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是一本由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38.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麦克白》精选点评:●辜教授的翻译本土化了莎翁的原文,但却让我少了一
《麦克白》是一本由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白》精选点评:
●辜教授的翻译本土化了莎翁的原文,但却让我少了一分读下去的欲望(尤其还有“娘娘”这般称呼),甚至翻译部分风格上还表现得很分裂。莎翁四大悲剧中除《奥赛罗》外读得最快的一本,读完更是喜欢波兰斯基那版《麦克白》(改天再去瞅瞅奥逊·威尔斯版的)。
●本人不是很喜欢这种诗歌体的翻译方式。
●总以为莎士比亚是很难读的经典,突然读了这本译文以后感到了如诗的语言。诗的韵律让阅读拥有了无比的快感。
●诗体和散文体各有千秋,不过前者读着读着总想着手舞足蹈来一段rap
●翻译很有节奏感。
●麦克白,野心,勇敢无畏的失败者。一个并非十足的坏人,因为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成为了一个“恶人”
●虽然辜正坤老师的中西文化比较,这门神课让我觉得无语,但是这个译本的麦克白实在是精彩。
●你看!苍天已不满人类的表演,开始威胁这血腥的剧院。
●“算老天给你脸了”看笑了这句!
●我觉得中间部分最好,权谋推动麦克白走下去,连自己是血肉之躯都忘记了。暴君的统治逻辑,让人心寒。其实麦克白是普通人,时代进步了,坏起来也更厉害。
《麦克白》读后感(一):《麦克白》和《俄狄浦斯王》中的预言比较
重温了《麦克白》,联想到“女巫预言”和《俄狄浦斯王》中巫师预言的比较。古代人(东方或者西方)似乎挺喜欢在预言上面做文章。 两者的主人公的行为都受到了预言的影响,最终都没有逃出预言的魔咒。但是《俄狄浦斯王》给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在违抗神的意志时,再刚强的个体也可能被摧毁。俄狄浦斯王犯下的罪行是无妄之灾,很难去避免。而《麦克白》中,麦克白登上王位也选择不相信预言中的“森林移动之日是僭主被杀之时”,最后预言应验。但是这并没有让人感到神力的强大和不可逆转,只能说这一切都是他的个人意志一手造成的。没有无力感,麦克白在此前对自己命运有很强的掌控感,有因必有果。 这也反应了文艺复兴时期一种科学的理性的精神,即人的命运追根溯源都是他的行为造成的后果。有什么样的意志,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命运。也是一种对神性的去魅。人可以对自己的命运负责,掌控权在自己手里。这个观点就和现代人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再加上近几个世纪的全球化过程,我们已经分不清人性的哪一部分是文艺复兴塑造的,但确信自己也在其中。 《俄狄浦斯王》的魅力在于古典时代赋予人神秘和不可解释的命运,《麦克白》的魅力在于它拥有现代人高贵的理性精神。
《麦克白》读后感(二):失落的野心
从《威尼斯商人》读到《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成了悲剧,再到《麦克白》,命运的悲剧变成了人性的悲剧。它已经不再是由某种冥冥中的手在掌控,而是人成为自己的敌人。
文艺复兴高举人性来反对神学和理性,到了莎士比亚的时代,距但丁和薄伽丘已近两个世纪。我想莎翁最终感到的不是人的高贵,虽然在《哈姆雷特》中他慷慨激昂了一番“人是最高贵的生物,是万物的灵长”,但对他来说,更多的是失望。人性解放走向了纵欲的反面,莎翁笔下的人物大多身份高贵,也摆脱不了心灵的烂泥。
我认识的麦克白有很多,安分守己,唯唯诺诺,温驯善良。日常中作为一个好儿子,一个欢脱而幼稚的弟弟,一个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他终于被一些欲望驱使,与过去告别,执着而坚定地追求野心。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一度犹豫不定,像麦克白和哈姆雷特一样,他在追求欲望的时候,过去那些经验告诉他这样是错的,应该追求平和而温润的情感,但他终于没能割离欲望,在一次次内心争斗中,逐渐狠下心来,无情而绝望远离了过去,远离高贵的自己,那些仿佛存在于彼岸中的温情。他于是坚定不移,执着追求野心,同时对一切随之而来的缺乏坦然接受。他深知,既然做出这种选择,就必须接受它的后果。像很多清醒者一样,他痛苦地活在泥沼中。
《麦克白》读后感(三):You are what you believe.
看了四个版本的麦克白的影视作品:一为Kenneth Branagh主演的话剧现场,一为James McCavoy主演的以现代为背景的英剧,一为罗曼·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一为前两年Michael Fassbender主演的电影。毕竟这体裁是一个剧本,所以配合这些音像作品会更能感受不同。同时,也因为不同的导演解读和表达意图,以及手法处理上所突出或删节部分,使其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似乎也印证了那句“一百个人的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吧。
例如,四个版本对于剧本中三个巫女的解读是明显不同的,有疯癫型,有神秘型,还有接地气的。这三巫女的设定大概是一种迷信悖论,面对现今完全“无神论者”或“完全科学工作者”的说服和说明是很奇特的,即为,事件的发展完全符合了女巫们的预言,也是这些预言让麦克白的思考和心态产生了变化从而推进情节的发展。那么,如果忽略她们的预言呢?事情还是会一样发展吗?
不过千变万变,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的变化趋势还是不离其宗的。麦克白从一开始的心智的动摇,懦于行动,再到接受夫人的鼓动,下定决心,再到那种一不做二不休、丧心病狂地对妨碍者的清除、对于权力的迷恋和深信女巫们的预言而最后也因预言被反倒一耙的冲击……麦克白夫人从一开始对于权力愿景的憧憬的萌芽,鼓动丈夫的杀心,再到事发后心智的混乱,细思极恐后不能摆脱的梦魇,再到堕入疯癫至自身的毁灭……不得不感叹莎士比亚在台词对白上所体现人物特性的层次和循序渐进。
第一次读剧本的中文翻译部分时候,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去理解整个剧的流动。毕竟一些后期的影视作品还是会进行一些删节,这四个版本里面就数Kenneth的 话剧和波兰斯基导演的电影对于剧本的还原度比较高了。在看英文原版部分时,则更多地去体味其英语言所运用之妙处。再去看一些作品时候,更能去从角色的角度来思考,来符合角色的合理性,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虽然剧情梗概的确可以用两语三言来概括,但文学作品最能体现自己的,也就是作者所呈现的语言本身了。
《麦克白》读后感(四):18年的第十六本书➡️《麦克白》莎士比亚
莎翁笔下的人物,虽然多为古代的贵族阶级,然而却囊括了古今中外贵贱贫富的人所共有的脆弱的人性。这是一部黑红色调相间的悲剧,它鼓荡起黄昏和午夜,最终让一个蹩脚的演员登场,趾高气扬地却又徒劳无益地抛出狂怒与喧嚣。他的生命好像烛焰忽灭,了无意义。
在这个悲剧中麦克白和他的夫人都没有完全丧失掉人性,那无休止的欲望和过分顾虑的良心交织成一张网,逐渐让麦克白夫人窒息,而无上权力对人的腐化作用在麦克白身上也得到了登峰造极的体现。他杀死邓肯后夜不能寐,感叹:“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不,恐怕我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无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红呢。”这是他良心上的自责。可后来他变得越来越残酷,大开杀戮: 杀邓肯的卫兵;杀原先的好友班柯大将,还要杀其儿子;杀臣子麦克杜夫未遂,就杀了他的妻子儿女。总之,凡是他疑心会威胁到他的权威的人,都格杀勿论。一时间,臣民们都活在恐惧之中,人人自危,唯恐“自己还不知道,就已经蒙上了叛徒的恶名”。
但获得了至高无上权力的麦克白没享受到丝毫的快活,而是感到生命的意义已经停止:“要是我在这件变故发生以前一小时死去,我就可以说是活过了一段幸福的时间;因为从这一刻起,人生已经失去它的严肃的意义,一切都不过是儿戏;荣名和美德已经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经喝完,剩下来的只是一些无味的渣滓,当作酒窖里的珍宝。”麦克白夫人也很失望:“费尽了一切,结果还是一无所得,我们的目的虽然达到,却一点不感觉满足。要是用毁灭他人的手段,使自己置身在充满着疑虑的欢娱里,那么还不如那被我们所害的人,倒落得无忧无虑。”麦克白感到心灵被“磨折得没有一刻平静的安息”。
麦克白的王位还没来得及焐热,就遭到制裁。他的幸福在于短暂的欲望满足。而即使是现在这个时代,也注定充斥着诱惑,人人都有可能是王位还没焐热的“麦克白”。无上权力的诱惑和腐蚀可以使正直的人变成暴君。而在强权之下,善良的人也会被迫做恶。
「 不要再睡了
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
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
那日常的死亡,疲劳者的沐浴
受伤的心灵的油膏,大自然的最丰盛的菜肴
生命的盛筵上主要的营养
那声音继续向全屋子喊着
不要再睡了!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
麦克白将再也得不到睡眠 」
/《麦克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