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五十年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1-05 09:44: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在华五十年》是一本由司徒雷登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在华五十年》精选点评:●另一个译本●真正从北大图书馆借阅的这个版本,可惜书本身有些被水浸泡过。●五星给司徒雷登博士,人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精选

  《在华五十年》是一本由司徒雷登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华五十年》精选点评:

  ●另一个译本

  ●真正从北大图书馆借阅的这个版本,可惜书本身有些被水浸泡过。

  ●五星给司徒雷登博士,人或有不足,但精神可彰。

  ●1此书居然能出版 2委员长相关篇幅屡看不厌 3燕京大学太酷啦 4与傅泾波的友谊酷啊 5政治协商会议附录看不懂 是不得对照着现今大陆的找不同然后就恍然了?

  ●艰苦传教、卓越办学、艰难任大使,慢慢的都是对中国的爱。对我党的看法还未过时。

  ●别不了的司徒雷登。我们总是以怨报德,对对我们好的人很坏,却去歌颂我们的仇敌和伤害我们的人。

  ●传教士在中国当真做了不少的贡献,特别是高等教育。一个燕京大学,足矣。

  ●这本书断续读了一个月的时间,虽然最不喜欢的是,在书中看到如此文字,“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的个人成长背景、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等元素,书中的论述和观点不尽正确,有些甚至偏颇,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予以注意”。这让我在问自己,这本书,有无删节,甚至会想,有无在翻译或者出版的时候做了处理。如果做了,我没有在书中见到标明。

  ●附录真讽刺啊

  ●多好的老头,他曾经被批的地方现在看来都是正能量的一面。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一):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及其他

  2019年的春节,假期结束的最后几天,我去了趟原齐鲁大学的旧址,现在,此处是山东大学的一部分,再往前,这里是山东医科大学。虽然是医学的一部分,但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之外,有能让人一下沉寂下来的氛围。古木沉沉,红墙绿瓦,很有大学的感觉。现在的大学已经没有大学的感觉了,和城市一样,整齐划一,钢筋混凝土,不仅没大师,甚至连一棵大树都没有。至于个性,更无从谈起。

  当年,这里和燕京大学一起,被称为“南齐鲁北燕京”的两所知名教会大学。当然,这两所大学也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结束。与教会大学一起结束的还有那篇著名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当日里,看这篇文章,只知道他是美国的驻华大使,却不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中国的传教士,更不知道他是燕京大学的创办者。1919年1月31日,司徒雷登到达北平,顶着猛烈刺骨的西北风,他叫了一辆黄包车来到了位于北平城北的长老会传教区。此后,司徒雷登在这里建立了一所大学,燕京大学。这所大学此后在中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是不用我在此赘述的。

  对于这所学校以及这所学校的学生,司徒雷登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他记录,“出于爱国或是其他理由,学生们不断逃亡,奔向未被日本占领的自由地带。我安排了几个也是燕京出身的基层教职工,协助学生制定逃亡路线。有一条是沿着京汉铁路南下,走陆路;还有一条是经过上海;还有一条更加安全,但是路程较长,尤其适合女生,是从香港、仰光走滇缅公路到内地。我在一路都安排了朋友,允许他们预付资金帮助逃难的学生。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在我被囚禁的早期,我被押往宪兵总部,进行了四次长时间的审问。有件事是他们最惦记的,就是那些秘密逃亡的路线。他们从精明高效的秘密特工那里得到了消息,所以他们极为关注”。

  《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是他的回忆录。写的是他在中国传教、建学校、被日本人关押、做大使的一些经历。

  当然,也不知道这位最高领袖称之为“别了”的人,最终魂归中国,虽然埋骨燕园的愿望不能实现,但也是葬在了他出生的地方,2008年11月17日,他下葬于西子湖畔。于司徒雷登而言,1949之后,他于中国,更像是去美国寻求避难,而死后魂归。让我想起另一个新闻前辈。

  这本书断续读了一个月的时间,虽然最不喜欢的是,在书中看到如此文字,“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作者的个人成长背景、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等元素,书中的论述和观点不尽正确,有些甚至偏颇,希望读者在阅读时予以注意”。这让我在问自己,这本书,有无删节,甚至会想,有无在翻译或者出版的时候做了处理。如果做了,我没有在书中见到标明。 这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二):关于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

  一九五四年十月,司徒雷登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My Fifty Years in China—The Memoir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Missionary and Ambassador)由美国纽约兰登出版社正式出版。乔治•马歇尔和胡适分别为该书作序。此书一问世,台湾《大华晚报》即开始边请人翻译,边予以连载,并于同年十二月一日出版了中译本。一九五五年,香港求精出版社再次出版了由阎人峻翻译的司徒雷登回忆录。但在中国大陆,由于种种原因,司徒雷登回忆录始终未能完整地与读者见面,而司徒雷登留在大陆整整一代人心中的印象,多半由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来。

  然而《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毕竟来了,就这样一字一句地展现在大陆读者的面前,虽然距离成书时间将逾一甲子,但书中展现的司徒雷登仍仿佛别具一面目。本书的副标题是“从传教士到大使”,不可否认,司徒雷登作为传教士和教育家,他将其全部精力和热情投入到了传教和教育事业当中,这既是出于他悲天悯人的基督徒胸怀,也包含着他对中国的理解和热忱。拥有这份理解和热忱,司徒雷登成为美国驻华大使合乎政治逻辑,但这却显然还无法使他成为称职和成功的政治外交家,而他身处的那个特殊而复杂的历史局势,更凸显了他的困境。与司徒雷登一定程度上拥有相似的并不成功的外交与政治生涯的胡适,在其为本书所作的序文中,以近乎尖刻而又带有自嘲的口气,流露出对司徒雷登误入政界的惋惜以及对美国政府中国政策的抱怨。

  在这本司徒雷登的回忆录中,读者或许还能关注到一些有趣的历史细节,比如国民党政府迫于局势而南迁广州时,包括美国在内诸多外交使节仍留在南京观望局势,而苏联大使馆却已随国民党政府南下;虽然司徒雷登对于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理解非常片面和概念化,但他和当时的美国杜鲁门政府对国民党的腐败仍深恶痛绝。历史曾经包含着无限的可能,但历史的行程最终只有一种选择,而站在今天这一点看过去,六十多年前的历史彼端仍呈现出无数异样的面相。

  附注: 《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简介

  《在华五十年:从传教士到大使——司徒雷登回忆录》原书于1954年由美国蓝登书屋出版,本书作为完整的中文译本,记述了司徒雷登对其个人事业的选择、传教士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过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经历以及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特别较多地涉及到马歇尔计划的始末。

  司徒雷登作为在近代中国史、教育史和中美关系史方面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其人其事在中国大陆读者的认知中却仍很局限和片面。这部回忆录完整中文版的出版,将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认识司徒雷登和历史的机会。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三):魂归来兮 司徒雷登

  2008年,按照司徒雷登先生的遗愿,他的骨灰总算安葬在他的出生地杭州了,和他的父母与弟弟都安葬在中国杭州(其实他最想安葬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校园内,和他的妻子安葬在一起,但据说她妻子在北大的骨灰已经毁在五十年代了)。按毛主席的话说“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

  在他去世近半个世纪后,他的魂又来迷惑中国人了吗?父母举家在艰苦的中国传播福音;建立燕京大学聘请埃德加•斯诺、夏仁德;教育家林迈可、陆志韦;社会学家雷洁琼、许仕廉;人类学家吴文藻;考古学家容庚;神学家赵紫辰;法学家张友渔;哲学家冯友兰、张东荪、洪谦;史学家钱穆、顾颉刚、邓之诚、韩儒林;政治学家萧公权;文学系周作人、郑振铎、冰心、冯沅君、林庚、顾随、陆侃如; 西方语言文学系吴兴华等,培养了外交家黄华、龚澎、龚普生;爱国人士:许文强;新闻出版家陈翰伯;谢家麟、黄昆、侯仁之、吴兴华、孙道临、冰心、周南、赵兰坤、黄笃修、周汝昌、韩于西等无数精英人物;冒死抗日,被日本人监押3年零八个月;抗战后不顾70多岁高龄又为避免国共内战争取国家进入宪政而奔忙的一位老人。他真能迷惑中国人啊,迷完老师迷学生,生前迷惑死后顽固半世纪尸魂也要接着迷惑国人,且还要捎带上父母、老婆和弟弟一家人生生死死百年的迷惑中国人。这一切努力、苦难和艰辛的“迷惑”都是为什么呢?

  本书已有个答案,是否真实,读者可自行判断。个人感觉文字里可以总结的内容较多,不象有些回忆录等书无关紧要的用词或描述水份太多,我想他真心爱着中国,对国共双方在当时的情况评价比较客观,也应该符合历史真像。对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中一些小细节,书中也竟然能找到一些小答案。当年我们责骂了他,而挨骂的人无论对错,总归应该有个抗辩的机会吧。现在总算可以听听他的声音了。另,书中对蒋公个人品质及工作赞扬较高,虽有不少批评甚至提到激怒过蒋公,但整体依然褒奖有加,远称不上肉麻的吹捧,然有一处用到“伟大领袖”一词,不知原文如何。近来对蒋公褒扬之文渐热于市场,对此我们还要不断提醒自己以保清醒之头脑,台湾也曾经热过对他的造神运动,后来呢?请助我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虽然这点很难。傅泾波先生的儿子傅履仁将军口述的《傅泾波:追随司徒雷登44年》文章里,说到49年夏秋,国民党军队已撤离南京,而司徒雷登先生留在城里与共产党双方都准备接触一事,本书中并未披露太多资料。当然与共产党学生黄华的接触,书中是有提及的。

  此书我知道的国内有四个版本:北京出版社1982年,海南出版社2019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年,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如果英文原版加四个版本对比读,对删节、翻译再做通比,一定也会有收获。2019年这个版本里对国共谈判时变化中的细节谈的较粗,不知道是否因有删除?没有对比过,只是贸然猜测而已。但此本很多对主义、对党的用词表达的很明确,对出版版社的担当与努力是否也要另眼相看呢。

  《别了,司徒雷登》靠末尾有句话“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我想来想去,不知道一个70多岁的司徒雷登老先生想捞什么呢?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有个开车的丑化的美国使馆人员形象,不知是否是司徒雷登先生捞到的电影原型。要闯演艺圈,司徒雷登为办燕京大学到处“乞讨”要捐款好像刚开始就走偏了道。他到底想捞哪一把呢?突然,我明白了他还是要捞名和利的。毛家老爹的《别了,司徒雷登》,让他成为全国中学生都必须知道的美国人,美国总统可以忘记,而几代人、累计滚动的几十亿人在青少年时期就被迫的牢牢的记住了“司徒雷登”这个洋名字,可谓美国在华第一名人,捞到了,真的捞到了!利呢?司徒雷登太会理财了,他早知道中国地价会荒唐而又真实的飙涨,生前房产尽失那就留下死后要入葬杭州墓地的想法。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8年让他抢到一块墓地,自己买单还是国人纳税买单就不知道了。4年过去了,反正杭州房地产又狂升不少,算来他又真真的捞到了!毛主席真正神机妙算,早在1949年就算好了他要“捞一把”的。可惜说杭州话比英文还要流利的司徒雷登先生还是筹谋的不够,杭州半山安贤园一块地可远不如天安门前广场中心地段好,那里人气多旺啊,至今络绎不绝,将来拆迁费给也高啊!

  骂人和挨骂的人都走了。

  当年“别了,司徒雷登”;

  现在“魂归来兮,司徒雷登”。

  其实我们更希望先生真理之魂能早日重归中国:

  “人本来不是要被服侍而是要服侍人的”(圣经《马太福音》),“你们必须明白真理,真理必将使你们自由”(圣经《约翰福音》),加起来就是燕京大学校训,其实也是国共双方都曾经为之而努力的:“以真理得自由而服务”。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四):永远的校长司徒雷登

  

第一次知道司徒雷登这个美国人,是从一篇中学课文《别了,司徒雷登》。作者是我们的敬爱的毛主席。课文里对他的具体描述已经没有印象,只记得谈到司徒雷登代表的美国资本主义终于被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赶走了,而且是灰溜溜地走了。 以一副寒酸,可怜,落水狗,失败者的形象走了,暗淡地离开了中国。 二十年后,因为好奇,认真地读完了司徒博士回忆录。我看见了一个真正热爱中国人的司徒博士。

司徒博士出生在中国杭州,父母是在华的传教士。对中国的贫困落后,传教士生活的清苦和危险,他刻骨铭心,以至他11岁回美国上学,立志什么都可以做,就是不做传教士,然而大学毕业后,命运不仅将他再次带回到了贫穷的中国,而且是以传教士的身份带了回来, 他决定“把我的宗教信仰奉献给最终的考验上”。当了两年传教士后,他被派到南京的金陵神学院当老师,11年后,他受邀去北京把两所小型教会学校组合成一所大学。这就是后来的燕京大学—---司徒博士通过在全美筹款为中国人建立的当时中国最美的大学。他邀请全世界最有名的学者到燕大授课,把最先进的文明和科学带到中国。自由,开放的,国际化的大学环境培养出了同样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毕业生。尤其燕大新闻系最为出名,当时中国驻世界各国通讯社的记者几乎全是燕大新闻系的学生。这是司徒博士的教育成功的最好的证明。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本人的枪口下,司徒依然尽最大努力保护学校的独立运转和学生的安全,最终被日本人囚禁达三年之久。命运此时,为这个成功的校长又突然安排了另一个大转弯。因为他在中国的出色工作,他受邀担任美国驻中国大使,执行马歇尔计划,负责推动国共两党合作,平息中国的内战。这个几乎不可能完全的任务,就这样落在了一个从未涉足政治,一心为中国百姓着想的大学校长身上。最终马歇尔计划失败了,当时的合法政府民国政府战败,退到台湾,司徒校长开始与新生的中国政府打交道,他被困中国,受到了复杂甚至无理的对待,最终得到机会离开中国,一手建立的燕京大学随后也被收入新政府的麾下。回到美国后,因病而从驻华大使的位置上卸任。

从1900到1949,这五十年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最跌荡起伏的五十年,也是司徒博士在华的五十年,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巨变,见证了每个巨变中带来的希望与失望,痛苦与忧愁。 从末代皇帝退位,到辛亥革命胜利,到袁世凯复辟,到蒋介石政府领导中国抗日,再到共产党内战胜利夺取领导权后,他不得不离开中国。司徒博士记下这些历史事件发生时他的所见所闻和反思。他的文字平静,温和,多为客观的描述,书中还附有当时的一些文件和讲话内容。对于想了解现代历史的人,这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那场革命与战争,窥探一些战争背后的人性冷暖。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人占领北京后,一直想知道,为什么司徒博士要花那么多精力给中国人办大学?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中国人需要。这显然不是日本人要的答案。他们不相信凭一个人可以建出这么好的大学,认定这背后一定有其他更大的计划。按司徒博士的看法,日本人的怀疑成为他被囚禁,但也一直没有被杀害的原因。他们三番五次的审问他,但同时又担心他有强大的背景,于是留下了他的性命,不至象其他中国百姓一样草草被杀害。即是祸也是福。他的诚实让我极为震憾和尊重。在利益面前,特别是面临生死时,选择撒谎还是诚实,尤其考验一个人的品格。司徒博士选择了诚实,并且拒绝了日本社会组织对大学捐款的好意,”我们不接受任何政治团体的捐助“。 他坦诚地记录,面对随时都可能死在日本人的枪下的恐惧,担忧,焦虑,烦燥,但没有失去希望,尤其为坚持给他送食物的瑞士的一位女士而感恩。 虽然食物每周只能送一次,但这其中的勇气和爱实在鼓舞人心。

要承受这么多艰难,甚至可能连命也不保,那司徒博士到底为什么来中国办大学呢?这个答案不仅日本人想知道,中国人也一直在猜测。答案真的就是:中国需要。这的确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如果考虑到司徒博士是基督徒,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他的答案。基督徒相信,人是被上帝所造的,但因着人类的始祖犯罪,罪就进入了人的基因里世代延续。但上帝又是极其公正公义的审判官,犯罪就得死。上帝又怜悯人,为了帮助这些罪人,上帝让他自己的独生子耶稣成为人降生在中东的柏利恒,以他从来没有过犯罪的完美生命代替人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在三天后复活升天。信耶稣的人就罪得赦免,死后等待复活,进入天国享受与上帝在一起的永远的生命。而不信的人,复活后将被定罪,扔进火湖接受永远的刑罚。 因为耶稣以生命为代价让基督徒有了永生的盼望和生命,这恩典是上帝给的,人白白得到的。 因着感恩,基督徒努力以同样的方式回应耶稣的爱,按照耶稣的要求去爱周围的人,不管是贫穷的,富有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身强力壮的,还是老弱病残的。 因着这样的信仰,司徒博士看见了中国人需要大学,需要科学知识和教育,于是他一趟又一趟跑回美国向美国人筹钱为中国人建大学,他形容自己的筹钱的经历就象一个乞丐。燕园的建筑设计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结合现代的功能,把最美的校园留给了中国人。

对于他的大使使命来说,博士说“我还是失败了”。 他的努力工作并没能使国共的联合建立稳定的政权,没能阻止中国内战,数百万生命死在战场。但他的观察是深刻而准确的。“虽然多年来我和无数人打过交道,但还没有见过国共之间这样互相存疑这么深的”。 对于共产党的宣传,司徒博士认为”他们一贯都是通过肆无忌惮地指责对方来为自己辩护的“。 对民国政府的问题一针见血,“ 贪污公款,把亲朋好友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还要忙着相互倾轧,死要面子又爱做官样文章,却又无能。” 百姓的生存状况让他忧心难过,西安事变让他震惊,共产党领导的仇恨和不合作,他已经预知自己大使命的结局,明知结局会是失败仍然全力以赴,这实在需要勇气和担当。

书中还有很多大使博士与蒋介石总统交往的细节和故事,以及大使对蒋的评价,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修正一些过去刻意丑化的对蒋的片面认识,可以看见那个段烽火岁月中历史的一点点真相。

1949年,司徒博士离开了中国,从此他再没有在有生之年来过中国。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中国渡过的,最好的岁月都留在了中国。他是一个真正的绅士,他对中国的热爱,对中国社会的贡献比我们大部分中国人都多。在他的生命中,他早已把中国当成了他自己的家乡。他的遗愿是,骨灰可以埋在中国,埋进那片他亲手买地建立起来年校园。直到2008年,他去世46后,他的骨灰才被带回到中国,安放在杭州,而不是他愿望中的燕园。

读完此书,我长时间的掩面叹息,为自己曾经的无知而难过。感恩翻译和出版此书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努力工作,让我们今天可以重新认识一个活生生的司徒博士,而不再是那个被污名化的假面具。 把我们应有的尊重和感谢给这位爱我们,帮助我们的司徒校长。

本文标题: 在华五十年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5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恋爱咒语》经典读后感有感坤道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