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桑的大船》是一部由MajidEsmailiParsa执导,剧情家庭主演的一部伊朗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哈桑的大船》精选点评:●平静中时有感动时有一丝欢笑,让人思考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是无法割舍和愿意坚守的。。。。●离开的父
《哈桑的大船》是一部由Majid Esmaili Parsa执导,剧情 / 家庭主演的一部伊朗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桑的大船》精选点评:
●平静中时有感动时有一丝欢笑,让人思考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是无法割舍和愿意坚守的。。。。
●离开的父亲就像戈多一般,留给哈桑这样的一个乌托邦的大船。
●画面调度很棒的。导演用了很多广角镜头,很有冲击力。
●情绪描写太粗,虽然是顺理成章,但太直白。然后,叫的我脑仁疼…
●为啥豆瓣没评分了,电影还可以啊
●哈桑那么小,船却那么大,干涸的乌鲁米耶河怎样托起没发动机的大船;海洋那么小,梦却那么大,融化的巧克力蛋糕如何圆满没希望的梦想。小伙伴用花布扬帆,美人鱼借祈祷圆梦。哈桑拼死都要守护滩涂上的孤船,那里面藏着母亲的记忆和父亲归家的方向。但就像海洋无法对抗干涸,哈桑也不能对命运做出抵抗。
《哈桑的大船》观后感(一):依托由爸爸最珍贵的船到新生儿寓意的新的希望,简单的故事,伊朗的不同人种同一习俗下的帮助
在原来家里的位置那艘船上哈桑等待爸爸回家,但船被哥哥(必须听从家里年龄最大的男人的习俗)卖了,卖给了学校,学校给过来扶贫教学的老师一家住,老师家的孩子纳吉说我讨厌四处流浪的生活,爸爸你说有海却没有骗人我要回家。但在哈桑被哥哥拉扯离开那艘船的时候纳吉帮了哈桑一把,哈桑原本还说是老师一家人偷了他父亲的家,帮了忙后说纳吉别走啊我让你住这,多么奇怪的逻辑,不过孩子本来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你对他怎么样他就对你怎么样。 最后纳吉和哈桑一起修船,还让老师教的同学一起来帮忙。
有个镜头挺不错的,哥哥要卖掉船凑路费结婚,哈桑头套着拉船的粗绳一直喊(爸爸)回来呀,好像纤夫不过他是用头。 还有就是纳吉夜里来回跑用水浇湿这艘船,希望哈桑振作起来。两个孩子的友情,与命运的抗争,哈桑的事情就是我纳吉的事情,都挺不错的,可惜但恰恰也是最现实不过的结局。
有个bug,纳吉劝说哈桑哥哥等几天再拆船,可能爸爸会在几天后就是爸爸生日的那天回来的,哥哥一开始都不同意的,怎么就同意了这个过程处理的没头没尾的。
最后的处理是爸爸都没有回来,大家的努力就好像那个蛋糕一样,慢慢融化了也没人分享喜悦,因为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但嫂子在船上生了孩子,代表爸爸的那件衬衣随风猛烈地拂动着(没海的地方试图用更多的布作船帆让船在沙漠中发动孩子的想法太天真了,不过这里预示关上窗的同时也打开了扇门,哈桑的寄托不再是爸爸而是纳吉,求学的生涯,还有哥哥姐姐一家)
《哈桑的大船》观后感(二):满篇的剪影,我却只听到了来自两个灵魂的对吼
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受,啊,这两个小演员一定很累吧。
满片都在大声吼叫和吵架。
可还是很精彩,孩子本来就是直白且执着的。他们生气的时候会吼叫,悲伤的时候也会大声发泄,用强烈的对白,彰显来自孩童深处对希望的执念。
影片一开始,是个不对焦的大场景,空旷的天地中有个人影渐渐清晰,呼吸声又急又重,脸不断放大,不断放大,不断放大,一个黝黑而英俊的脸冲出屏幕。
如此有张力的开场,固定镜头超过15秒,这样一个开头,让我记住了这部片子。
这或许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第四五代导演喜欢用的长镜头虚实结合渲染情绪的手法,现在的导演为了炫技,再也不会采用了,可这并不影响小众电影的精彩。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哈桑,他是一个来自伊朗的小男孩,住在停留在干涸荒地里一艘锈迹斑斑的大船上。在他小的时候,全家都住在船上。后来湖水干涸,母亲逐渐生病死去。父亲为了去找水,离开了家乡,哈桑一直在船上等父亲回来,可是他的哥哥姐姐等不了,打算把大船卖掉,去其他地方生活。
哈桑不愿意,这艘船是他对于父亲的最后期许,他相信父亲会回来的。而我们的影片发生在父亲生日的十天前,哥哥打算卖了大船,而哈桑誓死守卫,等待十天后父亲回来过生日。
纳吉的父亲是一个世界老师,游转全国教学。纳吉跟着全家来到这里,住在哈桑被卖掉的房子里。两个人打架,吵闹,后来成了朋友。纳吉帮哈桑修理大船,粉刷一新,为没有发动的大船用旧衣服缝制了很大的风帆。
可是船还是没有动,在离父亲的生日还有三天的时候,哥哥把船卖了。哈桑相信只要让船继续航行,父亲就会回来,他用瘦小的身躯拉动船的纤绳,最后累倒生病。
纳吉不懈地求哥哥帮哈桑完成等待爸爸的心愿。哥哥拜托拆迁队再缓几天,纳吉愉快地指挥所有人帮大船挂上风帆,满船吊上彩灯,买好巧克力蛋糕周圈插满蜡烛。在喜悦的气氛中,所有人等待着父亲的归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半天,一天,哥哥知道父亲不会再回来,骑着摩托愤然离去,责备弟弟的任性。
纳吉陪哈桑坐在大船前的木椅上,哭着给他讲了美人鱼的故事。
纳吉以前生活在大船上,在大海中航行的大船,大船上叔叔用来网鱼谋生。有一次,叔叔撒了网等了一天都没有捕到鱼,纳吉想要一展身手,便潜入海底,遇到了美人鱼,美人鱼进入了他的网里,问他想要什么,纳吉哭着说,“万能的上帝,能不能满足我最好的朋友哈桑的愿望,让他的爸爸回到这里。”
哈桑绝望地笑了,双眼中不再有期冀的神采。
当天晚上,纳吉整夜狂奔在湖边和大船之间,手提双桶,想要用水填满这片荒漠。一次两次,摔倒再爬起来,黑暗中晶莹的水花如雨点般散落在他的周身,混着他的泪水、汗水,散发出绝望的光。
第二天一早,所有人都在大船的附近,送别哈桑。大船已经卖掉,他要随着哥哥姐姐去往其他城市。在临走前,怀孕的嫂子突然临产,在大船里诞生一个新的生命。当新生命的哭声嘹亮了整个大船空间时,纳吉和哈桑都笑了,纳吉知道他的愿望成真了。哈桑的父亲,又回到这艘最爱的大船里。
全篇大幅运用逆光和剪影,大片大片的广角和仰拍镜头,黑灰色的基调,连纳吉红色的T恤都笼罩了暗淡的光芒。红色是希望,黑色是绝望。
在这片荒凉无人烟的土地上,纳吉通过怒吼的方式,用粗暴而野蛮的调子,哈桑带来了鲜艳的希望。
《哈桑的大船》观后感(三):童年梦里的骄阳
伊朗这几年好的电影层出不穷,《天堂的颜色》《小鞋子》等等。部部精彩,各有千秋。在国际各大电影节上屡有斩获。实在让国内影人羡慕不止。原因何在就不探讨了。
说回电影,好看。
剧情很简单。
男孩哈桑的父亲重病出远门了,说等生日回来。哈桑的哥哥姐姐都认为爸爸不会回来了,把屋子卖了。本来想把大船也卖了。哈桑用了各种伎俩,把日期拖延到父亲生日那天。并且住到了船上去。
而哈桑原来的家也搬进了新的家庭。
故事就展开了。
新家庭的男主人是转校来当地的小学老师。带了一个比哈桑大一点,热情洋溢的黑皮肤卷毛儿子。
哈桑想夺回房子,屡屡捣蛋。
不打不相识。
最后黑男孩(名字实在记不住)帮助了哈桑,守护大船坚持到爸爸生日。
这部电影最棒的在他的色彩。
美术指导国际级别的水平。没有水都是淤泥的原大海。缤纷多彩的黑男孩衣服。蓝天,破船。形成鲜明对比。
阳光灿烂,哈桑穿着爸爸的大衬衫,坐在高高的船头,镜头从船仓拍到他的脸,一半被阴影挡住,一半露在阳光下,一如少年时的梦。
构图非常漂亮,基本上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做海报用。而且没有灰暗的颜色。哪怕是泥沼地,导演也会用各种细微亮色去对比它。大量明亮色,撞色,饱和度非常高的颜色撞在一起,互相压色,但又和谐统一。从而让这部电影充满童话的色彩。
音乐非常好听。阿拉伯乐器用的很多。尤其是类似新疆手鼓的鼓声(不了解是什么乐器),跑步,追逐,嬉戏时大量的出现。很欢快,明亮。让人听了异常的开心。与少年坚持心中的梦想那种特质,冲动但是可爱,单纯相吻合。
小男孩哈桑忽闪着大眼睛,倔强的相信爸爸会回来。回来重新给他一个家。可惜一直到最后,蛋糕被太阳晒化了,父亲也没有回来。大概也是一种暗示。人在少年时,总是坚持一些没有结果的事。可是,正是这种飞蛾扑火式的坚持,让青春,特别的可贵。
友情是这个电影的主线之一。黑男孩一家非常可爱。爸爸是小学教师,到处换学校,黑男孩一开始来到这个地方,人生地不熟,还有哈桑来天天骚扰,叫骂,闹的不行。黑男孩就决定离家出走了。背着一个小书包,跟妈妈吵了一顿就决定离家出走。看的观众会心一笑。童年里无数次吵架想离家出走,可不正是这个样子。
哈桑这个时候找到了他。
接下来的剧情老套,但是拍的非常好玩。导演对青春期,尤其是十一,二岁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心态把握的非常到位。
淘气,热情,仗义,好奇,满口跑火车,没有耐心,但是又对朋友充满了爱。
黑男孩经不起哈桑的软磨硬泡,装病瞒逃学瞒着父母去帮哈桑修理大船。两个男孩开始完成常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事。一起修理这条快报废的大船。
热情洋溢的西塔琴声里,他们一起打钉子,修理发动机。
纯粹的蓝,棕黄的破旧船头小哥两一起干活。再次感叹导演的美术功底。真是无一处不美好,无一处不纯洁。
黑男孩的爸爸发现了他逃课的事,找上门来,结果发现两个男孩的心事与行动。爸爸心软了。带着其他同学们一起来动手帮助哈桑。
这一段特别感动。童年时期遇到好的老师,愿意支持你去做一些看起来很傻的事是多么的幸福啊。相信哈桑在以后的岁月里永远忘不了这一段时光。
这个电影其实是个大悲剧。哈桑爸爸重病出门寻死,妈妈也早就过世了。姐姐懦弱,哥哥要钱。哈桑成了孤儿。他一个人住在没有电的大船里,只有一只小猫陪着他。即使后面朋友出现了,也可能在下一年就要跟着他的爸爸离开。影片结束时,哈桑的嫂子在大船里生下了孩子,哈桑也换下了爸爸的旧衬衫。最后他们都离开了大船。大船被卖掉了。青春也就结束了。
但这是哈桑的童年记忆与王国。可能也正是导演要展示给大家的。童年里不需要逻辑,不需要金钱,不需要太多沉重背负的东西。只要爱,相信爱,相信亲情,友情。阳光灿烂,就算有阴霾又怎么样呢。肯定能战胜他。就像哈桑的大船一样。在欢乐的手鼓声里,被齐心协力修正好,涂上新鲜的颜色。变成一个最美的梦
《哈桑的大船》观后感(四):荒漠中的那一艘大船
此次有幸在“一带一路国际电影交流展映”活动下观看了伊朗导演Majid Esmaili Parsa的作品《哈桑的大船》。让我在平静的故事中不时感到一丝欢笑但更多的是感动与感想,让人不禁开始思考如今还有什么是我们不愿舍弃哪怕拼尽全力也要独自坚守下去的。 影片从一个远景开场,在长达十几秒的镜头里,主人公,哈桑,穿着父亲的衣服,奋力骑着比他还大的自行车向我们驶来。然后画面一转,一个广角,把干涸的荒地中,一艘老旧的大船搬到了我们的眼前。船上是哈桑的哥哥,正在送别买船的客户。正欲离去,却被赶来的哈桑拦住了,质问为什么要卖掉父亲的船。随着两人的争吵与撕扯,我们也大致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哈桑一家从祖辈开始就一直以船为生,而如今随着这乌鲁米耶湖的干涸,这里已是荒地,母亲也因此生病去世,父亲也为了拯救湖泊离家,如今已有一年。而哥哥的孩子就要出生,为了给新生儿一个更好的居住环境,他打算卖掉这艘旧船来搬迁到城里,而哈桑则坚持相信七天后在父亲生日这天父亲就会回来。于是他想尽办法终于留在了这里,决心用这几天的时间翻新大船,等待爸爸的归来。 同时哈桑也遇到了纳吉。纳吉随着父亲搬来这里,并且住到了哈桑已经变卖的家里,而哈桑不愿别人住在自己家,两人变得水火不容。但是小孩毕竟还是天真善良的,在几次争吵与打斗中,两人互相交心,成为了好友,纳吉也答应帮助哈桑翻新大船。纳吉的父亲是一名教师,被派遣到这荒芜的乡下教书,当他看到了这两个孩子之间的深深友谊,便把教室搬到了哈桑的大船上,并让学校里的同学一起帮助他们。 破旧的大船慢慢变得光鲜亮丽,但当他们发现怎样也无法发动大船的时候,才发现船上更本没有发动机,它们早已被哥哥变卖。似乎一切都已结束,但纳吉不愿好朋友伤心失望,他想到了用船帆代替发动机。于是一艘漂亮的蓝黄相间的大船,在随风飘扬的帆布下成为了这个荒漠里最醒目的一处。孩子们的坚持甚至感动了哥哥,他恳求买家晚几天处理大船,只为圆了弟弟的一个梦。于是最后,在哈桑父亲生日这天,大家一起买了巧克力蛋糕在大船上等待着父亲的出现。然而随着巧克力慢慢融化,人们一个个离去,哈桑的爸爸始终没有出现。纳吉忍者悲痛,安慰了哈桑,于是哈桑终于也放弃了。 第二天,就在哈桑准备离去的时候,嫂子突然临盆,大家决定在船上接生。于是伴随着一声啼哭,在船上船帆的包裹下,一个新生命诞生在了这艘破旧而又崭新的大船上。 影片点到为止,只留下哈桑挂在船杆上父亲的衣服在随风飘扬,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 导演在片中大量使用框架构图,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哈桑出现在一扇扇窗户背后,门背后,他似乎想打破窗户,又似乎不想。这样的描写,整体上给影片铺垫了浓浓的忧伤的氛围,时刻告诉着我们,这个孤独而又稚嫩的少年在这里守护着又渴望着什么。这一个个框架似乎是哈桑给自己设下的,他穿着父亲的衣服,总是称呼纳吉是孩子,故作成熟,但其实内心仍然是一个小孩。前期有一个镜头是哈桑追着纳吉到了学校,教室里纳吉的父亲在教书,窗户外是哈桑一脸羡慕的样子。哈桑似乎想要打破这个窗户,进去学习、交朋友,但他没有。然后到了影片后期,同样的场景,此时的教室已经搬到了船上,窗户外,依旧是那熟悉的眼神,但不同的是,这次,他走进了教室,他打破了给自己设的框架。导演用这样简单的前后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哈桑的成长。 类似的前后对比呼应还有很多,纳吉的父亲曾经嘲笑纳吉帮助哈桑的想法,训斥他,说让这艘船在荒漠中出航,还不如用水把这里灌满来的简单。于是在后来,知道了没有发动机后,纳吉连夜用水桶一桶一桶地向地面洒水。导演用这样一个简单而又看似愚蠢的行为,完美树立了一个为了朋友拼尽全力的“小救星”的形象。同样还有哥哥一开始坚持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外面更好的地方出生与生活,最后却还是在父亲的船上接生的对比。一方面讽刺了那些一心想要离开家乡求发展的年轻人,一方面也通过这种生命的轮回表达了自己希望下一代能拯救古老文化与环境的想法。 为了不让影片太过沉重,导演用两个孩子之间可笑而又天真的吵闹增添了几分欢笑。全片色彩对比鲜艳明亮,翻新的大船,蓝,黄,白相间,明亮的色彩不仅给了这艘破旧的大船新生,也给了哈桑希望。还有许多对景色的描写,用大广角把荒芜的湖泊与孤独的大船完美结合在一起,给人孤独宁静而又庄严的感觉。影片中还通过一些剪影镜头,描写哈桑与纳吉之间的美好友谊,像是互相教对方跳舞,有趣又不会太过欢脱,偏离影片整体的基调。 荒漠中的这一艘大船,在哈桑眼中是父亲的象征,也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在纳吉眼中,是他对好朋友的一个承诺,也是对自己“为了朋友拼尽全力”这个原则的坚持;在纳吉父亲眼中,这是儿子与他朋友之间的友情巨轮,也是祖国美丽的古老文化;在哥哥眼中,曾经也是亲情与美好的象征,但随着对生活的力不从心,慢慢变成痛苦的源泉;在父亲眼中,是自古生活在乌鲁米耶湖畔人的历史与情怀;在观众眼中,是一个默默坚守的孩子和一群支持陪伴他的朋友的故事;在导演眼中,是对未来能够重现这些即将失去的文化与环境的向往。 这艘大船,它破旧或是崭新,出航或是抛锚,永远都在我们心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