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纸屑》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风中的纸屑》精选点评:●实在是读不下去,他的散文太无味。文字都是堆砌出来的,毫无灵气。●“我孤独了。”啊,你配吗?●补
《风中的纸屑》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中的纸屑》精选点评:
●实在是读不下去,他的散文太无味。文字都是堆砌出来的,毫无灵气。
●“我孤独了。”啊,你配吗?
●补标,想起来某个早晨我将这本书一撕两半,除此以外就只记得上帝和性爱了。
●听着诗人的呓语,静静思考......
●用一句周国平自己的话总结他的大部分作品:思想恰如风中的纸屑,有一部分落在幸运的手上被记录下来而大部分随风散落在时空中
●把自己喜欢的事做得尽善尽美,让自己满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
●其实是有失望的。
●好的爱情原是两个独特的自我之间的互相惊奇、欣赏和沟通。
●人生的小道理。
●周国平的哲学……
《风中的纸屑》读后感(一):诗意相遇,点滴永恒
觉得读《风中的纸屑》是诗意的相遇。因为从图书馆遇到它是偶然,翻来看是偶然,看到某些句子契合心灵是偶然。这就便摘录下偶然遇到的诗意:
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生活。这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婚姻的困难在于,如何在同一个异性身上把三者统一起来,不让习以为常麻痹性的诱惑和快乐,不让琐碎现实损害爱的刺激和理想。
在孩子眼中,世界是不变的。在世界眼中,孩子一眨眼就老了。
《风中的纸屑》读后感(二):鳞爪
1.送自我:如果我死了,世界上还有什么人活着,它都将不复存在。
2.人们争论的问题也只有两种:一种是用不着争的,一种是争不清楚的。
3.人生在世也无非是孤身逆旅罢了。
4.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
5.心不是乱,就是空。不乱不空,宁静又充实,谓之澄明。
以上是我喜欢的话。总体可读,可想。但我喜欢的聪明是迸发在每个文字每个标点那种掩都掩不住天才的聪明。没错,还是木心。有才只需狂,何须小心翼翼,给谁看?所以,这本书好,但不够好。辨来辨去的绕着想。也还能接受。比较好的是他论孤独。
《风中的纸屑》读后感(三):幸福的飘啊飘
很早的时候就听说周国平的,因为妈妈很喜欢。但是,一直也就是零零散散的看看,从来没有完整的看过周国平的哪部作品,也是意外的在图书馆翻到了《风中的纸屑》。
最近浮躁,心情不好,病态,抑郁……所以找了很多哲学书来看,而这本,一口气看完,真的很喜欢。
以前不了解周国平,只是知道似乎是个哲学家,同时又以写散文出名,而今终于见识到了周国平的哲学散文。
文字谈不上多么优美,可是句子很流畅,看着人很舒服。同样都是哲学,但是有的人写的晦涩难懂,周国平的文字却很易懂,明白。
看罢全书,才意识到周国平是个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嘛,难怪研究尼采呢,刚好我也是唯心主义。如果搞一个大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估计我就彻底崩溃了,倒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好,而是,自己还是比较能够接受唯心的学说。
书中讲述了很多,零散的文字,东一句西一句,看似没什么结构的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或者说,散句。说了一些周国平自己的感受,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信仰,关于孤独,关于幸福……
然后,那些一直郁结在心里的情感渐渐地就解脱了,哲学果然还是好,指导人怎样幸福的生活。
书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观点,比如关于孤独,要明白每个人永远都是一个永恒孤独的个体;比如,要明白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有的时候让人觉得失落,但现实就是那个样子的;比如,面对艰难困苦该如何看待,知道只要没有杀死你的最终都会让你变得更加坚强;比如,怎样的人生才算是幸福……很多很多的文字,就那样看进了心里,真好。
很喜欢的一段话:有人问我:“你信不信神?”我无法用一句话回答。我的感觉是:我是一个迷路的孩子,我找不到神,但我知道神在某个地方等我。
有点顾城的感觉是不是?哲学的诗意,好美好美。
《风中的纸屑》读后感(四):读书笔记2019.2.25《风中的纸屑》
1、我的人格理想:成熟的单纯。我的风格理想:不张扬的激情。 2、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称之为慧心。 3、有时候,最艰难、最痛苦的事情是做决定。一旦做出,便只要硬着头皮执行就可以了。 4、法不惩恶,遂使武侠梦流行。 5、如果消遣也不能解除你的无聊,你就有点深刻了。 6、我害怕说平庸的话,这种心理使我缄口。当我被迫说话时,我说出的往往的确是平庸的话。唯有在我自己感到非说不可的时候,我才能说出有价值的话。 7、对己节俭、对人吝啬的人是守财奴,对己挥霍、对人吝啬的人是利己主义者,对己挥霍、对人慷慨的人是豪侠,对己节俭、对人慷慨的人是圣徒。 8、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9、在人生中,职业和事业都是重要的。大抵而论,职业关系到生存,事业关系到生存的意义。 10、只用色情眼光看女子,近于无耻。但身为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就不可能完全不含色情。我想不出在滤尽色情的中性男人眼里,女子该是什么样子。 11、美自视甚高,漂亮女子往往矜持。美不甘寂寞,漂亮女子往往风流。这两种因素相混合又相制约,即成魅力。一味矜持的冷美人,或者十足风流的荡妇,便无此等魅力。 12、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 13、爱情是盲目的,只要情投意合,仿佛就一丑遮百丑。爱情是心明眼亮的,只要情深意久,确实就一丑遮百丑。 14、强者的无情是统治欲,弱者的无情是复仇欲,两者还都没有脱离人欲的范畴。还有第三种无情,淡泊超脱,无欲无争。这是出世者的大无情。 15、着眼于过程,人生才有幸福或痛苦可言。以死为背景,一切苦乐祸福的区别都无所谓了。因此,当我们身在福中时,我们尽量不去想死的背景,以免败坏眼前的幸福。一旦苦难临头,我们又尽量去想死的背景,以求超脱当下的苦难。 16、人生无非是等和忍的交替。有时是忍中有等,绝望中有期待。到了一无可等的时候,就最后忍一忍,大不了是一死,就此彻底解脱。 17、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18、“有人独倚晚妆楼”——何等有力的引诱!她以醒目的方式提示了爱的缺席。女人一孤独,就招人怜爱了。 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孤独是男人的本分。 19、厌世弃俗者和嫉世愤俗者都悲观,但原因不同。前者对整个人生失望,通过否定世界来否定人生,是哲学性的。后者仅对世道人心失望,通过否定世界来肯定自己,是社会性的。 20、在无穷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此种认识,既可开阔胸怀,造就豪杰,也可消沉意志,培育弱者。看破红尘的后果是因人而异的。 21、浮生如梦,何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 世事如云,何妨就当它是云,从容地观它千变? 22、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也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风中的纸屑》读后感(五):《风中的纸屑》摘录
生命感悟
有钱又有闲当然幸运,倘不能,退而求其次,我宁做有闲的穷人,不做有钱的忙人。我爱闲适胜于爱金钱。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闲适却使我感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我们总是活得那样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们总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我们已经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
一个人为了实现自我,必须先在非我的世界里漫游一番。但是,有许多人就迷失在这漫游途中了,沾沾自喜于他们在社会上的小小成功,不再想回到自我。成功使他们离他们的自我愈来愈远,终于成为随波逐流之辈。另有一类灵魂,时时为离家而不安,漫游愈久而思家愈切,唯有他们,无论成功失败,都能带着丰富的收获返回他们的自我。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他们一窝蜂挤在那条路上,互相竞争、推攘、阻挡、践踏。前面有什么?不知道。既然大家都朝前赶,肯定错不了。
你悠然独行,不慌不忙,因为你走在自己的路上,它仅仅属于你,没有人同你争。
尽管世上有过无数片叶子,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叶子都终将凋落,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绿芽。
当我被过于纷繁的外部生活搅得不复安宁时,我就断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来印象的能力。
有时候,我渴望活动,漫游,交往,恋爱,冒险,成功。如果没有充分尝试生命的种种可能性就离开人世,未免太遗憾了。但是,我知道,我的天性更适合于过沉思的生活。我必须休养我的这颗自足的心灵,唯有带着这颗心灵去活动,我才心安理得并且确有收获。
如果没有好胃口,天天吃宴席有什么乐趣?如果没有好的感受力,频频周游世界有什么意思?反之,天天吃宴席的入怎么会有好胃口,频频周游世界的人怎么会有好的感受力?
心灵和胃一样,需要休息和复原。独处和沉思便是心灵的休养方式。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幸福和上帝差不多,只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
幸福的反面是灾祸,而非痛苦。痛苦中可以交织着幸福,但灾祸绝无幸福可言。另一方面,痛苦的解除未必就是幸福,也可能是无聊。可是,当我们从一个灾祸中脱身出来的时候,我们差不多是幸福的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即福,何需乎后福?
自己未曾找到伟大的幸福的人,无权要求别人拒绝平凡的幸福。自己已经找到伟大的幸福的人,无意要求别人拒绝平凡的幸福。
浪漫主义在痛苦中发现了美感,于是为了美感而寻找痛苦,夸大痛苦,甚至伪造痛苦。然而,假的痛苦有千百种语言,真的痛苦却没有语言。
一个人经历过巨大灾难的人就好像一座经历过地震的城市,虽然在废墟上可以建立新的房屋和生活,但内心有一些东西已经永远地沉落了。
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哪怕是最亲近的人。
昔日的同学走出校门,各奔东西,若干年后重逢,便会发现彼此在做着很不同的事,在名利场上的沉浮也相差悬殊。可是,只要仔细一想,你会进一步发现,各人所走的道路大抵有线索可寻,符合各自的人格类型和性格逻辑,说得上各得其所。
他们到了四十岁,于是学着孔夫子的口吻谈论起“不惑”之年来。可是,他们连惑也不曾有过,又如何能不惑呢?
敏感与迟钝殊途同归。前者对人生看得太透,后者对人生看得太浅,两者得出相同的结论:人生没有意思。
要活得有意思,应该在敏感与迟钝之间。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人生的终点是死,是虚无,在终点找不到意义。于是我们只好说:意义在于过程。
然而,当过程也背叛我们的时候,我们又把眼光投向终点,安慰自己说:既然结局都一样,何必在乎过程?
未经失恋的人不懂爱情,未曾失意的人不懂人生。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水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人就是它的苦闷的产物。
所以,人的诞生,本身是对无意义的一个抗议。
情感研究
“为什么女人和小人难对付?女人受感情支配,小人受利益支配,都不守游戏规则。”一个肯反省的女人对我如是说。大度之言,不可埋没,录此备考。
最深邃的爱都是“见人羞,惊人问,怕人知”的,因为一旦公开,就会走样和变味。
一万件风流韵事也不能治愈爱的创伤,就像一万部艳情小说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残缺。
情种爱得热烈,但不专一。君子爱得专一,但不热烈。此事古难全。不过,偶尔有爱得专一的情种,却注定没有爱得热烈的君子。
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情。我只知道,如果那张脸庞没有使你感觉到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依恋的哀愁,那你肯定还没有爱。
有人说,女人所寻求的只是爱情、金钱和虚荣。其实,三样东西可以合并为一样:虚荣。因为,爱情的满足在于向人夸耀丈夫,金钱的满足在于向人夸耀服饰。
当然,这里说的仅是一部分女人。但她们并不坏。
女人有一千种眼泪,男人只有一种。女人流泪给男人看,给女人看,给自己看,男人流泪给上帝看。女人流泪是期望,是自怜自爱,男人流泪是绝望,是自暴自弃。
结婚是一个信号,表明两个人如胶似漆仿佛融成了一体的热恋有它的极限,然后就要降温,适当拉开距离,重新成为两个独立的人,携起手来走人生的路。然而,人们往往误解了这个信号,反而以为结了婚更是一体了,结果纠纷不断。
灵魂守望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目标的有限。
肉体使人难堪不在于它有欲望,而在于它迟早有一天会因为疾病和衰老而失去欲望,变成一个奇怪的无用的东西。这时候,再活泼的精神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眼看着肉体衰败下去,自己也终将被它拖向衰败,与它同归于尽。一颗仍然生气勃勃的心灵却注定要为背弃它的肉体殉葬,世上没有比这更使精神感到屈辱的事情了。所谓灵与肉的冲突,唯在此时最触目惊心。
人同时生活在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中。内心世界也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或者,反过来说也一样:外部世界也是一个虚幻的世界。
物质上的贫富差别显而易见,于是穷人起而反抗,并且把带头揭露此种差别的人视为英雄和救星。可是,精神上的贫富差别唯有富者看得分明,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揭露此种差别,就会被视为罪人,宽容一点吧,便是狂人和疯子。
由单纯到复杂,再复归成熟的单纯,我名之智慧。由混沌到清醒,再复归自觉的混沌,我名之彻悟。
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
许多人的所谓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长期生活在户外的人,与长期生活在户内的人,他们会有十分不同的感觉和思想。
对哲学的相反理解:一种人把哲学看作广义逻辑学,其对象是思维;另一种人把哲学看作广义美学,其对象是心灵的体验。不断有人试图把这两种理解揉在一起,但结果总是不成功。
正常人只关注有法可想的事情,哲学家总是关注无法可想的事情,二者的区别即在于此。
人性观察
有时候,我会对人这种小动物忽然生出一种古怪的怜爱之情。他们像别的动物一样出生和死亡,可是有着一些别的动物无法想象的行为和嗜好。其中,最特别的是两样东西:货币和文字。这两样东西在养育他们的自然中一丁点儿根据也找不到,却使多少人迷恋了一辈子,一些人热衷于摆弄和积聚货币,另一些人热衷于摆弄和积聚文字。由自然的眼光看,那副热衷的劲头是同样地可笑的!
没有一种人性的弱点是我所不能原谅的,但有的是出于同情,有的是出于鄙夷。
人都是崇高一瞬间,平庸一辈子。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给某人一笔惠赠,开始时他会惊讶,渐渐地,他习惯了,视为当然了。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惠赠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怨恨你。
假如你平白无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笔竹杠,开始时他会气愤,渐渐地,他也习惯了,视为当然了。然后,有一回,你减少了勒索的数目,他会怎么样呢?他会感激你。
这个例子说明了人类感激和怨恨的全部心理学。
天性健康者之间容易彼此理解,天性病态者之间往往互相隔膜。原因何在?
套一句托尔斯泰的话——
健康与健康是相似的,病态和病态却各不相同。
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
有大气象者,不讲排场。讲大排场者,露小气象。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
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的悟性是天生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它可以被唤醒,但无法从外面灌输进去。关于这一点,我的一位朋友有一种十分巧妙的说法,大意是:在生命的轮回中,每一个人仿佛在前世修到了一定的年级,因此不同的人投胎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已经是站在不同的起点上了。已经达到大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安于读小学,就像只具备小学程度的人,你无法让他胜任上大学一样。当然,这个说法仅仅是一种譬喻。
人品和才分不可截然分开。有德无才者,其善多为小善,谓之平庸。无德无才者,其恶多为小恶,谓之猥琐。有才有德者,其善多为大善,谓之高尚。有才无德者,其恶多为大恶,谓之邪恶。
当我在一个恶人身上发现一个美德,我就原谅了他的一干件恶行。
当我在一个善人身上发现一个伪善,我决不肯因为他的一千件善行而原谅他的这一个伪善。
当我享受时,我最受不了身边坐着一个苦行僧,因为他使我觉得我的享受有罪,使享受变成了受苦。
真正有独特个性的人并不竭力显示自己的独特,他不怕自己显得与旁人一样。那些时时处处想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往往是一些虚荣心十足的平庸之辈。
活得真诚、独特、潇洒,这样活当然很美。不过,首先要活得自在,才谈得上这些。如果你太关注自己活的样子,总是活给别人看,或者哪怕是活给自己看,那么,你愈是表演得真诚、独特、潇洒,你实际上却活得愈是做作、平庸、拘谨。
嫉妒往往包含功利的计较。即使对某些精神价值,嫉妒者所看重的也只是它们可能给拥有者带来的实际好处,例如,学问和才华带来的名利。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一辈子怀才不遇的倒霉蛋是不会有人去嫉妒的。
有—些精神价值,例如智慧和德行,由于它们无涉功利,所以不易招妒。
对于一颗高傲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别人,因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最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真正的精神强者必是宽容的,因为他足够富裕。嫉妒是弱者的品质。
既然嫉妒人皆难免,也许就不宜把它看做病或者恶,而应该看做中性的东西。只有当它伤害自己时,它才是病。只有当它伤害别人时,它才是恶。
另一种是面对他人的自卑,这种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别人比较,崇拜强者,相应地也就渺视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转变为自大。
人在社会上生活,不免要担任各种角色。但是,倘若角色意识过于强烈,我敢断言一定出了问题。一个人把他所担任的角色看得比他的本来面目更重要,无论如何暴露了一种内在的空虚。我不喜欢和一切角色意识太强烈的人打交道,例如名人意识强烈的名流,权威意识强烈的学者,长官意识强烈的上司等等,那会使我感到太累。我不相信他们自己不累,因为这类人往往也摆脱不掉别的角色感,在儿女面前会端起父亲的架子,在自己的上司面前要表现下属的谦恭,就像永不卸妆的演员一样。人之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也许是迫不得已的事,依我的性情,能卸妆时且卸妆,要尽可能自然地生活。
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一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
被自己的孩子视为亲密的朋友,这是为人父母者所能获得的最大的成功。不过,为人父母者所能遭到的最大的失败却并非被自己的孩子视为对手和敌人,而是被视为上司或者奴仆。
文化情怀
我不追求尽善尽美。我的作品是我的足迹,我留下它们,以便辨认我走过的路,至于别人对它们作出何种解释,就与我无关了。
勤于为自己写作的人,晚年不会太凄凉,因为你的文字——也就是不会衰老的那个你———陪伴着你,他比任何伴护更善解人意,更忠实可靠。
真正的写作,即完全为自己的写作,往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当一个少年人并非出于师长之命,而是自发地写日记时,他就已经意识到并且试图克服生存的虚幻性质了。他要抵抗生命的流逝,挽留岁月,留下它们曾经存在的确凿证据。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不过是—个改不掉写日记的习惯的人罢了,他的全部作品都是变相的日记。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最大的浪费莫过于为了应付发表的需要而炮制虚假的文字,因而不再有暇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锤炼语言的功夫。这就好像一个母亲忙于作为母亲协会的成员抛头露面,因而不再有暇照料自己的孩子。
法国作家列那尔说:“我把那些还没有以文学为职业的人称作经典作家。”
我对此话的理解是:唯有那些出于自身生命需要而从事写作的人,才能够攀上文学的高峰。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他人,仅仅为了自己,只写自己真正想写并且真正使自己满意的作品,于是这样的作品也就有可能属于一切人,成为不朽的经典作品。
创造的快乐在于创造本身。对于我来说,写出好作品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至于这作品能否给我带来好名声或好收益,那只是枝节问题。再高的稿费也是会被消费掉的,可是,好作品本身是不会被消费掉的,一旦写成,它就永远存在,永远属于我了,成了我的快乐的不竭源泉。
由于这个原因,我当然就不屑于仅仅为了名声和稿酬写作。我不会为了微小的快乐而舍弃我的最大的快乐。
我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者似乎有意义。
一个作家的存在理由和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别人尚未发现的新大陆,一个仅仅属于他的世界,否则无权称为作家。
面对艺术作品,外行很容易不自信,谦称自己不懂。毕加索对这样一个谦虚者喊道:“不懂?你是要看懂啊!”他的意思是说,对于美和艺术,根本不存在懂不懂的问题。在这个领域里,人人都可以发言,没有人能够下结论。
在孩子眼里,世界充满着谜语。可是,成人常常用千篇一律的谜底杀死了许多美丽的谜语。
这个世界被孩子的好奇的眼光照耀得色彩绚丽,却在成人洞察一切的眼睛注视下苍白失色了。
唉,孩子的目光,这看世界的第一瞥,当我们拥有它时,我们不知这是幸福,当我们悟到这是幸福时,我们已经永远失去它了。
写得明白易懂的诀窍是,只写自己懂的东西,不写自己不懂的东西。
世上读不懂的书,作者自己也不懂的占大半。
书籍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一本书中读到许多东西。我们读到了书中有的东西,还读出了更多的书中没有的东西。
如今书籍愈来愈多,我们从书中读到的东西却愈来愈少。我们对书中有的东西尚且挂一漏万,更无暇读出书中没有的东西了。
我衡量一本书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人间游思
托尔斯泰有一种不露声色的幽默。他能发现别人容易忽略的可笑现象,然后叙述出来。是的,他只是叙述,如实地叙述,决不描绘,决不眉飞色舞,决不做鬼脸。可是那力量却异常之大,这是真实的力量。
寂寞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情境。一个人忍受不了寂寞,就寻求方便的排遣办法,去会朋友,谈天,打牌,看电视,他于是成为一个庸人。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
无聊是对欲望的欲望。当一个人没有任何欲望而又渴望有欲望之时,他便感到无聊。
如果消遣也不能解除你的无聊,你就有点儿深刻了。
在中国生活最需要的是忍耐。到商店买东西,售货员不答理,你得忍耐。向官府呼冤,久不审理,你得忍耐。住宅狭小,空气阳光不足,你得忍耐。
每一个人不断忍耐的结果,便是怨气郁结,有机会便发无名火,于是又成了别人必须忍耐的一个对象。
长舌妇的特点是对他人的隐私怀有异乎寻常的兴趣,而作起结论来则极端地不负责任。
怨恨者的爱是有毒的,吞食这爱的人必呕吐。
人之常情是喜欢接近成功的人、走运的人,而避开失败的人、倒霉的人。这倒未必出于趋炎附势的算计,毋宁说是出于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成功者的四周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氛,进入这氛围似乎便分享了他的欢快。相反,失败者即使不累及旁人,他的那一种晦气也够令人感到压抑了。情绪是会传染的。每个人自己的烦恼已经嫌多了,谁又愿意再去分担别人的烦恼呢?
当然,我只说人之常情,不包括超出常情的特殊情形。
我买了一张书桌,抬回家,才发现桌面上划破了一块。于是,几个钟点内,老是看见这斑点,老是想着这斑点。整张桌子不见了,浓缩成了这一个斑点。当它不属于我时,我对斑点视而不见,那是一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缺点。一旦它属于我,就是怎么也看不顺眼的致命弱点了。物如此,人是否也如此呢?
懦弱:懦则弱。顽强:顽则强。那么,别害怕,坚持住,你会发现自己是个强者。
在较量中,情绪激动的一方必居于劣势。
假如某人暗中对你做了坏事,你最好佯装不知。否则,只会增加他对于你的敌意。他因为推测到你会恨他而愈益恨你了。
我知道什么呢?——所以我年轻。
于是我不得不承认,只要活着,青春就是一种轮回。
我知道,成人的故事全是虚构,孩子的童话全是真实。
所以,我要伸出孩子一样诚实的手,捧接这一朵晶莹的雪花。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