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物哀》是一本由[日]本居宣长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日本物哀》精选点评:●虽然吐槽无力但是依然力荐,何况本身写得很漂亮,是日本人的想法,建议@鲜衣怒马少年郎也
《日本物哀》是一本由[日] 本居宣长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物哀》精选点评:
●虽然吐槽无力但是依然力荐,何况本身写得很漂亮,是日本人的想法,建议@鲜衣怒马少年郎 也来看看
●阅读本书可以了解日本美学物哀思想。 比大西克礼的那几本理论书好懂。
●好和风文化者,不能不读《源氏物语》,喜《源氏物语》者不能不读《紫文要领》。知物哀,解风雅,这才是日本之美的底蕴所在
●看了《紫文要领》,剩下的慢慢看
●本居宣長如果活在BL小說裡一定是一個腹黑又傲嬌的小受,明明深深地愛著小攻(漢學),但是卻一定要視小攻為敵人處處找小攻麻煩
●封面真是迷死人了,认认真真看了前半部分后作罢,日文字母一个不识的人看太累了,后面几乎读不下去。如果学日语的人看一定会觉得太惬意了吧,我这种人文盲人也觉得好美好美了。想起日本人这种物哀的精神,吉本算一个,润一郎,芥川大概都算,掐指一下竟真的好几个,有时间读读幽玄,封面太美了。
●东方不能被解释的,如同10世纪左右的西方不可解释一样,如何形容此书:系美人小影,一见钟情。
●“物哀”的概念不错;《河海抄》《花鸟余情》《湖月抄》《紫家七论》;自相矛盾、强词夺理、无法自圆其说之处很多呀;“滴泪成海,渔夫可泛舟”
●很好的文论
●玉胜间、初山踏二章)本居宣长对治学还是很严肃认真的出发点也能理解,但强行剥离汉意是否过分偏执?另外关于からごころ的定义本身似乎也有矛盾的地方,如果说近世以前以汉文学或者儒学研习为尊,那么老头儿简直逼近其正反面了。虽然也承认汉文学"华美"、"论证严密",认为读汉籍是必要的,却又十分强调汉籍带来的消极作用,这是怎样一种别扭。。希望排除汉意追求纯粹"やまとごころ"的心情能理解,但是否走入了另一个极端?
《日本物哀》读后感(一):美则美矣
美则美矣,不过是从汉文化中分化出来,更细化,执拗到极致的一种“有我之境”;倒是让人不难理解日本标签化的审美情趣。
这让偶想起一日在故宫前看见一车日本老头老太:全是小一号,但一个个都显得那么精神,像寿星大娃娃,怎么那么整齐划一,就像挑好的一样,一对对的,站在车边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好可爱!这大概是日本物哀文化熏陶出来的优美,很有趣。
《日本物哀》读后感(二):不同于中国“仁”的物哀美学
核心观点:
理解物哀,需知万物有灵,万物有心,知物心,然后知物哀。
差异分析:
日本的物哀和“仁”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超越了伦理道德的纯粹的主题感受。如果“仁”是菩萨般高高在上的悲悯,那么物哀就是释迦舍身喂虎的感同身受的疯魔。
读书收获:
这本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嫌疑人X的献身》里石神最后的那声嘶喊——物哀的极致就是舍弃道德、舍弃生命去维护内心最珍惜的东西,或者是最爱的人。
反观《红楼梦》,贾宝玉对于书中女性的爱护,无论多么竭尽全力,仍旧无法摆脱祖宗礼法、俗世规则的桎梏,所以和石神同样是悲剧结尾,但是却显得更加沉闷压抑。
行文风格:
可能是自己欣赏水平优先,有很多地方没看懂。但是前面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冲击性的。
最好的书往往不是因为写出了你心里的话,而是写出了你心里没有的思想。
就像一碗米饭,真正让你记忆尤深的往往不是好吃的部分,而是让你崩了牙,从此改变了你洗米粗心恶习的那一粒沙。
《日本物哀》读后感(三):勇气与悖论
本书登载了本居宣长从物语和和歌两方面阐述的“物哀论”(《紫文要领》《石上私淑言》),以及本居晚年的随笔杂感。本人颇欣赏物哀美学,因而一读。本居在其所属的理论立场上应是先锋人物,观点尖锐,论述众多,地位崇高。然而站在300年后的我们,再看本居的著作,不禁不感叹其视野在现代世界观对比下的狭小。当然,站在当时的江户日本,本居作为一个民粹主义者,其敢于打破汉学统治自立其说的勇气值得欣赏。
我也并不喜欢理学对善恶的过度敏感,或许是受日本文化影响,我也越发倒向“自然派”——然而人行走在世间或许是不大可能完全抛却善恶标准,“纯粹自然”的活着的。本居过分强调自然之美,过于自我中心的思想,我想与日后日本军部的荒谬不无关系。
由于本居在书中极尽讽刺汉风之能事,因此个人看的时候难免心存芥蒂。实际上本居的论述尽管繁复,却稍显啰嗦而且多有自相矛盾之处。实际上可以为难本居论点的“悖论”到处都是——举个例子,多数人都想美化自己,因而在自画像中把自己描绘的远超过现实,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无论是美化自己,还是掩藏内心如实绘画,都从一个角度打破了“遵照真实”这一原则的完整性。
《日本物哀》读后感(四):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考据功夫,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真是看得我哭笑不得。所谓物极必反,儒学发展到清末完全阻碍了中国人吸收先进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当日本明治维新已经开始实行,中国人还在为引进机器的问题争论不休。
“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人家都打到头上来了还在摇头晃脑引经据典的估计也只有中国人了。
但是,本居宣长用“物哀”代替了“汉意”,依然摆脱不了以先入之见看待文化,与其说是文化的发展,不如说是民族主义的抬头。这种看待事物的方法和禅宗的“澄怀味像”还差得很远。
本居宣长不遗余力地驱走汉文化,提倡不受伦理制约的物哀之情,现在看来已卓有成效:
日本人在美国文化的笼罩下喜滋滋地生活。
AV事业蓬勃发展。
如果他老人家还健在,看到这番情景会怎么想。
《日本物哀》读后感(五):第一财经周刊推荐语
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懂得物之哀。
作者:本居宣长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30.00
本居宣长是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他注解过《古事记》、《源氏物语》等日本经典文史古籍,重塑了日本的审美观。本居宣长认为,日本民族有一种固有的情感即“物哀”,这可谓民族精神的核心。稍早出现的汉学大师荻生徂徕一直倡导抑制情感、尊崇礼教的儒学。两人观点对立,都有极大影响,形成思想史上双峰对峙的局面。所谓“物哀”,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真情流露”。每当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了。
起初“物哀”仅指一种纷繁杂乱的贵族优雅情调、情绪,或者说因机缘或耳闻目睹某事物产生的深刻的情趣和哀愁,并无太多理论深意。但本居宣长将这种情调、情绪提升至理论的高度,鼓励以“诚之心”即那种未受伦理教条污染的本色的人性与人情来对抗儒学的束缚,体悟生命的真谛。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