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师的合约》的观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0-12 10:58: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绘图师的合约》是一部由彼得·格林纳威执导,安东尼·希金斯珍妮特·苏兹曼安·路易斯·兰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绘图师的合约》精选点评:●对我来说,格林纳威的电影很整齐,他古典、英国,并永远朝着悲剧进发

《绘图师的合约》的观后感大全

  《绘图师的合约》是一部由彼得·格林纳威执导,安东尼·希金斯 / 珍妮特·苏兹曼 / 安·路易斯·兰伯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绘图师的合约》精选点评:

  ●对我来说,格林纳威的电影很整齐,他古典、英国,并永远朝着悲剧进发;他的数字和字母是他电影自身的某种秩序,有人拍诗,格林纳威拍戏剧画/隐形人

  ●不喜欢Greenaway。。。

  ●满是英伦风味的电影,格林纳威的古典审美,逼格极高,画面必须是对称的【这一点是否影响到了韦斯安德森】,巴洛克风格的造型,悠扬中带点滑稽味道的古典乐。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画师最终为他的淫欲付出了代价

  ●利用frame作为限定和划分,但达到了提醒观众pay attention to what is happening off the screen的效果

  ●以前不太喜欢petergreenaway,感觉是无聊的摆弄形式而已。现在看到觉得有点意思了。

  ●框中框(frame/frame up)。構圖。疏離效果。光源。中介。神秘人。合約。未揭露的謀殺案。死亡。Chasing Sheep is Best Left to Shepherds。

  ●汝所证的未必实在,汝所订的必被实现。

  ●想同時開正片及評論字幕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可多得的历史艺术电影,时代错误也是有意为之。取景构图参照了许多意法荷画家的手法,符号和隐喻的运用驾轻就熟。叙事方面,比起图像却更青睐语言。哲学内涵方面堪与安东尼奥尼的放大进行比较。格林纳威有想法,品味毒

  ●其实是一个很无聊的故事

  《绘图师的合约》观后感(一):发的

  没想到格林纳威能导演出这么古典主义的悬疑片,还以为他只对男欢女爱感兴趣呢!

  本片的剧本极其复杂,好像一本大部头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女主角说剧本有那么厚,是她接到过的最厚的剧本,而且里面都是文绉绉的上流社会用语,但她一看就喜欢上了。

  本片发生在十七世纪英国崛起之前,当时的上流社会头上戴着夸张的假粉,脸上搽着厚厚的白粉,繁文缛节愈发复杂无聊,但内心也愈发空虚难耐。一座庄园开着宴会,就要外出的庄园主人和狐朋狗友畅谈风流韵事,并计划再次外出寻欢。他对妻子冷淡无礼。一个新来的年轻帅气的画家向女主人兜售才华,两人签下合同,画家以庄园为背景画画,共画12张图,每张8先令,外加女主人的服侍。画家沾沾自喜,颐指气使,第二天就开始了行动,选取了庄园最有代表性的地点一一作画,还粗暴的让女主人陪侍。

  自以为占了便宜的画家,没想到自己落入了一个大圈套。

  结局是阿加莎克里斯蒂似的,每个人都是凶手,他们杀了男主人,为的是财产,这一切都是女主人策划的,她伺候画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借种。种好了,人就可以杀掉了。那些画被烧毁.

  《绘图师的合约》观后感(二):欲望的12面体

  当尼采狂人一般高呼:"上帝死了",我这种无神论者只是过了一下脑子,然后合计着:"死了就死了,反正在我心目中,它从来也没存在过."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说:"电影死了".不知道是否能在多少年之后,还会被很多人记得.其实什么也不是能够轻易消亡的,只不过转换了形态.当碳变成钻石,美女变成老妇,生命变成机器,阿白变成一具尸体;一切事物,也就终结在了我消逝的肉体形态里.

  《画师的合同》,他的第一部故事长片,12幅关于风景的绘画展示了欲望的多面体。彼得喜欢用数字,也喜欢用文字,来解构和堆砌他自己的电影。理性的方法,荒诞百出的戏剧场景,他作为画家的功底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屏幕上。对上流社会的挖苦和讽刺俯仰皆是,油画式的镜头铺垫层出不穷;人类的欲望成为沉船里加速毁灭的压舱石,就这么被这个一向离经叛道的英国人用涂鸦的手法揭示了出来。

  迈克尔.纽曼的配乐调整了电影12个片断的节奏,让整部影片充满了短片一般新奇的韵味。新古典音乐轻松悦耳,跟画面对位起来,则带着戏谑调侃的味道。配乐是现代电影里无法或缺的环节,弄得好则锦上添花,弄得不好则画蛇添足,但是导演的艺术家品位是不会容忍恶劣的音乐出现在他的电影中的。女人盲目的欲望好象一直都是格林纳威讽刺的主题,在《8又二分之一女人》和《枕头书》里,也一再的出现。也许女权主义者会讨厌他的讽刺,但是你不能否认,他的尖锐往往切中了水性扬花者的要害。

  电影只是电影,什么也代替不了。真实生活平板单调,远远不如电影书籍来得精彩。电影是什么?另一种精神阅读方式而已。艾柯告诉我,一个事件的发生,其实质性意味着另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是过去的事情。电影还在继续,人的生命在我身上也是如此。欲望的发生和消退比《进化论》神奇的多,世界的驱动力也在于欲望的膨胀。

  如果你问我最近怎么样,我请你再把你的问题重复一遍。这就是我的答案。

  《绘图师的合约》观后感(三):英国庄园杀人事件——《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看完彼特.格林纳威1982年的这部《绘图师的合同》之后,一直不能回过神来,震撼之余大脑却像短路一样思考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直到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看到央视国宝档案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专辑之后,突然大有感慨,通过《清明上河图》这传世巨作中窥视到了格林纳威在电影里绘图严格遵守客观事实的要求的有趣和精髓之处。

  电影里的绘图师纳维尔是一个不会因为任何外在条件所改变他作画态度的画家,他每天的两个小时内严格的按照取景框中的景象作图,完美的再现了庄园里景物的客观事实,于是也便留下了谋杀案的证据,从而导致被灭口的下场。这时忽然想到张择端是否也是这样的一个画家呢,他在精确记录下北宋汴京从乡村到街头的繁华景象的同时,会不会也不经意之间记录下了某桩未被证明的犯罪呢?这当然是玩笑了,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想法,格林纳威在这部电影里把画家和导演两个身份完美的结合在自己身上,并由此获得当年的威尼斯最佳导演。

  观画

  《绘图师的合同》在每一幅画面的构图上都使用绘画的标准,格林纳威完全的使用自然光,烛光、阳光,而没有用一点的人工打光,使画面充满了迷离诡异的感觉,刚刚好配合这个有头无尾的谋杀疑案。从影片一开始,室内昏暗的烛光下,十七世纪英国贵族打扮的人物登场开始,每一个构图就充分的体现了绘画的美感和对称,从烛台的位置到说话时人物静止的脸庞,格林纳威在这时把摄影机完全变成了照相机。格林纳威自己都说:“我拍《绘图师的合同》原始的出发点只是练习精确工笔的制图,和电影制作一点关系也没有。”电影里面那十三幅精准客观的景观图,就是格林纳威自己的作品,有时候想,他大概就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这几张图,才特意做了这部电影的吧。所以一定程度上说,要理解他的电影,还真的必须有一点绘画的基础才行。

  同时他的电影还有很强的地域性,冷静到不动声色的情感表达,训练有素的理性控制,是地道的英国制造,尽管后来有《枕边书》这样的跨越国界的题材,但是究其骨子里仍旧是一种英国式的理解和解构。这种理解体现在这部电影里就是在华丽的巴洛克的背景下,绝对冷静客观的视角和同样简约循环的配乐,使阴冷与浮华相互对应反衬。迈克尔.尼曼是格林纳威的御用配乐师,与格林纳威合作了大部分作品,他配乐的风格简单而一目了然,讲究结构中的旋律重复和对称美学,和格林纳威的电影交相辉映。

  观影

  影片的故事主体是一起谋杀,但是由于格林纳威对画面解构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情节本身,所以不能用正常的眼光来看这起案子,甚至到了最后,也没有办法准确的认定谁才是真正的凶手。问题的关键在如何能够通过纳维尔的图画来发现谋杀的蛛丝马迹呢,举个例子,画面里的房屋外出现了通向赫伯特夫人二楼卧房的梯子,不是在暗示着赫伯特夫人和管家不可告人的关系嘛。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几幅图画中出现了一件奇怪的衣服,像是庄园主人赫伯特先生的,而影片后半段发现的尸体也正是赫伯特先生,可是仍然是没有办法准确的认定什么,一切都在那里的时候,你又不知道该去如何解释。

  在出场人物复杂的相互关系上,也少不了尔虞我诈的秘密和格林纳威常用的肉欲关系,尽管有着繁琐难解的古装衣服和束胸。纳维尔与赫伯特夫人,纳维尔与赫伯特夫人的女儿莎拉,莎拉与她的丈夫塔尔曼,甚至是潜藏的赫伯特夫人与管家诺耶斯,而一切的原因也是因为赫伯特夫人和女儿都想借助别人为自己无能的丈夫生下庄园的继承人,由此每个人也就都有了杀掉庄园主赫伯特先生的动机和可能性。在表现这种肉欲关系的几个场景上,格林纳威用很有讽刺效果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这些矫揉造作的上层人士本质上的虚伪和龌龊,最后也正是艳福不浅恃才傲物的绘图师纳维尔,惨遭横祸,死的不明不白。

  画面中还出现一个奇特诡异的全身涂成深蓝色的“背景人”,他时而化身为雕像,时而变成背景墙,时而从房顶上出现,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在发现尸体的地方,也就是第十三幅画所画的地方,“背景人”从雕塑马的身上爬下来,可是尊重客观事实的第十三幅画马的上面并没有人,最古怪的地方是这个“背景人”还曾被庄园里的人所发现误认成乞讨的并且遭到殴打。从始至终我也没有参透这个“背景人”真正的位置何在,或者对于整个这个杀人事件,虽然知道“凶手就在我们中间”,但是根本没有办法指出“凶手就是你!”不过本来这故事也是因画而生,人物也是因画而死,参透参不透在欣赏画卷的同时也可以将它忽略了。

  《绘图师的合约》观后感(四):导演说

  英国电影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滑入了前所未见的低谷:创作题材枯竭,观众人数狂跌。然而英国电影工作者并未气馁,他们自强不息,多方努力,大胆进行各种探索,力求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拓出新路来。本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一向对本国严肃电影创作给予大力资助的英国电影学会和电视四频道这次亲自出面,合力摄制了这部探索性影片。

  格林纳维的这部作品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他将英国传统的戏剧与神秘小说加以融合,创作了这部古装神秘喜剧,而在剧作结构和视觉表现手法上又不乏独创性。可以说他的这部作品是高度风格化的,有他鲜明的个人烙印。

  影片的背景选在17世纪末是寓意深长的。当时的英国正值王政复辟时期,一些暴发的新贵在生活方式上极力模仿封建贵族,但在道德观念及生活作风方面却更为腐败。他们貌似高贵、风雅,实际上却蝇营狗苟,男盗女娼。剥去其华丽的外衣,他们本质上是十分残忍、冷酷的,就像影片最后所揭示的那样。另一方面,注重形式美的古典主义虽然已是盛极而衰,即将被浪漫主义所取代,但当时古典主义在艺术和生活方式上的影响依然随处可见,这就为本片的巴洛克艺术风格提供了依据。影片中,庄园建筑的精雕细琢,人物衣饰造型的怪诞,谈吐行为的矫揉造作乃至影片剧情的繁复诡异,无一不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体现。17世纪的背景还使人想起当时英国戏剧惯用的喜剧手法,本片中就大量运用了这种喜剧手法。然而本片又不是17世纪生活的真实写照,编导的追求在于“似龙而非龙”之间,其目的是让观者疏离剧情去冷静地思考。因此影片中的人物造型、服饰、语言、对白方式及配乐都是既以17世纪为基础,又不等同于17世纪,编导为了表达某种意念而对其进行了风格化的处理。

  神秘犯罪小说是英国文学的又一笔遗产,哥特小说、福尔摩斯故事以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都为格林纳维提供了创作灵感,促使他在这个乡间宅第设计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犯罪故事。

  本片中这一系列诡秘故事的引发者是赫伯特夫人。她看起来是男性中心社会中的女性弱者,虽然她在性生活上有些不检点,但她言语不多,态度温顺,常常受人欺诈、盘算,甚至她与内维尔的做爱也总是显得消极被动,好像是受其凌辱一般;但实际上阴谋的总策划者,就是这个男性侏儒世界里的女强人。她对内维尔毫无感情,只是看中了他的男性气质(说得直露些是他年轻气盛的性能力),借此满足她的生理要求和解决财产继承问题。此外,她还把内维尔当作掩盖她杀夫阴谋的工具。当最后内维尔的使用价值已尽,并且他的画还使阴谋曝光,对她构成了威胁时,于是她又把他请回来,唆使同谋的男人把他除掉。内维尔的尸体被抛入发现赫伯特尸体的河段,这就强烈暗示前者的死是后者的翻版。桀骜不羁的画师内维尔只是个供人玩弄的喜剧小丑式的人物,他自视甚高、看不起那些养尊处优的碌碌无能之辈,对他们颐指气使,俨然以庄园主人自居,连显贵的女主人和年轻漂亮的莎拉都拜倒在其脚下,更使他傲气十足。他何曾想到他是一头扎进了一个人欲横流、杀气四伏的诡谲世界,他被卷入利害冲突的旋涡,种种阴谋就在他眼皮下策划实施着,他竟浑然不觉。莎拉为从他身上得到丈夫不能给予的东西,决心从母亲口中夺一匙羹,为此她有时还对他讲些实情,加以点拨。无奈内维尔心无灵犀,点而不化,最后居然自投罗网,莫名其妙地丢了性命。死前还被烧瞎眼睛,以嘲弄他这个“睁眼瞎”。除此之外,内维尔这个形象还有其他几个侧面。他造型冷俊,富有男性魅力,这是他对赫伯特母女的主要用途。他所傲恃的绘画才能只是收留他的借口,对她们毫无价值。他冷面冷语,缺乏激情,即便与赫伯特母女做爱也当作例行公事,是合同交易的一部分。他作画也是一丝不苟,非常忠实于表象,甚至可说是复制表象。编导为主人公挑选的职业是画师而不是画家,这也寓意深长(画家的作品是一种创造,充满了激情,追求神似而不拘泥于形似;而画师的最高标准就是客观、冷静地再现表层的现实。画师这一行业在摄影术发明前还是有市场的)。实际上内维尔的整个个性和为人都与他长期的职业训练密切相关,他个人的悲剧(或者说他这一人物的喜剧色彩)就是建立在这层意义上的。庄园里的其他几个主要男性人物都是内维尔的对立面,他们富有、高傲、虚荣心盛,同时又贪婪、愚蠢、性无能。他们的造型便被赋予一定的含义:他们的脸都经过化妆修饰,就像戴着假面具;他们那怪异的长长的假发隐喻着他们的性无能。赫伯特母女在他们身上得不到满足,才看中内维尔,这更加深了他们对内维尔的仇恨。为点明性无能,编导特意以喜剧手法在影片中设计了一个假扮人物雕像的仆人。这位体格壮硕的男子汉全身赤裸,涂成了油黑色。当那些上等男人在庭园中用晚餐时,他偷偷搬走石雕基座上的一个暗喻生殖器的尖状物,自己站上去,摆好姿势,然后以撒尿提示“它”的存在。在另一场戏中这位活雕像又在石基座上摆好姿势,同时用手拨弄几下性器官,然后看着不远处正高谈阔论的那些上等男人,这暗示他们都是性无能。他的赤身与那些上等人的华丽衣着和怪诞假发恰成鲜明对照,这隐喻后者都是以假象示人。这些上等人的性无能还表现在他们实际上受着女人的操纵。他们在言词上对赫伯特母女并不恭敬,有时还气势汹汹地加以斥责,但在关键问题上却被赫伯特夫人捏着鼻子转。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尔虞我诈、彼此算计,内维尔收入画中的那一件件赫伯特身上的物品就是他们为敲诈赫伯特夫人或算计对方而有意放入的。编导利用他们的熏心贪欲勾织了一个波谲云诡的腥膻世界。影片结尾处,内维尔最后那幅画被烧尽后,骑在石雕奔马上的持戟骑士忽然跳了下来,原来这又是那位仆人。他拿起主人留下的一块菠萝,咬了一口,立即又吐在地下。编导以这一镜头结束全片意在表明这些上等人的生活实在颓废腐朽、卑鄙无耻、令人恶心。

  格林纳维制作本片的一个主导动机就是要揭示表象与实质的不一致(如内维尔只看得见表象而看不出本质),这种不一致的另一主要表现就是那12幅画。这12幅画复制了表层现实后,几位上等人根据自身利益和各自的想象分别看到了不同的内含。编导有意只勾出表象,却不点明造成这种现象的真实原因。而让剧中人和观众自己去猜度,自己添补完成故事。不仅是这12幅画,实际上整部影片都只提供了一些表象,不同的观众会想出不同的故事。如赫伯特先生的死因影片就不曾点明,观者尽可自行想象。本片推出后在英美知识界、理论界引起很大兴趣。性心理学家对它的分析如上所述,而符号学家和艺术阐释学家又对影像符号及其多重阐释性加以探讨,不少学者在写文章和讲学时都会提及本片。编导的这种手法无疑更加强化了本片因题材而原本具有的神秘色彩。

  与此相关联,本片制作时的另一主导动机就是要取得间离效果。由于本片主要是启人思考而不是认同和情感交流,编导有意让观众疏离剧情、冷眼旁观,无论演员的表演,画面的造型,摄影机的运动,剪辑的节奏或音响的运用,编导都避免煽情,竭力给人以冷静平稳、客观公允的感觉,让观者自己去判断、自己决定感情的依附对象(实际上影片中也没有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那位穿插于剧情中的活“雕像”作用之一也在于间离观众,不过这回是借助于戏剧中的喜剧手法。

  格林纳维(1942~ )早年学过美术,后从事绘画、小说创作及电影的剪辑、编剧和导演工作,他的这种经历对本片的风格有极大影响,由于擅长于美术与文学,他在本片中所作的艺术探索也主要反映在这两方面。就影片的文学性而言,他不仅设计了一个错综复杂、寓意丰富的神秘故事,而且人物的对白也都经过精心推敲,辞藻华丽,富有哲理性、幽默感,内中充陈大量双关语、谐拟句及俏皮的讽喻,意蕴隽永,耐人寻味,看电影就像是在玩制作精巧的字谜游戏。对白本身就是对17世纪语言的一种谐拟,它既不是20世纪语言,也不像17世纪语言,而是两者的融合,很多词汇今已消泯。对白中的谐拟语和讽喻只有那些对英国文化有一定功底的人才能品味出来。如一次用餐时塔尔曼出于对内维尔的蔑视和仇恨,挖苦说“英国人根本不懂画,‘英国画家’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这话除了字面意思外,还另含一层意义:法国导演特吕弗曾说过,“英国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格林纳维在这里将特吕弗的话加以变通,实际上还有英国电影工作者自嘲自励的底蕴。

  作为一位画家,格林纳维不仅以画师充任影片主角,以其绘画(全部出自编导本人手笔)当作敷演剧情的关节,而且还在影片的构图、摄影及美工设计方面苦心经营。影片中的宅园拍得像一幅幅优美舒展的风景画,富有田园诗的情趣,而这华美静谧的画面与邪秽龌龊的剧情之间的极端不协调及对观众心灵所产生的强烈撞击,正体现了编导的一种美学追求。在表现画师作画时,格林纳维有意在同一景点利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光线变化来造成不同的气氛,以为剧情服务,这种技巧对没有绘画功底的导演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他还常常让摄影机透过画师用三脚架支在地上的取景框进行拍摄,这一方面是对电影画框的反思,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隐喻,表示取景框内所看到的,就像一幅画一样,不是真实的,它只是表象的复制品。格林纳维在影片中尽情挥洒,结果片长超过四小时,他只好忍痛割爱,将影片压缩了一半,舍去的部分主要是大阴谋中的小阴谋(如仆人间的阴谋),另外他将作画的具体过程也加以简化,使得影片对绘画提供的解释更少,绘成的画更显得扑朔迷离。

  格林纳维的这部作品的确展现了他个人的独特风格,为此受到了英美一些影评家的赞誉,有人甚至认为他的这种风格代表了英国电影的一种新方向。然而他的创新纯属文学性或美术性的,为此他牺牲了电影的电影性——他交代剧情往往靠对白和静止的画面,缺乏动作性;他常常用长镜头,最长的达八分钟,然而其目的仅在于容纳大段的对白;他的摄影机甚少移动,有时是为了强调对事件所抱持的客观、平稳、不偏不倚的态度,有时是为了让观众欣赏优美的画面。然而电影毕竟不等同于美术,它是运动的艺术;电影也不是小说,它不应靠语言而是要靠视像的动作来展示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蜕化。尽管本片代表英国参加了不少电影节的评选,却大多名落孙山,这或许就是原因之一。对英国文化功底深厚的人或趣味高雅的知识层观众来说,本片是饶有兴味的,然而除此之外的大多数观众是难以欣赏这种阳春白雪式的作品的。尽管如此,它作为艺术家的探索而在英国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标题: 《绘图师的合约》的观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44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日杂事《玩命911》影评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