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0-24 09:41:4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是一本由桃子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精选点评:●2019-75前面像是小清新,中间像文案加长版旅游广告,后面是台湾观察,其实都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读后感100字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是一本由桃子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精选点评:

  ●2019-75 前面像是小清新,中间像文案加长版旅游广告,后面是台湾观察,其实都是后面这个部分会更有可读性

  ●在台灣生活過的人 果然從小角度看到的台灣不一樣。分part也分得蠻妙的。

  ●想再去一次台湾。慢慢的,住几天。喝遍所有咖啡馆。

  ●绿岛真是个美丽的小岛,一定会再去的。

  ●只是认真的读了赖青松的志愿农民那段,其它都无感

  ●幸福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小视角,生活感。 为什么辞职去念书,还是陌生的台湾? 趁着年轻,多出去见识见识。

  ●关注了作者的公众号“我们生活的世界”,里面包括了本书所有的文章,并且配图更加丰富。 这本书对于台湾书店有好几节描述。 另外,对经济持续长期衰退背景下,台湾民众的心态也有涉及。

  ●这是桃子用私人视角对台湾进行的一次细致打量和深入观察,通过所遇、所闻、所见,写出了“小确幸”的生活美学,写到了一些可敬可爱的人与事,写出了值得学习、借鉴或反思的社会文化。

  ●作者从媒体人的敏锐视角看台湾,有理性分析,也有感性思考。几次看得眼眶泛红,我所接触到的台湾人都很友好,健谈。即使是第一次见面。

  ●看了一半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读后感(一):什么是美的生活?

  这是我读的第二本描写台湾生活的书,断断续续读了3天,印象最深刻的文章是《客家歌手林生祥:我在乡下做音乐养小孩》和《“志愿农民赖青松”:把老家种回来》两篇。

  在林生祥的音乐之路中,我被他的成长感动。他抛弃大众热爱的流行音乐,选择了做农业音乐,用农村里最纯粹的方式嘴传统的乐器来表现最真实的乡村生活。他参加过反水库运动,创作《反水库之歌》,用老山歌曲调,表达出美浓人的愤怒。退伍之后,他把自己定位为农民麦克风,深入农村之中感受最真实的乡村生活,要用音乐将这些生活带给城市人。他的音乐情绪经历了从激烈到温和的变化过程,因为对乡村对社会更深刻的了解,让他明白激烈的表达仅是情绪的宣泄,不会为乡村带来理解和改变。而温和理智地与社会对话,才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描写出真实的乡村。

  赖青松是一个志愿农民,由于童年的种田经历让他与土地结下不解的情缘,所以他留日归来的他,归田成为一个志愿农民,立志要把“老家种回来”。他永远无法忘记阿公的话:“咱家吃饭不差加几只碗筷。”他认为只有土地,才能给人这样踏实的安全感。他创立“谷东俱乐部”,成为田间管理者,开始了他梦想的农耕生活,每天与土地为伴。他坚持不用农药不用化肥的有机耕种方式,他坚持与谷东们分享农田里的乐闻趣事,他希望让农村的传统祭复活,让更多人感受脚踩泥土的踏实。

  山芙蓉的翁美珍,Angel Mini cafe 的小夫妻,新手书店的郑宇庭……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带着对美的生活的执着,进入了美即生活的状态。这种“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太不真实,却又真实地存在。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读后感(二):人文风物背后的那个亚细亚的孤儿

  如果你对台湾的近代史稍微有一点了解,就会觉得台湾真的很可怜。也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台湾人,如果有,也就只是那些山里的原住民,现在的台湾人,祖上都来自祖国大陆的各个省份。

  一八九五年,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了日本,开启了长达五十年的日据时代。日本军队占据台湾以后,自1895年5月的乙未战争起,一直到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止,一直受到台民的顽强抵抗,而在1930年爆发了最后一次的武装抗日行动,史称雾社事件。

  魏德圣为了拍摄1930年那一场蕃民起义,卖掉了自己的房子,筹划十二年,于2009年开始创作这个台湾历史题材,还原了雾社事件的前因后果,2019年上映,获得了当年的金马奖最佳影片,而这部电影,名叫《赛德克·巴莱》。

  1945年日本投降,中华民国光复台湾,蒋介石命陈仪为台湾行政长官,台湾人以为能够得到更多自治和参政的机会,但是却发现重要职位都由外省人控制,原本由日本人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又重新洗牌。

  那时候的台湾人,连青天白日旗的上下面都会分,不像日本国旗,怎么挂都是对的。台湾光复一年的时间,物价上涨了一百倍。

  1989年,一个叫侯孝贤的导演拿着国民党中影的钱,拍了一部反映1947年国民党镇压台湾人民暴动的影片,二二八事件改变了台湾一个地方大族的命运,台湾的命运,和影片中梁朝伟扮演的哑巴很像,侯孝贤擅长用这样冷静而真实的视角去还原历史,在影片中可以听到日语、上海话、国语、闽南话等各地方言就由一间屋子里的人说出来,而那些曾经在日据时期任职的知识分子,在国民党接收台湾之后被清算,借着剧中人物吴念真等文化界名流的口,说出了台湾人的心酸。

  “受过日本政府的奴化的要换掉。”

  “奴化是我们自己要的啊,我们自己贱?”

  “当初也是清朝把我们卖掉的,马关条约有没有人问过我们台湾人愿不愿意?”

  那部电影,名叫《悲情城市》。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梁朝伟在火车上,几个本省人拿着棍子问梁朝伟是哪里人,暴动中只要有人说不出闽南话,一棍子就招呼上去了,可是梁朝伟偏偏是个哑巴。

  台湾电影新浪潮的一代人在反映台湾历史的时候常常用这种细节化的方式还原当下情境中台湾人的心理状态,《童年往事》里用的家具都是竹子的,没有买实用的家具,因为很多随蒋介石来到台湾的老兵都相信不久之后他们就能回到大陆,而台湾,只是暂居,这样的暂居,已经好几代人。

  七零年代以后,中国代替了中华民国入主联合国,中日中美建交,台湾在国际社会孤立无援。台湾人的心理状态更是漂泊不定,甚至怀念日据时期,日本先进的政治理念带来的教育和人文素养,在台湾电影里也处处可以看见日本文化带来的深刻影响。

  无枝可依的台湾,被许多台湾青年称为“亚细亚的孤儿”。

  当下的台湾,离沉重的历史已经过去了许多年,而国民党也一直致力于改善两岸关系,提振台湾的经济,而赴台就读的陆生,也是两岸敏感的政治关系开放政策下的产物。

  蔺桃正是首批赴台就读的陆生之一。蔺桃和师友合著的《陆生元年》,并没有在大陆出版。但是对于人文视角下的台湾,蔺桃带来了他更加具有亲和力视角的作品《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

  文字里呈现的是她遇见的,当下的,新鲜的台湾,在台湾念书的那些年,他遇到的人,去过的地方,得到的感悟,她通过她细腻的人文视角,发现了一个创新的、文艺的、美学的台湾。

  而这些东西正是在台湾复杂而厚重的历史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背负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寻求一代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台湾的年轻人意识到过往的历史已经烟消云散,而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变成了对理想生活的构建,迎着太平洋的海风,任何一个画面,都有自然的美感。

  也许她笔下的这些年轻人,能为台湾带来美好的变革,譬如赖青松开创的谷东俱乐部模式,客户预约购买,传统的农夫转变为城市人雇佣的田间管理员。

  她务实地描述范特喜的文创团体对台湾微创的贡献,让一百本书的书店成为可能,这种经营,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她还热心地告诉读者,在台湾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例如医疗,例如出行的种种问题,甚至还在书中对赴台读书的种种问题做了详细的答疑解惑。

  落笔很轻,但是同样在这片狭长而富饶的岛屿上生活的年轻人,正在做和他们的父辈不一样的事情,更加精致,更加文艺,却毫不矫情。

  忽然想起蒋介石的曾孙蒋友柏,这个蒋家第四代说的一句话:“我就是一个商人,政治关我屁事!”

  书中台湾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各种小东西的价钱都不吝笔墨去一一介绍。

  所以你如果想了解一个不一样的台湾,抛弃宏大的历史叙事,或许这本书能给你耳目一新的发现,更像是就藏在你身边的台湾,你更有可能去经历,去感受的台湾。

  人文风物背后的那个亚细亚的孤儿,随着历史已经远去。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读后感(三):一个属于当下的、生活的、年轻人的台湾(转摘自微信公众号:mercury 蜜思)

  朋友桃子的新书《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终于出版了。

  认识桃子,是在2019年的10月份,那时候蜜思的微信公众号也刚刚开通不久。看到昔麦转发桃子“台湾私人订制”上的文章,觉得趣味相投,便这样网上联络了起来。

  这两三年的时光,桃子从台湾毕业回到杭州工作,结了婚,生了小孩,又陪伴读博的先生一起去了美国。在他人眼中是很潇洒很有勇气的生活方式。但作为朋友,其实也见证过她从台湾回来后面对工作选择时的迷茫,身为新手妈妈的各种焦虑。我们性格上很有相近之处,每每聊起总有共鸣。我们心里有一股追求理想生活的劲,可是面对生活的琐碎,那些软弱、焦虑,真的是甘苦自知。

  所以我特别理解台湾那几年生活对桃子的宝贵。那是一种底色。当你见识了生活还有如此诗意的可能性之后,那么,你便不会再接受一个苟且的自己。

  所以,当回答编辑“为什么在那么多写台湾的书里,要买这一本”时,桃子说,她看到了一个“创新的、文艺的、美学的”台湾正在被发现。这些“创新”、“文艺”、“美学”被她写在了文章里,作为她勉励自己前行的力量,也作为她分享给朋友们的宝贵礼物。

  这些心路历程,都被她写在《一个创新的、文艺的、美学的台湾正被“发现”》这篇自序里。

  最初,她是“出于对提前到来的就业压力的反抗”才开了公众号,“只想要把那些我看到、体验到的故事写出来,没想到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说到文艺,桃子以前也从没想过自己会是个“文艺青年”。“到了台湾才发现,文艺是深入到生活每个角落的,繁忙的台北车站、各处地铁里,总会看到不时更新的画展、摄影展,甚至音乐演出,慢下脚步或者驻留几分钟,你就完成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每日修养”。

  而桃子书中最动人的台湾精神,不是文艺,而是“创新精神”。

  新手书店郑宇庭老师反造书店,尝试自己买书自己卖,100本书的小书店,不同路径反而带来不一样的客人;留日硕士赖青松想要当个志愿农民,开创“谷东俱乐部”模式,不只重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让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理性共同购买,壮大友善耕种的小农力量,也给此后大多数返乡归农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可复制模式。

  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创新不止让自己受益,总是留出更多的空间给邻居、给社区,比如台东Angel mini cafe所在的永安社区,基于共同慢生活、亲自然的理念,越来越多新的岛内移民开始活化一座传统村庄;而苗栗山芙蓉咖啡艺廊的翁美珍女士,不独占商机与乡邻共享客流,让曾经焦煤采尽、人口外流的南庄小镇,成为了台湾休闲观光产业的名牌……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这种创新精神就曾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

  比如“苗栗山中的秘密花园”。女主人自小爱“拈花惹草”,年轻时却念了会计,当了三年补习班会计,终日与钞票为伍,渐渐明白不是自己所好。终于开起了一家花店,为此还去英国游学学习花艺。28岁那年她恢复单身,顶让花店,带着一双儿女从都市回到故乡,从父亲那里要来一块地,七年时间里一砖一石,一花一木,建起了这座私家花园。

  闻香下马者众,山芙蓉却始终只提供饮料、轻食,如同她当初因为分享而开放花园,如今客似云来,她也不独占商机,让乡亲们共享。山芙蓉上下方寸,民宿、餐饮甚至停车场兴起。近年,翁美珍与同业成立南庄观光产业协会,出任理事长,将南庄打造成“山城花园”,整体向外推广。

  还有“台中新手书店”。100本书,也能开书店?为什么不能,“我的品项比麦当劳多,只是没有套餐。” 不过他的目标不是成为快餐厅,而是“像菜市场出入口的杂货摊一样”小而灵活的概念书店。台湾的“大”书店里,往往书籍一柜又一摞,分类型、科目、出版社甚至作者,一本连一本,虽然多元却容易让人眼花缭乱。

  如果能把小书店开成杂货铺,虽然少却种类多样,对走进书店的人来说,也不会被书籍本身的分类搞得晕头转向,只需要按照自己生活所需的,文学的与非文学、知识与与非知识、有故事还是没故事,这样去区分。

  也许除了独立,书店还能有点别的意义,比如共生。

  新手书店店是由范特喜文创团队负责设计的,他们的设计产品遍布台中的绿心脏草悟道周边,“绿光计划”就是将曾经的自来水厂宿舍改造成如今的文创小店聚落。新手书店跟这些文创小店互为邻里,也彼此支持。

  不止隔壁卖甜品、咸派的妹妹每天会送来点心,对面的咖啡馆请他帮忙管理店内书柜,他也准备如果有活动就从对面叫咖啡外卖,成全自己也成全客人。

  范特喜团队的文创市集,每个周末就摆在新手书店外面的大块空地上。团队的户外音乐演出,在绿光计划演奏一小时,新手书店一小时。这块杂工店长刻意为之的留白,就在此时,成为了城市的风景。

  篇幅有限,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桃子的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我想说,除了这本书是好朋友桃子写的,除了这本书带给我的人生和事业很多启发,这也是我在图书市场上从未见过的一种台湾书写——一个属于当下的、生活的、年轻人的台湾。不是历史书上和父辈们的台湾,不是政治家和文化人的台湾,是那些和我们一样大的年轻人,他们每天如何生活,如何做出选择的台湾。

  甚至,桃子写的是不是台湾都不那么重要了。有一个姑娘,她和我们一样大,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困惑,她认真地观察当下的生活,用文字去思考、去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很想对她的馈赠,说一声谢谢。

  然后,努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读后感(四):一个创新的、文艺的、美学的台湾正在“被发现”(转摘作者自序)

  在去台湾念硕士之前,我当了两年多的记者,本科四年念的是新闻学。六年多的新闻专业训练,让我将客观中立谨记心中。到台湾以后,我发现,作为第一批赴台读学位的陆生,自己也成了“新闻当事人”,经常要接受媒体的采访和审视。要做到客观中立,谈何容易。

  究竟该用旁观式的“观察”,还是当事人的“体验”,来记录我三年的求学生活,成了一个问题。还好,待在台湾的时间,不是几天几个月,而是三年,三年的时间足够我从最早的新奇尔后的磨合,再到后来的用心发现,发现一个民国风、小清新表象之后的台湾。

  2019年10月,出于对提前到来的就业压力的反抗,我开了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取名“台湾私人订制”。那时候,我是只想要把那些我看到、体验到的故事写出来,没想到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自媒体也是媒体,“公共”的属性或者说我作为媒体人的观察本性显露出来,个人的“体验”和媒体人的“观察”结合在了一起,真正开始建构起一个“私人订制”的台湾想象。

  1

  一篇又一篇文章写出来,许多被媒体拿去重新发表,或者就直接来约我写稿,好像我笔下的台湾,确实有那么一点什么不同,但有什么不同呢,我也不大清楚。有天,前同事跟我微信留言,说刚看完我的文章,发现我写的东西越来越像台湾作家写的了。

  哈,台湾作家写东西跟大陆作家有什么不同?我想了想,也许是小视角和生活感。而这种写法,也许是台湾文化无形的浸润,也让我找到了在记者眼光与自身体验二者间的某种平衡。

  准备去茉莉二手书店(点击蓝色字体可连接到原文,以下都一样)采访的时候,我刚好收到他们的邮件,号召会员提供可回收纸袋,以旧物循环使用。于是,文章开头就是我带着纸袋去逛书店。

  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是个文艺青年。那时候印象中的文艺青年都在豆瓣里谈论里尔克、波伏娃,我不了解的前卫艺术。到了台湾才发现,文艺是深入到生活每个角落的,繁忙的台北车站、各处地铁里,总会看到不时更新的画展、摄影展,甚至音乐演出,慢下脚步或者驻留几分钟,你就完成了一个文艺青年的每日修养;街边的公共绿地没有修剪成奇怪形状的树木,但一棵少见的加罗南鱼木或几棵参天香樟,就足以构成一处美好街景,何况还有温馨的手绘、店家的个性橱窗装点;路边的雕塑既能观赏也能供游人坐下歇息,没有“不准触摸”的冰冷,只有请君随意的自在;书店、咖啡馆、各色小店也都安静地坐落街角,随缘遇见与有意探寻都是温情的连结。

  三年,每天生活在这没有距离的文艺里,羡慕也反省,我们可以怎样去学习,于是写下《充满“空气感”的文艺生活》一篇,从个人切入,分析这背后制度引导的痕迹。

  有些文章,靠的不仅仅是记者的观察和逻辑能力。研三开始写论文,看大量的专业书籍,写公号文章变成了调剂。结果那段时间写的文章,似乎有点学究气,也有人点赞说,没想到还能这样去看台湾。

  我的专业是政治与经济,最后的论文方向是政治思想史领域的,从细节里去发现实质,《从〈看见台湾〉看见什么》、《去台北书展看什么》这两篇文章都是从文艺的表象抽剥出那些真正动人的内核。大陆人看《看见台湾》,应该看看他们对土地的深情,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金钱与权力的对抗,看到他们对家园的认同而不是简单的用脚投票;去逛书展或者逛诚品,也不只是买书、喝咖啡,需要看到他们由书籍衍伸出的丰沛想象力。

  有想象,才有美感,才有文艺。

  我写《来台北喝杯咖啡吧》、《最不应该错过的台湾小众杂志》,从文艺的、美的笼统感受中,看到每个人结合自己,想象着自己想过的生活,然后脚踏实地地找准位置去实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分享生活方式与理念,或者隐身巷弄只做好自己。当你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总会有气息相投的人来找到你。我写文章也是这样,写得很长,更新很慢,粉丝很少爆炸性增长,但来了就很少有人会走,时不时地聊几句,也成了我分享的动力。

  2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念书,还是陌生的台湾?

  读书的三年毕业的一年多里,我用了很多不同的词句去回答这个问题。现在想来,就是一个意思,趁着年轻,多出去见识见识。

  感谢这三年异域的生活,让我看到了那么多的不同。

  我记录下我在台湾看病、看心理医生、坐地铁、坐出租的日常经历,写下《台湾为什么没有打车难》等四篇文章,希望提供一个不同的生活样本,予大陆上的我们参考借鉴。制度的、规范设计的、细节的创新,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轻松舒适。虽然有些曾经尖锐的对比,比如打车难,因为大陆uber、专车的科技创新而变得不那么严峻,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去看看人家的思路。

  而见识本身,就会让人受益,在《“偏见”之外的日月潭》的结尾,我有感而发,“旅行,也许是个消除偏见、免于无知的好办法”。想看看我经历了什么,就去书中看看吧。

  随着这几年开放自由行的城市越来越多,直飞台湾的航班也越来越多,去台湾看看比2019年我们刚去的时候要便(bian 四声)宜许多,在大陆人的眼中,台湾也从“民国风”、“小清新”开始变为“小而美”、“小确幸”。可是,只有从台湾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明白这些概念背后,真正的意涵。

  在台湾旅行的时间并不多,一有机会就露出记者的本能。职业性的“观察”细节,发现有意思的东西就厚着脸皮找老板搭讪聊天,如果实在找不到机会,就看他们的博客、facebook和新闻报道,总之,一定要找到那些“背后的故事”。

  经历人世繁华后在偏郊巷弄里开一间小书店、在山野里建立一座自己的秘密花园、适应不了大城市的竞争就回到家乡开着自己的小货车到处卖手冲咖啡……原来,这里的人,活得这么“自我”。

  每个个体都努力遵从内心去生活,不敷衍、知自足,因多样而美好,因多元而幸福。这是我所理解的台湾价值。

  每写完一个故事,我几乎都长吸一口气,什么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都不晚,即便那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切实际。Life is short,live your dream and share your passion。

  “梦想是要有的,万一要实现了呢”,要实现梦想,除了无可救药的执着,我从台湾人身上看到的是另一种特质——创新精神。

  新手书店郑宇庭老师反造书店,尝试自己买书自己卖,100本书的小书店,不同路径反而带来不一样的客人;留日硕士赖青松想要当个志愿农民,开创“谷东俱乐部”模式,不只重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让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理性共同购买,壮大友善耕种的小农力量,也给此后大多数返乡归农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可复制模式。

  更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们的创新不止让自己受益,总是留出更多的空间给邻居、给社区,比如台东Angel mini cafe所在的永安社区,基于共同慢生活、亲自然的理念,越来越多新的岛内移民开始活化一座传统村庄;而苗栗山芙蓉咖啡艺廊的翁美珍女士,不独占商机与乡邻共享客流,让曾经焦煤采尽、人口外流的南庄小镇,成为了台湾休闲观光产业的名牌……

  编辑说,希望我的序言里能给读者一个理由,为什么在那么多写台湾的书里,要买我这一本。我想,或许你从我漫长的序言里,看到了一个创新的、文艺的、美学的台湾正在被发现,而我只是“发现者”之一。

  多么不易,我是第一届陆生的一员,在两岸分隔的60多年里,除了陆配和高级专业人才,我们是第一批可以在台湾久居的普通人;多么巧,我是个记者,习惯去感受和观察,习惯用笔记录和思考;多么幸运,我赶上了微信时代,可以自说自话,还有人听。

  感谢你对台湾的关注,让我有机会,从记者变成了作者。

本文标题: 藏在小日子里的慢调台湾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0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颠覆营销》读后感锦集《健身,就能改变人生》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