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爱国”》是一本由[日]小熊英二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8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民主”与“爱国”》读后感(一):民主与爱国,可得兼乎?用了半个月时间,读完了这本800多页的巨著。过程中不
《“民主”与“爱国”》是一本由[日] 小熊英二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页数:8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与“爱国”》读后感(一):民主与爱国,可得兼乎?
用了半个月时间,读完了这本800多页的巨著。过程中不断问自己,“花这么些时间值得吗?”答案当时是肯定的,颇多“仅仅读到这一部分内容就值得”的感慨。
整体来说,如果你想了解战后日本思想史,尤其是1945-1970这一时间段,那么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是对宽泛的政治现况、舆论思潮、群体运动等问题感兴趣,相信你也会在阅读本书中有所会意。
例如1960年反安保运动中岸信介政府强制表决的戏码,在近年来中外各类型的政治游戏中屡见。日本更年轻一代的更激进主张,让人联想到TW涌现的时力、基进;全共斗运动中的学生,则让人想到去年另一块自治领土的景况……
《民主与爱国》的作者小熊英二,国内读者对他了解比较多的,应该是他写的《活着回来的男人》。他的父亲是在东北被苏联俘虏,强制劳动三年,可以说兼具“加害者”与“受害者”双重身份。
战争体验多样性带来的不同战后思想,是本书论述的重要线索。“战前派”的丸山真男批判比自己更年长的“老一辈自由主义者”,“战时派”的吉本隆明批判丸山这代人,江藤淳、石原慎太郎批判固执于战争体验的“战时派”。
对于民主与爱国这两大主题,在战后经历着多次的论争,面对着国际政治局势的变革、日本经济的恢复与信心的提升等,也不断进行着调整。左翼与右翼、城市与乡村、学生与知识分子……一个社会的变革转型有着如此广阔的面向,不禁让人深思:如此的社会转型引发的思想混乱,对其他国家是否必需,或者应当避免?
本书在写作上引述了大量史料,真实生动,不仅有对丸山真男、荒正人、竹内好、江藤淳、吉本隆明、鹤间俊辅等重要人物的专题分析,还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如学生兵渡边清对天皇由忠诚到叛逆,认为天皇“在敌人面前像条狗一样低垂着头”,想要“拽住他那三七分的头发,撞向岩石”。
这本书的缺点是内容太过庞杂,一些概念由于时代与异国等因素,对一般读者而言,有时候难以区分不同人的思想分歧与诉求,不过这一点作者其实也有所说明强调。
如果只是想寻章摘句,找一些感兴趣的内容来读,倒也未尝不可。
《“民主”与“爱国”》读后感(二):一书讲尽“战后日本”
若说世上最关注日本的,或许还真的不是他本国日本,或许也不是那既用着他又监视着他的美国,我倒觉得是我们,是我们中国。岂可限一衣带水而不查乎,对吧,思维方式上的相近,人种上的亲缘,还有文化上的一脉相传,等等这些都把我中国和他日本绑在一起,我们就像那观火的对岸住家,对面日本的风吹草动都明晃晃,引人注目。 但,关注并不代表了解,我们是在好奇,是在防御,是在看热闹,实话说在经济刚起步的时候还有着很热烈的向往,但我们这只是做到了关注到,即便在很多领域我们也做到了赶超,但我们仍然不是真正的了解了我们这个邻居。就比如“鬼畜英美”到“效仿民主”这一转变之快之大,就奇特得足以令人闻之震惊。 可以说我们绝大部分人,对于战后日本的真实情况,真实的发展历程一无所知,其实来说战后日本是一个新的国家,只是刚好名字叫做日本,与我们大多数人所知的并不一致,他是一个继承又全新的国家。如果想要真正地去了解现在的日本,便不能再以江户的社会,明治的风气来审视日本,必须要以“战后日本”来正视日本。 “战后日本”简单说来,一是指日本战败投降后的十年时间,又指代战败后重新建国的新日本,那么有两个词汇,是最能概括这一可短至十年,又可延长至今的时段的了,那就是一则“民主”,一则“爱国”。 这一时期之事件,之宗旨,之思想,无外乎“民主”与“爱国”,而本书正是基于此而展开而来。但有趣的是,本书并非只着眼于政客或是高官的想法、说辞与所为,而是以群众级的知识分子的言辞为研究,即是说,当某一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主张,被群众所接受,被报刊传媒所广泛传播,那么他便成为能够代表其国舆论与民众的群众级知识分子,其言论便有了代表性。因此,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的言论主张基础上,来深究民主主义、和平主义,还有国家建设,便立足扎实,有理有据。 小熊英二先生的这部书如今在日本被广泛用于讲义,可见其语言平易而深入浅出,可以说是完全没有阅读的障碍,小熊英二先生全书没有多少专业术语,对于没有太多知识储备的读者也极易上手。 但我还想说,本书读来虽易,但书中道理深遂,警示刻人,若想全然领略书内思想,还需得细研慢读,深痛于时短而学浅,不得尽透此书,实不敢妄言文章,抱憾于只能写篇推荐文章以表震撼。
《“民主”与“爱国”》读后感(三):仍处在战后转型期的日本
中国大陆已经引进小熊英二的许多作品,有理想国的《活着回来的男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改变社会》,社科文献出版社的《平成史》,三联书店的《单一民族的神话》等,这本《民主与爱国》是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引进的作品,是启微丛书的一种。
在这本著作中,作者认真、不懈地追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60年代末有关“民主”和“爱国”的论述,并充分利用了所有主要材料。分析和评论了诸如丸山真男、大塚久雄、竹内好、吉本隆明、江藤淳、鹤见俊辅等知识分子从战争的经验中产生的各种思想和话语。
人类的思想是由强烈的原始个人经验所决定的。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影响着战后日本人民的思想,这里也包括他们对原始经历的深刻体验。但是,这取决于每个人心目中的战争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他们在战争中有什么样的原始经历。我们都知道战争是不平凡的,现在20多岁及以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中,而对那时的日本青少年来说,战争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经历军国主义教育长大。20多岁有过服役经验的人和没有服役经验的人的感受肯定是不同的。还有的人即使是在军队服役但也没有经历过悲惨的战斗。当然还有那些在城市中经历过空袭的人,以及在农村地区中没有经历过空袭的人。尽管那个年代所有的日本人都经历了中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每个人的经历却截然不同。这些经验的差异在关于“民主”和“爱国主义”的论述中就会引起差异,有时甚至是冲突。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认为,在接近时代的一种“感觉”的同时,专注于每种战争经验是非常困难的,比如个人是否经历过战争,或在什么情况下经历过战争。尽管如此,“战后三期(1990-)”一代的作者在谈到重新体验个人作为“战后三期”一代与战争脱节经历的困难时,将尝试重温“战后一期(1945-1955年体制)”和“战后二期(1955年体制-1990)”世代的经验。作者已经做的很好,在这本书里清楚地描绘了进步派知识分子,战时知识分子和战后知识分子等代表人物的思想,成功地勾画了日本政治思想的轨迹。
战后思想可能适合那个时代。但是现在呢?含义应该不同。有必要仔细阅读这本书,并为日本的民族主义增添新的含义。靖国神社,《宪法》第9条,日本新教科书,冲绳(琉球)驻军等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如何解决需要日本政治家的智慧。这本书可能会给出一些提示。
前几天,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安倍晋三辞去日本首相一职,尽管他是战后在位最长的首相,但是上面提到的那几个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二战仍然以某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现今的人们。未来的日本向何处去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这些东西对中国也有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两个三十年”的认识和分析。但是,由于种种考虑,在此就不展开了。
《“民主”与“爱国”》读后感(四):“战后”的开始
战争的最后阶段,只有伤亡在不断扩大。战争带来的后果是,日本的死亡人数达到大约31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本国人口的4%。此外,有1500万人失去家园,300万人因为企业倒闭而失去工作。
当时的一名大本营海军参谋说,战争最后的一年“对我方来说是战败处理,对盟军来说是扫荡残敌”。即使这样也要继续战争,这是因为对执政者和军部上层来说,“比起收拾战争残局,继续战争更为容易”。
推迟终结战争的主要理由是投降条件。在军队上层,妄图以某一处的局部战斗取得胜利,来改善投降条件的意见占大多数。所谓改善投降条件,首先是保留天皇制,其次是由日方进行战犯审判。作家小田实后来写道:“捍卫天皇制就意味着挽救天皇的生命。而挽救战争最高指挥者天皇的生命,也就意味着挽救其他二号、三号指挥者的生命。”
1945年2月,近卫文麿向天皇奏请投降交涉。但天皇以“如果不再赢得一场战争就交涉的话会很困难”为由拒绝了。那之后的半年,冲绳战役和大量的特攻战、各地的空袭和原子弹的投掷、苏联参战和朝鲜半岛的分隔以及南方战场导致了大量战死和饿死的士兵。日本的多数战死者,尤其是大多数的民间牺牲者都集中在这半年里死去。
一个人的战死,会给家人和亲属带来莫大的伤害。作家梦野久作的长子杉山龙丸回忆战后从事复员事务时写道:“我们做着十分痛苦的工作,每天对来访的军属传达着,您的儿子、您的丈夫死了,死了,死了的讯息。……多数军属都瘦骨嶙峋,衣不蔽体。”杉山某日接待了一位代替因粮食不足而病倒的祖父母来打听父亲消息的小学二年级少女。
我翻看账簿,找到名字,上面写着战死于菲律宾岛。
“你的父亲……”
我边说边打量着少女的脸蛋。黑黑瘦瘦的脸,娃娃头下细长而清秀的眼睛,努力睁大着盯着我的嘴唇。
我必须回答少女。努力控制住身体的战栗,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言语回答。
“你的父亲,战死了。”
说完后声音戛然而止。一瞬间,少女努力睁大的眼睛瞪得更大,然后,哇……好像要哭似的。……但是,少女说:“爷爷嘱咐我了,说如果爸爸战死了的话,就请主管的叔叔写下爸爸战死的地方,战死的情况,对,情况。”
我沉默了,点了点头……终于,写完后,装进信封递给小女孩。小女孩用她的小手小心翼翼地装进口袋,用手臂压住,垂下了头。
没有一滴眼泪,没有出声。
我用手拍着她的肩膀,想说点什么安慰的话,一看她的脸,小女孩儿紧紧咬着下唇,就好像要咬出血似的,突然睁开眼睛呼了一口气。我强忍着不出声,稍稍稳定一下自己后问道:“一个人,能回家吗?”
小女孩凝视着我的脸:“爷爷叮嘱过我,不能哭。爷爷奶奶给了我乘电车的钱,告诉了我电车的路线。还问了好多遍,可以去吗,可以去吗?”就好像说给自己听一样,又向我点了点头。
我的体内就好像有股热流涌过。在回家的路上,她对我说:“我有两个妹妹哦。妈妈也死了。所以,我必须坚强。我不能哭。”握着她的小手,我脑海中反复回响着她的话。
会变成什么样呢,我到底是什么,到底能做点什么呢?
使很多当地居民死去的吕宋岛碧瑶战役,发生在天皇拒绝近卫投降提案期间。
对8月15日日本战败的反应,因阶层、居住地区或年龄而异。据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战后进行的面对面调查,遭受空袭的城市比农村、深谙世事的老人比年轻人预测战败的比例更高。对于战败印象的差异将于第十四章和结语中再次加以分析,无论如何,战时的价值观和权威都崩塌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