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选注评鉴(上下)》是一本由刘学锴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0元,页数:2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唐诗选注评鉴(上下)》精选点评:●首先说一下这套书的选篇,注重文采和可读性,注重一整首诗整体的优美而不是仅有一句
《唐诗选注评鉴(上下)》是一本由刘学锴著作,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0元,页数:2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选注评鉴(上下)》精选点评:
●首先说一下这套书的选篇,注重文采和可读性,注重一整首诗整体的优美而不是仅有一句或一联的出彩,选篇上,应该算是既守正,又适当出新。这个是印象最深刻的。此外,本书对每一篇的注、评、鉴也是较全面、到位的。著者是温李专家,参加过上海辞书《唐诗鉴赏辞典》撰文,其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都可以。
●如果说一个唐诗选本的首要任务是鼓励和牵引读者向唐诗多走近一步,这本是读过(看过封面)的今人选本中的最好选择:选篇和数目与文学性和诗人(应有)地位匹配、充当传统诗学背景板和解读通道的历代笺评整理、注解详实、诗人小传(生平和创作风格)、版式易于阅读(太重要了……)。撰者写的鉴赏这部分倒未必处处是锦上添花,但也有准确的新见,比如讲杜审言那句“偏惊物候新”,评家多点评“惊”,其实“新”关键。
●确实是大家集大成之作,选诗标准关乎“诗情”与“诗心”,本科古代文学丁放老师的老师,也是上课备考之教材
●大十六开,两块大砖头。作者的注解比各代评论都好! 分量很重的一部书。
●关于唐诗呢,不想浪费时间的还是先读一读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启功说唐诗,还有就是学诗浅说
●非常好 大开本。之前是08年读过他的书 可惜一直不太有名 强力推荐
●激动的睡不着,目前看过最好的唐诗选注本!选诗多,精;非常详尽搜集前人的评价;而且刘先生个人的品读细致入微。刘学锴、葛晓音、赵昌平、钱志熙四位北大学脉培养的先生确实在继承传统中国诗学。他们的文章不在于创新,而是重在涵养和传承。 开本太大了。
●内容没得说,可惜开本太大了。还要重新慢慢看。
●读之不易,书之不易。
●适合研读,体例和版式俱佳。非常喜欢。
《唐诗选注评鉴(上下)》读后感(一):唐诗的另一道风景
这套书包括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尤其集评非常精彩。集评部分按时代次序辑录了所选诗的历代笺评资料,等于该诗的接受史、阐释史料。
刘老唐诗研究大家,据说这部书是他在八十岁高龄的封笔之作,确实值得阅读珍藏。
《唐诗选注评鉴(上下)》读后感(二):关于唐诗呢,不想浪费时间的还是先读一读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启功说唐诗,还有就是学诗浅说
关于唐诗呢,不想浪费时间的还是先读一读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施蛰存的唐诗百话,启功说唐诗,还有就是学诗浅说
《唐诗选注评鉴(上下)》读后感(三):唐诗学研究课题组中期成果
2019年1月9日,课题首席专家丁放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刘学锴教授、课题成员邓小军教授、卢欣欣副编审、韩震军副教授在北京刘学锴住所交流审阅《唐诗选注评鉴》书稿意见。
子课题二:“唐诗学之文献篇”的研究进展
课题组已经商定了写作思路,细化了研究提纲。本子课题对唐诗文献学史作出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梳理,同时以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唐诗典籍为对象,深入讨论唐诗文献整理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关于唐诗文本考订的基本方法,唐诗目录学的编订理论、文献整理与唐诗批评与研究的关系等等。在此基础之上,广泛吸收借鉴前人优秀成果,充分利用新见材料,进一步开拓唐诗文献探讨视域,对相关唐诗文献作出新的整理,为学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脚本。子课题负责人刘学锴教授自课题启动始,即志力编著一部大型唐诗选本,目前,其《唐诗选注评鉴》(上下册,290万字)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学界评价说:“《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切实有用的书”。课题组骨干成员韩震军发表了《唐诗纪作者吴琯三考》一文。
(三)、刘学锴《唐诗选注评鉴》(上下册,290万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9月版。
该书收录了一百三十位诗人,凡六百三十余首诗歌。其内容包含了选诗、校注、笺评、鉴赏四个部分。《唐诗选注评鉴》从选诗的数量和质量上较充分地体现了唐诗的艺术成就,从整理的方式上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较为翔实的注释和丰富的资料,并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一些比较切实的参考。它既广泛吸收古今学人的研究成果,又有撰者自己体悟研究心得的综合型唐诗选本,是当前的迫切需要,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了一种时代的呼唤。
《唐诗选注评鉴(上下)》读后感(四):莫砺锋:体现文学本位、读者本位的唐诗选本
本文为莫砺锋先生在《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出版座谈会暨唐诗选本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自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尊敬的刘先生,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会,我先说几句和刘先生交往的事情,我每次看到刘先生,都想到一句古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确实是有这样风度的。我先回想我和刘先生交往的开始,1977年冬天,我在安徽泗县参加高考,当时我在农村插队务农已经十年了,所以人穷志短,志愿填的全是安徽高校,第一是安徽大学,第二是安徽师大,都是外文系、中文系一起填,如果那次高考考上了安师大中文系的话,我可能就成为刘先生的学生了。可是这两个学校都不要我,全部落榜,没考上。然后过了一个月,又扩大招生,把我录取,录到安徽大学外文系。1986年,我第一次到洛阳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的年会,好像是我们这一代的研究生刚刚参加学术活动的一个起点吧。我记得陈尚君也是那次去的,那次会上就见到刘先生了。但是因为会上人很多,也没有机会和刘先生交谈。开完会后,我回南京,刘先生回芜湖,我们正好是同一班火车。那个时候火车是卧铺,开得很慢,在一个车厢里面,好像陈尚君也是那个车厢,然后一路上聊天,那个时候就真正认识刘先生了。我很感动的是,刘先生表扬了一下我那次会议交的论文。我跟程千帆先生读书五年,程千帆先生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一句话。第一次听到表扬,很激动,所以一直记得这个事情。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跟刘先生有了交往,后来和安师大的各位老师都有交往,我觉得刘先生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 下面言归正传,就说这本书了。承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好意,让我为刘先生这本书写几句宣传词,我写了这么三句话:披沙拣金的选目,广征博引的笺评,独有会心的鉴赏。现在印在每一本的封底。大家看刘先生这本书的书名《唐诗选注评鉴》,它本来应该有四个内容,我只写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分别针对一个字,就是针对选、评跟鉴,就是选目、评笺和鉴赏,唯独注我没写。因为我觉得里面选的654首诗,都是名篇,这些名篇都已经反复注过了,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在注的方面还说不上是刘先生的一家之言,所以我就没写。那么这三句话,是我读了这本书心里的一个感想。我是读的第一版,就像陈尚君文章里说的,刘先生这本书厚如砖块,真的厚如砖块。因为我是搬过多年砖的人,一个砖有多重,我是很清楚的,但我还是认认真真地把它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读了以后,我就觉得这三个方面都很好。那么,我下面稍微说几点我的感想,我从后面开始说起。 第一,刘先生这本书,我觉得最好的、最有价值的是鉴赏部分,他对所选的诗都写了一篇独立成篇的鉴赏文章,其中有些大作、大诗,他的鉴赏文字都相当长。我看了一下现在的版本,《春江花月夜》长达8页,《北征》长达9页,非常长。就是说刘先生写这个鉴赏文章不像他以前为《唐诗鉴赏辞典》写的那样有字数限制,就一两页,他这个是放开来写的,所以写得淋漓酣畅。我读了以后,非常佩服,真的佩服,是真的懂诗之人、也知道怎么说诗的人写的文字。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学校教同学们读唐诗,讲到鉴赏部分,或者作品艺术分析这一部分,这本书可以用作一个非常好的教材。这是可以给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拿来读的,这个部分也是最有价值的。这套书最有价值的,可现在恰恰是这个部分,我倒没有太多的话要讲,因为这个每篇都不一样,如果要加以评说的话,我们可以针对其中的若干篇,我想单独写一篇文章来分析它都是可以的,分量很够。这是第三句话,独有会心的鉴赏。 第二句话,是广征博引的笺评。就是因为他选的都是名篇,历代已经有人评点过,所以刘先生大量地引,当然,不是全部的引。比如《秋兴八首》,我数了刘先生这组诗的笺评有43页,当然已经非常多了。但是我们知道,叶嘉莹先生有一本书,整个的是《秋兴八首》的集评,它有40万字,那个太多了。但刘先生引得非常好,他把里面最重要的东西都引了出来。说他博引,实在很博,因为他不但是注意到前代的一些学者、当代的一些大家,他甚至连晚辈的一己之见也引到了。我很感动的是,这套书的第4册第284页,关于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他引了好多人,某某曰,某某曰,最后出来一个名字说“莫砺锋曰”,我读了以后,受宠若惊啊,因为刘先生引的是我《杜甫评传》里的话。《杜甫评传》是1993年出版的,我那个时候已经44岁。我就想,我这辈子到44岁说过很多话,从来都是“说”,没有“曰”过,第一次“曰”,是被刘先生引进去的,所以说衷心希望刘先生这本书可以传之永远,传之永远我的名字也附在里面。所以广征博引真是这样,他引得很准确,一些独到的也引进去了。 第一句话,我稍微多花时间讲一讲,披沙拣金的选目。刘先生这本书的选目非常好,我觉得最好的选本不一定是最有文学见解的选本,不一定是文学史研究框架和地位限定的选本,而是应该从作品出发,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好作品,受读者欢迎。作品是这样选出来的。所以刘先生也提到《唐诗三百首》是一个很好的选本,这个选本实际上有一点像《唐诗三百首》的味道。我来开会以前,专门把刘先生这本厚如砖块的初版本,跟我家里书架上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在选目上作了一些对比。我看了这两个选本,关于选诗比较多的诗人,一个数值的对比,很有意思:前面两位都是一样的,杜甫第一,李白第二。刘先生这本书对于李杜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十卷本,杜甫一个人就有两卷,李白一个人就有一卷,看了下杜甫的两卷,合在一起,实际上就是一个独立的杜甫诗选了。当然选目只有70首,因为刘先生这个鉴赏写得非常详细,所以突出大家做得非常好。但是再往后,就体现出刘先生这个选本的独特性。这部书的第三位是李商隐,李商隐41首,超过第四位王维26首,第五位白居易25首,都超过很多,就是非常突出李商隐的地位,这个我是非常赞成。我虽然不一定同意把李商隐选得比白居易多那么多,但是我觉得突出李商隐是肯定没有问题的。这当然得益于刘先生对李商隐的研究之深了。我也要说一点不满意的话,有的时候,成也是这样,败也是这样,比如我觉得有一点不满意的,刘先生的这本书第十位是温庭筠, 18首,超过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元稹等人,我总觉得温庭筠在唐诗史上的地位,或者他的作品可选数,好像应该要降一点点。我猜想可能是刘先生对温庭筠研究得太深了。研究得久一点之后,就会有一点点偏爱,当然这里选的温庭筠的诗都很好,相对来说,他的地位高了一点。那么其他的几个,还有李贺跃居第6位,24首,高于韩愈、刘禹锡。我总觉得李贺也很好。因为《唐诗三百首》的选者孙洙是我江苏无锡的老乡,我比较维护,但《唐诗三百首》的最大缺陷是李贺一首未选。刘先生这里把李贺选进来,就放在这么显著的地位,很好,但是选24首可能稍稍有点多了,他好像不应该多于韩愈,应该比韩愈稍微弱一点。尽管有这些我觉得可以商榷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选目非常好。好在哪里?我觉得是两个本位。第一,文学本位,第二,读者本位。所谓文学本位,文学作品选当然是文学本位,但是我们曾经有过的唐诗选,包括古人的,他经常会受到一些学术思想的影响,像清代王渔洋选的《唐贤三昧集》。那么大的学者、那么多的作品,但是《唐贤三昧集》作为一个选本,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是彻底失败的,它选的作品大部分不是我们一般读者喜欢读的,而我们喜欢读的,里面大多数都没有,所以这个就不是读者本位。既不是文学本位,也不是读者本位。刘先生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突出文学本位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地方,比如韦应物、刘长卿。韦应物选了15首,刘长卿选了14首。而这两个诗人在马茂元的《唐诗选》都选得不多,因为马先生一共选了500首,刘先生选了650首,差不多是13:10的比例。但是马茂元选刘8首,韦6首;刘先生韦应物选了15首,刘长卿选了14首,位居第10、11位。这个我觉得完全是从作品的文学水准考虑的,这一点非常好。那么跟他们相应的就是张籍和王建的地位下降了。因为我们受老的文学史影响,觉得张、王写乐府诗、反映民生疾苦,把他们多选了。实际上从文学作品的水准来说,他们两个人没那么好,所以这两个诗人在马茂元所选的选本中多达16首、12首,但到了刘先生这本书里都降为8首、6首。我觉得个别诗人所选作品还可以商榷,但总体来说,这本书确实完全是从唐诗的成就,从唐诗传诵的名篇来考虑的,当然思想上一定要有健康积极的意义,同时它的艺术达到很高水准,还有一点就是为广大读者家传户诵,所喜欢的,万口传诵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唐诗选注评鉴》这本书,它的分量、选的作品数、整部书的分量,也许不太符合我们当下的读书潮流。我知道现在年轻人不耐烦读书,看手机就行了,初版沉甸甸像砖头一样的书,他们不愿意抱在手里看,所以不太符合。出版社改为十卷本,更便于携带和阅读了。对真正的读书人来讲,真正想好好读一读唐诗,不是一知半解地读,那么这本书是非常好的读本。它的数目也差不多,不必要删成一半,变成唐诗三百首。因为650首,相对于唐诗在历代诗歌中的地位,六百多首,并不多,它是足够的,有这个地位的。 总的来说,刘先生这本书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选本,刘先生刚才谦虚说它是一个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实际上是和者数千,可能不能称为下里巴人。下里巴人是手机上的那些东西,您这还是阳春白雪,有学术眼光地为广大读者选的普及性读本。我相信它会传之永远,有长久阅读价值与保存价值。谢谢大家。 (莫砺锋,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经过作者审阅修订。题目为编者所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