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是一本由黄飞立口述文靖执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31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精选点评:●没有想象中的有意思●喜欢封面●见人见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是一本由黄飞立 口述 / 文靖 执笔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31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精选点评:
●没有想象中的有意思
●喜欢封面
●见人见事见史,且完全是活的,那么便是上好的口述史。
●很好看!学音乐的,热爱音乐的都适合~很有感触的~
●今秋读过最好的书。
●黄老先生原来有这么多故事,老一辈的故事总能启迪很多,每一位音乐家都是一首吸引人的音乐故事,动人而回味
●为了黄先生给5颗星,但是执笔者小清新的味道太浓了。而且编排微乱。是执笔者投入的工夫不够。
●购于渡口书店。
●老一辈的风采啊~艺术这东西没天赋真不行,没勤奋也不行~
●序言部分第一句:“我也从小开始学琴,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带给别人的依然是痛苦,为此我感到十分抱歉。”/////我为我家上下左右的邻居感到抱歉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读后感(一):内容非常好,中间部分纸张不行
内容非常棒。
中间部分大概20多页吧,纸又黑又透,明显不同于其他纸,严重影响阅读。。
上学记早就买了,这本书刚看到,最初是在去年的读书杂志上,向泽沛与马思聪那篇,篇尾的铃声给我影响很深。这本书我在淘宝买的。是不是这一版都是这样啊,还是我买到盗版书了?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读后感(二):执笔人说
历史淹没了多少故事,其实是很无奈,也没所谓的,但如果我们能从一瓢饮中得一点点精神,并且融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历史便不仅仅是“过去了的事”或者“他们的故事”。
第二部分“发烫的青春”也很好看,欢迎阅读。另外,如果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坚持到最后,读一读“后记”,我将倍感荣幸。这是一本写“他们”的书,也是写我自己的书,希望和大家成为朋友。文靖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读后感(三):这本书好看极了。
由于自己不懂音乐,所以很羡慕那些懂音乐的人。忘了是从哪得知的这本书,很可能是豆瓣吧,买回放了一段时间,坐车上班时用来消磨时间,一口气就看完了。先看的后记以及第二部分,文靖的文笔很好,就像唠家常,还很幽默。看完有几点收获。
1. 古今无大不同。这是王小波一篇小说里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很喜欢。我们推翻了一个旧社会,建设了一个新社会,并没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地方反而不如以前。
2.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注意到书中所写几位音乐家,无一例外都是当时的中产阶级,想搞艺术,没有一个富有家庭的支持估计是很难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把其作为一个业余爱好吧,如文靖在后记中所说,这样反而有可能得到最多的快乐。
美中不足的是装帧,封面的颜色有点怪怪的,不大符合三联书店的名气。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读后感(四):上帝送黄老一把小提琴,送我送你送他了啥?
关于艺术的业余和专业,关于器乐,作者几十年的体会,认为:基本功实在非常重要,所以到现在都是这个观点:如果学,就要学得正规。只是你用课堂的时间练,我用业余的时间练,进度可以慢一点,也仅此而已。
作者还说:搞音乐,其实业余是最好的。小时候我参加乐队,参加合唱团,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后来真成了专业,耳朵里听到的都是缺点,这里音不准了,那里有不对了,也就没有意思了。
当年的音乐人和现在很不一样,就是很多人的专业其实当初并非音乐。不像现在,小小年纪就分流,缺乏人文和科学的其他培养。
而一个人,活在世上,最美丽的追求是追求真善美。作者说,宗教信仰追求善,艺术追求美,科学追求真。这三个方面都要很好地发展。如果一个人可以恰好地站在这个等边三角形的中心,围绕“真善美”三个顶点画出一个圆来,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永远也做不到,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追求。
三联出版,时九旬音乐人黄飞立口述,文靖执笔,如此做书,执笔人还做了《上学记》。《上学记》深得我心,也的确好评如潮。而后,又继续访谈执笔了这本《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书名真美,黄飞立是基督徒,同时年少年轻时都跟随名师学习小提琴。后来也以音乐教育为终身职业。因此题目非常契合黄老身世。
上帝送黄老一把小提琴,送我送你送他了啥?无论是啥,就个体而言,努力很重要啊。作者借用他年轻时候看老电影《居里夫人》的一句台词,居里夫人刚入大学,在迎新会上校长的发言,校长告诉新同学们:“你不要看天上的星星很多,但你想摘一颗下来,都需要付出努力。”
在追求真善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人生几十,人身可贵!
《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读后感(五):情谊浓烈,是在寒俭时节
情谊浓烈,是在寒俭时节——书评《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
刊载于11月9日 《音乐周报》
1917年出生的黄飞立是我国著名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少时习琴,青年留学耶鲁,1951年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1956年参与创办指挥系,三十余年间桃李天下。这本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是他的口述史,由文靖执笔记录,词句幽默扼要,极富欣赏价值,还穿插了许多亲人朋友的往事追忆,如小提琴家向泽沛、唐敏南、马思聪的妹妹马思琚、指挥系教授吴灵芬的口述等等。
遍观全书,黄飞立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大概凝聚在了他老师欣德米特临行时分的赠言:做一棵中国音乐的常青树吧。
在那一代音乐人的生涯里,“常青”二字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黄飞立最初在沪江大学念的是生物,毕业后想过作食品调料买卖,但时逢上海沦陷,父亲也失业了,所以几位好友一合计,开始为电影配乐录音。离沪后经介绍,他迢迢千里来到国立福建音专,但发觉“音乐家们”的境况是这样的:“永安是福建的战时省会,音专就在永安郊区的上吉山上,风景很大,但是校园没有围墙。一位女生在练习贝多芬奏鸣曲时,忘记了关门,不知哪里的一头水牛伸进脑袋来看,吓得她几乎昏过去,扶回去大病了一场......那时我才二十六七岁,身体很好,翻几座小山不成问题,去小贩那里买没有脱粒的米,然后找山后的农民替我们舂,而学生每顿都是糙米饭配盐水煮毛豆,顶多勺上两勺酱油。可是,没有人觉得苦,倒是整天挺高兴。宿舍里常见老鼠乱跑,据说有一次在唐敏南的琴盒里下了一窝仔......”基本生活尚且这样,乐器、教材与谱子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何况在资源有限的音专,老师还不应当与学生争。和几位个性十足的老师共事时,黄先生尽力凡事考虑周全,最后不得已才一怒走人。
寒俭时节里,物质与精神的二重考验无疑是巨大的,特别是结婚前后,钱都放入了柴米油盐。撤退时期,一行人从赣州到西南方向的龙川逃亡,抛锚与修补轮胎之类那是常事,抵达龙川时正是大年夜,一晚葱炒肉片姑且当作最好的年夜饭;“坑尾头”山沟里的水产学校偏偏发不出工资,他干脆就静下心来记背起贝多芬的协奏曲;到了广州后条件略好,他说,基督青年会还能经营起像样的话剧、唱片欣赏会与独奏演出。
至于1948年底,从香港前往耶鲁大学的面试,黄飞立竟记叙得相当之轻松。师从作曲家欣德米特的经历,如今看来是大部分音乐学生可望不可及的事,可我们完全读不出半分他对优越环境的留恋与贪着。要知道上世纪中叶是美利坚经济文化崛起的大时代,与国内的环境一比,怎会不觉着反差?
1958年到了天津音乐学院后,他惊讶地得知管弦系都做起了木工活,而指挥系办起了造纸厂,是为了“教学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即便如此,黄飞立依旧乐呵呵地随着师傅观察炉子,用砂轮磨刀具,无有半句怨言,就跟他孩提时在童子军集体里学习打各种绳结时的快活劲儿一模一样。六十年代回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时,住的是教室改用房。“已经很不错了,只有主任或教授才有这般待遇,别人都是三四口挤在一个小房间里,每天在楼梯拐角集中做饭,你你烧你的煤球,我烧我的蜂窝煤”。他的学生段平泰提起黄先生,满是尊敬,说他既不伶牙俐齿(甚至一口广东味的普通话),也从不苛令学生什么,但班上极少出现旷课、迟到和早退,人人服帖。
最艰难的文革中,遭到批斗而变得一蹶不振例子太多了,黄飞立同样没有避开提审与殴打。儿子黄安伦决定从钢琴家转向作曲的那一阶段,正是文革的顶峰,几乎整个北京文艺界都被下放。可是,他的心态依然是向上的,不仅很快就能宽容别人,还想出不少小妙招帮助集体与朋友,譬如打通人事关节将钢琴运送到被下放的河北清风店,就是一则兵法般的运筹帷幄。至于将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对外喊作阿尔巴尼亚革命歌曲,也是从别人那儿习得的窍门。或许,温暖互助又随机应变的悠游,才是一位外表并不健悍的小提琴家熬过数十载大风大浪的诀窍所在。
儿时在上海帮着人家单位打鼓庆祝时, 小小黄飞立琢磨着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没有了我们,这个世界也许会太安静了吧”。他最初想学的是长笛,而父亲呢,偏偏弄来一把小提琴——这便是本书书名的来由。但掩卷许久之后,我隐约意识到那把小提琴并非别人或上苍的青眼,而是他内心的快乐藏留。留学、任教,抑或下放与逃亡,在遍寻不到乐器和乐谱,粮食都不好找的时节,岂料真正的音乐家反而破茧而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