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是一本由[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城堡》精选点评:●闷。即使每章大篇幅的对话也能感受得到的闷。●是一部没有结尾的作品正如未完成的<红楼梦
《城堡》是一本由[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堡》精选点评:
●闷。即使每章大篇幅的对话也能感受得到的闷。
●<城堡>是一部没有结尾的作品正如未完成的<红楼梦>一样,已见的25章来看,似乎K能抵达城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对一群依赖其生存的劳苦大众来说,城堡的官僚体制是言行一切的标准,它不仅能让其统治的民众严格恪守机械式的生活,也能森然无畏的将权威植根于底层;城堡的寓言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缩小版的社会,它是历史长河的印记,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出不同寓意,而让我感受最深切的并非由于翻译带着明显中国特色的“上访”、“官僚”等词汇明指暗渲的体制语境而是感同身受当下的中国社会,K如同初入社会的我们,稚嫩而理想,我们似乎寻求了一个类似“城堡”的目标,努力坚持却越加疑惑,我们该相信“弗里达”还是“佩碧”,抑或奥尔嘉一家才是真正的存在.K还在路上我们亦然.
● 在一个纯粹由经验构建的世界里,我一步步逼近那遥不可及的城堡,感受那个复杂的、交织着不同种颜色的k,就仿佛看了一场电影,在人们言之“如遁入五里雾中”的语境下我反倒像被卷入了一个由“幻想”创造的魔法之中,竟然渐入佳境。在一次又一次引人入胜的博弈中徘徊着、颤抖着……直到走出那本无穷无尽的书——恍如隔世,但我却不曾察觉我竟再也无力走出那个迷一样的、消瘦面庞的卡夫卡。
●一直读到K与奥尔嘉的谈话才get到《城堡》的点,细细想来卡夫卡构造的世界真是与历史所处的阶段无关的,可以说很深刻了。不过阅读体验有点差,大段对话让人很难适应,有点相信他的作品都是写给自己看的了。
●读不下去。。。。。
●对话充满了存在主义的混乱逻辑,意识在迷离中涣散,内容归于无意识的本质。
●这本书看来让人有种无法挥去的疲惫感。。。复杂的官僚机器什么的。。。还是比较喜欢他的短篇作品。。。
●终于读完了。心情几乎是崩溃的。卡夫卡真是所谓“贴到人物来写”,但人物都在各种各样精神病逻辑里自洽地运作着,所以大段大段对话只能让人觉得非常绝望。其他人可能会把这个故事处理成一个正常人在异常的环境里寻找出路的故事,但卡夫卡的K本身就是最为异常的存在。对读者来说是梦魇,对K来说则未必。
●这本书如同大多评论—不好读。断断续续看了半个月,很多时候看不完一章就昏睡过去,颇有点当年看花样年华的感觉。奇怪的是,就是有着莫名其妙的兴趣,这次读不太懂,就放放下次再读。阿玛莉娅的秘密那几章,倒是明白了。下次,能读懂弗丽达就好了。
●好久之前买了三本卡夫卡,一直没时间读,忙里偷闲,看完了城堡。小说基本没什么画面感可言,压抑,阴森而假惺惺的官僚机构让我毛骨悚然,之后再读吧……
《城堡》读后感(一):校勘本和马克斯·勃罗德编的通行版的不同之处
2个版本的章节划分不同,
校勘本共25章,通行版共20章
具体如下
前10章的内容相同,(具体细节的微小差别未比较)
通行版的第11、12章,是校勘本的第11章,
通行版的第13章,是校勘本的第12、13、14章的全部内容
通行版的第14章,是校勘本的第15章的全部内容
通行版的第15章,是校勘本的16、17、18、19章的全部加上第20章的上半部分。
通行版的第16章,是校勘本的第20章下半部分加上第21章的上半部分。
通行版的第17章,是校勘本的第21章的下半部分。
通行版的第18章,是校勘本的第22、23章的全部内容
通行版的第19章,是校勘本的第24章
通行版的第20章,是校勘本的第25章,校勘本的第25章比通行版的第20章多了2段,就是马克斯·勃罗德在《城堡》第三版后记(1946)提到的2段。
《城堡》读后感(二):我心中的城堡
K.作为一个身份不明的外来入侵者,来到这个完全由城堡管辖的村子。这个地方每个人都敬畏着城堡的威严,神圣而不可侵犯。城堡看似近在眼前,但除了城堡里的老爷们没有人能够进入。K.显然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目标是要进入这座城堡,甚至是同城堡的主人伯爵见上一面。他的这种行为在村民们眼中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他的目标,而是不断的跟城堡的人进行较量。但是他不可能有任何的胜算,以至于最终都未能进入城堡。 这是一个看起来比较荒诞抽象的故事,主人公K.到底是什么人?作者并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说明。文章开头对K.身份的描写ー他是城堡聘请的土地测量员,但是城堡的负责人一开始并没有承认,而后来又改口承认他的土地测量员身份。“这么说,城堡已经任命他为土地测量员了。”这是K.当时的内心活动,这里可以看出K.并不是真正的土地测量员。那么K.究竟是什么人呢?我更倾向于他是指的卡夫卡本人,这也许是他本人的自传。《城堡》是卡夫卡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但也是一本没有完成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书中感受到那一份压抑,希望中带一点无奈的悲情色彩。整个故事好似被一层薄薄的朦雾所笼罩,像迷宫一样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那么,说到这个城堡。这是主人公K.一直追求的目标,这个城堡究竟代表着什么?我想除了作者本人我们是无法真正理解的,也许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座无法到达的城堡。
《城堡》读后感(三):《卡夫卡全集1城堡》-25分
卡夫卡的名字如雷贯耳,现代主义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文豪。在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之前,这堵厚实的神秘距离一直横亘于此,这是我必然要走进去一窥堂奥的缘由。
可是,但可是,当我刚刚推开卡夫卡世界的大门,我才恍然,这何止是堵神秘的距离,这应该说是另一个怪异的完整的神秘空间。本想缩短距离,没想到这距离却在一刹那间陡然变成了晦涩的一望无际。
故事没有时间、没有地点,主人公K,为了进入一个城堡费尽周折,我稍微可以体会到一些含义,卡夫卡诉说的是一个社会状态的臃肿和迟缓,而这造就了社会环境中的人,长时间的寄居于此循环往复,城堡和人彼此适应互相习惯,慢慢的变得孤立。
书中人物的很多举动都让我摸不清他们的真实目的,致使行文中的语言很难连贯的被人接收,书中会出现十页为一个自然段的情况,莫非这也是营造晦涩现实社会氛围的手段?我知道有些艺术家的作品,是故意不想让观众完全看懂的,目的是让人产生联想和多驻足片刻,可能卡夫卡也是按着这样的构思来进行文学创作的。
后人对卡夫卡的赞许不容置疑,但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卡夫卡所展现的世界呢?有多少人能咬牙坚持把他的书仔细读完呢?那众多读者给予这本书的高评价是从何而来的呢?大家都真的看懂了吗?
我很真实的说,我没看懂,他离我很遥远,但我见识到了什么是一望无际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关于卡夫卡的体会。
《城堡》读后感(四):2个版本的校勘本的《城堡》的不同?
经对比
上海三联书店的校勘本的《城堡》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校勘本的《城堡》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90719/
只是第二章有不同
上海三联书店新版第二章比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版少2段文字,因没有找到人民文学版高年生的译本,在此用汤永宽的译本说明如下:
上海三联书店新版第二章开头部分缺少的文字:
“在大路转弯的地方,K认出来他们已经离客栈很近了,看到暮色已经降临,他感到非常惊奇。难道他跑了一整天了吗?照他估汁,那至多不过一两个钟头。他出门的时候是早晨。他没有感觉过他需要吃什么东西。只不过短短的一段时间以前,到处都还是白昼,可现在夜幕却笼罩在他们头上了。"日子过得真快,日子过得真快,"他自言自语地从雪橇上溜下来,接着便向客栈走去。
客栈老板站在大门口那几橙台阶的顶上,举着一盏明亮的手提灯,摆出一副欢迎的姿态。K顿时想起了他的车夫,便站停下来,在他后面的黑影里传来一声咳嗽,他在那儿。唔,他很快就会再见到他的。客栈老板谦卑地向他问好。当他跟客栈老板并肩站着的时候,才看到有两个人分立在大门两边。他从店主人手里拿过灯来,把灯光往他们照去;原来就是他碰见过的那两个人,他们名叫阿瑟和杰里米亚。现在他们向他行礼致敬。这使他想起他过去服役的日子,他那段幸福的日子,于是笑了出来。"你们是谁?"他一面问,一面从这一个看到那一个。"我们是你的助手,"他们答道。"是你的助手,"客栈老板低声地证实着。"怎么?"K说。"你们是我正在盼望的两个奉我的嘱咐而来跟随我的老助手吗?"他们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了他。"很好,"K停了一会儿说。"你们来了,我很高兴。""唔,"他说,停了一会儿,接着又说:"你们到得这么晚,你们太懒散了。""上这儿来的路挺远哪,"其中一个人说。"路远?"K重复了一句。"可我刚才碰见你们是从城堡里来的。""是的,"他们说,没有再作解释。"测量器械在哪儿?"K说。"我们什么器械都没有,"他们说。"我给你们的器械呢?"K问。"我们什么器械都没有,"他们一再这么说着。"啊,你们真是出色的家伙!"K说。"那么,你们懂得什么是丈量吗?""不懂,"他们说。"可假如你们是我的老助手,那你们就应该懂得一点丈量,"K说。他们没有回答。"好吧,进来吧,"K一面说,一面把他们推到屋子里去。”
(汤永宽译本)
既然2个都是校勘本,使用的应该是同样的版本,老版本有的东西,校勘本也应该有,所以:
强烈怀疑上海三联书店的新版第二章漏排了这2段文字!
===今天收到上海译文今年刚出的校勘本版的《城堡》,确认上海三联版确实漏排了以上的2段文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