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7-18 09:44: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是一本由(美)乔纳森·奥尔德雷德(JonathanAldred)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66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一):经济背后是正义经济背后是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1000字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是一本由(美)乔纳森·奥尔德雷德(Jonathan Aldred)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66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0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一):经济背后是正义

  经济背后是正义

  评《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

  高速公路上。

  路人甲:“以前从这到那,需要两天的时间,现在只要半天时间了,方便了很多啊,看来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啊。”

  路人乙:“是这样么?高速公路确实给你节省了时间了,可是你感觉到你的行程宽松了很多了么?你的生活为什么比以前还要忙碌,而你感觉到幸福了么?”

  路人丙:“为什么还有些人认为,高速公路的开通,让他们减少了很多旅途中的乐趣,他们更喜欢一边走,一边欣赏风景的。”

  路人丁:“我听说,高速公路的建成,很多老乡的庄稼地被毁了,有一些老乡还不得不搬迁,事实上他们并不愿意离开。”

  ……

  上述对话应该就是我们对现有经济发展的一种思考,经济发展最终是为了什么?是政府的一系列义正言辞,还是百姓的生活问题?用GDP拉着全世界的人民在高速路上奔跑,这样就能提升文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很多人都有这种“经济发展了,但是幸福感还不如以前了”这种感慨,这个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获得自己的幸福?政府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幸福经济学应运而生,她试图揭开我们幸福的本质,并通过经济学解释的手段来满足我们的问题。

  在《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这个黑匣子,其实就是正统经济学的伦理假设,而这些假设看起来无可非议,事实上漏洞百出)中,乔纳森这位怀疑经济学家为我们揭开了经济学的伦理面纱:经济学不论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动用了一些被隐匿起来的伦理假设,而这些假设不仅有失偏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与现实截然相反。比如说,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消费者主权原则上的,消费者主权的前提是“人是自私的”,市场选择更是符合消费者的理性行为,那么人类的相互残杀就可以看作是市场竞争的一个篇章了,那么用货币就可以完全计量人类的生命和环境的破坏了,如此种种,在我们享受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的福利后,在学会经济学知道我们认识社会结构后,我们似乎应该重新定位经济学的前提,来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描绘新的基础了。

  经济至上背后的思考?将经济学纳入到一个社会学、伦理学的范畴内重新思考,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的一个概念:终极关怀不是经济的增长,而是社会的进步。放到个人来说,我们人生的意义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道德的坚守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人类社会阅读、实践、发展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现在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他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了。

  本书之有趣,一方面在于对现有经济现象中的伦理行为进行精辟的剖析,传统经济学在一些社会现象上的“量化行为”、“主权行为”等被作者大为批判,大有不堪一击之势,“在实践上行得通,在理论上行不通”反映了传统经济学的尴尬。另一方面在于作者的良苦用心:对经济学的批判其实是对传统经济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建议,建立一种全新的伦理框架支撑的新型经济学。也就是说,在经济的背后,树立起正义的旗帜。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二):要钱,还是要公平

  经济学在越来越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的同时还有另一个走向,就是越来越走向大众。

  当你的钱刚够购买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的时候,还谈不到经济学,而当你开始考虑把余下来的钱存在银行还是购买房产、股票的时候,你和经济学就开始沾边儿了。

  经济绝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个精于统计、计算的专业学科,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与伦理学(或者政治学)甚至心理学密不可分。

  经济学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叫作《最后通牒游戏》:游戏有甲乙两个参与者,有一笔金钱,甲负责提出分配方案,乙要么接受,两人按甲提的方案分配金钱;要么不接受,那么两人都一无所获。

  最常见的建议是平分这些钱;而如果甲提出分给乙的钱少于1/4时,建议几乎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结果两人都分不到钱。也许有人会说,虽然分得少了点儿,但总比一分不得强啊,乙为什么不接受呢?!

  是啊,一点儿钱也是钱啊,可是就有人不要。——宁肯不要钱,也要要公平。

  因此说公平问题不仅是经济学,也是政治学也可以说是伦理学的主题。有人说研究怎么挣钱是经济学,而研究挣了钱怎么分是政治学。在这里,甲提出建议的时候或许还可以用到心理学,即,推测对方的心理底线,分配最少的钱给乙却保证使其接受。

  (写到这里突然发觉不对头,乙不要钱了难道仅仅是因为不公平吗?有没有如果我不好,大家就都别想好的恶性心理呢?唉,我这付脑子,真是麻烦的源泉,制造问题却解决不了问题。大家还是自己想吧。)

  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可选择的道路越多越好吗?”表面上看来,可选择的余地大自然是好的,提高了人的自由程度,但事实却非如此。这种多样性当中实际包含了很多不必要的的选择,人们为此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没有选择的标准,你怎么选都可以,没有对错。所以选择的多样性和无标准性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不可承受之轻”。

  之前我曾经说过,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有根本的共同点,即,为了国民的富裕,为了社会的公平,为了人类的幸福。在富裕、公平和幸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究竟是什么值得思考。幸福由何而来?来源于富裕还是来源于公平?幸福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还是仅仅是一种感觉?幸福重要还是幸福感重要?假如有一种“幸福药丸”(类似“唆麻”),你会服用吗?调查结果显示,73%的人“不会”。也就是说人们更看重幸福的真实存在,而不仅仅是幸福的感觉。

  经济学是十分奥妙的,它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联,有统计、有数据等客观存在为依据,从中比较容易推出价值判断。这也是马克思晚年转向经济学的原因,因为他发现,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仅从伦理道德方面入手在力量上是远远不够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最深刻的批判在于《资本论》这部经济学巨著。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三):经济学家悄悄的走开——评《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

  有个段子,以前写书评的时候也讲过:话说爱因斯坦同学到了天堂之后,遇到了几个人,老爱就问这几位智商都是多少,有个人说是一百六,爱因斯坦说那你可以和我谈相对论,另一个说他的智商只有八十,老爱说那你和我谈经济学。我不知道这个段子最开始是什么人讲出来的,但我估计应该不是经济学家自己讲出来的。很多经济学家现在把“经济”二字解读为“经天济世”——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之前,我看到国内某知名经济学家的微博上写的新年祝语是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思想,那么他们又怎么会认为自己的智商只有八十呢?

  而且我讲的这个段子已经很老了,估计有二十年了。那个时候经济学的地位远不如现在,现在经济学的地位已经不是“显学”二字可以容纳的了,似乎经济学无处不在。然而实际上,经济学是独立能力很差的一门学问,如果不涉及其他领域,单纯的经济学是很难有什么作为的,于是经济学就不断的依附其他学科,进行二次重组,比如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心理经济学等等。而正是因为经济学的依附能力之强,所以它反而更容易开拓出新的领域,对它所依附的学科进行吞并,变成经济学独大的局面。于是,“政治经济学”就变成“经济政治学”、“社会经济学”就变成“经济社会学”、“心理经济学”也就变成“经济心理学”,等等。

  本来是依附,现在变成了占领;本来是政治领域的经济学,现在变成了经济学里的政治问题,于是渐渐的,什么东西都变成了经济学的:生命、自然、伦理、道德、自由、幸福,似乎都可以用经济学去计算,用经济学去判断其价值。仔细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有人用钱来衡量你的生命的价值的时候,当有人用“价值”来判断你的见义勇为的时候,当有人在计算你需要多少工资才可能幸福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觉?至少我个人,会感觉到不寒而栗。这些东西“无价”,正是因为“无价”,才更显示出它们的可贵;但是经济学家却不这样想,他们就是要计算,就是要为你的生命、为你的道德估价并认为这天经地义,而且事实上他们也真是这样做了:比如,当有人提出要加强机场安全的时候,经济学家就会站出来计算“成本”;当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时候,经济学家会站出来计算先从地球上的哪个地方开始恶化更“划算”。总之,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没有道德与不道德,没有未来与现在,只有“划算不划算”,“经济不经济”。

  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不仅是经济学家这样想,而是全社会都在这样想,君不见,当一场矿难发生的时候,人们——甚至包括在矿难中罹难的家属都在计算要多少抚恤金才能抚平创伤。于是,对于矿产主来说,他们就会考虑加强安全生产的投入和出了事以后赔偿抚恤金哪个更“划算”。就这样,生命有了“价格”,却没了尊严。

  近来,包括秋风先生在内很多的社会学家都在呼吁让经济学家走开,而《开启经济学家的黑匣子》一书的作者更是深入剖析了经济学家在哪些领域有贡献并可以有贡献,而在哪些领域他们的插手和涉足却是荒谬的。作者为他的理论进行了周密而详细的分析,并不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学插手道德领域是不道德的,而是具体的分析出经济学家在这些领域里的作为在逻辑上的天然缺陷。这本书因其论断的主缜密,所以它并不是很容易读的一本书,但是却会带给我们非常深入的思考。

  唯“财”是举,有“钱”乃大,很多人明知道这是一种误区,但还是会以此来进行价值判断。在这个越来越糟糕的世界,在这个越来越恶劣的地球,这样的思想无疑是最可怕的,经济学家应该在伦理领域默默地走开,这样才是他们为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四):《开启经济的黑匣子》醍醐

  观止,本书名为《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题为经济学,其实更多地涉及了经济学以前并不重视的问题,类如心理学、社会学、博弈论等各个学科。从各个综合角度透析了21世纪市场经济的主导以及所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为后博弈论时代新经济学观点的新兴之作。书中不乏很多来自于超越经典经济学的新兴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角度的思考方式以及解决方案。

  本书集合各个学科以及各个领域,是一本以经济学为名的综合类书籍。其中提出了很多相对于过去经典经济学的新兴观点。让经济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有效地结合了起来。对一些过于公式化的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一个公式或者思维存在的意义在于其对于事物本质的一个最相近表象。抽象的存在的意义是为本存在的事物或客观规律提供一个与其最为接近的表达方式,而非用公式或者线性思维来换做事物本身来思考问题,甚至是代替问题,那样无非是本末倒置。而本书的作者想要申明的,也恰恰是这一点。

  经济不单纯是数字。是一种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为人和社会之间提供了一种连接没有这种链接方式,那么,经济不可能单独的存在。而且经济与其说是货币物质流通的概括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学。经济的本质在于供求的流通。而供求的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而人的心理活动则是主导其决策的最根本动力。那么在于经济学中,人的心理活动就是不得不重视的问题。我们的经济发展,往往是有许多个个体不断地心理活动所主导。这些又恰恰影响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历史又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动向而变化。而过去的经济学,从某种方面上忽略了这一问题。研究个体心理学以及群体心理学,是经济学课题中所必须重视的组成部分。

  本书关于人性在经济学中起到的作用提出了很新鲜的观点。这些来自于其他领域的宝贵经验为我们的新经济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宽阔的展望。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韩非子曾经说过人性趋利而避害。当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人性时,一切理解会变得逐渐清晰起来。就像我们周围的某一些人和某一些故事一样生动而跃然纸上。书中的很多观点借鉴于学术上的其他领域,也只有突破了原有刻板的印象,才可能使我们遇到的瓶颈得到突破。跳跃出原有的思维,才会将固有的一切陈规打破,得到更高的升华。世间的一起规律都是不断变化的,唯有变化本身是不变的。记得乔良先生和王湘穗先生所著作的《超限战》中曾经提到,事物相互区别的前提是界限的存在。在这个万物相依的世界上,界限只有相对意义。所谓超限,是指超越所有被称之为或是可以理解为界限的东西。不论它属于物质的,精神的或是技术的,因为对界限的超越就是对方法的超越。只有突破一切阻碍思维以及行动的界限,让思维全向度扩展,才可能让模式产生根本性的飞跃。也只有全向度的协作,才能使原有模式拥有更高意义上的进步。

  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本身不断变化,不变的唯有变化本身。任何事物与知识本无界限,而在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我们给一切或有意无意地规定了界限,用以归纳和更为准确地表达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而界限本身是不存在的。潮流的发展,则需要不断变化以求更好地适应未来。而变化的主导,则来自于我们思维模式的变革。首要的,就是要突破我们心中原有的界限,让原有的局限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得以阶梯型的飞跃!

  水为物质守恒,于天为霖,于田为溉,于杯中则为饮。一切由界限为定。拆掉心中的界限,得以无限展望,可为无所不为!与君共勉!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五):揭一揭经济学的老底

  凯恩斯说这个世界是被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所统治的。我信。现在电视、媒体上露面最多的除了政治家官员政客就属经济学家了,所有人都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下,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经济学似乎总是隐藏得很深,就像经济学家说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神龙见首不见尾,若隐若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摸不着、看不清、神秘莫测。《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的作者认为:事实真相往往连经济学家都不得而知,比政策企划家(作者对某些经济学家的称呼)要我们相信的还要复杂。这让我想起那个关于世界其实是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或“共济会”统治的“阴谋论”,连国家首脑、政府都受他们控制。难道经济学的内幕真的那么黑?连经济学家都不得而知,那我们岂不更是一无所知。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的作者宣称要为大家揭开经济学的黑匣子。所谓黑匣子就是飞机上的航空记录器,它能把飞机停止工作或失事坠毁前半小时的有关技术参数和驾驶舱内的声音记录下来,供飞行实验、事故分析之用,几乎所有飞机失事都可以通过黑匣子找出原因。作者真能找出经济学的黑匣子为我们解开经济学的秘密吗?

  之前读过列维特的《魔鬼经济学》,这是一部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彻底改变你看待这个世界的方法,颠覆传统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号称是“比<魔鬼经济学>更震撼的经济学”,作者甚至直言《魔鬼经济学》不能算作一部经济学书籍。很牛啊!作者的目是“将隐藏在传统政治论争背后的经济学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更多的人得以对其明察,从而鼓励这些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做法。”我不太清楚这和民主主义有什么关联,但书中探讨的消费心理、收入增长与幸福感、薪酬与税收、生命估价等问题与我有关联,都是日常经常碰到但却没有察觉或察觉了没有深入思考或百思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如能了解一下隐藏的经济规律看清楚一些经济学的真面目也没什么坏处。

  主权消费者——原来我们从来就没有什么主动消费,都是被动消费者。成瘾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都应该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为什么我们会去非理性非个人偏好的消费?为什么我们买的并非是我们真的想要的物品?为什么给无偿献血者支付一定现金后献血者反而减少了?为什么选择多了人们却感觉负担重了?不看不知道,原来这背后的心理因素如此微妙。

  关于经济增长的两个神话和幸福感两章都是关于幸福的,作者甚至说贯穿本书的主题就是要 “为我们的幸福平反昭雪”,看来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经济增长了幸福感却没有增加,甚至减少了,这是为什么?确实,把现在的生活水平和改革开放前的相比,国家富强了经济增长了物质丰富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个人的幸福感却减少了,为什么呢?书中用适应行为和攀比行为来解释这个问题。

  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有些模糊,因为国家的经济增长GDP增加并不代表人均收入增加,人均收入增加也不代表所有人收入增加,因为存在收入被增加和少数人增加幅度很大(比入公务员)导致平均数提高的可能,即使大家收入都增加,但是如果涨幅超不过CPI增幅,那实际收入也反而降低了,在这些情境下整体经济增长个体不增长甚至负增长,幸福感自然不会增长。

  每个人都有欲望,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欲望能否得到满足,欲望实现了就会感到快乐,幸福;欲望的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痛苦,悲哀,你的欲望太高,总是不能满足你就总是不快乐不幸福。很多人觉得以前收入不高但是却感觉很幸福快乐,现在收入提高了却感觉不到幸福的增加,因为收入少时欲望也低,比较容易得到满足,收入增加了欲望也增加了,欲望反而更难以满足了,自然幸福感就减少了。再比如个人收入的提高往往意味着更强的竞争、更高的压力、更多工作时间、更大工作量,失去闲暇丧失健康,从而失去了幸福感,这都是适应性问题。

  攀比行为就更好理解了,书中的例子:

  A.你的年薪为5万,而其他人的平均年薪为2.5万。

  .你的年薪为10万,而其他人的平均年薪为25万。

  多数人选择了第一种,这不难理解。虽然按绝对额看10万比5万要多,但是按相对数5:2.5绝对高于10:25,而且假如在社会平均年薪2.5万的情况下,年薪5万至少算个中上水平,而在平均年薪25万的情况下,年薪10万可能就是贫困阶层了。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国内曾让一位“拜金女”走红的电视相亲节目,该女的名言是“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语言很直白,可能也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这句话表达了两种意思,宝马车和自行车分别代表经济富裕与贫困,哭与笑代表人的幸福感,在宝马车里哭是说物质富裕但生活不幸福,在自行车上笑表示物质不富裕但生活幸福。“拜金女”受人指责之处是她宁愿不幸福也不想生活在贫困中。但富裕就一定不幸福贫困就一定幸福吗?显然不是,富裕和幸福不是对立关系,富裕者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同样,贫困者一样有很幸福的有不幸福的。再说幸福是很私人的事,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可能不同,就像歌里唱的“我的幸福你永远不懂”,这也是“人际间效用不可比原理”,并不存在公认的幸福标准,你也并不能判定别人幸不幸福,幸福与否在于一心,幸福不幸福就看你怎么想。

  在薪酬政治一章里,作者探讨了我们非常关注而又深恶痛绝的税收问题,我们辛苦劳动所得却还要缴纳所得税,交的税都拿去养活政府官员、公务员、军队等等,让他们吃喝挥霍、公费旅游、包二奶、中饱私囊。我们吃一碗饭喝一瓶水都是交了税的,我们抽一包烟喝一瓶酒都是交了税的,我们坐公车打的也是交了税的,无论衣食住行只要花钱都是要纳税的,其实所有企业税收都是由最终消费者——也就是老百姓承担的,我们就像被小偷偷了又被强盗抢了一样。

  至于政府真的能通过税收进行财富再分配调节贫富吗?还是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理论上可以,但是作者也认为 “政府也不足为信”,现实中就要看不同国家不同体制不同经济模式不同文化道德环境下怎么做了,有的成为真正有效的“均贫富等贵贱”调节工具,比如北欧国家;有些可能成为合伙打劫,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发财之路,这话题要说起来话就多了,还是打住,你自己去想吧。

  关于对生命的估价表面看是个很有意思的数字游戏,其实是不同文化不同生命观不同经济目的的体现,不同国家不同地位的人估价也是不同的。据说如果我们将一个人体内的所有元素全部换算成货币来衡量,只有4.50美元,约30块人民币,真是一副不值钱的臭皮囊贱命一条。但美国联邦环保局国际部采纳的生命估价标准是每条人命610万美元,在我们这里黑煤矿的一个矿工生命只值几万块,一个被致残儿童乞丐只值几千块,还是人民币。再看看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毒奶粉、瘦肉猪、地沟油、化学火锅、毒大米你就知道在中国商人(应该称他们为杀人凶手)和食品卫生监督人员的眼里中国人命有多不值钱,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的黑匣子真的很难黑。

  中国的体制、模式、文化道德观念、消费者心理与作者的分析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有很多特殊的经济规律和潜规则,外国人可能很难理解,作为中国人可能更清楚地知道中国经济学的黑匣子黑在哪儿,真希望有天能出本《开启中国经济学的黑匣子》,把中国经济的黑匣子也拿到太阳底下晒晒。

本文标题: 《开启经济学的黑匣子》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01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少不更事的亏欠《漫长的战败》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