
●挺写实的,不是看介绍真难猜出是个大学生写的。回顾了一下自己的高中岁月,也给当时读初中的儿子了解一下高中的生活。
●有韩寒的味道
●结局就是没有结局,一切都尚未结束——这样的记叙没意思
●一颗星给封面设计师。
●其实我是歪头看着书架上最近的几本书一本本想过来的,时光流转啊。
●回想我的高中时代,略微可惜。
●这根本不是重点中学的真实场景!
●有些写法显得稚嫩,但是反映出的事实引人深思,作为朗清原型衡水中学所在地的河北人,这本书非常能引起共鸣。
《重点中学》读后感(一):庆幸我的高中没有这样度过
我的高中没有像朗清这样一切以分数为上。其实说真的,为了那几个分,把自己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真的一点都不值得!当然并不是说,你在中学便尽可以不读书,而是,做好本分就好了。上课听讲,偶尔走神很正常;晚修写作业,写不完又到了睡觉时间——那就睡觉吧!如果有互相喜欢的人——早恋吧!青春就该是这样的!
因为当你上了大学,你会发现你之前的努力很可笑。你的专注使你浪费大好青春没有挥霍的话,你没有青春,就要变成无趣的大人了。
《重点中学》读后感(二):暮然回首少年时,唏嘘当时已惘然
《重点中学》这部小说,是一位93年生的年轻人写的。我注意到简介上写作者何天白2019年9月被保送到北京大学,而《重点中学》是在2019年11月出版的。现在从广义上说18岁才算是成年人,因此也就是说,作者何天白在自己还是个高中生,未成年的时候就写成了这部26万字的关于教育主题的现实题材小说,并且还找到出版社出版,有诸多名人推荐,确实不简单,也让人对这部小说充满期待。
拿到书,书的封面很有趣:一块黑板,中心位置是粉笔重重地大字板书出书名“重点中学”,紧靠着是几个小字写明作者;黑板右上角还是粉笔板书,内容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倒计时“距高考还有22天”,点明了这是高中部的中学;左上方是数学算式;下方是几句很妙的话“重点中学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因为那里是通往大学的捷径;里面的人却想出来,因为这里是束缚个性的牢笼。”向钱钟书的《围城》致意呢。
回忆多年前,我也是一名考进地区重点高中的学生。由于没进地区重点高中之前我一直是所在学校的尖子生,年级排名都是不超出前2名的,结果到了重点中学之后遍地是牛人,我的年级排名连前20名都进不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我背上了巨大的心理包袱,最终让曾经超级自信的我丧失了自信心。所以看到书中那位少年禇光,我简直就像看到了自己。我所在的重点中学,也是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寄宿学校,要住校,导致我和父母的沟通很少;我又没有碰到向书中罗亮的班主任张振乾那么好的老师,没有老师及时来疏导我的心理包袱。甚至最后我考上了重点大学了,也是没有找到自信心,一直到工作1年了我才重拾信心,但是我的整个青春期都是在悲催的惨绿状态下浑浑噩噩地度过的。温总理说过: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样看来,我的重点中学让我丢掉了比黄金还宝贵的自信心。这样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很遗憾,当年的我,没有看到类似《重点中学》这样的书,看了,或许能够让我摆脱掉当时那种不自信的状态呢。
《重点中学》里面从市领导一直到学生,教育系统的各个阶层都有描写,众生百态,林林总总。不知有没有家有初中生的父母看这本书,这本书能够让你重新认识重点中学,可能会让你重新思考给孩子的定位。
《重点中学》读后感(三):教育的重点究竟为何?
记得上次看高中生写的小说,还是韩寒的《三重门》以初三学生林雨翔的视角,揭示了真实的中学生活,着重点在于师生关系、同窗关系和亲子关系上。何天白的这部《重点中学》则将视线聚焦到某市的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学改革上,虽然出自一位90后孩子之手,但内容却不局限于学生世界,从市委书记到教育局长,再到中学校长、年级组长、代课老师,中学教育体系上上下下所有的环节,基本上都有所涉及,行文流畅,文笔成熟,一点都不像中学生的作品。
郎清在大喜之后迎来了大悲,创造了升学率第一的好成绩后,痛失了校长杨之滨。正当市委书记打算将杨校长树立成可歌可泣的劳动模范之时,舆论却变换了方向,指责应试教育的声音不绝于耳,导致市领导决定开始拿郎清开刀,做一出素质教育改革的好戏看看。尚革这个刚刚调入的年轻人承担了这一重任,他在郎清艰难的前行着,遇到的阻力不仅来自老师,还有那些从试卷堆里抬起头的学生们。
白烨老师的序言里面说:“这个何天白偏偏属于那种少年老成型的另类新锐,其洋洋20万言的长篇处女作《重点中学》端的不同反响。”本书文风老成,但那“洋洋20万字”却着实不是可以夸赞的地方。全书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之分,学校和学生两条线索中,学校方面,从市委书记向新校长施压,到新校长绞尽脑汁设计素质教育改革方案向学校部署,再到年级组长执行改革方案遇到阻力等等,这条线还算脉络清晰,逻辑顺畅。可到了学生方面这条线,多个角色的出现,互相又没有太多关联,除了冯子青稍有特色外,其他几位的特色都不算突出。而冯子青的形象也是最后校方与学生的矛盾冲突到了极点,学生开始罢课这一高潮出现时才鲜明起来。在这之前所有的学生似乎都在浑浑噩噩,自言自语,虽然这可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却稍显混乱。作者经常写到学生在自习的时候走神,然后就会出现大段天马行空的独白,这种情节运用一次或两次没有多大问题,但整部小说这种手法出现很多次,确实重复了。如果将一些不必要的地方进行精简,相信本书一定会更加出色。
抛开写作技巧不谈,《重点高中》对于社会现象的揭示还是非常深刻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由来已久,在我看来,如果国家的教育目标和方式没有根本的改变,靠下面的学校对于政策的理解胡乱进行试点改革,是根本没有出路的。高考这个独木桥存在一天,素质教育这面大旗就不可能贯彻到底。近年来,每年高考都会传出某地学校集体作弊的事件,令人扼腕,高考制度下学生从学校学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值得好好衡量与反思。
《重点中学》读后感(四):教育之道 路在何方
没想到这本书出自93年出生的新进作家之手,有些意外了,现在的孩子能能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把控得如此之好,难得啊!关于朗清这所重点中学,使我读起来既亲切又陌生,对于重点中学里面的学生、家长还有老师们,都像是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人物,而自己看到这本重点中学之后,对于高中时代的种种又一次浮现眼前,虽然自己的学校并非全市第一,但在我们那个地方也算是No.1了,关于应试教育,我们这一代人也同样感同身受,但如何从应试迈入素质,在偌大的中国,目前还是很难区分得开吧?
书中讲到朗清中学如何的人性化,如何的大肆改革,但最终还是得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最终还是以孩子有没有考上重点大学,学校的升学率高不高来评判,如果只是单单改革了教育方式,而评判标准和世俗观念不改革的话,所谓的素质教育也是白搭,因为社会最终还是只承认你是上过名牌大学的,你是优等生,而你连大学都没考上,可见能力很一般。。。
高中时代离我已经十年有余了,但那段岁月仍旧是我青少年时期最最难忘的一段艰苦岁月,想必很多同学都有同感,尤其是成绩一般或是不怎么样却考成重点高中跟一群顶尖生在一起学习的同学们,那种心理身理双重压力,时常让人觉得想快点逃离,对于别人还说,进了重点高中就等于一只脚跨进了大学门槛,但是进了重点高中的当时人同样知道那只脚也可能随时被门夹住,动弹不得。而在重点高中的老师们,更是对于生源、升学率等等抓得牢,看得紧,生怕自己落在别的老师后面。
虽然是这样,但我们依旧要认真学习,哪怕是付出全部的自己!看到朗清中学的同学们那般的热爱学习,正是当年我们的真实写照啊!中国家长最近很迷崇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给孩子全方位的培养。当学校一而再,再而三的给孩子减负时,家长们却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强化班,还有什么艺术天才兴趣班等等,孩子从小就被各种素质特长所包围,可当真正到了高考面前,什么班都只能是浮云,能考上重点大学才是王道!
正因为如此,作者也在中国的教育之路上搜寻着,并将大胆尝试写在这本小说里。大家其实都知道现在的这种教育方式不好,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在没有更好的改革教案出台之前,高考这座独木桥还称得上是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办法。我个人感觉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我们社会的陈腐观念,就是不要以考分为重,以能力为重;而在家庭教育上,也不能以孩子学到多少本领或是考了多少高分为炫耀的资本,而是培育孩子脚踏实地,素养能力放第一的观点……当这些都有改观时,中国的素质教育自然而然就会有大的改善,因为当我们全民的关注点已不再是你是否高考考分高,你是否是名牌大学生等问题时,我们也就不必为教育这个事情费太多心思,伤太多神了!
国家一直提倡科教兴国,但我希望这种科教是真正的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教育,而不是分数观。最近一起药家鑫的案件,引起来社会很多人的关注,如果我们教育的都是这种大学生,那还不如不教育,而帮药家鑫说好话的同学们更是令人不齿和心寒,如果这些孩子们连最基本的道德法制观念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教育?中国的科教兴国,路在何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