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志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8-12 10:57: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斑斓志》是一本由张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2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斑斓志》读后感(一):古今对话的心灵史传——读张炜新作《斑斓志》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作家张炜研究苏东坡的古典诗学著作《斑斓志》

斑斓志的读后感大全

  《斑斓志》是一本由张炜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80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02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斑斓志》读后感(一):古今对话的心灵史传——读张炜新作《斑斓志》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作家张炜研究苏东坡的古典诗学著作《斑斓志》,这是张炜十余年来,继《楚辞笔记》《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读诗经》之后,又一部古典诗学力作。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博学多才,冠绝千古。他的竹杖芒鞋的文人形象深入人心,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的“印象”,千载流传下来,这种人物评价已然成为一种隐性的文学传统了。

张炜的《斑斓志》,通过七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近一百三十多个标题,为我们呈现了苏东坡丰富曲折的一生。他的仕宦生涯与诗酒风流,他的大起大落,他的富于魅力的才华与伟岸人格,他的苦闷,他的恩怨,说不尽道不完的苏东坡,让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深层中,仿佛面对着大海潮音,感喟天才的命运多舛。

张炜的诗学研究,从苏轼浩繁的著述文本研读入手,又兼之以史传、历代评价,更为独到之处,是张炜不仅深入苏东坡的内心世界,来还原一段“历史的真实”,而且将苏东坡这一人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同当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比照,通过古今对话求得创造性的转化,体现了一种知识人独具深度与广度的探索与忧思。

苏东坡一生的转折,在于“乌台诗案”。这种以言获罪的历史黑暗,在中国的王朝体制中屡见不鲜。“家天下”与儒家传统,让历代知识分子,总是梦想着“得君行道”。

张炜在“不自觉的强势”中,深入分析了苏轼恃才纵气的性格不足。作为天才,苏东坡的豪情万丈,宛如一道难以遮掩的光芒。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这种张扬外露的个性,又成为苏轼最终被渣滓们群起而攻之的致命软肋。

苏东坡贬谪后的半世飘泊,仿佛重复着自屈原以降,历代文人的受难之路。

他的“三州功业”,让我们看到诗人虽历经坎坷,仍然保持着乐天知命的达观精神。苏轼精通儒释道三教,他的随世俯仰,随遇而安,所到之处,总是能够苦中作乐,尤其深受庄子的影响。他的人生泛若不系之舟,但所到皆岸。面对逆境,他又从孟子“浩然之气”中,寻找精神力量,在陶渊明的出世思想中,寄寓田园之思。我们看到的是丰满、鲜活的苏东坡的形象。他的“贪恋君恩”和“我被聪明误一生”,让后人对知识人的命运感慨系之。

面对着芜杂的网络时代,面对着娱乐至上,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作家张炜无法掩饰自己的失望与隐忧。是的,即便是一代文豪苏东坡,也成了一种被消费的文化偶像,一种卖弄风雅的诗意标签。苏东坡曾经对同时代人发出感叹,说“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联系到今时今日,我们才惊觉传统文化的断裂。试问,还有多少人能读懂文言,会做旧体诗?

通观《斑斓志》全书,可说是学思结合的古典诗学力作,张炜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于文学创作之余,对于古典诗学又有深湛的研究。他的阅读品评苏东坡,其深度与广度,都远超同辈作家。

我读后亦觉获益良多,激发了自己今后进一步深入研读苏轼的兴趣。至于书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略谈几处,以为同好参考。

一是第二讲“不系之舟”之“浩然和快哉”,张炜解说东坡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说“刚道有雌雄”多么有趣,也许只有苏东坡才能写出。这里的解说有误。事实上词中苏轼是以宋玉的《风赋》和庄子的天籁之说为对比,形容风的“雌雄”“快哉”皆源于宋玉。

二是第六讲“斑斓志”之“曲尽宜重开”,张炜说“我们紧紧盯住他的背影,最好能一直望其项背。”这里的成语“望其项背”用法有误。

三是第七讲“迷宫”之“不可套语解东坡”,张炜说“苏东坡即便在最痛苦的时候,在着力反省和自我追究的时候,也没有达到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类人物的状态,没有那样震撼人心的追问和探求,特别是强大的罪感。”此处之中外类比过于牵强,有点苛求古人了。

作家张炜用激情发扬的文字和鞭辟入里的思辨重塑了苏东坡的多重面向,所述所感所思多结合历史时空与当今时弊。以古论今,异代同调,让人们在阅读中既认识了真实可感的东坡面貌,又对古今现实人生有所思考。

读罢《斑斓志》,不得不感叹作家张炜围绕苏东坡所探讨的诗学命题,是如此博大与深邃,其磅礴的诗情也始终激荡着一股浩然之气。这是一部真诚的论学之书,也是一部清醒的反省之书,对读者认识苏东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当今现实,都大有裨益,值得细读,值得深思。

  《斑斓志》读后感(二):一次试图抵近灵魂的人生解读——读张炜《斑斓志》

  

写苏东坡的书,实在太多,角度各有不同。《斑斓志》既不是传记写法,也不走学术之路,而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由苏东坡颠簸流离的一生提炼出七个主题词,每个主题词之下是若干生命细节的观照,如同长满绿叶的枝干,展现出一棵大树绿意盎然的活泼气象,又如北斗七星,理路清晰地排布在天际,供人仰望瞻拜。

《斑斓志》,张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7月版

这次讲座有点“散”。且看七讲的题目:出眉山、不系之舟、一生功业、深爱与沉迷、世间恩怨、斑斓志、迷宫,聚焦不同的主题,并非一条走向清晰的河流。但“形散神不散”,斑斓,是苏东坡人生的外在表现,其内核则是一个“顽强抗争、百折不挠”的灵魂,正如《剑桥中国文学史》对苏轼的评价:“无论动荡不宁的一生中所处的环境如何严苛,他超然面对自己境遇的能力,成为诗人痛苦悲伤的解毒剂。”对诗人灵魂的深入解读贯穿《斑斓志》始终。

台静农在《中国文学史》中写道:“轼的思想,以儒学的根底,而杂以佛、老,故冲和简淡,襟怀高旷,既不像司马光、王安石之偏执,更不像道学家的拘谨,随时都表现出一种宽博自然的气象。”在苏东坡与他人比较论述时,张炜设定坐标的视野更加开阔,除了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辙等,少不了苏东坡视为“前身”的陶渊明,更引入了毕加索、雨果、陀斯妥也夫斯基、玻利瓦尔等,铺展出更宏大的背景,从文学、艺术、政治、人情多个角度给予评点。

元代赵孟頫《苏轼小像》

《斑斓志》中,张炜对苏东坡的喜爱溢于言表,但作者没有任由感情泛滥,而是努力抽身,站到一个相对客观的位置,冷静而深入地解读已经概念化的苏东坡。这里面有对误解的反驳。比如《世间恩怨》一讲中,对前期全力反对新法到后期部分肯定新法一事,有人视苏东坡为出尔反尔的投机主义者,张炜直指此说“荒谬”,于苏东坡恰恰“充分表现了理性和求真的力量”。更多的,则是对苏东坡一些坊间定论的再阐发。在《迷宫》一讲中,对于苏东坡“乐天派”的形象,张炜指出:“其实这些文字有一大部分是正话反说。对于他而言,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引导,是强调和鼓励,以求得解脱。”“乐天,许多时候正是苦极的一种表达,是对付绝望之方。”对于“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张炜认为“这是人生的大言,大言可以不惭,也只有苏东坡可以做得到”,不必当真。对于苏东坡纵横家雄辩的文风,张炜引钱穆“其忠恳不如杜工部”,认为“多少抵消和折扣了他的中肯”。此外,对苏东坡随意的文字稍多、王安石去世后一些严厉言论偏于情绪化,张炜亦予以了评点。一个更立体多元的苏东坡,在张炜的讲述中穿透迷雾,走到读者面前。

王水照、崔铭所著《苏轼传》的结尾写道:“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代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苏东坡确是一个人人可以亲近的生动个体,苏东坡研究者杨治宜直言“我的诗人苏轼”,并称“与他的对话是我灵感的源泉”。

《斑斓志》是又一次试图抵近苏东坡灵魂的人生解读,是当代作家张炜与宋代文豪苏东坡跨越千年的对话。透过讲座充满感情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张炜与苏东坡心灵的互动,时而喜悦,时而无奈,悲欣交集,遨游苏海,密州的逸兴遄飞、黄州的苦中作乐、儋州的长歌当哭,均有亲身体验的切肤之感。

基于深度苦研的细密解读,让张炜的《斑斓志》从多个维度接近苏东坡的内心,用心良苦,当得到读者应有的反响。

密州出猎图

  《斑斓志》读后感(三):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苏东坡

  

看完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版的张炜的长篇散文著作《斑斓志》,我才知道从前的我对苏东坡理解得有多么肤浅。是的,在我的印象里,苏东坡仅仅是一位文学家,再扩展一点,他也就是宋代的一位官员。因此在我的意识里,苏东坡也就成了“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成了“大江东去”;成了“明月几时有”;成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意象。

看了张炜的《斑斓志》,苏东坡在我的脑海中也才渐渐立体起来。在将苏东坡作为写作对象之前,作者张炜就已经写过类似的历史文化名人散文专著,如《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读诗经》、《楚辞笔记》等,作者穷数十年的研究,将苏东坡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从哲学、人学和文学三个层次,用七章127节的篇幅,告诉我们一个丰满的、立体的、栩栩如生的苏东坡。

作为一位小说作家,张炜的散文作品同样秉承了他的构思理性而有节制,塑造人物活色生香、语句铿锵而有韵律美地特点,让作品的思想性更加深刻、条理性更加清晰,意蕴更加丰富。

一、哲学的苏东坡告诉我们该怎样看待人生

中国哲学的源头,起自老庄孔孟。书中,作者试图从老庄孔孟的理论方面解读苏东坡面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顺境与逆境的平衡以及幸福与苦难的豁达。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人生命运总是福祸相依,跌宕起伏。但面对如此多舛境遇,苏东坡的“应物”,是作为观者的知心和会心,是对外界的深究和理解,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气概和气度。紧接着,作者又写道:“一个人终生面对客观世界,不曾屈服于逆境,而是从不同的物中获取志趣、经验和力量。”能够在这方面认识如此深刻,均得益于苏东坡继承父志,千辛万苦于黄州、海南完成三部皇皇巨著:《论语说》《易传》《书传》的书写,直到现在,东坡书院依然是海南儋州的一处旅游景点。送女儿到儋州上学路过东坡书院时,不曾想到,东坡在理和道方面竟然有如此深的造诣!

人生一世,均在矛与盾中生活,在真实与虚幻中生活,故此,当一个人不敌岁月风刀,垂垂老矣的时候,总有人生如梦的感叹,作者在书中曾以一节的篇幅来论述梦境与真实。所以在苏东坡的人生认识中,既有梦境的虚幻,也有现实的真切;既有苦难的达观,又有对未来的忧患;既有对宇宙的思索,又有对人生的感叹;既有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又有对物质的无谓;既有对自我的审视,又有对社会的思考。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传记中,还没有哪一位作者深究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到如此深刻的境地。

二、人学的苏东坡告诉我们该怎样认识社会

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作者将传主置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度分析人物在大的环境下、事件中的思想变化、心理变化和应激反应。爱恨情仇是人之常情。但是作者在分析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的时候,在分析苏东坡与章惇的关系的时候,面对这两对官场上你死我活的政敌,苏东坡遇难时的无助,王安石与章惇为了政见打击政敌时的毫不手软、赶尽杀绝。作者没有仅仅限于从公务进行分析,而是以朋友角度进行三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如官徙途中苏东坡与卸任后王安石的诗酒唱和,对获罪流放后的章惇的关怀等,将事件上升到人格的角度,进行描摹,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高洁官场的残酷、以及官场对人性的摧残。

在分析苏东坡人生境遇的时候,作者持续放大有宋一朝的官场文化、社会文化背景,艺术还原为官者在宋代扬文抑武大环境下的思想、生活状况,继而扩大到这种制度对皇权稳定的影响,以及探究有宋三百年中与辽金西夏、蒙元斗争中屡战屡败的根源。写出了苏东坡在此政治形态下的无奈、无助以及无望。同时对王安石变法、乌台诗案等历史事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三、文学的苏东坡告诉我们该有怎样的情怀

该书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苏东坡,但是作者没有仅限于苏东坡的诗词,而是从苏东坡的公文尺牍、奏章调函等,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为全面、有才有情怀的苏东坡。从诗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注重兄弟情分、注重朋友情谊的苏东坡,看到充满悲悯情怀的苏东坡;看到一个具有儿女情长的感性的苏东坡。是的,在这方面,苏东坡固然有“左牵黄、右擎鹰”、“乱石拍岸”的豪放;但也有“此事古难全”的无奈与“千里共婵娟”的哀伤;有“料得年年肠断处”的深情,但也有“小舟浮鸭绿”的清新。在对苏东坡奏章方面文字的研究,反映苏东坡勤奋、谨慎、为民的为官之道:如在海南对当地居民的教化;如在黄州仅仅停留半个月就干了十余件好事等;让我们认识一个勤政爱民、工作效率奇高的苏东坡。读完《斑斓志》让我们懂得作为一个社会人,更应有的深情博爱。

书读完,深深感到书中内容的繁复,就像是封面设计那样,让人有一种沉重的压力。再加上张炜在写作过程中随手引用的名家言论等,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厚重。透过密密麻麻的纸背,我们发现那位一千多年前的、因常被贬谪而在路上的饱经风霜的苏东坡向我们徐徐走来。

  《斑斓志》读后感(四):距离与想象——读张炜《斑斓志》

  

斑斓,本指玉色绚丽缤纷,人之于玉,或佩戴或把玩,以亲近成其相互滋养。若此逻辑不误,《斑斓志》是一部近距离亲近苏轼的书,感情亲,距离近。作者张炜以七讲串起近130个关于苏轼的话题,建构了一座25万字的迷宫,纳诗词文章、批评鉴赏、历史勾陈、世道人心于其中,千门万户,五彩斑斓。

与习见的苏轼传记或诗文选集不同,是书话题式的呈现显得新颖而讨巧,毕竟在传主几乎题无剩意的情形下,形式上的创新是值得尝试的。张炜的130个话题,其实很像文学批评史上的“诗话”,比如袁枚在《随园诗话》里就评论过苏轼:“东坡近体诗,少蕴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绝无言外之音、味外之味”,“东坡诗,有才而无情,多趣而少韵,由于天分高,学力浅也;有起而无结,多刚而少柔,验其知遇早,晚景穷也”。张炜不像袁枚这样苛刻,但选取的策略和形式是大体相同的,话题代表不同的视角和切面,进而论其世、谈其诗、知其人、味其神。不过,此前并没有哪一部诗话是专门话说某一位诗人的。

《斑斓志》的话题有三个特点。首先是挥洒着作者厚积薄发的灵感,“一生刑赏”话题下,作者敏锐意识到,苏轼的科场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对其一生有象征意义,东坡宦途在朝廷的赏识和刑罚之下几起几落,果然是“一生刑赏”。

其次是辉映着作者对世道人心的解读,在“醉与醒”话题下,张炜总结道,“如果一个人的醉,有时是沉溺于庸俗的友谊,满足于私情和廉价的情感,那么这一定是危险的,实际上是另一种麻木和沉沦。一朝从厄运中惊醒,会发现那些可耻的背叛者,原来竟是平时的亲近密友……诗人写道,‘人伪相加有余怨,天真丧尽无纯诚。徒自取先用极力,谁知所得皆空名。'这是醒者才能说出的话,当为我们记取。”很难讲这是作者从苏轼那里领悟到的,还是在以苏轼印证自己对世道人心的感悟,如果把苏轼的诗句换作别人比如王维的“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也完全可以成立。

最后一点是凝结着作者借古讽今的意识,在话题“汉语的深处”下,张炜解读了苏轼写给友人李常(黄庭坚舅父)的《李氏山房藏书记》,在北宋尤其是苏轼的时代,雕版印刷普及,书籍供应大增,书籍从难得的奢侈品变为易得的平常之物,可在大好的历史机遇和便利条件之下,苏轼感叹“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张炜联系到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数字化阅读,批判道“他们借助于数字搜索技术,认为一切皆唾手可得,由此以来又何止是游谈无根,而直接就是轻浮的过客,是空心人,诗与思、真理与谬误,所有的一切都与我们了无干系,冷漠变为常态,我们成为知识和思想的势利之徒:用则寻,不用则弃,它与我们的情感,更不用说心灵,真的不再有深刻的联系。”

张炜的130个话题致力于从丰富的视角建构起一个立体的苏轼。日本学者内山精也曾设计官员、学者、诗人的三角范式分析北宋士大夫,每一个个体因其在三角之间轻重各异而呈现不同形态,比如王安石属官员型、程颢属学者型,而苏轼属诗人型,但三角范式的好处是告诉人们,士大夫们虽各有偏重,但其余两角也并非可有可无。对于内山的观点,张炜显然是认同的,他多次以《易传》《论语说》《书传》“三大著述”呈现苏轼学者的一角,又以“策论奏议及诏诰”等公文、拟公文呈现苏轼官员的一角。

张炜对苏轼的诗词文章属实熟悉,信手拈来且与话题相得益彰,陆游《老学庵笔记》记有宋代科场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张炜显然吃得上羊肉。同时,书中有一话题“不可套语解东坡”,显示了作者对前人成果的审慎态度,除了在此话题中保守地引用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之外,张炜对《宋史·苏轼传》、王水照、朱刚、李一冰等学者的苏轼传记及诗文研究均未提及。对竞争对手的微妙态度,可以理解为自信和雄心,也可以理解为缺憾。

传记类作品,最难把握的是与传主的距离。远了,看不真,全靠想象弥补,容易失真;近了,却往往只见木不见林,就事论事因人论人,太落实太着痕迹,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容易失神。对于苏轼这类招爱体质的传主,“中国人灵魂的工程师”,人们往往太过亲近,把更多目光投放到他个人身上,讲述他的故事,欣赏他的诗文,领略他的人格,品味他的风神,却忽视了他的时代、他的朋友圈。

张炜在书中多次提到乌台诗案,将其视为苏轼的人生转折点,并专立话题“私语的世界”予以探讨。张炜的理解重点在于因言获罪以及丧失言论自由的恶劣后果,这样的解读,一来说者已多,二来恐多在读者意料之中,很难令读者惊喜。同样是乌台诗案,内山精也《传媒与真相:苏轼及其周围士大夫的文学》一书认为诗案很大程度上与新兴的雕版印刷媒体有关。北宋仁宗朝雕版印刷业全面繁荣,此前的作家比如欧阳修基本是去世后才刊印诗文集的,而苏轼刚好是第一个实现了同时代文学与印刷媒体合作的诗人。苏轼得到了印刷传媒的强力加持,言论重要性大为提高,影响力极为放大。当时的御史台之所以要弹劾苏轼,可能不止是因为他写了许多批判朝政的诗歌这个事实,更是因为那些诗歌被各种媒体刊载并广泛传播这个社会现象,站在统治者的角度看来影响非常恶劣!“乌台诗案”因此成为第一件以出版物为罪证的文字狱。

朱刚在《苏轼十讲》中则从政治背景分析了“诗案”发生的原因。熙宁年间开始变法时,包括苏轼在内的众多反变法派官员在很多场合包括上交朝廷的正式奏章中明确反对、激烈攻击“新法”,并未被认为有罪,可见当时反对“新法”作为一种政见本身是被容忍的。那为什么到了元丰二年,新法已平稳推进之时,苏轼反而因为诗文里嘲讽“新法”的内容而酿成“乌台诗案”?朱刚认为有一个重要历史背景因素需要加以考虑,熙宁九年以后王安石罢相,随后由宋神宗亲自主政,改年号为元丰。由于皇帝亲自主政,变法从王安石主持的可以批评的“新政”,变成了由神宗亲自主持的不可批评的“圣政”,苏轼非议“圣政”、指斥“乘舆”的罪名就无可逃遁了。

当然,以学者内山精也、朱刚与作家张炜比较,本来就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思,不过,若能通过这一比较,有助于建构一个对读者深刻而有启发的苏轼形象,相信不管“关公”还是“秦琼”,都乐见其成。

  《斑斓志》读后感(五):《斑斓志》:苏东坡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潇洒

  

说到苏东坡,你会怎么评价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还是画家,亦或是顶级吃货?我觉得,苏轼如果放在现代,那绝对是知名“网红”,有才又喜欢亲自动手,研究美食,非常接地气。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斑斓志》,很喜欢整本书的构思和逻辑,为读者呈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

书中介绍,除了美食,苏东坡还会研制牙粉,也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牙膏。陆游就曾在《岁晚幽兴》写过“染须种齿笑人痴”的句子。北宋的时候,人们就非常爱惜牙齿,还有了美容和镶牙术。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

苏东坡是北宋第一高产作家,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著作广为流传。

向往仕途却被迫离京

苏东坡的祖父是一位民间诗人,苏轼的大伯父和二伯父都高中进士,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苏轼自然不会太差。

苏东坡的外公是眉山首富,母亲程氏嫁给了博学多才的苏洵。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对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教育就非常严格,再加上苏洵经常和一些官场人士打交道,苏轼从小就对仕途非常向往。

后来苏洵带着苏轼从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赶考。而考官就是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苏轼靠着自己的文笔和思想,获得了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的称赞让苏轼名声大噪,受到皇帝和名臣的欣赏,也让大家注意到了这位未来的文坛大佬苏轼。

后来,苏洵病逝,苏轼离开朝廷,回乡守孝三年。三年后,王安石开始变法,这让他与欧阳修,还有一些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的人,被迫离京。

寄情山水,热爱生活

二十几岁的苏轼,平步青云,仕途顺畅。直率的性格让他的命运坎坷,但是他却从不是一个失败者。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苏轼在绝望和孤独时,他选择寄情山水。大自然有种神奇的魅力,让他能够发现前进的力量。对于仕途,苏轼无法凭一己之力改变现状。山水成了最好的陪伴,寄情于美景,才能忘却诸多烦恼。

他的一生是不断求证的一生,从仕途中求证,从山水中求证,从自己的内心中求证。人生的大起大落并没有让苏轼抱怨事事,反而让我看到了一个对生活依旧热爱的诗人。

苏东坡一生嗜鱼,刚刚捕的鱼再配上酒,就可以好好的美食一顿。《斑斓志》中还提到了苏轼爱吃河豚。苏轼在常州的时候,特别爱吃河豚。有一次苏轼被邀请去一个士大夫家里,品尝河豚。当时苏轼还赞到:“死也值”。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

苏轼在文坛的成就,不需要过多的笔墨。虽然苏轼的作品曾经一度被禁止,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苏轼的作品闻名遐迩。他创新的写作风格,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派。

艺术源于生活

他以区区六十余年的生命,创立万卷诗章,三州功业,更有功业之外的累累硕果。 —《斑斓志》

《斑斓志》这本书中还拿毕加索和苏轼比较,让我印象深刻。说到毕加索,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画作。与苏轼类似的是,毕加索童年画的画,就和拉斐尔一样好,都是受到父亲的指导和教育,有了优越的起步期。

两个人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毕加索甚至没有东西取暖,在艺术的道路上受尽磨难。苏轼的一生更是沉重,尤其是来自仕途带给他的痛苦和折磨。毕加索在万般磨难后成功,地位和财富接踵而至。而苏轼寄情山水,心灵获得了极大的富足。

在苏轼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他对晋代诗人陶渊明的热爱。仕途坎坷之时,对田园的生活的渴望和寄托就越强烈。苏东坡的一生中遇到的劫难,成就了他在文学地位。

艺术源于生活,点亮生活需要我们深刻的思想和觉悟。曾经把仕途作为力量的苏东坡,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景,品尝美食,寄情山水并学会豁达。从苏轼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他一生的轨迹,独一无二,多才多艺。

苏东坡的一生虽然坎坷,但却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这本《斑斓志》不同于以往的传记写法,用不同的逻辑组织形式,为我们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苏东坡。作者张炜跨越时间,回归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苏东坡,以及他背后的深刻的思想。

  《斑斓志》读后感(六):张炜《斑斓志》:不以套语解东坡

作家张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斑斓志》

其文,位列唐宋八大家,其书,名列宋四家之首。

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少年成名,却一生仕途坎坷。

其门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与张耒风格各不相同却又各个才华横溢,并称“苏门四学士”。

融儒释道三教于一身,以“仁”成大儒,却有道家隐居之理想,有禅宗超脱之智慧,亦有纵横家之高论好辩。

……

他就是苏东坡,既有千年难遇的才情,又有传奇曲折的经历,是当下知名度最高的古代文化名人,也是作品流传度最广的古代文学家。近一千年来苏东坡对后世文人的影响之大,除唐朝诗仙李白以外,罕有人可与之相比。

因为其盛名,因为其传奇,这些年写苏东坡的作品极多,像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自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已经成为经典。所以,刚看到张炜要发表关于苏东坡的作品时,个人对其超越前人论述的期待并不是很大,虽然,张炜的小说我非常喜欢。

但当读完第一讲就已经被深深折服,张炜笔下的苏东坡完全不是普通大众甚至一大部分学者所认识的苏东坡,不是以往那些作品中能用“豪放”“乐天”等这些套路词汇概括的那个“令人喜悦的、概念化的、我们为之痛惜和爱护”的苏东坡,而要复杂的多深刻的多。

《斑斓志》有着其他书写苏东坡的作品不曾有过的丰富性、文学性。张炜不是按照传统的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写苏东坡,他一方面将苏东坡放置在北宋的政治斗争、封建制度、复杂多变的人性之中来观察,另一方面,思考了儒释道等文化脉络怎样渗入苏东坡的体内?苏东坡又是怎样在排斥中融合,在论辩中吸收?张炜不仅深入分析了一代文豪苏东坡波澜起伏的一生中艺术的变化、思想的变化与人格的变化,更是写出了苏东坡为什么能成为苏东坡。

这是跨越一千年时光一个伟大的知识分子对另一位伟大知识分子的关照与认识,不仅是一次对千年蒙尘的擦拭,更是一次思想与人格的碰撞与交融。张炜以一个文学家的眼光看穿了一千年来笼罩在苏东坡身上的层层纱幕,直抵一千年前最真实的苏东坡。他看到了苏东坡这束光在宫廷密闭阴浊的小世界是怎样耀眼又怎样最终被阴暗吞噬,他看到了苏东坡被艺术之光遮掩而不被人注意的政治才能,更看到了他华丽富贵一世豪情的表象背后一个“苦苦奔走,百折不挠,躲避死亡,在万丈深渊面前双手紧紧揪住一线牵拉的幸存者”形象。他看到了苏东坡的“煎熬”,看到了苏东坡激情之下的理性,看到了苏东坡不唯新不唯旧的独立思想,看到了苏东坡“其实”大于“盛名”以及世俗言说对东坡精神世界“沟壑与巨垒”的覆盖与淹没。他看到了苏东坡最本真最深刻的人格。

张炜也绝不是那些人云亦云的无知附和者,面对苏东坡只会发出些毫无节制的赞美,张炜看到了苏东坡的精神本质,也就看到了他耀眼的光芒后的局限,看到了作为人的苏东坡,而非神。

首先,苏东坡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古代士大夫共有的局限,是封建体制给他们扣上的枷锁,任何进入体制的人都无法逃脱。

其次,苏东坡毫不掩饰,甚至陶醉于自己的才华,极为自傲,露而不藏,一生留下太多“既没有超越个人,也没有超于他人”的随意之作。张炜将苏东坡与毕加索这两位相差几百年横跨东西方的艺术家拿在一起比较,认清了这些天才艺术家其实有许多的“惯性之作”“游戏之作”,相对于其他三流艺术家这些作品当然也是上乘,但对于天才的艺术家那就是随手而作,并不应当受到毫无节制的赞美。

再者,宋朝官员奢华成风,苏东坡其实是过惯了奢华生活的,新法控制官员奢靡之风,苏东坡就在诗里抱怨没有足够的钱过以前那种宾朋满座侍伎无数的生活,他不能完全理解官员的奢华是以老百姓的饥寒为代价的。当然苏东坡相对其他一些官员也是克制的。

……

不仅是苏东坡的局限性,张炜在其他许多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可谓独辟蹊径深思别悟。

对于苏东坡和王安石二人的比较就远比其大多数人要客观,绝大多数人总是将两人推到两个极端,既然是政敌似乎就必须水火不容忠奸分明,所以大凡写苏东坡的文章或书籍都对王安石过于诋毁,像李国文这样的著名作家也难免偏颇,其在《走进苏东坡》中说王安石“心理有一点变态”,对苏东坡有着“难以名状的嫉妒”就是例证。张炜就公正的多,能够承认“他们两人都是北宋王朝的能吏与文豪”。其实王安石当时最大的两个政敌苏东坡和司马光对其个人的评价都挺高,他们都是君子,政见国策之争一步不让,这是公事,但这种争吵不会延伸到私仇,反而是后世(其实当时之人怕也不少)没有他们那样的君子人格,以庸常之人的心思去度量君子的心理。

张炜对于苏东坡艺术成就的解读也不凡。他将苏东坡的艺术比作一片浩大无际的草原,那些千年相传的佳句正如草原上斑斓盛开的野花。苏东坡的文学艺术是澎湃强大的生命活力自然迸发的结果,绝不是那些苦吟者捻断胡须得来的雕凿之物,“在苏东坡这里既有朴素日常的通俗,又有内在的法度,可以说宏博而能简约,真正深入浅出。”其实他的书法、绘画也如文学一般,是生命最本真的流露与展现,他在《书论》中强调的“神、气、骨、血、肉”正是“生命的痕迹”。

张炜的《斑斓志》也不是剥离现实研究苏轼,而是有着极多的现实关照。

例如从苏东坡在人生最艰难时能够寄情于山水想到“那些能够忘情于山水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惜这种自然属性并不属于现代人”,张炜看到这个时代越来越快的速度带来的反而是越来越大的焦虑。如果像苏东坡一样从黄州到汝州走一年对于现代人是不可想象的,但那种边行走边访山水友人的走法张炜一定也在某一刻羡慕过。

再例如张炜看到苏东坡诗文中大量的典籍信手拈来,但我们今天却无法顺畅翻译。依张炜的观点,苏东坡已经走到汉语之海的最深处,而当下的我们虽然科技高度发达,却越来越“匆忙和浮躁”,我们已经“从汉语的深处走出来,走向不求甚解的边缘,而后失语”。我们不要说再创造出苏东坡那样的诗文,就连感受他辞章的能力也几乎丧失殆尽,唯有张炜这样的大文学家经几十年苦心钻研方能理解。就文学与艺术而言,这是可怕的灾难,我们庸众深陷几近失语的灾难而不自知。

面对古诗词璀璨巍峨的惶惶群峰,张炜也敏锐地感受到了新诗的艰难,回不到古诗,又不可能放任到散文,更不能一直模仿西方译诗,那么新诗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苏东坡当年面对的是基本相似的处境,他能以更自由、更不拘一格来一次轰轰烈烈的突围,而我们面对的现实,新诗所处的文化环境还能孕育出一场这样的突围吗?我们期待,但更大的是担忧。

除上述例子外,《斑斓志》中还有许多独特的见解,比如关于真假自由的分辨;比如对于苏东坡一生的苦难将部分原因归于自身“拗力”的观点;比如大家作为苏东坡旷达多趣之依据的品美酒尝美食等自由场景之所以在诗中出现,并非因为那是他的本真生活,而是因为这些对于诗人来说也是最珍贵的瞬间;比如对于苏东坡“为何不逃”的分析……

总之,这是一部不以套语解东坡的作品,张炜用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穿透千年历史迷雾,看到了苏东坡“难以概括的芜杂和繁复”,在无数今人书写苏东坡的作品中也显得极为“斑斓”。

曹文学

2020年7月31日夜

本文标题: 斑斓志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4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负鼠的猫经》经典读后感有感风语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