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条件》是一部由趙英敏执导,尹灿荣朴莳恩徐正妍主演的一部韩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17岁的条件》精选点评:●70●前期觉得节奏过慢,但看完之后觉得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被压抑的氛围吧。很丧,但是又很真实。●整片看得
《17岁的条件》是一部由趙英敏执导,尹灿荣 / 朴莳恩 / 徐正妍主演的一部韩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7岁的条件》精选点评:
●70
●前期觉得节奏过慢,但看完之后觉得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被压抑的氛围吧。很丧,但是又很真实。
●整片看得都有些压抑,直到最后牵手的一刹那,才觉得前面的铺垫都很到位,压抑的情绪始终需要一个爆发点,就像最后炸开的纸花。 17岁的时候觉得很多一旦发生天就会塌下来的事情,回头看来也不过如此。不被一时的困扰与清晰所左右,以为死就是最大的解脱,其实那是对与自己有关系的生者最大的不尊重。
●太惊喜了 完全超出预期 比隔壁JTBC的《十八的瞬间》更细腻更沉重 以为是网剧或者是有线小众台拍的 没想到居然是S台
●女主演技有点不可以。有部分比较抓马的演绎。总的来说还是蛮现实的,第一次看韩国的这种类型的青春剧,还不错。
●巨丧,看了心情更糟糕
●17岁的条件,是成长的代价。和高考无关、和早恋无关,不是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在作祟,而是在自我折磨中寻找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唉,人活着太难了,演员演技很好,但是剧情有一点鸡肋
●天哦女主比我还小,韩国童星演技真的很优秀了
●剧本不错。我不认为离婚后寻找下一位伴侣是错,无论理由是什么,无私为自己小孩奉献的父母是伟大的但忠于个人的需求也不能指责。父母认为身体已经是成人了已经懂事了该报答父母听话拿个第一名为父母争气了,但其实内心还是需要专注和关心的别扭小孩。所以这些已经临界成人但又还没到拿到身份证的未成年人该怎么办,只能引爆一切让自己毁灭了(开玩笑)。有一天他们会明白自己父母也就是为了各种原因牺牲或迁就的普通人,也会带着“我不会成为我父母这样”的想法而终有一天理解自己父母而真正成长。另外真的看到另一个女儿弹钢琴那里还是被虐到了……女儿有什么错哎
《17岁的条件》观后感(一):17岁
17岁青春即是有伤痛,却终究会过去!人都是慢慢长大,慢慢学会自我治愈。离十七岁那年已经太遥远,现在回想脑子里没有任何特别的记忆。但17岁,的确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哭过又笑过……17岁的雨季不再会出现!现在的我,离17岁背道而驰越行越远。人生就是这样走过一步又一步走过一年又一年走着走着就忘了……
《17岁的条件》观后感(二):少年 终究要长大成人
#豆狸推荐# #17岁的条件# 17岁的条件 | 成长/校园/韩国 少年 终究要长大成人 未来的憧憬与不安 冲击着17岁的少年 既不是孩子也不是大人的尴尬年岁 敏感 坚强 自我折磨中 找到与世界 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推荐指数:⭐⭐⭐⭐️ 赵英敏执导 尹灿荣、朴莳恩、徐正妍、李杭娜主演
《17岁的条件》观后感(三):生如夏花般绚烂
整片看得都有些压抑,直到最后牵手的一刹那,才觉得前面的铺垫都很到位,压抑的情绪始终需要一个爆发点,就像最后炸开的纸花。
17岁的时候觉得很多一旦发生天就会塌下来的事情,回头看来也不过如此,所以千万别不被一时的困扰与清晰所左右,越界做出一些会带来遗憾的选择。
很多人寻死的念头通常就一刹那,以为死就是最大的解脱,但其实那是对与自己有关系的生者最大的不尊重。
希望所有受过伤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在无法自我疗愈的情况下,都能找到可以寄托心情的人。
《17岁的条件》观后感(四):长大这件事,太难了!
在《小欢喜》完结的当口翻到了这部韩剧。
4集不过120min,一部电影的长度,夹在一波高中生题材的韩剧里,居然丧得有点治愈。
同样是高中生活,同样是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事,莫不是韩国迷你版《小欢喜》?别急,看下去!
电视剧在高中生高敏在的一场跟踪中开场。发消息说很忙的母亲居然不是在工作而是出现在街上,这让敏在感到隐隐的不安,他怀疑母亲出!轨!了!
他想要发消息问母亲在哪,一行字却迟迟在对话框中不敢发送。他怕母亲会有被识破后的难堪,更怕得到一句证实他猜想的谎言。
17岁的少年,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敏感,某个不经意的细节便可能触动他的神经。
所以当母亲说托关系给他找了一名家教老师时,敏在的第一反应是“托了谁的关系”,而母亲的搪塞无疑又加深了他的猜想。
于是,偷看手机、偷翻衣袋、偷偷跟踪,每进一步,他觉得那个可怕的猜想就越真实一点。
他无法跟在外地工作的父亲说,不能和周围的好友倾诉,更不敢向母亲求证。对话框中编辑好的一整句话,删删减减最终只发送了一个“好”字。
记在练习册上那个疑似出轨对象的号码终于被拨出,却在听到对方一句浑厚的“喂”声后挂得措手不及。
偷看母亲手机时因慌乱而弄伤的脚趾还在淤血,乌紫的指甲盖,如同梗在敏在心头,像一朵乌云,迟迟挥散不去。
17岁,小心翼翼,慌慌张张。
成长仿佛一种折磨,压抑、憋闷,甚至让人感到迷惑。
另一边,同样17岁的女主安世妍,被母亲逼着学钢琴,在钢琴演出和比赛中疲于奔命,生理期也要忍痛参加艺考。钢琴,代替血缘,成了联结她和母亲的纽带。练习和名次,成了母女间唯二的对话内容。
为了放下新买的名牌钢琴,母亲扔掉了她的床;
为了不让生理期影响艺考,母亲甚至带她去医院做了小手术,暂时阻断“姨妈”。
在弹好钢琴这件事上,母亲对她有着一种近乎疯狂的执念。而这样的执念,似乎从父母离婚那天开始,也是从那之后,母亲开始流连于不同的有钱男人。
两个相似的家庭组成,两种相同的无趣与压抑,但导演并不热衷于为这样为男女主安排上一段疗伤式的青涩恋情,打破套路的是两人在数次巧合后的尴尬遇见。
敏在接受了母亲安排的数学家教,并且在成绩取得进步后获得了家教老师的神秘奖励。
一间设施齐全的公寓,一封意味深长的信,还有两只未拆封的避孕套。呵呵,难怪外界盛传得到这位老师辅导的学生进步显著,且成绩不会回落。所谓提高成绩的奖励,原来是给躁动不安的荷尔蒙一次不用负责的释放。
而让敏在惊讶的不止是奖励的形式,更是那个送上门的“奖品”:安世妍。如果还要给此刻这俩人加一个身份定义,那就是:潜在的被“援助”对象和经验丰富的援交女。
前一半沉闷的剧情忽然有了略带扎心的反转。观众和敏在都恍然大悟,难怪在便利遇到时,世妍会要买口罩;也难怪当敏在的好友为了庆祝成人试图购买避孕套、被店员拒绝时,世妍会很懂行地帮忙解围。
17岁,憧憬与不安并存,让人措手不及。
就像化学老师口中的钠元素一样,骚动不安,又充满了不稳定性。
你以为拿到了象征着跨入成年人世界的身份证,却发现成年人的世界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美好,有些东西并不是一张身份证可以改变的。
世妍曾经准备援交的对象,因为遇上敏在而作罢那些试图用猎奇和“变坏”找到的存在感,只会让人越发得缺乏安全感。于是,要么自我压抑,要么歇斯底里的放纵。就这么跟自己矛盾着,跟父母对立着。
敏在买下了世妍的一晚。灯光暧昧得旅馆中,两个少年和衣背对着睡在床的两边。
一个在故事中将自己的心酸说得轻描淡写,一个将自己的苦闷说得如同不走心的谎言。爱情?似乎并不是重点,俩人之间的感情更像是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小确丧中建立起的一种相互慰藉。
在敏在面前,世妍不用再戴上口罩。她不需要用“坏”来伪装自己,也不用假装坚强。而敏在也终于找到了可以倾诉苦闷的对象。
言下之意:我不是去援交的韩式青春剧的常用套路无外乎清新治愈,或暗黑批判,偏偏《17岁的条件》两类都占了一半,一边批判又一边治愈。
没有早恋、怀孕、堕胎,但剧中情节带来冲击力却远比以上这些要更令人咋舌和心痛。它打破了青春类影视作品的惯用模式,也跳脱了大众对17岁高中生的概念化认识。
导演用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方式道出了青春中的疼痛与浪漫。这种痛,是真的扎心。像敏在慌乱中弄伤了脚趾,像世妍躺在手术台上看着针刺破皮肤。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情,而是一种来自内心却隐忍不发的丧气,似折磨却也像一种自我保护。
这才是17岁的条件,是成长的代价。和高考无关、和早恋无关,不是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在作祟,而是在自我折磨中寻找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咖啡馆外,敏在目睹了母亲与别的男人谈笑风生;父亲的再婚仪式上,世妍终于明白的了母亲对学钢琴的执拗。
所有的情绪在临近剧终时,迎来彻底的释放,像在水中憋了许久的气,终于得以冲破水面大口地呼吸。
那个约定一同自杀的晚上,他们是真的“死”过一回了,与自己和解,与过去告别。
敏在脚趾上的淤血在慢慢退散,世妍被脸上被划破的伤口也终会结痂淡化。长大,就是一次次别扭又一次次和解的过程。
父母并不是完人,成年人的世界依旧不那么美好。
其实,父母与孩子的矛盾有时来源与双方的苛责,因为潜意识里早已树立了完美人设,所以才会对现实中的不完美有诸多不满。
诚然,剧中这些孩子的“坏”来源于成年人世界的崩坏,但父母何尝不是第一次长大,何尝不是在一点点探索成长的法则?
与其责怪父母不该以爱的名义做着自认为对孩子好的事,不如给双方一个冷静思考、相互理解的空间。
影片的最后,敏在和世妍终于弄清了一直以来的疑惑:乌耳岛既不是岛也不是陆地。正如17岁的他们,既不是大人,也不再是小孩的年纪。
我们什么时候能成为大人?会有成为大人的瞬间吗?对于敏在和世妍来说,应该已经找到了吧。其实不用去细究这些,因为我们终究会长成大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