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10-29 08:29: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1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是一本由[法]米歇尔·德·塞托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精选点评:●翻译水平很一般,暂时不说有没有看懂原文,中文表达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德·塞托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精选点评:

  ●翻译水平很一般,暂时不说有没有看懂原文,中文表达能力就很有限,文字很难读懂。但塞托还是蛮厉害的。相对于福柯所揭露的无处不在的属于强者的规训,塞托希望塑造一个反规训日常空间。塞托不同意福柯的权力论,但至少第一本基本上在间接证明福柯的观点,日常抵抗部分内容相对反而很少。塞托的理论出发点可能是出于弱者视角。期待第二本。

  ●此翻译须谨慎

  ●翻译得像屎!!!

  ●还没能看懂一半

  ●看不懂.....

  ●翻译看得想打人

  ●Image“图像”、power“力量”……边读边猜英文应该的意思,译者都是法语专业,很多单词都是根据原法文直译的,重点单词括号里都是法语单词,除了语序不通顺之外,只根据自己理解的意思翻译,让第一次接触这本书的人根本吃不消,看英文版吧。

  ●原来两年前就“想读”了啊。去年买的,觉着这翻译足够摧毁N多人对阅读学术著作的信心了。。(15年想读16年买书17年一刷19年二刷,我也是个狼人了。)20年3月三刷。

  ●还是第一本经典。此书是多人合作之作,有些零乱。如果没看过第一本,可能不会深入理解实践行动后面的理论。

  ●翻译的一塌糊涂啊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一):一些错误

  1.页36行4:“考夫曼”应为“戈夫曼”。

  2.页63行20:“庞帝”应为“庞蒂”。

  3.页68行11:“6.53”应为“653”。

  页68行25:“USSR”应为“苏联”。

  4.页69行10:“维也纳”应为“维也纳学派”。

  5.页70行5:“萨尔瓦多共和国”应为“萨尔瓦多市”。

  页70行13:“巴伊亚洲”应为“巴伊亚州”。

  6.页71行3:“Peru”应为“伯南布哥州”。

  7.页87行10:“茨岗”应为“茨冈”。

  8.页98行1:“克劳塞韦茨”应为“克劳塞维茨”。

  9.页113行22:“规诫”应为“规训”。

  10.页130行1:“安提歌妮”应为“安提戈涅”。

  11.页143行24:“高达美”应为“伽达默尔”。

  12.页170行11:“埃拉斯莫”应为“伊拉斯谟”。

  13.页193行15:“法哲学”应为“法哲学原理”。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二):戰略與戰術,在無可逃避的壓迫中尋求自由?

  在技術決定論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法國哲學家、歷史學家de Certeau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一書中提出了日常生活實踐理論,使得個人在面對無孔不入的技術和資本主義的控制之下,獲得了某種反抗或者拒絕異化的可能性。

  戰略與戰術是日常生活實踐理論的核心概念,de Certeau將日常生活視為一個生存的戰場,生產者制定戰略,消費者執行戰術:有資本的生產者透過生產產品、制定產品的使用規則與使用內容,將無資本的使用者納入產品秩序之中,框架使用者的行為,掌控使用者的喜怒哀樂;使用者則透過創造性的使用行為,執行虛與委蛇的、陰奉陽違的、分散的、迂迴的戰術,在生產者的地盤上逃避其規訓。

  在de Certeau的年代技術對於人的支配並沒有當下那麼明顯與習以為常,但是他洞察到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技術、資本對於人的規訓,人們遵從於某些技術的規則(效率的規則),並且將這些規則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突然覺得,這句話本身就是體現了人被規訓,說這句話的當權者本省就是想要規訓被統治者)。在當下的生活中,我們的行為、思維很大程度上都被技術框架,時間被鐘錶精確到每一秒鐘,空間的感覺被百度地圖縮限,我們的時空感受被數字化。我們習慣於在搜索引擎中搜尋諸如從台北去廣州的路線,獲得幾個最簡化、準確的的路線,附帶上機票價格的對比,當別人詢問經驗時也會首先將幾條路線重複給他,至於旅行本身的豐富性卻變得無關緊要了。或者說,個人千差萬別的經驗,在技術的邏輯裡並不重要,於是我們也不再關注。

  技術決定論會強調技術不僅僅是我們使用的工具,不僅僅是一種中介物,技術框架了我們認識世界的範圍和角度。我們使用手機,使用各種軟件,我們被迫使用這些產品,遵守這些產品設置的規則,瀏覽這些產品生產的內容。在宏觀的層面上(也即是戰略)產品與軟件的生產者制定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在他們提供的平台上按照他們的規則行動,無法逃脫,或者說終究會被某些生產者所規訓,。但是de Certeau將視野放到了微觀的日常生活層面,雖然技術的、政治的控制越來越多,但是個人並不是全然屈從於生產者、統治者的規訓,de Certeau強調普通人的高度能動性,能夠透過差異化的使用方式來區隔自我與他者;de Certeau認為消費是另一種生產,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有可能對生產者的戰略進行顛覆,在使用而非抗拒的過程中逃脫支配性的社會秩序,展示自我。

  de Certeau在《都市漫步》中舉了一個漂亮的例子來說明戰術的存在:行人在都市的行走時並不是總是按照被規劃好了的路線走,繞遠路或者抄近路市場發生,勞動者無法逃脫資本家的剝削,卻可以假裝認真工作卻偷偷處理自己的事情。現實中,對於戰術的運用無所不在,諸如使用圖片規避關鍵詞,將嚴肅的政治話語轉變成某種戲謔,像當下流行的我就唸了兩句詩等等。

  然而,雖然我們可以透過戰術的運用對生產者的戰略進行分散、細碎的反抗,可以透過對官方話語的挪用來表達情緒或者反諷,但是總是覺得這種自由更多只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安慰罷了。畢竟,(技術的)壓迫依然存在,控制無遠弗屆。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三):呼吁集体退书

  跟出版社电话沟通过,出版社说,翻译没有标准,还说这本书评分很高...

  要我一个消费者找原文对照哪一句翻译的不对,其实是通篇不对。听说我是学生,要我找我老师讨论一下,这种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还算不算学术机构,如果只为书的走量而办,那真是太丢人了……

  消费者不应该为出版社和翻译的互相包庇求升职而买单。我已经画出前几页语言不通的地方退了货。

  抛开翻译不谈,就中国语言运用都不合格,退货是最有效的抗议!也希望这书早点儿下架,别再坑后面的读者...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四):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政治——2019.9.2胡翼青老师悦的读书讲座实录

  2019年9月2日上午,悦的读书的老朋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胡翼青老师如约而至,给书友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法国学者德·赛托的两卷本《日常生活实践》的讲座。整整两个小时的分享中,不只有理论和学术脉络的梳理,也融入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大量案例与故事,堪称精彩纷呈。

  谈到德·赛托,就不能不提到他所参照的学术界前辈——福柯。胡老师首先为大家梳理了福柯的权力规训理论的现实渊源。自启蒙运动以来,波澜壮阔的现代性革命,把每个个体身处的社会环境,从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为了与这种陌生人社会的有效治理相适应,于是科层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科学艺术,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管理之中。在这种权力无处不在、无所不及的状况之下,我们每个人的微观生活,都深深受到权力的监控与规训。尽管包括列斐伏尔在内的后继学者,提出可以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反抗这种权力对于日常生活的殖民,但其实这种反抗,更多只是一种消极的对现实的逃避,只要个体的艺术反抗行为,仍然发生在权力所能延及的社会场域之内,那么权力完全可以将这种反抗,扼杀于无形。

  接下来,胡老师引出了德·赛托的两卷本《日常生活实践》,以及他在这两本书中的主要思想。德·赛托延续着列斐伏尔的思路,认为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不是简单按照权力所规划和倡导的模式进行。相反,在日常生活当中,普通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消解权力的规训与控制。德·赛托把这些手段总结为三个方面:使用与消费(把高高在上的教育和宣传内容娱乐化、消费化);策略与战术(采取各种各样自我可控的方式,对抗和消解权力所倡导和要求的任务);修辞(由于文字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和多义性,普通人可以对原本用于思想宣讲与传达的内容,做出与权力的意图完全不一样的解释)。

  胡老师引用了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戏仿理论,来说明德·赛托上述思想的侧重点。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把人的社会生活分为前台和后台这两个层面,前台更多对应工作、社交等公共场合,后台则对应家庭、独处等私人空间。在戈夫曼看来,个体在前台,更多是按照所在场合的各种社会规范,展现一种“表演”式的言行操作;而在后台,则能够呈现更为真实的自我。与戈夫曼强调前台、后台的差异性不同,德·赛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更多是强调两者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比如一位热爱自由、天生具有反抗意识的人,他这种对自我的彰显,这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就不可能只体现在后台之中,而在前台的日常生活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体现。

  最后,胡老师讲述了德·赛托的这一理论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文化研究的影响。受到德·赛托影响最大的,就是《理解大众文化》和《解读大众文化》的作者费斯克。承继德·赛托的思路,费斯克同样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一种由权力自上而下倡导制造出来的产物,以看电视而言,如果说某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代表着权力的意志的话,那么大众仍然可以通过换频道或关掉电视的方式进行反抗。胡老师对德·赛托和费斯克所提出的这种反抗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以自我的“精神胜利法”,来拒绝真正意义上的对权力反抗、变革与重组。他以另一位英国文化研究学者——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一书为例,来讲述工人阶级子弟的这种消极反抗,只能导致他们子承父业,对于既定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不会产生任何动摇。

  胡老师的分享结束之后,书评人许金晶为大家重新梳理了胡老师讲座的分享脉络与主要内容。对于德·赛托和费斯克的所谓消极抵抗,许金晶从另一个视角提出补充:大众对于权力意志的种种消费与重新解释,表面上是一种有效的反抗,但其实这些重新消费和阐释的内容、手法与表达方式,同样来自权力和代表权力意志的大众媒体的传播与灌输,只不过后者的传播主体,跟前者的权力主体,并不完全一致而已。由此来看,无论是所谓“共识”,还是所谓“个体独立意识”,或许都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意识而已。

  (附)与本讲座相关的延伸阅读书目:

  福柯《规训与惩罚》,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两卷本),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解读大众文化》,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保罗.威利斯《学做工》,乔姆斯基《制造共识》。

  2019.9.2下午整理于竹林斋

  (本文是蓑翁为2019年9月2日上午胡翼青老师应悦的读书之邀所做的讲座整理的实录,因未经胡老师审阅,文责由蓑翁自负。)

本文标题: 《日常生活实践·1:实践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22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卢梭与美德共和国》读后感精选《忘却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