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厂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27 08:31: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造船厂》是一本由[乌拉圭]胡安·卡洛斯·奥内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造船厂》精选点评:●阴郁的世界。手法稍稍传统了一些。●很平静的度过了高潮,以至于过了我都没发现●

造船厂读后感1000字

  《造船厂》是一本由[乌拉圭]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船厂》精选点评:

  ●阴郁的世界。手法稍稍传统了一些。

  ●很平静的度过了高潮,以至于过了我都没发现

  ●期望值太高……

  ●看这本书就如同在阴冷的冬日去参观荒芜破败的废弃工厂……不知是由于翻译问题还是原作文风的缘故,文字看起来总是有种别扭的感觉

  ●他回来复仇,一个精心的耐心的计划,然后他执行下去,没完没了,直到复仇已经被他被读者被所有人忘记了……当然不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这个小说太悲观了,不知道怎么办

  ●没劲

  ●阅读的缓慢与书写的缓慢步调一致

  ●惟一我个人不太喜欢的是过多的评价性语句(这本书里有不少错别字)

  ●莫名想到撒旦探戈。

  ●2.5,可能略萨真的欠了他债//读到p81

  《造船厂》读后感(一):造来造去一篓空

  相比起那个时代其他已经失去的或仍健在的拉丁美洲大师们(包括“大爆炸”四主将,卡彭铁尔,萨瓦托,多诺索,萨克雷斯,亚马多,巴斯托斯等,甚至是阿斯图里亚斯,波拉尼奥等),奥内蒂的文字是绝对不容易品读的。

  让人看看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不太严谨,不太松散,但又绝对不是平铺直叙,有时有会不少人称的转换,又直接跳跃到景色的描写或者内心的描写当中。

  但这正是其特点,细细品味反而觉得另有一番风味。

  为什么社会要这么的虚伪,正是需要虚伪,它才得以存在。

  然后大家就捧着这虚伪,一起虚伪,好吧。

  或许眼下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最后是空的东西会有什么呢?

  就像一个篓子,放在水中,你以为能装起很多水,当最后提上来的时候……

  一篓空!

  《造船厂》读后感(二):谎言的乌托邦

  这是一本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是拉丁美洲文学重要的里程碑。

  一个濒临倒闭的造船厂只剩下几名员工,因为欠下巨款,财产被法院冻结,如此很多年,可大家依然有条不紊地上班、盘点、规划,其实每个人都在做无用功,可谁也不肯点破这个现实。

  不错,造船厂巨额固定资产有变现的可能,但谁也不知道法院何时清算完成,大家被一个梦想所支持着,渐渐地变成了互相欺骗。股东装模作样地招聘总经理,总经理装模作样地布置任务,下属装模作样地去完成,毫无疑问,没有一件事可能做好,但总经理还是要装模作样地去检查,提出解决方案。几个人在假面的掩盖下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还学会了自嘲与反讽,可他们谁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局。

  谎言的乌托邦就这么建立了起来,仿佛《城堡》中K的遭遇一样,新加入的总经理迷茫、愤怒、抗争,最终却只能顺从。

  本书影射的是拉丁美洲奇迹后,乌拉圭社会曾经的泡沫彻底破碎,人们只能靠对昨天的回忆生活,再也提不起奋斗的勇气,在互相欺骗中,他们得过且过。然而,这恰好也是现代化背景下,传统社会共同的暗伤——梦想依赖症,因为现实太残酷,人们只有用梦想来麻醉自己。

  在具体写法上,本书相对陌生,中国读者不太容易进入其中,书中纯粹内视角的写法比较沉闷,逻辑线索也太纷杂,让人始终无法理解奥内蒂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故意复杂化,因为这并不是历史题材,不需要如此厚重。或者,这与不同民族语言习惯相关吧。

  《造船厂》读后感(三):锈色

  距离上次因豆瓣好友Onetti君在存在和慷慨馈赠而硬着头皮读完奥内蒂的两个长篇并写下评论占住豆瓣沙发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一年多,时间恍如未行,生活却变化的天翻地覆,所以更加叹服拉美人看待生活的态度与角度:没有比时间更加魔幻的东西,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一切都与日常事一样,是现实主义的。

  从听到新版奥内蒂将要面世的消息到收到实体书隔的时间并不长,急急地重新翻阅一遍,往昔的印象犹存且未变。说实在话,谁要是整天嚷嚷着嗜好用拉美小说做消遣读物那不是天赋异禀就是鼻子里插葱插出了性格。每本小说的简介都如梦似幻抓人耳目,可实际读来常被搅的头晕眼花。这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真实感受。我不相信所有读了三五页就对它们爱不释手的家伙。不过若硬逼着自己啃完,嗜好写字的人会发现打开了一扇门。世界很大,出口可以开在地底、空中、海上,开在任何地方。

  拉丁美洲文学中的大部分虽然是自浮躁中而来,但绝不是为浮躁而生的。

  《造船厂》算是比较易读的拉美小说之一,一年多前第一次读完它是在日光曝晒下的篮球场,抬头看四周蹦跳争抢皮球的鲜活身体,感觉他们只在此时此地是平等的,一旦走出铁网,就会被虚假的世界吞噬干净。

  下面这段是上次读完后的评论,如今感觉仍然未变,故全文引用之:

  而《造船厂》则读完于日光曝晒下的篮球场。

  这一篇的写作比《请听清风倾诉》更早,应该算是奥内蒂的名作,读上去稍微清晰一点。

  我只想说我有点明白Onetti君和另外为数不多的人喜欢他的理由了。

  他的文字有一种传染的特性,像忽然袭来的H1N1,在一个莫名其妙的点上感染你,把你对颓败和绝望的了解向前大步推进,在萎谢中开始接近死。这个死不是死亡,而是最终的死寂,是无可挽回,是默默无语。

  我总感觉孤独和死亡的力量无比强大,没想到软弱也有它自己的气场。我感到努力挣扎在这些纠结成一团的文字和情节里的我真的很卑微。

  人有时候需要用上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机会来证明一次生存实验的作废,而“收尸人”只用一下,这二者在最终的失败上又有什么区别。(我多么想看看他的《收尸人》里究竟写些什么……)

  最后我想说,奥内蒂好像是个“向内”写作的人,一直向内,向内,让你很难追随,可一但踩住他的影子,又很难脱逃。

  新版《造船厂》的装帧很有特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思维太过跳跃,我硬生生的把底图看成了一张阴道口的X光片,并自行揣度了此设计上铁锁和不知名器具的多种深意。可是实体书到手后连封底一起展开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误会的太过彻底。它只是条与目光贴得太紧的巨大船头而已。

  这船头微带锈色,倒是很切合主题。

  《造船厂》读后感(四):【须叔翻书】为了所有幽灵般的日子

  阅读《造船厂》可以用艰涩形容。

  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文字和他在拉美文化圈的盛誉该是成正比的,可读起来远没有很多拉美大家来得流畅。早的像马尔克斯,还有新近黄袍加身的略萨,文字都不简单,但是至少不让人读不下去——可是奥内蒂就会。我猜他在中国声名不显,和引介起来的巨大困难有很大关系。读他作品的人和喜欢读他作品的人必然只是小众。

  故事简单,线索不多。本书的难点全在奥内蒂独特的文字上。看起来,他采用的都是常用的字词,但是连接起来却不好懂。首先人称指代很含混,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常常互换。而且会在完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自由切换到另一人称,故事也因此移位。读者恍惚中穿越了各个人物,但是又一时拿不准中间发生了什么,硬生生地搁浅在原地。

  其次,奥内蒂“惯于运用虚拟式和模棱两可的形容词,在《造船厂》中尤甚”。每件事不像它该去的那样前进、转折,而是带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忽而这般忽而那般。并且没有一定的规律,想到哪走到哪、走到哪停在哪。在以为开始的地方,其实隐藏着种种变数,一段时间后拿出来继续推进,就已经稍有不同。读者自然会造成一种感知错位,既不能联系上人物与角色,又不能沟通好事件和情节,甚至导致读者和作者之间也造成信息中断,一时把握不了情节的走向和作者的意图。

  这是奥内蒂所追求、所希望的吗?我不禁要问。一个作家是有多爱、或者多恨自己的作品啊,宁肯它风中凌乱曲高和寡,也不愿意被他人所了解?

  但是,硬着头皮继续看下去,慢慢又能找到线索,支离的故事仍能保持大体的进展。而且最重要的,这样跌跌撞撞地走过来,几个主要人物的特征倒一点点成型了。

  奥内蒂的文字就像有几张脸,本身的、自然的、掩饰的、帮助掩饰的,自成一体。写到哪里都随他的意,哪张脸露出来就看到哪种角度。要紧的是,要透过那些表面的文字,看到奥内蒂的态度和意见。因为生活本身是随机的,我们很难规定它怎么发展,所以书中那些模糊的词语,就是对生活模糊性的客观描述。像薛定锷的猫,我们捉不住它,就摸不准它。一切描述都是个人的揣测,是浮云,是黑箱外的围观。与其斩钉截铁十拿九稳,倒不如摸棱两可游移混沌。尘埃落定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回过头来再看看,他那些奇突的人物置换、时隐时现的内心独白,都带来一种莫名的焦躁情绪。相反的,奥内蒂不仅不安抚读者,还喜欢用大量的貌似无关的琐事,把本来就不连贯的主线打散。像兑得很稀的粥里,找不到一粒米,别想妄图打捞出什么干货。但是那些琐事凑在一起,调出的白粥味道竟然不赖,泛着点特殊的米香。吸引着读者,继续挖掘。直到终于相信:“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假的才是真的”,才恍然若失地放下这本沉重的小书……

  《造船厂》读后感(五):文学的幻影,遁世的孤城—圣玛利亚

  《造船厂》是我读的第五位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作家的作品,从略萨,马尔克斯,科塔萨尔,富恩特斯到这次的奥内蒂,他们的作品有其统一性,但是就文学技巧来说绝无重复,各自都有各自的绝活,真的让我讶然于拉美这片神奇的土地竟能孕育出如此多样的蓓蕾,然后生长出千般妩媚万般妖娆的不同奇葩。

  谈《造船厂》之前,必需要说说拉美作家的通性,即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宏观架构,虽然他们都是以现实为题材,最终的文学目的也是为了反映现实,但是往往在写作的布局和呈现上又常常抽离现实,而这种抽离多是以时间的跳跃和空间的意象来实现的,略萨的《绿房子》,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富恩特斯的《奥拉》和这本奥内蒂的《造船厂》其实大有异曲同工之处,文学结构的多变,过去现在未来的转换,虚与实的交替,时间上的错位,空间上的重叠,最终形成了庞大的又意味深长的拉美文学河流。

  《造船厂》是一本不厚的书,顶多归为中篇,可是我却读了很久,因为奥内蒂与其他拉美作家非常不同的一点就在于他对长句的热爱,至少这本书里面把长句用到了一种极致。这一种长句时而总也伴着强烈的排比:“他不久前还判断加尔维斯不会死去,还以为自己不会落入如此简单的陷阱中,还以为天亮时可以回到造船厂,回到一成不变的世界里,而且不带任何消息。”这仅是一句为了顾及排比,而修饰的算不上绝对华丽的段落,从中可想而知奥内蒂是多么的喜欢修饰,总在想翻译这样的作品,会不会非常的累。与一位年轻的德语译者就长句问题咨询过,他说译者为了读者阅读的流畅性应该在适当的地方断句,但是显然《造船厂》是断无可断了,事实上虽然我觉得读着累,但是就这个译本的呈现及译者赵德明的序可以看出,这绝对是一个相对合格的版本,至少本书为我传达出了一种奥内蒂的写作特质,如果这种传达没有出现太大误差的话。

  《造船厂》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意象,就是圣玛利亚,一座虚构之城,从奥内蒂创作之初,就贯穿在他的多部作品中,很遗憾奥内蒂的中文译本实在少的可怜,仅从一部《造船厂》中很难全面的把握圣玛利亚的象征意义,无法把握,也就无法读透,文学就是这样,如果没有窥视到一本书的灵魂,有时候就会变成一种苦闷,阅读的苦闷,所以于读完全书回过头来再读前面译者的序,真是如及时雨一般醍醐灌顶,我一直认为现在的自己很多时候可以仅凭作品的表象轻易就能挖掘出内在的联动,可是奥内蒂却真的不同,表现手法的过度渲染和核心意象的隐晦深邃给读者带来了双重的阅读困难,文学的感知岂是一本《造船厂》能够唤醒的,如果可以的话,读奥内蒂,我希望是从那本《短暂的生命》开始。

  言及《造船厂》,肯定不得不说他的现实性,《造船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60年前奥内蒂创作的圣玛利亚世界里,五年前被逐出圣玛利亚的“收尸人”拉尔森回来了,意外当上了造船厂的总经理,而这造船厂统共只有四个人,他们却在自己心里营造出了一个有400人,4000人的繁华景象,自欺欺人,自娱自乐的氛围萦绕着整部作品,以一种极其严肃的笔端去写一个看似荒谬的世界,这里面没有调侃,只有一本正经的态度和略显古板的长句,所以缺少一些灵动,缺少一种让人瞬间被点燃的激情,然而当全书落幕的时候,当我们开始回味的时候,当审视当下现实的时候,会发现圣玛利亚就是一面镜子,它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只是那些阴暗隐藏的要更深。

  我一直喜欢王尔德的文字,睿智而幽默,可是又是那么的深刻,写到此时,我突然就想到了《道连•葛雷的画像》,其实奥内蒂与他大不同,但是无论那部小说里面对100年后的警示,还是这部作品里关于现实的预言都是如此的殊途同归,文学很多时候只负责揭露,却无从改变什么,我热爱他恰是为了遁世,而奥内蒂的遁世就是以一种更残忍的方式为我们留下了一坐孤城——圣玛利亚!

本文标题: 造船厂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21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指数基金投资日志》的读后感大全《南极》的读后感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