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那么阅读完莫泊桑的小说后读后感应该怎么写?我在此整理了莫泊桑短篇小说...
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那么阅读完莫泊桑的小说后读后感应该怎么写?我在此整理了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1
这个寒假我在老师的推荐下细细品味起《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文学大师,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高超的技艺把短篇小说艺术提高到空前的水平,被评论家誉为“明晰法语的典范”和“短篇小说之王”,与美国作家欧·亨利,俄国作家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莫泊桑患有严重的神经疾病,终身未娶,一生放荡不羁,于1893年,在巴黎与世长辞,年仅43岁。莫泊桑生命虽然短暂,却是法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高产作家,一生著有中篇小说三百一十篇,另著有六部短篇小说,这在当时的文坛是绝无仅有的。
而这本书精选了莫泊桑不同背景创作的二十五篇名作——所有著名代表作均已包含其中,书中含有轰动当时文坛的最为出色的短篇小说《羊脂球》。《羊脂球》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期间,几个逃离战争的人们。逃离者们从不同的地方来,聚坐到一辆马车上,大家分属不同的阶层,在逃离过程中的表现自然各不相同。有趣的是:身份尊贵的人并不比别人有修养,比如老板,居然还偷东西,占完便宜就不认人等等。特别是高潮的地方,当需要大家作出牺牲时,那些所谓尊贵的人们没有一个愿意或敢于站出来伸张正义,不但不担当甚至一点不愿付出,反而鼓励或怂恿他们都瞧不起的、身份最为卑微的“羊脂球”为大家作出牺牲时,在危机过后便忘思于前了。
在这篇《羊脂球》中,作者写道:“黑暗中,羊脂球一直在哭泣,在两段曲调之间,有时会传出一声她的呜咽——那是她终于不能抑制的悲泣”。这是对主人公内心情绪细腻的刻画描写,反映出那个时代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这种在自然中酝酿超凡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现当代的影视和运用。
由此可见,文学是多么伟大啊!
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2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
我对莫泊桑并不陌生,在中学时代便学过他的《我的叔叔于勒》,再到高中时学他的《项链》。但如今再读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
先简单介绍下莫泊桑,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在文学史上的首要贡献,在于把短篇小说艺术水平提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书中第一篇就是《羊脂球》,它叙述了一个有爱国骨气的妓女羊脂球和虚伪自私的绅士和妇女在敌人面前不同的态度与表现。
把《羊脂球》放在第一篇不难看出写者的爱国精神。它让我知道一个人的灵魂高尚与否和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莫泊桑的小说构思精巧,布局合理,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比如《项链》叙述了一个由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原因—爱慕虚荣所导致的毁了十年青春的小市民。在故事里作者在开始就设疑,一个妩媚动人的姑娘嫁给了一个小职员,而姑娘原本是想结识一个有钱的体面的男子,同幻想中对立的生活会让姑娘怎么做?一封突如其来的请柬让小两口,尤其是女主角乱了方寸。 她买了礼服向朋友借首饰,有了一夜舞会后 的`风光。
她越是风光,读者的心越悬,想着会有什么样的意想不到发生。果然,项链丢失,我们悬着的心算是放下来了。等她辛劳十年还完了债,我们似乎也松了一口气。可是,这个时候,朋友丢来一个重磅炸弹:项链是假的!
这一记重击,打蒙了玛蒂尔德,也打晕了读者。可是晕完之后,往前回溯就会发现:自己真是错过了重要提示点。文中不是没有伏笔的。三次伏笔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项链是假的。明白过来的不由的惊叹,拍案叫绝!因他巧妙的构思!
故事里莫泊桑批判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再赞赏下层人的真诚朴实、勤劳(玛蒂尔德在弄丢了向福雷斯蒂埃接的项链后没有拒不承认和逃走而是贷款买了条项链还给她后辛劳十年还清债务)抨击和揭露了当时的社会。
还有其他的就不多说了,莫泊桑的小说里有太多值得好好去思考去理解的地方。
再谈莫泊桑的文字。莫泊桑的小说语言朴实凝练,细腻富有个性,寥寥数语就能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露出来,他总能抓住人物内心最深处的灵魂,写出他们最有代表性的小事情,把他们的嘴脸和心理描绘得传神自在。他几乎脱离了浮夸和绘饰,自然地去表现真实的世界,呈现给读者真实的不加修饰的面貌。
他以点带面、小中见大的来表现这世界普遍的真实。 直击你灵魂深处,让你不得不直面人性善恶!他的作品有非凡的魅力,可以从他叙述的这些日常故事和人的心理行为中,感悟人性,看到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和丰富哲理。
有人说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就是在看一幅反映法国现实生活真实情况的画,就是在看发生在我们周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本教科书。正是如此,在莫泊桑的小说里残酷而现实的事情总是在周而复始的上演。
重温他的作品时,总有一种历久弥新的感觉,或许这正是所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3
其实,文学作品本来不应该这样子浅薄地进行排前排后。但我又不是什么公众人物, 所以才且说无妨。
头等的当然应该是深刻揭露人性,写得入木三分、读后翻然醒悟的几篇名篇:《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
《羊脂球》揭示了那种乌合之众的“爱国”,就是“慷他人之慨”,最后连修女也看不起羊脂球,这是入木三分。放眼现代职场,遍地都是这种案子,把脏活累活给年轻人干 ,回头还瞧不起他们。只要换个角度,羊脂球就是千千万万的地位低贱的年轻员工啊。
《我的叔叔于勒》展现的无非就是:成王败寇,当你失败的时候, 所谓的亲戚或者家族一样会唾弃你!跟家族、老家报喜不报忧,每个都市里奋斗的青年, 估计都是这样的。换个角度说,叔叔于勒就好比那个时代去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后来混的不好 ,也不敢回老家。叔叔于勒 估计自己早就想到了这个结局,于是乎才那么死心塌地的做一个流浪水手的吧。叔叔于勒,其实就是今天的北漂、深漂啊!
《项链》开头的几大段真是写的好啊,把都市女性普遍存在的虚荣感写得入木三分。“她没钱打扮,但她却认为自己像贵族沦为平民一样不幸幸”“她自以为本应生而享有一切美丽繁华之物,而如今熬在心寒之家”“她现在不愿再去探望那个富裕的同学了,因为每次从那回来,她都会感到更痛苦”!
除了以上三篇名作,我觉得能列第二档的是:《勋章到手了》《修软垫椅的女人》深刻的写出了不同阶层的歧视,与不同阶层的意识错位。《西蒙的爸爸》《巴蒂斯特太太》《绳子》写的显然是下层人民的人言可畏,写出了乡村社会的舆论与迂腐。我最喜欢的还是《巴蒂斯特太太》,女主人公到死了也无法摆脱“污名”,其实摆脱不了的是观淫癖的乡村舆论,最近的一本书《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引起大家的关注。
我觉得这一版很好的是收入了作者描写自己精神分裂症的《奥尔拉》,值得大家看一看。
也有一些要放到档次比较靠后的小说。比如说《两个朋友》《米隆老爹》就不如《施那夫斯奇遇记》和《俘虏》,《幸福》不如《月光》。不好意思的说,讽刺和辛辣可能还是莫泊桑的强项。使用温情和落差感,可能不是莫泊桑最擅长的,《散步》和《骑马》显得没那么多张力。
人各有所长,就算是“短篇小说之王”也是如此。
如果让我推荐,建议优先看四篇:《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巴蒂斯特太太》!
最后,真的很喜欢这个新的版本,比以前看的青少年文学版好多了,比以前的课文也流畅多了。
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4
初中教了《我的叔叔于勒》,渐渐想起了莫泊桑,于是我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莫泊桑所写的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性的冷漠、刻薄,社会思想的不成熟、不公平,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蔑视剖析,反映了当时人虚荣骄傲的人性弱点,从中让我们得到了这些启示。
在《项链》中,描绘的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玛蒂尔德。女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她有了华丽的衣服后又想要珠宝首饰来引人注目。当时也就是这样的社会,社会中的女人只要凭相貌就能找个好人家一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她们的资本就是长相,可玛蒂尔德是个例外。莫泊桑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玛蒂尔德为了能在宴会上吸引众人的眼球,在宴会之前精心的打扮,她对赞扬的渴望,对进入上流社会的向往,都是为了与后文玛蒂尔德丢了项链之后一改以往性格,变得勤劳、善良、节俭、朴素形成强烈的对比,并提出个人观点赞扬玛蒂尔德敢于承担、坚毅的品格,对她以前总有不切实际的想法表示否定。从玛蒂尔德这个小人物映射出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人们只是寻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上去是低下的。
在《骑马》中,《骑马》主人公为全家组织的唯一一次郊外活动,因其出风头的可望而尴尬收场——他撞到了一个老妇人,后者声称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他被迫担当起了赡养老妇人终生的责任,对于生活本不宽裕的家庭,这天异于雪上加霜,另外还有其他的,这些都是莫泊桑对社会的不满,也可以突出他是多么关心国家,以笔来当武器,来诉说社会的不足。另外,在普法战争爆发,莫泊桑受爱国主义感染,手持枪深入密林展开游击活动。也可看出他的爱国。
我们也要学习莫泊桑爱国,指出国家缺点,关心国家,为国争光。以国家的大任为己任。
莫泊桑短篇小说读后感5
莫泊桑的小说也颇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风味,而在这些短篇小说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项链》了。
人性有一个很大的弱点——永远想得到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在古代,只要一幅名画若是出现在一个人家中,那么这个家没多久就会败了,不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人的贪婪,或是为了讨好上级。皇帝拿到好字画时,也是绝不可能想象到别人为了取得它多少人丧了命的。
《项链》这个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爱打扮,家里却很穷,而且一直渴望的是金钱。她有个富有的朋友,但每次看望她后都会因羡慕而痛哭。当她问朋友借项链去参加舞会,结束后却弄丢了,积攒了所有钱或是借钱才买来一串真的。最后,她朋友告诉她,她给她的项链是假的。
造成这样悲剧的,无非是那个女人的不满足。她不满足于当下生活的方式,不满足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足于自己的一切。其实改变那样的看法就可以活得很幸福,可是在那样的时代,简直是天方夜谭。在普法战争中,很多人精神上不说,连自己的衣食都处理不好,何谈幸福?因此,那时好的东西很少,以此类推,像那女人的态度的人肯定不少。
在精神上,如果接受了正常的教育,穷人也可能过上好生活,但在战争中想搞好教育也是难的,所以女人的感受可以理解。《项链》中的朋友真的是“朋友”吗?文中有提及,女人的朋友常向她“展示”自己的首饰,而最后说出真相时,是不愿再把真项链还给女人的,而且还感到一种正以自豪的、天真的快乐。
第一次,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恶心”,感到害怕。起初感觉这种事不会在现代出现,而如今才意识到,同样的故事完全可以发生在当下。
《50伟大短篇小说》读后感
小说写了一个父亲,喜欢鸟,研究鸟,最后达到疯狂的地步,脱离生活,最后他的鸟的王国被毁灭。
写的是个父亲,但和父亲丝毫无关。
小说的格调是灰暗的,第一句话昏黄无聊的冬日到来了。日子因为寒冷无聊而变得坚硬。也许象征着我们无聊的日常生活。
小说的主角没有说过一句话,完全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去描写了父亲的形象。父亲克服重重困难,花了大笔银子,购入鸟蛋,然后孵化他们,后使它们交配出新品种,最后研究达到疯狂的地步,完全脱离生活,自己也变得像一只鸟。
父亲的形象是立体的,他为了研究鸟,从开始对母亲心不在焉,到后来自己搬到阁楼里与鸟在一起。
现实生活永远都是平淡,苟且的。于是我们都要有爱好,当爱好变得特别强烈,变成嗜好,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每个人的嗜好都能够被人理解。而有的人能通过嗜好获得成功,就叫成就理想,而别的人不能通过嗜好获得成功,只是徒耗时间,就叫玩物丧志。
书中的父亲研究鸟达到癫狂的地步,脱离现实,我们普通人大多不会那样,但是也正因为不会全情投入,所以成就也就有限,流于平庸。但如果你全情投入后,没有获得成功,那就会变成别人眼中的笑话。这个父亲也许就是个这样的人。
第二《竹林里》。作者:芥川龙之介
小说写一个武士带着妻子回家,被一个强盗诱惑到竹林里,一番经过,武士被杀死,妻子逃跑,强盗一天后被抓。我们事后只能通过七个人的证词去试图了解真相。
第一个樵夫是事发后第一个现场发现者,提供了一个基本事实,武士被杀,他也可能是在武士的叙述中拔走匕首的人。
第二个行脚僧是事发前的最后一人,看到武士和他妻子经过。
第三个差役,抓到了强盗,提供了强盗的人设,一个好色的盗贼。
第四个老妪,那个妻子的妈妈。提供了武士的人设,性格温和。妻子的人设,好强,不逊男人。且除了武士没有其他相好。
第五个强盗。他承认是他杀的武士,而且说既然到了这个地步无需隐瞒。他的陈述说他占有女人后,女人和他说他和她丈夫只能跟一个人走,于是他给武士比武的机会,在比武中杀死了他。
第六个那个妻子。她陈述说在她被强盗占有以后,她觉得被侮辱了,不想活了,但也不想让目睹她的侮辱的丈夫活于是杀了她丈夫,结果又没勇气自杀。
第七个武士。他说妻子被占有以后,被强盗的甜言蜜语诱惑,和强盗跑了,他羞愤中自杀了。
小说通过强盗,女人,武士,叙述了三种不同的结局,似乎在逻辑上都是合理的,但也都有他们主观臆测的东西在里面,也有他们愿意相信,并且想让你相信的东西在里面,于是我们再也了解不到事情的真相。在一个罗生门里打转。
罗生门,我们每天都生活于其中吧。没有哪个人是完全真实的,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别人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经过了掩饰,美化之后的东西。小说通过一个杀人案讲述了这个事情。
第三《鼻子》。作者:芥川龙之介
小说写一个年过五十的僧人,有一个特别的鼻子,从上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吧额底下,一个巨大的缺点。
僧人一直为这个鼻子所困苦,虽然想表现的不在乎,可是实实在在的伤了他的自尊心。他尽量使自己看上去正常,又想从哪里找到一个一样的鼻子以求安慰,都没能达到,另一方面一直寻求解决方法,最终有了一个方法,让他的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
他的鼻子变得和正常人一样了,然后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在僧人理解,鼻子变普通了,那么他也就和别人一样了。
别人更加放肆的看着他的鼻子,好像鼻子比从前更可笑了。其他僧人确乎是在他面前,他背后嘲笑他了,而且比以前更厉害。
书中原话:以前他们笑得可没这么肆无忌惮。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当然,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稍稍夸张一点说,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
对于别人的不幸,我们的道德都要求我们给以同情,但内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丝庆幸那不是自己的。我们大多数时候是愿意帮助不幸的人的,因为这样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优越感,而且帮助弱者让自己感觉更好。但是当这个弱者来到了和我们同样的水平之后,人们的心里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个人以前不如自己,现在和自己一样或者甚至强于自己了。在内心里就会有些不快,哼,别看你现在这样,你以前可是那样,那样的。人性的自私体现无疑。
再来说僧人自己,顶着一个巨大的缺点生活了几十年,虽然要表现的不在意,内心里是十分在意的,但是漫长的时间过去,可能也早已适应了在这种状态下去与别人交流。一旦某一天,没有了这个缺点,可能整个人生,与他人的关系,都要从新定义与适应。
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摩根弗里曼的经典台词:这些高墙很奇怪,最初你恨它,然后慢慢习惯它,再久一些,你就离不开它。
那个在很老的年纪被放出监狱的老头,离开了监狱的高墙他已经不会生活,最后自杀了。这个老头和小说中的僧人很像。在他们的生活中都有一个很大的不如意,让他们憎恨,而后慢慢习惯,但是这个不如意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他们。羞耻的鼻子带给僧人耻辱,但同时也减少了对他的攻击。监狱剥夺了老头的自由,但也给了他一种不用自己去思考安排的“稳定”生活。
而在这个不如意没有了之后,他们却没有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睿智。人性真是复杂,看来随着人生际遇的不断变化,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这是巨大的智慧。
第四《鸡蛋》。作者:舍伍德 · 安德森
小说写了一个父亲,三十四岁以前,单身汉的生活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然后结婚生子,变得雄心勃勃。
第一次创业,夫妻俩办了一个养鸡场,耗去十年光阴,以彻底失败告终。
第二次,在一个小镇火车站对面,开了一个小小的餐馆。为了增加营业额,决定二十四小时营业,于是白天母亲,夜晚父亲。
慢慢长夜里,如果没有多少事做,父亲就有时间进行思考,这导致了他的悲剧。
父亲思考的结果,是要使夜晚来吃饭的年轻人感到快乐,幻想着以后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在夜晚来到他的店找乐子。
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了,某天夜晚,店里来了一个年轻人,父亲想要用表演让年轻人感到快乐。
他先是有些怯场,后来要给年轻人表演如何使一个鸡蛋竖着立起来,可是表演好多回都不成功,经过半小时的努力,好不容易成功了片刻,可是年轻人早已没有再看了。等年轻人再看,父亲又不能成功了。
看年轻人不感兴趣,父亲急忙向他展示以前开养鸡场时保留下来的那些小鸡的变异了的标本,比如有着七条腿两个脑袋的小鸡标本。客人还是不感兴趣,还有些恶心,要起身离去。
父亲通过请客人免费喝咖啡,抽雪茄的方式,使客人观看他的又一次表演。把一个鸡蛋用醋煮过以后,使蛋壳变软,塞到一个瓶子里,然后送给客人。父亲卖力的表演,以致有些做作,让客人觉得他不正常。当父亲快要成功的时候,客人等的火车来了,客人要走掉,父亲迫不及待强行把鸡蛋往瓶子里塞,蛋壳瞬间破裂,蛋液喷溅到父亲身上,已经走到门口的客人终于笑了,哈哈大笑。
小说让人有些惆怅,小人物的悲哀吧。你的奋斗,你的表演,在别人那里分文不值,如果你不能对别人有益,别人甚至不会为你浪费一点点时间。在你成功以前,你要花钱买别人的时间,来让他观看你的表演。
第五《陪衬人》。作者:左拉
小说写一个富翁杜朗多某一天想到了一个天才的创意,收集市面上的丑女,是真正的很丑很丑的女人,将她们集结起来,以小时或天出租给有需要的贵妇们。
红花是需要绿叶来衬托才能更加显得娇艳的,一个长相一般的女人,走在大街上可能会被无视,但是如果她身边走着一个特别的丑女,就会凸显出她的美丽。
《唐伯虎点秋香》里四大才子喊秋香那一段就这个意思。其实不只是长相,长相只是一个特殊的方面,很多的方面,感受都是来自于对比,没有丑陋哪里来的美丽呢,没有低下如何衬托出高贵呢,没有庸俗哪里来的高尚呢。
记得有一则新闻说一个班级里评选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后得奖的不是最有能力或长相最好看的,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儿。记者采访为什么她会当选,原因是她愿意当一个陪衬。我们多多少少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有一个人甘愿作一个陪衬,以让你能够出彩,当然会受你的欢迎。
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如何能突显圣人呢,一个恶人是最好的东西。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有时候一个有能力的人去甘愿做一个绿叶,这更需要一种胸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多读书有时候有这种好处,你从一本书里理解到的东西,有可能会加深你对另一本书的理解。
第六《圣诞树与婚礼》。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写一个达官贵人对金钱的变态的追求。
陀氏通过一次儿童舞会,达官贵人了解到一个十一岁的女孩有三十万卢布的嫁妆,然后这个达官贵人对小女孩的刻意接近,对贫穷女教师的儿子的粗鲁的对待,最后五年后这个达官贵人取了那个小女孩,可以想象这五年中这个贵人都做了些什么。有钱人的思想可能变得多么肮脏,变得多么贪婪,为了嫁妆,处心积虑的去求取一个十一岁的女孩!
第七《项链》。作者:莫泊桑
一个普通之家的女人,因为虚荣,在去参加一次晚会的时候,借了朋友的一串项链,最后弄丢了,以至于为了赔偿这串项链,夫妻两人连普通的日子都过不了了,过了十年一贫如洗的生活。
莫泊桑让她最后发现那串项链是假的,真是绝妙的讽刺,对一个贪慕虚荣的女人最强有力的讽刺,悲剧了。
爱慕虚荣,不光是女人,每个人都会有吧。每个人都喜欢比别人活的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关键是这些你能不能负担得起。有些人克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不惜负债去追求自己负担不起的生活,那就容易悲剧。
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安于自己所属的阶级,对比自己活的好的人不要嫉妒。钱吗,多有多花,少有少花,话糙理不糙。
第八《竞选州长》。作者:马克吐温
一个纯洁无暇的人,在他打算竞选州长以后突然就变成了伪证人,小偷,盗尸贼,酒疯子。
精彩的比喻,如果你成功,那么你得到的将是真敌人与假朋友。想起聊曾国藩的时候,有人说对于功成名就的人,也要承受诋毁与攻击。
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没有人来攻击你,当你成功了,就将触动别人的利益,或者简简单单只是看你不爽。
第九《白色寂静》作者:杰克伦敦
依然是杰克伦敦的风格,依然是北地,雪橇,拉雪橇的狗,恶劣的自然条件,人的生命。
故事简单,一个人带着他的印第安妻子和朋友在旅途中行进,一颗古树的倒塌压住了主角,受伤,死去。
没有《乞力马扎罗的雪》里主角的那种悔恨和多愁善感,只有简单的死去。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屈辱的死去。
在这种环境当中,没有什么所谓人生的意义,只有生命,或者坚强的活下去,或者屈辱的死去。
饱暖思淫欲,只有对解决了存在,温饱问题的人,生命的意义才是个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意义没有意义,只有存在才有意义。也许有些震撼,但又怎样呢,对我自己,虽然感觉很贫穷,到不可否认温饱问题是不成其问题的了,生命的意义还是个问题。
第十《乞力马扎罗的雪》作者:海明威
海明威除了《老人与海》外最喜欢的小说。写一个作家和他的妻子去非洲大草原打猎,由于疏忽腿部受伤,发生坏疽,最终致命。主要是写他临死前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小说主题我想还是写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最初他是个出色的作家,而后为了安全感,为了安逸,他卖掉了过去。
在爱情方面找了一个他不爱的富婆一起生活。讽刺的是一切都是谎言,他却比真心爱恋时做的更好。在精神追求反面,舒适的每一天早已耗去了他的能力。攒下的片段,留到更有把握再写。等到最后再来写。可是最后永远也没有写。只留下了什么都拖得太他妈久了的悔恨。
行动永远大于没有行动的思考。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想,想的很多,可做的很少。最后空流悔恨。
工作的辛苦,休闲的舒适。精神上的追求,路途是艰难的,而且还是孤独的,而肉体无疑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如果一件事情有着明确的物质利益,比如金钱的收获,或者健康的体魄,那么是比较容易坚持下来的,但精神的追求,孤独愁苦疲劳,而收获可能非常少。
开篇里,乞力马扎罗山顶那只冻死的豹子。一只草原上的动物,跑到白雪皑皑的山顶,干什么呢?乞力马扎罗山在非洲有着神山的美誉。那只豹子也许象征着人类的精神追求,它找到了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但冻死的躯体也可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另一种永恒。
第十一《小官员之死》作者:契诃夫
一个小官员,由于一个喷嚏喷到了大人物身上,开始道歉,大人物先是不理,到不耐烦,最后终于呵斥了他,竟然把这个小官员吓死了。
故事简单至极,所反映的内容却让人深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环境,那个小官员为什么对一个喷嚏喷到了大人物就怕成那样。是因为一个封闭式的社会环境吧,可能那个时代的俄国,大人物对小人物拥有着莫大的权利。在天朝也会很有体会吧,现代社会还好,不当官还可以干别的吗,如果是古代,你得罪了某个大人物,你的仕途你的人生基本上就毁了。现代社会的体系应该也是一样,只不过就算不当差了,毕竟选择余地还是有的。庆幸生活在一个有选择的年代吧。
突然想到所谓国人的奴性,似乎也是环境造成的吧。在古代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如果你得罪了一个七品县令,你能怎么办呢,假如你无权无势,而且官官相护的背景下,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给大老爷磕头赔罪。
第十二《变色龙》作者:契诃夫
小说通过一个警察处理一起狗咬人的事件的方式,反映了这个警察或者说社会中无所不在的势利眼。这条狗是不是将军的,对这个警察处理案件的方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是势利眼,只不过有些人表现的比较明显,有些人比较含蓄,变色龙是把势利表现得最直白的。根本不用将军自己出面,只是将军的一条狗,就已经决定了事件的发展。
第十三《里昂的婚礼》作者:茨威格
法国大革命时期,里昂的一对新人,先后被投入一个监狱,在明天就要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在监狱里举行了他们的婚礼。
最后没有奇迹,虽然他们感动了监狱里的人们还有狱卒,他们还是被枪毙了。这更加的现实吧。
那么他们举行婚礼的意义在哪里呢?他们有超越死亡吗?并没有。但是故事还是很有冲击力,他们的爱情虽然并不能超越死亡,但是这可以让他们,和周围的人对死亡不在恐惧。就像第二天早上,姑娘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准备好了。”
很好的小说,就像人生,就算你再怎么成功,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你也不可能超越死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人生,做到让自己没有遗憾,最后面对死亡说上一句“我准备好了”,这应该是最好的面对死亡的态度。
著名短篇小说读后感或赏析
300百字以上读了莫泊桑的《在乡下》,感触颇深。故事非常简单,一位贵族妇女十几年前在乡下领养了一个孩子。而本该被领养的是与这个孩子年龄相仿的邻居家的孩子。十几年后当这个孩子衣着光鲜地返回家中见自己的生父母时,邻家的那位儿子十分羡慕,责备自己的母亲在当年没有将自己送出去,而在夜里出走。小说通过偶然因素带给人物的命运带来的变化,引发了对人性的拷问。
那位儿子只是见了被领养的伙伴衣着光鲜地回来探亲,出于羡慕和妒忌,就忘了父母几十年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反过来责备父母是糊涂虫和土包子,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并且赌气离家出走。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在这里抵不过华丽的服饰。亲情抵不过金钱。难怪老妇人哭着说自己累死累活地养了儿子这么久,却落得个如此下场。确实,当年父母舍不得将儿子送走是因为对孩子的感情太深而如今儿子却反过来责备母亲没有送走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吗?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反差,批判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并且狠狠拷问了人们的良知。
纵观现在,这种事情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为了一点的利益,与亲生父母对簿公堂、甚至虐待父母的事情屡见报端。这些人应该好好地反省,唤醒自己的良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呢?金钱、荣誉这一切的一切都乃身外之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用世俗之物品来衡量的。文章鞭挞了那些视金钱与荣誉胜过亲情的人。而对于这种人,文章在最后也给出了答案。“他消失在黑夜里。”这句话就暗示了这种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