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春秋不成歌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8-09 08:33: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读罢春秋不成歌》是一本由刘勃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读罢春秋不成歌》精选点评:●愉快的阅读体验●礼和乱。春秋诸国,五霸掠影,有叙有议,有料有趣●读古籍能读通的人,我很佩服。

读罢春秋不成歌读后感摘抄

  《读罢春秋不成歌》是一本由刘勃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罢春秋不成歌》精选点评:

  ●愉快的阅读体验

  ●礼和乱。春秋诸国,五霸掠影,有叙有议,有料有趣

  ●读古籍能读通的人,我很佩服。

  ●文笔相对各路知名学者稍显稚嫩,后期校对也不尽心。但详略得当,凸出重心,对于古文的理解很在理,通俗不庸俗,这又是本书高人一头之处。可以说作为历史读物是满及格的了。但总的来说在同类书籍中算不上很亮眼,历史部分也只是过一遍五霸,哲学部分直接儒道一笔带过了。

  ●总以为自己能把历史讲得轻松俏皮,不惜往里面加一大堆现代的私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年明月开了个坏头。也就春秋中后期讲得有点意思,不过不及易中天的中华史系列远矣

  ●对春秋的历史了解一些,但没有这么详细,非常好的一本春秋历史普及书,读完就对这段历史有大概把握了。不过就像作者说的,没什么新的东西,就只是把一些常识给大家介绍就足以翻天覆地啦

  ●不错,可惜三分之一篇幅讲孔老,虽然讲得很好,但不如讲春秋历史有意思

  ●很喜欢春秋战国。可能因为经过历代加工,很多故事戏剧性冲突感都很强,天真又残酷。作者讲的也有意思,趣味历史,普及性强

  ●不错的科普类,笔下的人物略萌,就是结尾显得略突兀,也许是因为还有下部的原因吧

  ●简单的梳理了一下齐桓公称霸到向戌弭兵的历史,因为个人喜欢春秋时期的称霸与战争,所以更多的关注了一些国君在位期间的战役和霸主间的轮换。最后两章老子和孔子讲的很通俗,但不是很感兴趣 ,草草翻了一下。

  《读罢春秋不成歌》读后感(一):君子的沦陷

  看此书是由于读库的一篇文章《魏惠王的野望》,仔细读来发现要想学好中国历史还得先学好地理。

  此书是刘勃的讲稿,因此风格上很像是李零的文章。都是有固定的对象,都有明确的主题,当然,关键还是得有自己的想法。

  本书的中心就是关于君子的沦陷。所谓君子,也就是贵族。在西方还在流行骑士精神的时候,中国在春秋已经开始了君子到痞子的蜕变——在战场上,他们不再追求列阵比武,他们追求杀死有生力量。在思想上,过去的宗主思想被破坏,百家齐鸣提出自己的救市方法。贵族与平民,君子与痞子开始融合。

  当然,由于此书出现的不是时候,当此时正是“这才是XX”,“XX那些事”之类的书籍横行的时候,因此犯了点说俏皮话的毛病——俏皮话不是不可以说,但说多了,也就喧宾夺主,以为德云社上身。

  《读罢春秋不成歌》读后感(二):教育家与玄学家

  这本书是作者在他的课堂讲稿基础上整理的,语言偏口语化,更为灵活和风趣。内容偏简单,很多属于常识,有些例子甚至耳熟能详。不过作者的分析和观点颇为可观。

  春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尾声,官僚政治的肇始,算是一个过渡时期。这时,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国各自为政。虽说出现了霸主,率领各家诸侯襄扶周室,但却只有最早的齐桓公算是诚心实意,其他的霸主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令「霸」字变了味道。

  书的最后介绍了孔子和老子,两位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不过,按照西方哲学的定义,这两位的言论和学说都够不上哲学。

  孔子实际上是教育家。他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在论语中的言论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而是结合提问者自身的特点做出的指导。他的课堂,自由得散漫,开放得颠覆。说他颠覆,是因为他向出身平民的学生们传授的六艺,都是昔日贵族独享的技能。将知识传授给平民,不啻为一场革命。这场革命顺应了春秋时期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壁垒被打破的潮流。孔子提倡恢复君臣父子的周礼,却又身体力行地将贵族技艺传授给平民,这是极大的矛盾。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

  老子的学问应该称为玄学。虽然他关注的确实是哲学上的形而上问题,但是缺少对概念清晰严谨的定义。他的著述中,语言模棱两可,概念模糊不清,甚至前后矛盾,为后世的理解和阐释都留下了极大的难度,或者说巨大的空间。老子的一些思想,启发了后世韩非子的法家学说。这可能是老子始料未及的,却是从周制向秦制转变的驱动力所在,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读罢春秋不成歌》读后感(三):通往战争的和平

  一/背景

  【春秋前期】前770到686

  初期乱局,国内:有弑君,无篡位。国际形势: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戎狄和楚威胁,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东南西北四战区分别有齐楚秦晋脱颖而出 。

  【春秋中期】前685(齐桓公小白登基)到546

  霸主:霸,把持王者之政教。

  首霸:(正)齐桓公,管仲提出“尊王攘夷”。伐楚(多虚张声势,蔡姬荡舟,息夫人等。楚文王)葵丘会盟:制兼并,禁篡弑。(晋献公半路而返,未敢参会)

  继承:宋襄公,惜国力弱。泓之战败于楚(等楚军渡河列阵)

  晋文公:(谲)攘夷,但尊王存疑。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晋:晋献公,废长立幼,骊姬之乱。荀息(后保不住太子自杀)。晋惠公(夷吾)——晋文公(重耳)

  秦:受晋牵制(函谷关,老子走前在这说了易经),独自向西发展。

  【春秋后期】前545到476

  争霸战少,吴越等地区性多(战国:楚灭越),大国内乱。

  晋国六卿(战国:三家分晋);齐国田氏(战国:田氏代齐);鲁国三桓;郑国七穆

  二/封建与国人,风俗

  齐国:周分封弟,姬姓太公望(简化程序),沿海一带,姜女,经济繁荣民风开放

  鲁国:周分封弟,姬姓,重礼

  宋国:商遗留下来“亡国之余”,开城投降的纣王哥哥,文明古国,土地平坦难守。宋人历史中比较著名的重礼,而鲁国相较而言却是“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也”。为楚败的宋襄公,等楚兵过河列阵才开战大败。鲁宋几次打仗双方行为对比。宋襄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碍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庄子宋国人。

  卫国:(河南:殷商核心区)河南多出美女(郑卫之女):遗民商纣儿子曾与分封在此的武王弟弟叛乱“三监之乱(三个弟弟分“朝歌”而监视)”(当时武王薨,周公摄政)。后严密监督,卫国多出能人,吴起、商鞅

  郑国:(河南:殷商核心区)离周近,商业比较发达,留下商人轶事较多,买椟还珠买草鞋等。风气开放,音乐著名,打仗赔款中乐师排显要位置。孔子曰:“恶紫夺朱,恶郑乱乐。”郑国风气比卫国过火:“郑风淫”。

  晋国:姬姓,但与戎狄交界,“僻处山戎,不与诸姬等齿”。晋武公三代篡大宗(拖时间长,合法性越来越低),首个灭同姓国的诸侯国(灭虢国,唇亡齿寒,宫之奇以晋国篡劝过虢国公。)昭穆制度,单双数辈分分两列,中间祖庙。天子祭祖盖7座庙,七庙后代指王朝。

  楚国:最早称王,因武王伐纣在孟津大会诸侯时, 获封子爵低位。问鼎中原,遇到王孙满

  吴国:周文王兄弟避让逃跑到吴国,流行兄终弟及。公子光老爹原为老兄,传位到老爹最小弟弟时,王位将传给弟的儿子。公子光不服,鱼肠剑,——后伍子胥。

  三/春秋人

  1. 法律。郑国•子产“铸刑书”但是末世不得已之举,对社会失去信心。“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中国法律源于军法,廷尉。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 鬼神,战争与赋诗。架空鬼神,重和平信义。晋国韩厥(啰嗦但挺贵族范):“寡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邲之战,楚晋士兵。晋(尴尬):“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楚兵:“嘻!无两君不相好,百姓何罪?”国人的素质!

  赋诗:点乐队演奏诗经。有隐喻

  3. 史笔如铁,独立的史官系统(世袭而非任命。)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读罢春秋不成歌》读后感(四):《读罢春秋不成歌》:常识与识见

  “读《左传》,翻过三百年历史,二千多人物,礼乐与血泊中看见的,是失败者的春秋。”刘勃对时下流行的将历史讲成阴谋与算计的做法敬而远之,不愿兜售成功学,以致于将自己解读春秋的文字命名为《失败者的春秋》——不过,出版商出于种种考虑,后来将其更名为《读罢春秋不成歌》。

  刘勃读春秋,以《左传》为主,兼及其他历代相关史学著作,勾勒春秋时期的风物变迁,解析其中的失败者,并揣测史家的心态,颇可玩味。提及宋襄公因看重旧传统讲求军礼,因此惨败于楚军,刘勃说:“如果仗打赢了,《左传》里的君子就会盛赞这些表现,乃至推许这是获胜的原因。——道德君子其实也很势利眼。”拨开秦穆公仁义的面纱,梳理晋惠公非庸君的本质,刘勃说:“秦穆公频频插手晋国内政,表面上是学雷锋做好事,其实他念兹在兹的,就是这块土地。晋惠公则深知,这块土地绝不能放弃。一旦真放弃,那春秋时的晋国,就成了五代时候的后晋了。写历史的人,也一定会议论说:‘晋惠公拘泥于匹夫的小信用,而忘掉了国家的大义。’反正对失败者,大家是总找得出很多批评的理由的。”

  《读罢春秋不成歌》是以讲稿为底子整理而成,行文间不乏当下词汇,不过恰如其分,不时令读者会心一笑。且录两句:

  “严格说来,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大多数时候不应该叫‘一夫多妻制’,而该叫‘一夫一妻多妾制’。因为妻不是随便娶的,讲究门当户对。她背后是她的家族,得罪了妻,也就失去了妻的家族的支持。如此看来,你和小妾之间的事,才是私人空间的事;至于娶老婆的学问,那属于公共关系学。”

  “乱世,是产生霸主的社会基础;怀旧,是催生霸主的心理基础。霸,也写作‘伯’,伯是老大的意思,霸主也就是诸侯里的老大。对这个世界来说,天子是董事长,霸主是总经理。”

  “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基本模式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大战一场,谁获胜,各小国就表示,拥戴谁做霸主,然后,向他缴纳贡品,——实际上,说穿了就是交保护费。”

  在讲史的过程中,刘勃介绍了不少常识。有的是字词的本义,比如“革命”、“封建”、“社会”等等,有的是成语典故的来历,比如“人尽可夫”、“问鼎中原”、“风马牛不相及”等等。要说这些东西在词典上皆可查阅到,但由于有了刘勃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交代,让人印象深刻。就说“家”吧,知道了在春秋时那是一个大夫的封地的概念,才让人对《大学》里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觉突兀。当然,刘勃也有自己的识见,比如下列几句,对我便有启发:

  “封建社会的本质是小国寡民。在封建体制下,等级分明是一回事,但并不意味着官大一级可以压死人。变成了集权社会,下级对上级可以实施取而代之的暴力,但是很难再有封建体制下,大家和平共处的尊严。毁灭的力量可以落入任何人手里,创造力则只属于有尊严的人。”

  “一个社会的流动性越差,道德的约束作用发挥得就越好。有什么麻烦,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靠地方上家族的能量消化掉。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中国对法律的要求,确实相对不是那么迫切。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尤其是民法这块儿)比起古罗马来很不健全,这不能怪古代的思想家们不顶事,而确实是没那么需要。”

  “很多在现实中无法缓解的痛苦,要通过宗教来解决。比如,宗教一定程度上,起着一个平衡道德的作用。史学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宗教的功能。中国的史学,除了记录历史之外,他还承担着道德评判的作用。写历史的时候,特别注重对人的褒贬,把形形色色复杂的问题简化为道德问题,这成了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

  ------------------------------------

  《读罢春秋不成歌》妙语录

  民族矛盾尖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一个简易的办法,就是宣称大家五百年前是一家。

  周人的封建,实际上是一种武装殖民。

  父子关系的天然合法性,是论证君臣关系的天然合法性的基础。

  严格说来,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大多数时候不应该叫“一夫多妻制”,而该叫“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之间是等级森严的。“妻者齐也”,她是家庭内部事务的管理者;“妾者接也”,妾的本意就是女奴,只是侍奉人的脚色。为什么要强调妻和妾的区别?因为妻不是随便娶的,讲究门当户对。她背后是她的家族,得罪了妻,也就失去了妻的家族的支持。如此看来,你和小妾之间的事,才是私人空间的事;至于娶老婆的学问,那属于公共关系学。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两重性,他既是新文化的创造者(或引进者),又是旧文化的守卫者,一般人都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反而有所退化。所以,最保守和最创新的人往往都是他们。

  我们知道,人在标榜自己的时候,越没文化,他胆子越大。就好比说,如今是个极没文化的年代,但是偏偏文化大师满天飞。

  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古人也是很喜欢研究的,但这个研究不是科学探索,而是政治揭秘。所以有的时候甚至可能为了政治目的,而谎报自然现象。

  这种等级观念,可说是一种贵族传统的体现,但这个传统显然不是中国特色,欧洲也有的。要说有什么中国特色的东西,倒恰恰是中国这个传统崩溃得特别早。等到了大一统帝制的时代,这个宝塔式的社会结构就全然摧毁了。一方面是等级间的压迫严重,一方面是最没有等级观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之类的口号满天飞,在欧洲还真找不出几句这种规格的豪言壮语。

  过去是不是真有那么好,其实不重要了。关键是一经过回忆上色,假的也变成真的。

  乱世,是产生霸主的社会基础;怀旧,是催生霸主的心理基础。霸,也写作“伯”,伯是老大的意思,霸主也就是诸侯里的老大。对这个世界来说,天子是董事长,霸主是总经理。

  中国人是有打落水狗的传统的,墙倒众人推,最喜欢在已经落水失势的官员身上展示正义感,典型的例子比如喜欢跑到岳王坟前向秦桧的跪像吐唾沫。

  封建社会的本质是小国寡民。在封建体制下,等级分明是一回事,但并不意味着官大一级可以压死人。变成了集权社会,下级对上级可以实施取而代之的暴力,但是很难再有封建体制下,大家和平共处的尊严。毁灭的力量可以落入任何人手里,创造力则只属于有尊严的人。

  春秋中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基本模式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大战一场,谁获胜,各小国就表示,拥戴谁做霸主,然后,向他缴纳贡品,——实际上,说穿了就是交保护费。

  一个社会的流动性越差,道德的约束作用发挥得就越好。有什么麻烦,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靠地方上家族的能量消化掉。在这种情况下。古代中国对法律的要求,确实相对不是那么迫切。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尤其是民法这块儿)比起古罗马来很不健全,这不能怪古代的思想家们不顶事,而确实是没那么需要。

  很多时候,所谓比较,是拿人家的那把尺,量咱们的文化有多长。比如,中国有没有哲学。拿西方的尺子量,中国很尴尬。

  很多在现实中无法缓解的痛苦,要通过宗教来解决。比如,宗教一定程度上,起着一个平衡道德的作用。史学一定程度上也发挥着宗教的功能。中国的史学,除了记录历史之外,他还承担着道德评判的作用。写历史的时候,特别注重对人的褒贬,把形形色色复杂的问题简化为道德问题,这成了中国史学的一个传统。

  屠刀可怕,但不给人独立说话的权利还要更可怕;史官的正气很可贵,但是那个独立的舆论监督系统,尤其可贵。

  这都是典型的中国人吵架。总之,吵到最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是你爸爸”。

  韩非是老子的学生,学生是老虎,老师是猫。韩非子的思想指导下的国家,就如同一只张牙舞爪的猛兽,老子的想法没这个功能;但猫上树这最后一手,老虎没学到。

  以德报怨不是不好,而是要普遍推广的话,太难了,不实际。道德标准,是不能定的太高的。尤其是,谁的道德更高,是不能比的。道德和才能不一样,谁能耐大,可以比,不一定要比出结果,比的过程本身就可能对能耐提高有促进。但谁道德更高,就没法比了。鼓吹过份崇高的道德标准,那结果很可能是:也许能产生了一两个道德特别崇高的圣人,但多数人是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皮男盗女娼;相反,道德标准定得低一点,但标准在这里,就老老实实要做到,倒是很可能能改善社会风气。

  老师出名,很大程度靠学生,这是古今中外的通例。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大概得数六祖慧能,但胡适先生一考证,认为南宗禅的影响能大起来,全靠慧能的弟子,后来默默无闻的菏泽神会。还有,如果不是圣保罗,耶稣基督给钉死在十字架上,没准钉死也就钉死了。

  平民要跟贵族叫板,靠的是什么?不接受教育可以么?不接受教育,我一样可以扯旗造反,把贵族打翻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可是,把贵族打翻在地再踩上一万只脚之后,那应该怎么办?社会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没有相关的管理技能就没法维持,那就只好退回原始社会去。孔子把做官的本事教给学生,客观上,是给了平民向贵族叫板的资本。当然,这样等级制就会一直维持下去。儒家教平民做贵族,墨家灭贵族为平民,这是儒墨的根本分歧之一。

  参见刘勃的天涯帖子: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books/1/122710.shtml

  《读罢春秋不成歌》读后感(五):用故事带大家进入春秋时代

  记录一下看的时候的感受,以及书中的一些观点。

一手书 一手地图 看起来才方便嘛

  第一讲 黄金时代:西周往事

  考古发现,周灭商是一次野蛮对文明的胜利。——emmm,马后炮想想,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啊~

  商灭亡后,民族矛盾尖锐。可能是由此,宣称商周的祖宗是兄弟,以缓解矛盾。——谁不是女娲捏出来的呢 ┑( ̄Д  ̄)┍ 父辈不是那就继续往上刨~~~

  周开启了封建制并完善了宗法制。封建制:封邦建国。國:武装堡垒,外有城墙,内有人手持戈。国的周围种树表示国境线,即为封。以国为中心,封为边界,构成国家,叫做邦。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大夫的封地,为政治单位而非现在意义上的家,有土地经济人口。

  孔子佩服的周公旦实为西周礼乐制度总设计师(传说),而礼是西周贵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一切规范的总和。

  ——周,紧紧围绕着一个“礼”字展开。。。

  第二讲 国家与风俗

  这里要m一下几个国家,以及国人特色了

  (1、国人,是周人,原住民不算。

  2、贵族妇女称呼:夫家+本姓。如郑武公老婆叫武姜,卫宣公老婆叫宣姜。也有例外,有文采的鲁桓公老婆文姜,就是和齐僖公德国骨科的那位。

  3、昭穆制度。始祖往下,奇数辈为昭,偶数辈为穆,左昭右穆。)

  齐国:第一任国君为太公望。简化礼仪,商业较为发达,国人思想开放,军事实力弱(有钱嘛,干吗那么拼命呢)。女性也做生意,找男子入赘,引领时尚,《诗经》有言“岂其取妻,必齐之姜”,谁说娶老婆一定要齐国姓姜的女孩。

  鲁国:第一任国君是周公大儿子伯禽。重礼乐。太公评:“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虽然这个话是对的,但是周公?那都是周天子管辖下的国,为什么不是事天子而事强国?更像是后人附会哦。但是注释告诉我出自《汉书》,咳咳…

  宋国:第一任国君为纣的哥哥微子启,宋多为殷商遗民,看重旧传统。其他国家多占其便宜还卖乖,有诸多蠢人蠢事的主人公都用的宋人,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PS:孔子为宋国司马孔父嘉后人。

  郑国:商业繁荣,风气开放,娱乐发达,郑卫之女。

  卫国:殷商遗民也多。存在感极低,成为秦统一的最后个诸侯国。卫国人才:商鞅、吴起。

  晋国:因多于戎狄通婚,初为其他姬姓国不耻。破坏宗法制,最早对同姓国家下手。文化落后。

  秦国:非常戎狄化,文化极其落后,且刻意远离中原文化。

  楚国:与中原文化差异极大,军事工业发达,被中原国家不耻。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吴:虞的简写。民风彪悍,因长江天堑,仍有部分遗留商朝旧制。

  ——在科技树还没点到多少的情况下,看起来经济越发达,思想越活跃,emmm军事却越糟糕。看看文化落后的晋秦,一个是春秋霸主,一个出了千古一帝。

  第三讲 春秋初的乱局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王室衰微、篡弑频繁、战争不断、戎狄交侵

  春秋战争特点:起因很随意、征兵规模小持续时间短、没有常备军、不防守战略要地、少有摧毁性战争

  ——春秋的战争就跟闹着玩似的,仿佛是为了平息国内矛盾,和华夏自家兄弟之间打闹一番。但是一不留神,楚就把几百个小兄弟吞了~

  第四讲 齐桓晋文的正与谲

  齐桓公登基(前685)—弭兵会议(前546)为春秋中期/霸政时期。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集八国之力伐蔡,问话楚于昭陵,暂时遏制住其扩张势头。葵丘之盟,颁布“制兼并、禁篡弑”。

  霸政:尊王,捍卫西周旧制度。尊王攘夷。晋文公的霸政发生变质,不再尊王。实为历史必然:1、天子没有任免霸主权力。2、霸主权力集中无监督。3、封建宗法体系,适用于小国寡民交通闭塞情况。

  孔子 “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管仲:孔子的评价:仁。极高的评价,因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华夷之辨”,中国则中国之,夷狄则夷狄之。接受中国文化,就拿你当中国人看,如果奇风异俗即便生为中国人也不拿你当中国人看。

  ——文化优越感,看来最晚也是从孔老夫子就开始流传下来了。齐桓公的霸政最为理想化,大国、有气度、带着小弟们一起问候蛮楚找场子。宋襄公就是个笑话为什么能和其他几个并列…晋文公更真实。

  第五讲 晋楚争霸

  晋和其他诸侯国不同,自晋献公始封地只给异姓(三家分晋的源头有没有?),人才汇聚。

  晋楚向往中原文化,追求文化认同,秦刻意排斥保持野蛮落后(便于管理)。

  五大战争: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

  ——可以看出来吧,每战都有晋,家底是相当厚实了…

  争霸战特色:

  1、大国间尽量不打。鲁僖公三十三年,晋楚均相遇,晋阳处父戏耍楚子上,让对手退后三十里,却向外宣称不战而胜真是666。

  2、在别国地盘开打。跟美苏一样…看来人类历史就是不断的重演。

  3、打了你小弟就是打你。同上同上。

  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宋大夫(和事佬宋国又来了)向戌牵头,各国代表召开弭兵会议,会议决议停止战争,当然代价是由小国们出。前546-前403晋灭亡,晋楚基本没有再打过。实为两国内部也有不少矛盾无力分心。楚:人才外流,东方吴国迅速崛起,成为后方威胁。晋:异姓大夫崛起,如赵盾杀晋灵公。晋有六卿等。

  ——大国夹缝之间的小国们生存最为艰难,悲壮的宋人、无耻的郑人,说到底都是可怜人。历史多由胜者书写,所以好多故事都得看多个版本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晋惠公(公子夷吾,张一山…被那部重耳传奇洗脑了)并非庸君。但是另一边,史官又恪守信念“书法不隐”,如晋董狐记赵盾杀晋灵公,齐崔杼杀齐庄公,为避免被记录,一连杀死数位史官,但最后还是妥协了。所以到底看了多少真真假假的故事,我还是挺没底的。另外就是渴求被认可的心态,即使后来通过努力强大了,但是那些看不起你的人反而更会加倍嘲笑你(这里说的是楚国),如果是个人,我觉得融不进去就融不进去吧,人生短暂,何必浪费光阴去讨好他人,好好追求理想或者享受不都更愉悦么~

  第六讲 崩坏中的闪光

  郑子产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铸刑书》。原统治者认为让老百姓知道具体的法律是什么,就会钻空子出现争端,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弃礼而征于书”(用法治代替礼治)。礼治在起初还是有其合理性,但当时社会已经开始有流动性,仅凭道德约束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法治的出现很有必要。

  春秋贵族风范:迷信逐渐淡化、重和平讲信义、社交场上的文雅风流

  各国史官可能是世代相传,史官系统独立,谁也无权任命。“屠刀可怕,不给人独立说话的权利更可怕。史官的正气很可贵,但是那个独立的舆论监督系统,尤其可贵。”

  ——礼乐是有崩坏,但是明显闪光更多呀~春秋战国的精神世界还是美如画的~

  第七讲 老子的天人之道

  老子为龙,孔子为凤(孔子是殷商之后,商人以凤鸟为图腾)

  道:天之道、人之道。标志性词汇:朴,即未经雕琢的玉

  天之道,推崇原始状态,接近道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无,无从感知不可表达,就是老子的本体论。

  人之道,兼并,各种物质欲望,反对仁义,反对智慧,反对法治

  →无为而治嘛…

  ——这里说说反对智慧。“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老百姓不好管理,就是因为他想法太多。跟现在的还是作业太少,袁隆平还是让你吃的太饱了很像,很像…这么做当然不好,但是对统治阶层而言还是挺受用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掏空人们的脑袋,填饱他的肚子,让他没理想,但是身体要搞好。这样人们就没知识没欲望,即便知识分子想,也不敢跳出来折腾了。老子真是毒啊…愚民政策才是嘛。好在中国没有如你所愿发展下去~

  第八讲 躺着读孔子

  孔子推崇中庸,反对乡愿。乡愿:说他不对也没什么不对,挑毛病么也挑不出来。和世俗同流合污,模样又像忠信,行为好像廉洁。受到大众欢迎,他也自以为正确,但你要跟他谈理想,没法谈。

  乡愿…更像是我们现在描述的中庸。也就是孔子讨厌的那种,孔子口中的中庸,却没有记载到具体是怎样。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恕道是一种极具亲和力的处事方式,是种朴实可行的道德标准,是种容忍不同意见的态度。忠恕不可分。忠是忠于理想,恕是面对现实。

  孔门四科:

  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仲弓;

  言语科:宰我、子贡;

  政事科:冉有、子路;

  文学科:子游、子夏。

  * 孔子最喜欢颜回,混的最好是人精的子贡。

  ——忠恕更像是寻求平衡,不是不争,而是相反的两头都要,然后折中达到平衡状态?

  春秋时候的故事,看起来觉得有些都好可笑,古人怎么那么可爱…

  诸侯国之间的外交诡计,国内的祸起萧墙,贵族们荒唐的桃色八卦,很有意思的感觉。导致我对《诗经》、《左传》有点兴趣,但是…想到要看注释再回到原文理解,应该不会那么快排上…突然回忆起,以前翻过《东周列国志》,第一节就是周平王东迁…

  书的话,不算很系统吧,有点随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有些重复案例会用在多个论点上。虽然有种例子太少的感觉,但重复出现能够加强记忆,然后再回翻发现原来说的的确还是他呀。感觉还是不错的,可是这么做的前提是,书要连贯读,如果放下一两天,对我来说基本又是全新了…

本文标题: 读罢春秋不成歌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2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读后感摘抄《九型人格心灵密码学》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