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城市》是一本由[丹麦]扬·盖尔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人性化的城市》精选点评:●有理论有干货配图细致●其实内容挺好的,人性化的维度也是反复提醒自己的东西。观
《人性化的城市》是一本由[丹麦] 扬·盖尔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00,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化的城市》精选点评:
●有理论 有干货 配图细致
●其实内容挺好的,人性化的维度也是反复提醒自己的东西。观点不见得有多新,但有具体的分析也就不显空洞。只是,这翻译敢不敢再烂一点= =。
●虽然还是看得出一些直译的痕迹,但是总体来说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第一章论述步行城市的好处就让人觉得激动人心,充满激情地往这方面努力。
●文字生动,配图到位,侧栏注释提高了可读性,翻译质量也不错
●深入到很多细节,不过前面有点啰嗦
●经典,反思。
●告诉你如何增加底层的活力
●翻译真心不负责任。
●和《交往与空间》有很多重复,不过仍然值得一读。
●他的书图片生动.有看杂志的舒适感,理论简单化,确是从人性化角度看城市的不二好书.
《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一):于细节处见人性
规划从业者或许已经习惯了以卫星图、俯视图的视角观察城市,在空中点点划划着花花绿绿的地块和横横纵纵的路网。
此书可贵之处是能够让规划设计回归地面,真正以个体人的视角和感受,谋划各类设施的适宜布局和功能,人性化光芒闪耀在作者种种精巧的细节考量中。
细节决定一切,这或许是将规划做实的唯一途径。
《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二):细致专业的普及书
在厦门听老师推荐,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内容很专业也很细致,看了有个大概的感受。毕竟不是干这行的,对于城市如何更人性化,本书算是给我启蒙了,一些感觉原来也有,经他这么一说更具体知道城市里为什么那么多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了,搞城市建设的要都能认真读读就好了。翻译不太理想,刚开始简直难以卒读。后半部分我都看的是配图文字,感觉对于有兴趣涉猎一下的人来说,只要看配图及文字就大体可以了,有兴趣的内容再看对应段落。图书馆借来大半年才陆续看完,看来要被罚款了。
《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三):编辑把图吃掉了
见图。 =***********************************=****************=**********************************************************************************************************************=
《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四):读后感
扬•盖尔的《人性化的城市》是我对城市规划的启蒙书,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打动了,自行车也能上地铁,城市原来也是有表情的,有些表情冷淡,有些让人感觉温暖。于是,对这门学科的好感便油然而生,原来一座城市其实可以设计的像家一样的贴心,只要我们从人的角度出发,用心构筑。
第一章谈的是人性化维度,呵呵,我猜想盖尔老先生肯定是个不择不扣的人本主义者,他在本书的第一句话就强调了,我们几十年来规划学科对人性化维度的忽略!我们的交通越来越快,房子越建越高,时间越来越赶,但我们忽略了生活在城市里最重要的一个主体——人的存在。我们已经逐渐失去了享受步行的乐趣,我们总是被一个又一个的白色冰冷的栅栏切断了行走的路线,不得不要绕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人不再是当做自由的人,而是羊圈里的绵羊。在他看来,自由行走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应该得到尊重,“行人应该得到尊重”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一个主轴,所有的案例都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而进行讨论的。
接下来讲到了感官与尺度,现代城市的一个通病就是尺度过大,人们喜欢用上帝的视角去鸟瞰一座城市,注重他整体的形式,但却忘了,城市的基础功能乃是为人提供一个好的居住条件。人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环境里,对心理难免产生压抑感,放眼望去,人们的实现总是被遮挡,难以有舒畅的情怀。作者说到,100米范围内的距离是能产生清晰的感知的,这就是为什么体育馆最大不超过100米的直径。在城市中,如果楼层高于5层的话,那么人们就几乎失去的了与城市生活的联系。所以,作者不断的强调小尺度,强调人的视觉适宜程度。
从感官的其他方面说,一座城市史需要人们去体验、去触摸、去行走、去欣赏的,如果办不到,那么这座城市则会失去生机和活力,以北京为例,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我虽然生活在这,但对着城市并未有太多的情感上的体验,在马路上,我也没有闲适的心情去散步,每天穿行半个北京城,但只是经过,并未感受,认真体验。如果要我说对北京的第一反应,却是刚来之时的那个灵境胡同,没有太多车辆,没有喧嚣,印象中只有温暖和煦的阳关,宁静的街巷,和善的人们,还有每晚聚在一起吃饭的朋友。那里真实的提供了一种体验感,我可以坐在门口慵懒的享受九月的阳光,看着来往的行人,弹吉他或者思考。我想着就是小尺度给我的体验——谦卑、和蔼、愉悦。也是小尺度带来的温柔而持续的力量,他能吸引我在有空的时候想去那走走,他能让我每一次经过那的时候朝那观望,每一次对我朋友谈论起他的时候会洋溢着欢喜之情。然而一旦走出这条胡同,北京城市的种种问题便暴露出来了,高大的建筑俯视着你、汽车、栏杆、噪音、空气质量、密密麻麻的人群,让你时刻感受到这是一座快节奏的城市,一座让你不能停下来的城市。
《人性化的城市》读后感(五):笔记
“更高,更快,更大”,这经常成了现代城市发展盲目追求的目标,不管是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还是扬盖尔的这本《人性化城市》,都试图指出汽车交通的剧烈增长和现代主义规划思想是如何将城市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置之不顾,而使城市变得毫无生气。扬盖尔主张现代城市规划应将人性化维度作为重点,并举出一些成功的人性化城市规划的案例来证明他的观点。
扬盖尔提出了四个人性化城市的目标:充满活力,安全的,可持续的且健康的。而这四个目标都可通过一个途径完成,即吸引更多的人在城市空间中步行、骑车和逗留。其中,当更多的人被吸引在城市空间中进行步行和逗留的时候,一个安全的城市的潜能得到强化,人们躲在汽车盒子里往往无暇顾及周边发生的事,而在上面情况下沿街有了更多的眼睛并且有了更大的动机来注视发生在建筑周围的城市中的活动。
很多人认为在巨大的汽车交通压力下,要发展步行与骑车交通是很困难的事。但扬盖尔指出有时道路的减少并不影响人们生活,我们首先塑造城市,而后城市塑造我们。在墨尔本,城市中消极的巷道和拱廊被设计成逗留空间,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激活城市空间的案例。
在城市空间中,高品质的自然物质环境能增加选择性活动和社交性活动。另外人是人的最大乐趣,城市的最大吸引物是人。最为聚会场所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样起到了确保民主的作用。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了感官与尺度的问题,其中提到,贴着建筑行走时,只有建筑的首层部分能够带给我们兴趣和强烈的情感作用,这也是本书极为重视的城市设计中的一个依据,这要求城市设计保证首层建筑立面细节丰富,让城市更适合停留。
第三章作者提出另一个重要概念:柔性边界。狭窄的街面单元,多个临街门,在立面上竖向的立体效果处理,首层空间前面的半私密性户外空间,都是柔性边界的体现,而这也使得城市空间有着更深入的活动程度,也使城市空间更加安全。如果边界没有了,不起作用了,那么空间永不能充满活力。
一个安全,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步行在混合型交通中必须具有优先权。但很多城市的现状是以汽车交通优先,包括中国的许多大城市。
第四章标题为“视平层面的城市”,也即作者从人性化视角去关注城市设计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步行距离以500m为宜,步行道不宜中断等细节层面详细阐述适合步行,停留,会面,嬉戏,锻炼的城市要求,既要考虑白天的使用,也要考虑夜间,兼顾一年四季。城市空间中的尺度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代规划的城市很多出现尺度过大,表情冰冷的毛病,而以前自然形成的古老城市的却常常出人意料的有着人性化尺度。好的城市规划需在城市尺度、场地规划尺度和人性化尺度上共同协调工作,依据着生活、空间、建筑的规划次序。
城市人性化维度的设计不止在发达国家受重视,而在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提上议程。就中国来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而这使得城市空间显得及其宝贵。尽管中国一线城市开始出现步行和骑行绿道,但大多不是在市中心,城市中人们的步行和骑行受到极大阻碍。而在城市中的视平层面,城市管理者往往不够重视,而使得城市空间显得过大,过冷。这些问题,将是中国城市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