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7-29 08:33: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4

《少有人走的路3》是一本由M·斯科特·派克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少有人走的路3》精选点评:●里面大部分引用的1,好想看1啊啊啊啊啊啊啊~~~~~~~~~●妈蛋,图书馆里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锦集

  《少有人走的路3》是一本由M·斯科特·派克著作,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3》精选点评:

  ●里面大部分引用的1,好想看1 啊啊啊啊 啊啊啊~~~~~~~~~

  ●妈蛋,图书馆里一直借不到1和2!

  ●第三本神坑啊,作者完全违背了自己在第一部中的思想,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上帝去解决。也许教会可以帮助你戒酒,但是,其实你还是依旧软弱不能面对自己的缺陷,这个问题下次出现时,还会更严重。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上帝和教会,也是心理学的书

  ●不如一精彩,觉得作者在本书中有好多想法,却还没有系统化,读起来会觉得很散乱,找不到清晰的轨迹

  ●前半部,字字说到痛处,感触极大。后半部,没有感觉

  ●记得宗教的内容讲的比较多,但是我觉得真正受益的是,这本书让我渐渐对自己的三观有了一个雏形,之前觉得自己的三观并没有很好的定型,更多的时候都是在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己总结不出什么东西,经常是看到别人说了一些什么话,就觉得很有道理,有一个人说了一些相反的论点,又觉得很有道理,没有真正总结出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当然也是因为没有明白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或者没有建立真正的想法。虽然是一本心灵的书,却让我学会了思考和反省,同时对以前的诸多行为也做出了解释,让我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了解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我。

  ●很多地方似乎是翻译影响了表达,以至于需要重新串读,才能明白作者的本意。而且,纠结碎念的素材比较多。

  ●生活就是在你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事情。

  ●比第一本差一点点,个人感觉。

  ●本册:人生是复杂的。(受虐狂……总是伪装成施虐狂)童年分析。【每周读书:2/7】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一):再度

  再读,不像第一部一样,这部完全没有印象,感悟不多

  再读,不像第一部一样,这部完全没有印象,感悟不多

  再读,不像第一部一样,这部完全没有印象,感悟不多

  再读,不像第一部一样,这部完全没有印象,感悟不多

  再读,不像第一部一样,这部完全没有印象,感悟不多

  再读,不像第一部一样,这部完全没有印象,感悟不多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二):少有人走的路3

  第三本的开头还是蛮有感触的,里面说到神经官能性痛苦和存在性痛苦,心头顿了几下,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痛苦无非就是这两种吗?有时候我们面临的人生抉择竟然和外出担心下雨这样的小事有几分相似,不过往往这样才难理解和释怀,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花了不少的篇章来说心灵成长的问题,举的例子大部分是关于信仰和宗教的,有点看不懂,思路上还是弟一本清晰一点。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三):与自己对话是通往平衡与自由之路的根本

  人生离不开痛苦,因为它与生俱来。

  然而承受痛苦却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我们能做的就是直面问题和痛苦,拓展承受难题和痛苦的极限,去成长成熟·成才成功。

  让心灵保持清透健康也是我们应该对自己负的责任之一。

  你的意识决定了你的生活,因为意识是我们痛苦的源泉,然而,它也是我们拜托痛苦/获得救赎的根本动力,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个根本的双刃剑,去宽容而非责备,因为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并且在评判之前先审视自己。

  再者,避免混乱思考带来的心理疾病,我们应该学习周密而完善的思考,养成用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注重实践,没有落实到行动,思想又有什么意义?

  善与恶/创造与毁灭的选择,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加倍爱自己,善待自己,敞开心扉,聆听心灵的呼唤,并且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并且正视死亡,成长为自己的超级英雄。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四):生活是规划以外所发生的一切

  逃避问题和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人生的路就像一连串同心圆,从圆心向外不断扩张,其中的关联无法用任何简单直接的原理说明。

  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该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惊喜,而不应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生活是什么?生活是在你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应该对变化充满感激。

  成熟在于你是否能面对问题和痛苦而不回避。

  无论何时,只要你感受到了心灵的痛苦,就要自问:“我的痛苦是存在性的,还是神经官能性的?”(作者害羞的例子:“害羞究竟是在帮助你,还是在限制你?”)

  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意识并不只是给我们带来痛苦,它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摆脱痛苦、获得救赎的动力。

  宽容的第一受益人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受虐狂就是这样,他总是伪装成施虐狂,假装仇恨,假装发怒。(被批评的孩子扔掉冰淇淋)

  每次情况都不一样,每次都是唯一。每当你想去寻找正确答案时,你都要首先向自己发问。一旦你这么做了,你就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你也将不得不忍受不知所措的痛苦。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么能做的就是反复自问,这样我们的心智才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使命的原义是召唤。如果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一定有某种东西在召唤他。我相信这种东西就是更高的力量。使命的达成不一定能保证快乐,但它一定会给人带来安宁。

  厄运是伪装的恩赐。

  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神秘的宇宙里。托马斯·爱迪生说:“我们对99%的事物的了解,远不到1%。”爱因斯坦:“我们能够观察并阐述理论,但是,我们绝不会知道真相,我们只能不断接近。”

  幻想破灭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越是接近生活的真实,就会过得越好。

  死亡是最大的自恋伤害。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五):心灵成长之旅3

  《少有人走的路——与心灵对话》,豆瓣书评普遍的评价没有第一本好,不过依旧有很多的启示。《与心灵对话》就是要探寻心灵旅程,书中很大一部分篇幅介绍到神话以及宗教所带来的启示。由于对基督教不甚了解,这部分读过后并不有多大感触。

  之前对于佛教稍有关注,看过一点点正信佛教的书籍,不过是浅尝辄止。看过本书最大的收获,是重新勾起自己对于宗教的兴趣,不论是佛教、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想要多读些这方面的书籍。不为信仰,至少要了解这几千年来长盛不衰的教义里都有些怎样的哲理。

  派克研习过佛教多年,最终却成为了基督徒。还记得他在第一本书的开篇所用的言语,“人生困难重重。”另一种翻译正是佛家说的“人生苦海无边”。这本书的开篇,派克又说“人生错综复杂!”,“我们应该为生活的神奇和丰富而欣喜,而不应为人生的变化而沮丧。”

  1、 如何面对人生的痛苦?

  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真实心理,就是因为那将是个痛苦的过程。可如果

  不经这一步,又怎能带来成长以及未来的改变?

  是个人对于改变或者未知都带有恐惧心理,这是再正常不过。可有些人就是有勇气去面对。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只有如此,随着心灵日渐成熟,我们能够越来越多地承担他人的痛苦,然后就会惊奇发现,当我们愿意承担的痛苦越多,将能感受的快乐也就越多。

  这是个悖论,也是不争的事实。

  2、 责备与宽恕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愤怒也是七情之一,看来是人之常情了。

  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会宽恕。而宽恕往往源自于我们不自觉的对于别人的责备。那责备又是怎样产生?责备源自于愤怒。

  正因为愤怒是人的正常反应,我们就不该回避。愤怒始于别人侵犯我们的心理领地时所做的回应。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心理领地都规定出一个范围,“不越雷池一步”就是对于这种心理领地的描述。

  派克说:责备他人会成为一种习惯,而我们在评判他人之前,应先评判自己。“吾日三省吾身”,看来我们的老祖宗要比他们更早发现自省的价值。

  派克又说:你不可能宽恕一个没有罪过的人。宽恕只有在有罪裁决之后才生效。

  一旦我们决定宽恕一个人,无论是他人或者自己,其实已经在心底做了有罪裁决。

  宽恕是艰难的。

  要做到宽恕,就要先做到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的人,不仅自己快乐,也更能带给他人快乐。

  “厄运是伪装的恩赐,如果我们能以感恩的心来看待厄运,我们就能不畏艰难,最终获得胜利。然而,现在这种感恩之心却日益被我们遗失,我们越来越多地计较于得与失,计较于付出与回报,计较于我们的苦与他人的乐……种种计较,使我们逐渐心生怨念,不满自己,不满他人,也不满身处的世界。”

  写到这里想起一句老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是不是也是教会人们,用不同的角度来关照生活,其实求得的就是心境平和。

  学会宽恕,少些责备,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更有价值的东西。生命如此短暂,我们不必用以浪费在琐碎的烦恼中。豁达些吧,苏轼《定风波》里有这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 感受神秘

  世界中能够被解释的事情不过占总数的1%,99%都存在于那广袤的未知中。

  这样的比例,有没有让你有一丝惊愕?反正我是看到这儿觉得人类真是太渺小了。

  科学的发展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现实中的各种事物,可是发现的越多,才晓得有多么无知。因此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是觉得自己懂得的少,反而是那些半吊子人物,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似的。

  “在我们当中,心理上最不健康、最不成熟的特征之一,就是神秘感和好奇心的缺失。”

  “因为我们太懒惰,所以只能生活在幻觉里。假如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们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极度愚蠢,或在最低限度内,要求自己一生努力学习。由于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愚蠢,也不想为任何事情去付出努力,因此,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幻觉中,营造一种自以为自己懂得很多的幻境,是非常舒服的。”

  可是不愿去感受神秘,好奇未知,生命就是一滩死水。激不起浪花的生活,最终会带来腐朽和枯萎。

  勇敢就是感受害怕,还迎难而上!成长中的我们,才能真正体会生命的意义。

  4、 罪恶感的功用

  在第一本书中派克就提到要自律的前提是自尊自爱。在这里派克继续阐发了

  这种观点。“自爱的人不一定自信,自信的人也不一定自爱。有时候,我们甚至要通过不自信来获得自爱,因为我们只有在不自信时,才回去反思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做到自知之明。相反,如果我们总是自信满满,总是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就不可能反躬自省。所以,心智成熟的旅程也是一个不断检讨、不断修正的过程。”

  第二本书中提到说谎之人,就是不会自省,不懂得承认自己的不完整,整日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不可自拔,企图维护自己牢不可破的美好形象。真正成熟的人,懂得自省,懂得自爱,懂得自律。

  5、 心灵成长的四个阶段

  ⑴初始阶段,“混乱的,反社会的”。就像5岁之前的幼儿,他们分不清对错,会撒谎、欺骗、偷窃、肆意做手脚。

  ⑵“形式的、制度化的”阶段。之所以称之为制度化的,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中,人们依赖于一个制度来统治他们。就像5-12岁的孩子,基本上,他们能按父母意愿形式,是很好的模仿者和跟随者。

  ⑶“怀疑的、个人主义的”阶段。就像青春期个人成长中的质疑和怀疑阶段。

  ⑷“神秘的、普适性的”阶段。他们能够洞察到事物表面之下的某种联系。自古以来,神秘主义者认为男人和女人、人类与其他生物、活在世上的人与这个世界之外的生物之间,都有着各种关联。不管在神秘文化或宗教背景下,神秘主义者都无一例外地谈到了统一性和公共性,而且总是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在这四个阶段中,不是简单的相互分割,而是相互牵扯。一个人很可能有些方面心灵成长到了第三阶段,但有些方面还在第二阶段徘徊。这是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一概而论。

  6、 寻找自己的归宿

  这里有一句话觉得很有启发性,“我们很多人都带有或多或少‘超级狂人(他们有这样一种错觉,以为人类就是上帝)’的特质,想象着自己能成为生活的编剧。一旦生活没有朝我们希望或设计的方向发展时,我们就会愤怒、气馁、害怕。事实上,许多人都不能根据现实生活随时调整自己,而生活往往比我们设想的更丰富、更复杂。不能及时调整,也就无法学习。要想真正地学习和成长,我们就必须去遵守现实的规则。有人这样总结说:生活就是在你已经规划好的事情之外所发生的事情。”

  在“感受神秘”的部分派克说了,世界中很多无法解释的部分并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在这里他引入了基督教,虽然把上帝是否存在看成是不可知论,也就是不承认也不否认,但的确有很多我们人类至今无法解释的部分。像濒死体验中的灵魂存在说,这种真实的存在物,我们不能否认又无法解释,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做评价。

  既然生命中存在那么多的不可知,一个想要把控自己人生的人就显得可笑而幼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纳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因为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

  如果是以科学至上、承认可知论的人读到这本书大概不太好受,派克不过分宣扬宗教的意义,可也不否认其一些无法解释的智慧和真实。

  似乎这样一说就是命由天定,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可是派克又说,每个人的降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天赋。一些人能够发掘他们的天赋并很好发挥,而有些人因为害怕发现自己的成长,拒绝自己的天赋。

  再说估计就跑到哲学的领域去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不好把握。似乎能够掌控的现实,也多有不可期的变化。

  那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呢?大概就是在变化之中不抗拒的接受,不断学习成长,探索自己的天赋,并努力实现吧。

本文标题: 少有人走的路3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6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空间的诗学经典读后感有感《管理沟通》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