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8-08 09:43: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日瓦戈医生》是一本由[苏联]帕斯捷尔纳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6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日瓦戈医生》精选点评:●如果要给一个刚进入中文系就读的懵懂大学生开书单,这本书绝对首选。●前苏联的作品已经读

《日瓦戈医生》的读后感大全

  《日瓦戈医生》是一本由[苏联] 帕斯捷尔纳克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6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瓦戈医生》精选点评:

  ●如果要给一个刚进入中文系就读的懵懂大学生开书单,这本书绝对首选。

  ●前苏联的作品已经读了几本,人名基本不是问题了,时间线上也刚巧串得起来。从《战争与和平》开始,又经历了一战二战以及内战,时代洪流下的人物总是这么难以支配自己的命运。日瓦戈真心想做的事唯有写作,我也想拥有一个大桌子,面对着一面大窗,抬头就看见极其自然纯粹的美景,多适合看书写作啊。最喜欢的是作者的景色描写,动人,而诗就不太能看得懂。

  ●读了很长时间,断断续续。不了解的历史渐渐清晰,又似曾相识。尤拉的一生,俄国革命大背景下的生活缩影。

  ●买这本书纯属偶然,似乎是对这个书名有些兴趣,并不知道这是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的小说。日瓦戈医生,生活在俄国动乱的年代,他并不是这股历史洪流中多么不凡的一个人,却因为平凡而度过了动乱的社会。

  ●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你说这是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了……

  ●更多的是对俄国内战的反思,战争对人的摧残,对后来的政治风波涉及较少。

  ●喜欢里面在战争期间还穿插的对大自然的描写,感谢自然的馈赠。也有一点点稍微了解到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

  ●作家给了日瓦戈一个异母兄弟,幸好。

  ●仅从文字读来,苍白干瘪,日瓦戈的“文笔”还更出彩一点,读到一半差点要弃(特别是刚好看到纳博科夫对帕斯捷尔纳克的“糟糕”评价)。但通篇读完反而觉得这样的文字正适合这样的小说,经历各种战争和革命甚至肃清,小说各种情节的设置也很有意味,加上后面的长诗。P288:日瓦戈说:“马克思主义还太浅薄,算不上科学。科学要有些分量。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客观性?我看,没有比马克思主义更闭塞、更脱离事实的学派了。每个人都想通过经验来检验自己的言行,而当权者为了宣扬自己绝对正确,却千方百计地回避真理。政治什么也不能告诉我。我不喜欢那些不辨真伪的人。”

  ●毛子笔下的不伦真是味同嚼蜡。。。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一):和斯特列尔尼科夫比起来,日瓦戈医生的爱情不值一提

  总看到有人在吹日瓦戈的爱情。日瓦戈的爱情的确在书里很重要,但不能因为他重要就觉得这爱很伟大。和日瓦戈比起来,忍辱负重的斯特列尔尼科夫才是真正伟大的人。在他下定决心离开拉莉萨的那个夜晚,在他拒绝拉莉萨的挽留,在他把拉莉萨拒之办公室外不愿相认,在他得知了拉莉萨和别的男人的风言风语后,他又何尝不想回到拉莉萨的身边呢?他有一天不去想念拉莉萨么?反观日瓦戈,他有托尼娅,他的思念总是躲在托尼娅背后的。只有斯特列尔尼科夫从始至终想着拉莉萨一个人。斯特列尔尼科夫忍受着日瓦戈在拉莉萨身边,把她推向别人,这是他自己愿意看到的么?他根本不愿意,可是战争让他不可能和拉莉萨和平的生活下去,他只能选择容忍拉莉萨在那和平的梦里与他人待在一块,他只想拉莉萨好。最痛的就是斯特列尔尼科夫,却没有读者发现这一点,悲哉!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二):一些碎片

  “他望了望星星,好像是征求他们的意见。星星不停的闪烁着,有密集的,有稀疏的,有大的,有小的,有蓝的,有色彩不停变化的。忽然星光渐渐暗了,院子和房子、木船以及坐在木船上的巴沙被一道奔驰而来的强烈亮光照亮了,就好像有一个人打着火把从田野上朝大门口跑来。原来是一列兵车喷吐着带火的黄烟,穿过交道口向西驰去。”

  我喜欢这段,里面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刻画具有一种雕塑的美感。这并不是说塑造的人物有多么高达、雄浑,而是指向他笔下人物的形象具有一种轮廓简洁、清晰的立体感,仿佛一只线条流畅的鲸鱼忽然从平静如幕的大海中跃出,周围的环境,无尽头的大海和天空,自动成为了背景。

  火车在《日瓦格医生》一书中具有由一种生活过度到另外一种生活的“桥”的作用,将新与旧彼此贯通,却又永远的分开;同时它也是一个当时社会与主人公生活状态的微缩景观,一个具体、实在的象征物。而日瓦格医生本人的经历也像是一列火车,它穿越了苏联那个时代,走遍了每个角落。

  帕斯捷尔纳克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具有精湛技艺的作家,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在《日瓦格医生》中,一个经过系统训练的阅读者很容易就能发现许多结构硬伤,而他的诗无论是其体式还是抒情、描写的方式都显得很“传统”,甚至有些机械、套路化的感觉。但毫无疑问,他具有这样一种天分,就是在最普通、简单、原始的明喻结构里,既由A像B中建立一种充满着魔力和生机的联系。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三):一言难尽读名著

  很多书籍的书名之所以留存在脑海里,该是跟年少上学时学校、名人、教育部推荐的名著书单有关吧,就如此书,除了书名,其他我便没有一丁点印象了。抱着“我在读名著”的心理,用了好久才读完这本作者因它获诺奖的书,期间还夹杂着我被别的书吸引将此书抛却的曲曲折折。

  不能怪我三心二意啊,就我很少的经验来说,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对读者的一大打击,就是人名,而本书的阅读体验,单人名就够让人抓狂的了,一个人,有正名、昵称、别名(大概是教名什么的?不了解)等等,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些名字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每一个名字都有八九十来个字长,出现一个名字,却对不上人,或者以为是个新人物,这对阅读的理解影响很大啊,理不清人物关系啊,故事的走向都会被完全改变啊,我就在一种不明不白稀里糊涂中观摩了次要人物故事,还好男女主角名字简单,不会被弄错。

  阅读的心情,七上八下的,作者的写作特点很明显,爱用通感类的比喻句子,人物关系上喜用巧合,他更喜欢的,是长篇大论,他塑造了一个乱世中城市正统知识分子形象,把自己的各种思考、人生感悟都借人物之口道出,但关于艺术、历史、文学之论被娓娓道来的时候,就不是口头语言的感觉了,我恍惚生出看《镜花缘》时作者借人物之口炫学识之感。

  不时地,阅读体验很糟糕,但是遇到那些细致的关于生活、战争、大自然的实景描写,又忍不住赞叹写的好,所以最终也没放弃读完它,总体来说,还是值得阅读的。说起来,有名的《说岳全传》太让人失望了,咬着牙看了近三分之一,实在忍受不了作者上帝视角的神化、汪洋的溢美之词,弃之。管他有没有名呢,实在读不下去的,于己来说就是不合适的作品。

  开始读《日瓦戈医生》之后,当时我看了《全职高手》动画,又找来了小说看,可这小说太长太长太长了,即使跳着看,也看了很久,小说很精彩很抓人,我还在想,网络小说跟传统名著两相对比,真是,一言难尽啊。写的好的网络小说,人物立体,故事节奏快衔接紧密,而名著,可以很深刻很博大,但它们也都各有不足之处吧。

  大学时,有一年诺奖的文学奖获得者是略萨,我便到图书馆找来了他的一本泛黄的《城市与狗》看,看完以后,是懵的,觉得好像是这样,又好像是那样的一个故事,晕乎乎的,算是拜读过了。又比如莫言,我到现在还没正式读过他的书,大概风格不喜欢,又可能是还没机会看。

  名著之名,是有名头、有大名,但很可能,作品的先锋性、实验性和表达的思想是小众的,不太适合大众化、普及化,进而让人产生反感。普通读者面对这样的作品,心存敬仰,正襟危坐地去阅读,心灵净化般赋予其意义,其实,我们不应该被名头、奖项这东西给唬住,就把它当一本拿来就读、随意翻翻的书去读好了,管他专家怎么说呢,管他简介怎么隆重庄严呢,那些全都代表不了我这个人的感受啊,平常心、生活化去看待就好,吃饭睡觉一般自然而已。

  记得三毛留学时,被人问到她喜欢哪些作家,她大概说了几个比较通俗的作者,引来对方的蔑视和嘲讽,仿佛读另外一些高冷的殿堂级的作家才是正道,仿佛冷门的小众的才显得高端,这简直毫无道理,文学,艺术,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的种类,见仁见智,多去读去看去了解,可比存着偏见批判好太多。

  名著当然得读,得多读,不同时期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进入社会以后,读卡夫卡的《变形记》,太有感触了,好几十页的细腻故事,在中学课本上却被大大缩减,不伦不类的,还是得读原著才知其味。又比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出了学校以后、不是被迫地去看,我总是想发笑,先生的语言太犀利了,很有幽默细胞,以前怎么没发现,大约因他被塑造得太“苦大仇深”。

  所以,书,读就是了,加于它之上的任何噱头,都不足以让人卑微地匍匐于脚下、不敢站立着去思考去打量它,如同被装裱被框进名贵画框后,又被高悬着挂起来的画作,无声地喊着,来,仰视我吧、触碰不到我吧……嘿。

  名著不名著什么的,都是外人赋予的称谓,它大概地指了个参考方向,路还得一步一步自己去走、去趟、去感受啊。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四):重读《日瓦戈医生》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长书评果断是要给日瓦戈医生嗯,前几天做梦还梦见自己在干这事儿来着【。】其实应该也不能算是什么书评就是看完这本书的杂想,想到哪儿写哪儿毕竟我也就是一个以后去蓝翔开挖掘机的文盲。以前看的是电子书今年开学土豪同学终于把精装实体书带了过来,这两天忍不住再翻了一遍。不得不说真的是这个译本最棒,人名、对话都看得非常舒服,其它的译本我不是黑但是就是看不下去了。

  挺小的时候开始接触《日瓦戈医生》吧,稀里糊涂地就囫囵吞枣看完了。那时候对于书中的细腻感情还是无法理解,只是被这种历史洪流下浮萍的无力感致郁了很久,还有就是被如蛛网一样的人物关系给吓得够呛。(“哦擦!原来就是这家伙杀了他!这么生拉硬套真的没问题吗!!!”)

  俄语文学最共同的槽点之一——比俄罗斯人伏特加瓶子还长的名字我也不吐槽了。

  怎么感觉越写越觉得是在黑这本书……

  anyway,其实《日瓦戈医生》是我妈推荐给我的,首要原因就是跟俄国历史很有联系。重看之后虽然没有怎么像《静静的顿河》那样成为内战教科书(咦)但是通过日瓦戈的生活水平还是能想象得那时像医生这种资产阶级的生活的,而且我感觉中国在某些方面真的是走苏联的路,连历史发展都差不多,所以可以算是通过俄国史来看中国史?

  至于历史环境么,我只能说这本书是从沙皇俄国黑到苏联建立。就像前言说的,日瓦戈热爱将陈腐的旧制度抛开。但是从他这种以人为本,马房塌了问有没有伤到人没问马的人一定是会厌恶后来一系列血腥的纷争的。最让我惋惜日瓦戈的一点就是,如果他生在和平年代,这种圣母、有才气的医生一定是大放光彩的。但身处在那个动荡年代,不得不说,想保命,就得狠下心来。

  想起历史课上布置的essay题目:究竟是人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了人?

  然后就闲扯两句关于角色情节之类的感受吧。虽然这么说可能有点没良心,但是我觉得科马洛夫斯基绝对没书里描写得那么遭人恨,他是真心真意喜欢拉莉萨,那尿性的事儿发生之后也在全力帮助她。拉莉萨和巴沙的结婚现场他也去了而且是衷心祝福这对新人。不得不说律师就是智商高,能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混得那么好,最后还能帮拉莉萨保命离开瓦雷金诺。

  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情节估计就是安季波夫(虽然我还是觉得斯特列尔尼科夫这个化名更帅气一些,不过为了少打字还是写他本名)自杀的那段。虽然日瓦戈因为他的残暴(?)不看好他,但是日瓦戈绝对是被安季波夫深深吸引着的,作者简直用在写言情小说的笔触写出了日瓦戈对安季波夫的初遇&第一印象。而且我个人认为安季波夫也在第一次见日瓦戈的时候就被impress到了,要不他怎么会把日瓦戈记得那么清楚?

  “我预感到,咱们还会再见面的,到那时候就另当别论了。请保重吧。”

  一语成谶。

  最后那晚日瓦戈好不容易睡熟了,做个几个光怪陆离的长梦间听到了画框碎裂的声音,殊不知那自杀之人的灵魂已经无法上天堂了。那棵俊美的山梨树倒下,他的果实是自己的血珠。只见过他两次、却被他深深吸引的医生将他葬在那几乎成为废墟的瓦雷金诺下。他永远地错过了他的妻儿,也许葬在他妻儿生活过的地方也算是一种慰藉。

  我不想说是不是动荡年代会拆散真爱,但是我仅仅是好奇:也许在和平年代,在道德和伦理的约束下,尤拉和拉莉萨也是不能在一起的。只恨拉莉萨是“另一境地的少女”,无法在学生时期融入尤拉的生活。可以说拉莉萨和尤拉重返瓦雷金诺的那段时间里是这本书的最高潮,拉莉萨被迫离开之后日瓦戈的世界便崩塌离析。

  “世上没有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或淡化我对你的爱,爱你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论任何艰难险阻。”——约翰·康斯坦布尔

  当我看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思绪随着那因心脏病早逝的瘦高医生一同进了潮湿阴冷的坟冢。我不知该想什么,仅仅是一遍一遍地如走马灯般从头将这个故事回忆到尾。随后它踏出那里,复活了。

  以及最后俺吐槽一句不要看美国改编的《日瓦戈医生》的电影,no law straight see, literally。

  ↑没错,请叫我帅不过三秒郎。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五):我们是恐怖岁月的孩子

  “我们是俄罗斯恐怖岁月的孩子”——勃洛克

  在读《日瓦戈医生》的这段日子里,我所在的城市一直被雾气笼罩,一直被雪水浸润。心情好自然可以这么说,若是心情不好,则可以说成是毒气笼罩着城市,雪变成所谓地穿甲来跟人作对。不过《日瓦戈医生》的沉重使我似乎忘记了个人的情绪,让我能和北方的土地感同身受。

  今冬雪下得很多,当属近年来最多的一年。这使我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我来到了更远的地方。比如俄罗斯。从小读俄罗斯的文字,读契诃夫,读高尔基……在那些文字中我产生了一个印象,就好像冰雪覆盖着的土地上,别的什么都不应有,应该有的只是朴素而沉重的苦难。而这朴素而沉重的苦难,又似乎不属于别的民族,只属于俄罗斯人。多年来俄罗斯,冰雪,苦难,三者在我脑中形成了一团泥泞般的梦魇。长大后几乎没怎么触碰过俄罗斯文学,尤其刚过去这个学期,无论是川端的日本式抒情,还是卡佛,耶茨,麦卡勒斯的美国式洗练而又棱角分明的叙述,抑或昆德拉,卡尔维诺的西欧式趣味横生的叙述,都在我脑中留下的重重的墨色痕迹,在这个时候,拾起《日瓦戈医生》来阅读,反而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了。

  事实也是如此。在阅读《日瓦戈医生》的开头部分的时候,我几乎想放下她,去先读别的叙事明快的书。开头的双线叙述和俄罗斯人佶屈聱牙的名字几乎使我抓不住作者的思路,甚至连帕斯捷尔纳克讲的是什么故事也没能理解。

  但是当我坚持读下来,直到读到结尾,我才明白在帕斯捷尔纳克的心中藏着一个大故事,这个故事照耀着几乎俄罗斯现代所有的重大变革。帕斯捷尔纳克为了这个大故事的精彩,为了更重要的部分,他把前面快速的铺陈掉了。

  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聪明理智的叙事者,但又是一个倔强的叙事者。聪明理智在于他明白哪里该浓墨重彩哪里则只该匆匆带过,而他的倔强体现在,他执意从日瓦戈的幼年开始写到日瓦戈的去世。

  在我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早已读到过它的开头。愚钝如我,猜测这个开头大概是倒叙的手法,是从日瓦戈医生的葬礼开始写。翻开书才知道我错了。我想,假如只写日瓦戈一个人,帕斯捷尔纳克绝不会采用这种写法。他要写的是日瓦戈,是拉莉娅,是安季波夫,是托尼娅,是格兰尼亚,是他们这一代人,是这些俄罗斯恐怖岁月的孩子。在第四章之前所有看似混乱的轨迹都在后面逐渐交织缠绕,有的线慢慢断掉,最后只剩下日瓦戈和拉莉娅。

  谈谈内容。

  日瓦戈的医生是悲剧的一生。这种悲剧是无可奈何的。这悲剧并不是因为他自己造成。我们常听到的命中注定这一说法,在日瓦戈身上是不适用的。他的悲剧,他这一代人中很多人的悲剧,其实是时代的亏欠。正如在瓦雷金诺的木屋里拉莉娅对日瓦戈所说。

  “现在我相信,这场战争乃是以后的所有的不幸的根源,是至今还使我们这一代人蒙受灾难的根源。我清楚的记得我的童年时。那时,人们都还记得上个世纪的太平景象,大家听从理性的支配,人们都认为按照良心办事是理所当然的,不可缺少的。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杀害是十分罕见的独特事件。大家都认为凶杀只见于悲剧,侦探小说和报纸上的连载小说里,日常生活中是没有的。然而,这平静,纯朴,安详的生活突然一下子变成了充满血腥与哀号的疯子世界,每日每时都在杀人,这已成了合法之举,并且受到赞扬。这一切都是要带来后果的。你比我记得更清楚:火车停开,城市粮食供应断绝,家庭生活方式的原则,意识的道义基础瓦解,一切立刻陷入了崩溃的境地。”

  革命,或者说战争,带给每个人的是平等的。面对战争毫无所求只希望活命的日瓦戈最终被战争夺走了一切,两次被征为军医让他妻离子散。面对战争毅然参军希望开创一份事业的安季波夫,风光一时,最终也落得妻离子散,被仇敌追到荒野上自尽。他们最终落得了一样的结局,可我们又怎么能说他们的结局都是同样的原因造成的?日瓦戈和安季波夫的遭遇生动的证明了一点,面对战争,面对如此“彻底”的革命,无论你置之不理,还是将其视作机会,结果都是一样的。

  既然战争给每个人带来了苦难,为什么还要有战争?既然革命代价如此巨大,为什么还要有革命?后面一个问题问得有些敏感,但却无法回避。《日瓦戈医生》生动的描绘出了巨大变革之后的混乱景象。当一夜之间王朝易帜,俄罗斯这个巨大的生物仿佛一个被换了大脑但血液流通不畅的怪兽。每个人都知道变革已经发生,但是具体细化到每个人的生活,每一样需要变革的制度,改变不都需要时间么?在这革命的阵痛时期,真正获得解救的不会是知识分子,也不是普通人。它只能让投机者得利。好似巨兽的血液无法流通,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在麻木。

  更进一步说,即使革命被彻底迅速的贯彻,新的机构迅速投入运作,变革期的阵痛和混乱就可以避免了么?日瓦戈医生中那些卑微的小人物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那些愿望卑微的叛军士兵,他们不要布尔什维克也不要临时政府,他们要的只是自己应得的利益,所以当那个雄赳赳气昂昂的政委屹立着向他们宣讲政策,只能招来他们的反感。而当他跌倒在水桶里,等待他的只有枪和刀。最底层的群众需要的不是那些甜言蜜语,也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你可以改变机构的结构,改变广场上飘扬的旗帜,但是你永远无法改变的是小市民的气质和莽汉的劣根性。而这些,彼得堡的先生们又懂得么?

  帕斯捷尔纳克是个诗人,但日瓦戈医生却写得十分克制,华丽的辞藻,绚丽的语句,甚至是那些专属于诗人的“抒情诗的呼吸”,在这本书里也是少而又少的。那些风景白描和人物独白,总显出一种沉重。没有办法不沉重,当同代人的远大前程在幻梦中渐渐消逝,而悲剧的诞生却是因为民族骨髓中最深重的东西,帕斯捷尔纳克为民族写下了这部巨著,这部一代人的挽歌。看着窗外的雪,突然有些感同身受。从革命到混乱,我们两个民族间有些事情真的太相似了。那些过往的抉择也许只能交给历史来评价。但是一次革命留下的实在不止是一代人的伤痕。看看现在这个社会,又怎么能将这一切的问题与当年的过错分开谈论?雪地中我感同身受。而每个人,都成了民族恐怖岁月的孩子。

本文标题: 《日瓦戈医生》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2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读后感100字《积木城池》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