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7-02 08:29: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是一本由彭明輝著作,聯經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臺幣399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精选点评:●从文献回顾开始●我觉得还不错。●比作者的《硕士研究生手册》要啰嗦得多,而且举例基本工资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读后感大全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是一本由彭明輝著作,聯經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臺幣399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精选点评:

  ●从文献回顾开始

  ●我觉得还不错。

  ●比作者的《硕士研究生手册》要啰嗦得多,而且举例基本工资可以说:基本没说清楚。

  ● 这本书的电子书已经开始销售,可以在某歌图书和联经出版社的网站里买到。 此外,在博客来的网页和某歌图书里可以完整地阅读四篇序文,以及这本书的四章内文。

  ●书如其名,研究生完全自救手册,一套详细完备的方法论教你怎样才能不辜负研究生的生涯有所斩获。接下来就是按图索骥,看我求生欲究竟有多强了

  ●彭教授真的给了我不少启发。就是竖直排版的书看得费力。另外,这本书最好结合教授的讲座与博客阅读,会更容易消化。

  ●很好。常读常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ZnYuPavCvA&list=WL&index=4

  ●方法論大全,個人覺得啟發性還是很強的,舉的例子還有分析的方法也都很適用,並不會讓人覺得生澀。整理成筆記推給我每個學生看,大家都能或多或少吸收到實打實的方法,很棒。

  ●感谢!

  ●方法论值得落实。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读后感(一):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册

  这本书非常适合研究生新生阅读,作者给予读者一个研究生学习历程的学习地图。其中有很多有趣但有学术意义的例子。唯一不足的是在前几章里将台湾等同于国家进行论述,有些政治不正确。其他的学习理念等都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所涉及的研究面很广,既有理工科的也有社会科学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文、哲学、艺术类的研究生阅读本书需要谨慎,本书的逻辑比较适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读后感(二):实用版读书笔记·中:期刊论文的螺旋式阅读法

  全书关于论文写作流程并没有做清晰地总结, 实用版读书笔记·上:论文写作流程 把书中所介绍的写作流程进行了汇总分析。论文写作过程中离不开文献回顾,文献回顾要求阅读大量期刊论文及专书,本文将书中阅读期刊论文的方法整理如下。接续上篇书评,章节序号从“三”开始。

三、期刊论文的精读技巧

3.1 读论文和读课本的区别

  1. 课本是针对初学者写的,易读、易懂,特点是:(1)以前没学过的术语都会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定义,并清楚解说。(2)书本的材料被极端有秩序地组织过,由浅入深,铺陈过程力求清晰、流畅、易读,而不会在推理或论述时有太大的跳跃。

  2. 论文是写给圈内专家读的,使用许多大学生和硕、博士没学过的术语、观念和定理。论文通常有字数的限制,短篇不超过三页,正式论文不超过六页,因此作者通常会言简意赅,推导会有大幅度跳跃,大量的推导过程留给读者去推敲。因此,如果不是早已熟知该研究题目的专家,同系的教授都还可能看不懂隔壁同事写的论文;研究生新生如果想要读懂这些论文,当然是更加困难了。

  阅读课本相当于在餐厅吃套餐,别人替你煮好,逐道菜依次端上来,你只要逐行逐句读下去;读论文相当于自己下厨,从食材的采购到烹饪上桌,都要自己打理。

3.2 阅读论文的方式--「自修能力的养成,就是教育的终点」

  1. 拿到一篇论文之后,先粗略浏览一遍,研究自己所欠缺的背景知识,以及它们所属学术分支,以便找出载有这些背景知识的各种文献。

  2. 从这些文献中挑出与该论文密切相关的章节、页次、段落来读,跳过不相关的部分,不需要逐行逐页去读不相干的部分。

  3. 将这些材料由浅而深安排出阅读次序,以便用最省力、省时的方式掌握这些背景知识。

  4. 背景知识补齐之后,再回过头来读你需要读懂的那一篇期刊论文。

  也就是说,为了获得必要的背景知识,你要阅读不同作者所写的论文和书籍;这些文献有时并不属于原本那篇论文的参考文献,你要自己把它们找出来。其次,这些文献原本的写作目的分期甚大,针对各种不同背景的读者和应用领域,不见得所有内容都跟你要读懂的论文有关,你必须研究哪些段落需要读,哪些段落不需要读。最后,你必须自己想办法去组织这些需要读的段落、页次、章节,以便安排出最适合自己(最省力)的阅读次序。

  这两种阅读模式之间设计阅读能力的大跳跃,但是你若学会阅读期刊论文的能力,从此酱油能力阅读本科系的各种文献。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你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就可以自己读懂专业领域内的所有文献,问题只在于要花多少时间而已。

3.3 螺旋式阅读法——最自然也最省力的方法

  Q:当你连一篇期刊论文都读不懂时,怎会知道自己缺的是哪些背景知识,以及去哪里找?

  A:不要企图一次就读懂一篇论文,而是要分成好几次去逐渐读懂它——就像电影常用的「放大」(zoom-in)镜头,刚开始只从远处看粗略的轮廓,然后镜头逐渐拉近,逐渐由粗而细地看清细节。

  螺旋式阅读法:第一次读,只想办法懂最粗浅、易懂的部分,藉此判断需要哪些背景知识,并且找来读;接着用刚吸收的背景知识重读第二次,再找需要的背景知识……如此螺旋式阅读,逐次提升自己的背景知识与读懂的成数,水涨船高,逐渐累积出读懂改论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详细步骤如下:

  1. 第一次读:

  需要聚焦的问题:

  ·这篇论文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最适合用来描述这问题的术语是什么?

  ·它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学术界如何称呼它?)

  ·前述的问题和方法属于哪一个学术领域?

  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所需的关键信息,通常会反复出现在论文题目、摘要和引言里,因此第一次读的时候通常不需要去读难懂的论文主题。

  当掌握了上述三个问题的关键词后,就可以用维基百科、Google找出学术界较易懂的入门文章或科普文章,以便增加自己的科普级背景知识。

  2. 第二次读

  不求甚解地往下读,不懂的句子或段落跳过不管,无需介意。结果是因为有了更多的背景知识,因而可以更清楚地掌握这篇论文相关的学术脉络,以及一组最适合用来描述这篇论文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搜寻,找出最适合用来描述这篇论文的关键词。用这些关键词去搜寻,找出比科普级更深一层的入门级专业文件(网页、专文或较易懂的教科书)。想办法把这些文件读完,以便获得入门级的专业知识。

  3. 第三次读

  拿出论文读第三次,一样是认真而不强求读懂几成。一般经过前两次阅读,已经可以读懂一两成了。利用可以读懂的部分推测搜寻出几本跟这篇论文的方法、问题较相近的书或硕、博士论文,从前面的目录(contents)和书末的索引(index,glossary),找出书中与这篇论文较密切相关的章节、页次或段落,自自在在地读一遍,藉此增加自己较深入的专业知识。

  4. 第四次读

  读第四次,可能已经可以读懂三四成了,并且模糊知道另外两三成的梗概。这时,如果你把这篇论文背后的参考文献都找出来,大略浏览一遍,很可能会发现,这些文献汇总有些段落应该可以协助你进一步理解原来的期刊论文。此外,你可能也会发现,前面搜寻出来的书籍与硕、博士论文中,有些章节也值得仔细重读。将这些现阶段你能读懂的材料,排出适合你的阅读次序,由易而难地认真读过一次,以便尽可能补足原本那篇期刊论文所需要的专业背景知识。

  5. (最后)第五次读

  这次你很可能可以读懂八成,剩下两成似懂非懂,而且应该已经有能力相当精准地研究自己读不懂的部分是因为欠缺哪方面的知识。然后上网找出对自己有用的论文、报告、课本或专书,只挑你最需要的章节、页次、段落出来读,再加上自己的分析、理解与推理能力,以便把论文最难懂的部分读懂或想通

3.4 网上资源的难易程度总结

  讨论这些观念、方法、原理和现象的文件有很多种形式,难易度差距很大。专业杂志或专家写给学生的入门级文章最易读;教科书虽然最有条理、次序,但往往篇幅太长,读起来费时;由一位知名专家当召集人,委请许多专家各写一章而编成的专书往往易读且独立性高,比读教科书省时;其次是硕、博士论文,或篇幅较长的研究报告,不过有些也非常易读;最后才是期刊论文或学术会议论文集。

  国内图书馆很少收藏国外的专业杂志,当你想要确实搞清楚一个观念、方法、原理或现象时,不妨先从教科书、专书或已出版的博士论文着手。

  一般人熟知的Google搜索引擎不适合用来找相关的书,必须改用「Google图书」。可惜,国内图书馆的专书收藏不太齐全。这时候,你需要仰赖硕、博士论文,或者篇幅较长的研究报告。

  其次,「Google scholar」这个搜索引擎也很适合这个任务,它会替你搜寻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以及篇幅较长的学术研究报告,甚至还可以包括专利。

  不过,如果你研究的是社会议题或制度,政府委托的研究报告,和非营利组织的专业报告,往往也很值得读。

3.5 期刊论文的阅读策略与要领

  不应该「以论文为中心」,企图逐行逐字读懂;而要「以问题为中心」,根据你的阅读能力与掌握问题的能力,由粗而细地阅读与发问,并且从整批相关的论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因此,当你确定一个研究主题之后,第一件事并不是任意找一篇(或一批)期刊论文去读懂它(们),而是要先从鸟瞰的角度,宏观了解该研究主题内各种研究子题之间的关系、既有研究的概略现况,从中找到你认为最有机会创新与突破的焦点,以便进一步针对遴定论文题目进行更深入的文献回顾,藉以发展出创新的策略,决定研究的焦点和研究的范围。之后再针对其中密切相关的「关键文献」去认真地读通、读透——只有在最后这个阶段你才需要真的把每篇关键文献都用本章的方法给读透。javascript:;

  在你尚未决定论文题目之前,研究主题的文献回顾只需做到掌握全局概况、各研究子题的相互关系,以便从各子题中遴选一个最适合你的论文题目——在此阶段你不需要做到「见树又见林」,而只需要「见林不见树」地掌握全局即可,因此很多技术性的细节都还不需要去认真了解。

  总结:期刊论文的精读能力可以应用在下文的文献回顾中。具体见《实用版笔记·下》。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读后感(三):实用版读书笔记·下:文献搜索及文献回顾的方法

  实用版读书笔记·上:论文写作流程及要领

  实用版读书笔记·中 期刊论文的螺旋式阅读法

  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如何搜索研究范围内的相关文献”;第二部分是介绍书中的“十倍速文献回顾”阅读技能。接续上两篇读书笔记,本文章节序号从“四”开始。

四、如何搜索研究范围内的相关文献

4.1 第一步:找到第一批和研究主题相关的参考文献

  1. 用你想得到的关键词去搜寻维基百科,看有没有相关的词条。运气好的话,可以找到一篇易读且相当完整的文章或词条,包括问题的起源,主要的研究结论与争议,还附上数篇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或书籍。

  2. 你可以在Google学术搜寻网上,尝试各种你想得到的关键词,或者利用专业化的电子数据库找出一些相关的论文。

  3. 或者去图书馆找「咨询服务台」的人,告诉他们你的主题,请教他们相关书籍美国国会图书馆可能的编号(通常会有数个),以及这些书籍的书架位置。图书馆的英文书都是按照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号排列,主题相关的书都排在一起,你根据「咨询服务台」给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号,找到正确的书架,翻阅该编号附近的书,藉此找出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书。这些书中有一部分会在每一章的后面附上参考文献,你设法从中找出与你的主题最相关的论文。

4.2 第二步:据第一批文献汇整出第二组关键词,据此搜索第二批文献

  你把上述三个来源的论文汇整成第一批文献,阅读每一篇文献的摘要,据以判断它们跟你的研究主题有多相关。你只采用跟你的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论文,汇整它们所使用的关键词,变成第二组关键词,然后再重新利用Google学术网与电子数据库,去搜寻出更多相关的论文,形成第二批相关文献。

  你查一下这些论文后面附的参考文献,注意看有哪些论文或期刊经常被引──经常被引述的论文,就是这个论文题目的关键参考文献或「经典」论文;经常被引述的期刊,就是该领域的顶尖期刊或重要期刊。

4.3 据第二批文献汇整出第三组关键词,找出第三批文献

  用第二批文献汇整出的第三组关键词,找出和研究主题相关的回顾型论文。合并第二批文献和回顾型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就会变成数量可观(或庞大)的相关文献;你可以从中挑出最密切相关的文献,形成第三批文献。

  理论上来说,只要汇整三、 五篇回顾型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就有机会找出一个研究主题所有的重要流派与代表性论文。当相关的回顾型论文数量太少或年代太久远时,就必须用相关的博士论文,或附有参考文献的专书,弥补回顾型论文的不足,用以找出更多的相关文献,一并汇入第三批论文。

4.4 找出最新的研究论文,形成第四批文献

  此外,为了找到最新的论文,你可以用「经典」论文当关键词,去查索出后来引注它当参考文献的所有论文。这种「用经典论文找出比它更晚出版的论文」的方法叫做「引文索引」,它可以帮你找到跟这个主题有关的所有最新论文,以及各种不同流派、观点的文献。

  如果用所有的「经典」论文去找出后来引述它们的所有论文,将会获得数量庞大的论文数量,你可以从中只挑出期刊论文而忽略学术会议论文,因为后者的重要性通常较低。如果剩下的论文还是太多,你可以只挑顶尖期刊的论文当关键性论文。

  经历过以上的搜寻程序之后,你找到的第四批相关文献应该已经涵盖各种不同的观点与流派,也涵盖各流派的主要文献。接下来是如何去阅读、吸收这批数量庞大的论文,并且从中培养出批判的能力,找到创新的策略。而且,你必须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阅读量来完成这个工作,所以需要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流程。第五章就是对快速文献回顾技能的介绍。

图4.1 研究范围内文献搜索流程图

五、十倍速文献阅读技能

5.1 第一阶段:宏观地掌握问题的主要面向、观点和派别

图5.1 文献回顾第一阶段

  阅读论文时可以用第三章的「螺旋式阅读法」的精神与技巧进行高效的阅读。

  在第一阶段结束的时候,具参考价值的方法与流派要尽可能都纳进参考文献里,不要在下一阶段进行的过程中,才发现有些重要的方法或流派,在第一阶段完全被漏掉了。

5.2 第二阶段:深入问题的所有面向与各流派的方法特性,建立「方法与问题对照表」

  在上个阶段只读论文最易懂的摘要及引言,这个阶段却要读每一篇论文最难懂的论文主体──虽然还只需要略读,而不需要强求逐行逐字地读懂。

图5.2 文献回顾第二阶段

  注意事项:

  1. 关于一个流派的特性与优缺点,回顾型论文和其他流派的论文会扼要提及,若要获得较深入而确切的了解,最可靠的办法仍旧是从各个派别的论文主体去爬梳。

  2. 根据学术界的惯例,早期论文已讲清楚的概念,近期论文通常不再仔细交代,因此必须依照年代先后,逐一阅读整个流派的关键性论文,以减少阅读时的困难。其次,同一个流派中,甲作者不重视而没讲清楚的要点,或许乙作者较重视而讲得较清楚,所以应该以一个流派为阅读与思索的单位,从所有关键性论文所提供的整体阅读经验,去掌握该派的特性与优缺点,而不是从单篇论文逐一巨细靡遗地阅读。

  理想上,这个阶段结束时应该会淘选出十数篇至三四十篇最具参考价值的关键论文,以便在第三阶段逐篇深入研究,据以确立研究的方向,拟定要依循(借镜)的主要方法、流派、创新的方向和策略,以及整体研究构想。

  前两个阶段都可以看成是在为第三阶段作准备,目的是要从最宽广的搜寻范围开始,尽速筛选出真正值得整篇读完的核心参考文献。

5.3 第三阶段:汇整既有文献,评估既有文献的不足,以及创新与突破的机会和策略

图5.3 文献回顾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不但每一篇关键论文都要通篇读懂(用第三章的阅读方法精读),而且还要深入分析每一个拟依循(借镜)的方法、流派,仔细找出它们所有的假设、限制条件、优缺点,以及造成这些优缺点的关键因素和机制,藉以探讨放宽基本假设与限制的可能性,以及将数种方法结合以截长补短的可能性。

  对于一个硕士生而言,娴熟这些技巧并灵活运用,已经足够花掉他们两年的时间,也足够产出高质量的硕士论文。对于博士生而言,熟练并灵活运用这些技巧将是一个很有利的起点;至于进一步的发挥与挑战,则要看个人的才华、用心与机缘。

  结语:这本书我断断续续阅读了很久,最开始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中的“求生”两字让我望而却步,总觉得这可能是介绍厚黑学的书。但仔细阅读才发现,此书和宣传语中的“潜规则”没什么关联。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读者的批判思考能力以及独立研究能力。目前国内很多研究生都是被导师放养的状态,对这些研究生来说,本书可以起到部分导师的作用吧。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两遍,这三篇读书笔记是对书中干货内容的整理,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可以阅读作者在书中精心挑选的研究实例。正如作者所说,本书不仅对研究生适用,凡是想要获得批判思考及独立学习能力的人,均可以从本书中受益。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读后感(四):实用版·读书笔记(上)

  对于放养型研究生来说,这本书完全可以充当导师的功能。文献回顾、阅读期刊论文以及论文写作技能、批判思考的能力,是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最欠缺的部分。学会这些技能,是成为独立研究者的第一步。本书不限学科,理工人文均适用。此读书笔记整理了全书中的干货内容,以供参考。

一、论文写作流程

第一步:总览式文献回顾——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找到创新策略和研究构想

  1. 需要回答的问题

  (1)这个研究的焦点和哪些子题有关,如何关联?

  (2)在这个研究焦点和各种关联子题上,有过哪些主要的研究角度?有过哪些主要的主张或流派?

  (3)这些角度、主张与流派各有何优缺点?他们各自举出哪些有利于自己或不利于他方的证据?

  (4)你对这个研究焦点有何看法?既有证据有哪些支持你的看法?哪些证据可能不利于你的看法?

  (5)假如你试着调整对这个研究焦点的看法,有没有机会找到更多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还是可以反过来找到其他竞争者的弱点,来强化自己的主张?

  2. 如何查找总览式回顾所需的文献

  (1)了解各种搜寻工具的特点和用法(Google、知网、读秀等以及专业相关数据库)

  (2)维基百科。优点:它的词条尽量避免艰深的术语,有时可以找到部分替代入门级回顾型论文。缺点:可信度八成左右,需要借着它的引导,去找到更可靠的文献。

  (3)博士论文:每篇博士论文都有一章文献回顾,可作为补充资料

  (4)回顾型论文和专书

  3. 回顾型论文的阅读要领

  (1)轻松将它们浏览一遍,大概知道它们各自的内容和难易程度,然后容易的先读,最难的放到最后。

  (2)决定研究题目之前,几乎没有必要去彻底了解任何一篇论文的具体细节。

  4. 一些通用创新思路

  首先要学会“形塑”学术问题:“形塑”就是把问题简化与抽象化,其目的是与学术界的知识体系接轨,把问题改写成学术界可以解答的形式。下面是两个可以借鉴的创新思路。

  (1)研究范围的剪裁

  可以通过汇整、归纳既有文献矛盾结论,分析可能成因,适当剪裁研究范围,从而排除过去文献上相互矛盾的结论,改善结论的可靠性,甚至因而解决长期的争议。

  (2)“雁行模式”创新策略

  借助不同研究子题之间的相关性,以便利用一个研究子题内的最新突破,作为在另一个研究子题开创新局的灵感或契机。随时注意相关领域的重大突破,以便趁机尾随其后,在相关的研究子题上借力突破。因此,较积极的研究者不会画地自限,不会拘泥于大学科系的门墙或自己的研究领域。

第二步:确定论文题目与研究范围之后,从该研究范围的文献回顾中找到创新策略

  确定论文题目与研究范围之后,下一步就是在该范围内进行文献回顾,以找到创新策略和可行的研究计划,以及汇整该研究主题的批判和检查的原则和要领。

  1. 文献回顾要回答的问题

  (1)在你拟定的论文题目和研究范围内,有哪些既有的答案或解决方案?

  既有知识的边界在哪里?

  (2)前述的既有答案中,有哪些确实可信而毋须再重复?哪些回答证据不足、观点偏颇,或论证过程跳跃、粗糙,需要进一步搜集证据,或更深入、严谨的分析与论证?

  (3)假如你对该问题有些腹案或预期的答案,既有文件中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腹案或答案?有哪些证据不利于你的腹案或答案?你必须据此调整你原本对如何创新与突破的想象。

  (4)汇整学术界有过的共识与争议,以及会影响到研究质量与可靠性的所有可能因素,作为你在发展研究构想与推进研究发展时的参考。

  (5)勾勒既有文献中的所有研究角度与观点,研究的方法与流派,并且汇整各流派的优缺点与得失,以及背后大致的原因和机制,作为进一步发展创新策略与研究构想的依据。

  2. 文献回顾的第一个目的:汇整批判的观点和原则(重要能力)

  (1)要领:文献回顾的范围,必须涵盖所有不同立场的关键性论文,以及所有较具影响力或含金量较高的论文。

  (2)方法:各种派别、立场的学者都会相互质疑彼此的概念、证据与推论过程的疑点,或者不恰当的地方。只要你把这些相互的质疑与批判都逐篇阅读与摘要,充分了解其原理之后,再分门别类地汇整起来,就会产出跟论文题目有关的各种批判性检视原则。

  即使你上过哲学系的逻辑课程、精熟经济学系大学部的所有课程,都不见得能掌握住上述这些批判性的观点和准则──逻辑、哲学思辨和经济学的基本素养是有用的,但是还需要加上文献回顾所汇整出来的各种批判观点与原则,才能够备齐一个研究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级批判性思考,与自我批判的能力。

  假如你在硕士论文研究过程中,学会从文献回顾建立起自我批判的能力,未来不管在怎样的工作岗位,都可以用这方法建立起你所需要的”批判性思考”,与自我批判的能力,从而将犯错的机率降至最低,保障你的工作品──这才是一个人能从硕士班带走的第一项关键能力。

  3. 文献回顾的第二个目的——找到创新点

  (1)“旧瓶新酒”型创新

  首先,”旧瓶新酒”型的研究,往往是采用了较新颖或较严谨的方法,因而使得旧的研究题目有了较严谨的论证,或者推翻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原有见解。

  其次,”旧瓶新酒”型的研究也可能始于比对既有文献中的矛盾结论,分析其矛盾的原因,而找到化解矛盾的新颖方法(控制样本的取样过程、排除干扰因素、适当地裁切研究范围以提高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与可重复性等)。

  此外,”旧瓶新酒”型的研究灵感,也可能是发轫于田野调查或实验室里偶然发现的新证据,而使既有理论在原始证据或验证方法显出重大的瑕疵或不足──所有具有因果形式的命题或原理,都是根据可靠的原始证据与严谨的论证过程而建立起来的;一旦其原始证据被新的证据所替代,整个论证过程都必须被重新检视与评估,其结果或者导致不一样的结论,或者结论不变,但论证过程有了重大的转变,这些都是重大的研究贡献与创新。

  (2)“新瓶旧酒”型创新与“学术蓝海”

  要开创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不见得要彻底否定过去所有的相关学理。在严谨的演绎体系里,只要一个关键性的事实、证据或命题被改变,即使其他所有假设、定理、证据全部维持不变,结果也往往会演绎出一个革命性的全新学术蓝海。创新不是对过去的否定或漠视,连革命也不是对过去的否定或漠视;创意不需要多,只需要在刀口上一个关键的发现或创新。

  除了新瓶旧酒型的研究之外,有些学术研究是在开拓全新的未知世界,其中奈微米科技的研究,就是一个全新的学术蓝海。很多人喜欢这种研究领域,因为它没有巨人梗阻在前,不需要挑战巨人──很多才气不高且不熟悉既有文献的人,也有机会有新颖的发现。

  在理工学院等严格演绎的学科里,开拓新领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先找到和新领域关系最密切的旧领域,分析两者的异同,评估旧领域的原理(原则)、方法和知识结构,有哪些可以继续沿用;另一方面则同时审慎评估新旧领域的差异,并且针对关键的假设、命题、原理、方法与知识结构,进行必要而适切的修改或调整;最后,以旧领域的知识结构与验证方法、程序为参考,在新领域中逐一发展出和旧领域对应的定理与知识体系。

第三步:对第二步形成的研究计划进行可行性评估

  1. 盘点既有证据与疑点,规划研究方法与步骤

  只要你曾在文献回顾的过程中,认真汇整完整的批判角度、观点与原则,就可以用这些原则来批判自己的研究设计,并藉此使自己的研究设计与证据来源,都严谨到连专家都很难找出疑点。

  2. 评估可行性、预期成果、风险与备胎方案

  可行性的评估包括证据取得的难易、成本与及时性。难以取得、成本太高或者旷日废时的证据,可能都不是有限的时间与经费下所允许的;更糟的情况则是期待的证据根本不存在,或者质量有问题。一旦有较具体的研究构想或规划时,就必须要尽快评估其取得的可能性与风险,以便决定是要修改研究方法,避开证据质量不佳或取得困难的风险;或者是要准备好备胎的数据取得方案,在不得已时至少有确定可以取得的必要证据,且不要太严重损及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

第四步:整并补强、巩固战果

  1. 补齐最新的文献,以便确定所有的研究成果中,哪些已经被发表过了。一旦有任何部分已经被发表过,或有过类似的成果被发表,就必须切除其中重复的部分,衡量剩下的部分该如何处理:深化或拓宽研究范围,以便形成有价值的完整区块?还是只剩鸡肋而食之无味,干脆全部切除,将剩下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巩固、深化其他更有价值的成果?

  2. 此外,其他成果中证据不足,或无法完成严谨演绎、分析的部分,也要考虑是修改命题与适用范围,以便保留其中一部分,严谨地完成证据汇整与论证;还是要加以切除,以免留下重大的瑕疵反而招惹没必要的攻击?

  3. 最后,盘点剩下的战果,重新调整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或示范案例,包括将参数设定在最有利于本研究的范围,以便充分突显本研究成果的关键性优点,让读者可以一眼就看出这个方法的价值。

二、论文写作风格与要领

  1. 论文的文体、风格与任务

  每一篇学术论文都是企图向审查委员证明三件事:⑴这篇论文含有原创性的新知识、观点、方法,以有条不紊的方式呈现;⑵这些新颖的知识、观点、方法,对学术界的进步有实质的、不可忽视的贡献;⑶它们可以被表述为有系统的客观知识,有充分的证据和理论支持,经得起该领域专家的反复检视。

  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你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它们的假设、前提与适用范围,从各种角度进行的反复论证、释疑与答辩,支持这些论证与论点所需要的证据,以及结论。

  论文的风格,首先是要清晰、精准,达到”凡具有专业背景之读者,不论他所身处的时间、空间与文化,对该论文的理解都一致而无任何的歧异”。其次,论文的风格必须是”批判式写作”,行文过程必须随时警觉到读者可能会有的批判性检视与质疑,并不时给予适切的证据、论证和说明,以排除读者可能会有的不信任感或不确定感。最理想的目标,就是像希腊几何学那样,可以在充斥着各种怀疑论的古希腊社会里,让”有理性的人都不得不同意”──这几乎是所有学术著作所追求的目标。

  质性研究的论文风格虽然有很多种,但是注重实证的学术分支,都会隐含着几何学证明题的精神──企图说服读者(或证明)某些新颖命题、观点、方法的真确性或有效性,希望达到”有理性的人都不得不同意”的目标。

  2. 论文摘要

  摘要通常只有三五百字,分成二至三段,篇幅尽量在一页以内。你必须用最精准、简洁的措词说出研究主题、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的特色和主要研究成果。摘要的功能类似广告文宣,以有限的字数吸引关心该主题的读者。摘要又很像是一张支票,你在摘要里承诺的一切都必须在论文里兑现。如果你写得太低调,口试委员可能会忽略你论文的重点;如果你写得言过其实,表示你没有客观评价研究成果的能力──这是欠缺”独立研究能力”的具体表征之一。

  3. 导论或简介:

  论文的第一章通常是导论或简介,大多分成三个小节,依序为:研究动机(或问题意识)与问题背景、文献回顾,以及本研究之议题、研究项目与研究成果(或贡献)。

  (1)各小节的目标:在第一小节里你必须清楚指出,本研究的主题与现实世界有何关联,以及它在学术界的重要性,以便据此彰显这个研究的必要性与价值。接着必须在第二小节回顾与这个研究主题有关的文献,以便勾勒出既有知识的最前缘与不足处,藉此说明这个研究既非重复既有,也非可有可无。最后在第三小节陈述你所完成的研究项目和主要成果,作为这一章的结束和结论。

  通过这样的论述过程,其实你是在依序说服读者三件事:⑴第一节旨在宣告“这个研究主题很重要”;⑵第二节则是在宣告过去的文献确实在这主题上有所斩获,并逐步扩大、深化成果,但是还留下一大片重要的问题,等待厘清或解决;⑶第三节所描述的研究项目,刚好填补了这个文献上的(重要)缺口,并且有具体的成果(突破)和贡献.

  (2)文献回顾的写作逻辑

  ·文献回顾的目的:其一,描绘跟你的研究成果最接近的既有知识边缘,让读者看到你的研究主题、范围与成果,和既有文献没有重迭。其二,让读者知道你的研究成果与既有学术文献之间的继承与创新关系:它属于哪一个学术分支,继承了哪些研究方法和观点,完成什么样的突破或创新,以及你不采用其他方法、观点、流派的关键理由。其三,沿着前述继承关系,扼要摘述过去至今、每一位重要贡献者的关键性得与失,以便勾勒出从过去到今天的主要研究推展过程(和知识地图)。

  ·原则:为了阅读与理解的方便,原则上文献回顾以整个流派为单位,逐一介绍;对你的研究方法或观点影响越少的流派,写得越简略,甚至只要写出该流派整体的原理、特色和优点,以及它跟你的研究目的不吻合的关键理由就够了──但是你必须要有十足的把握,这个关键理由确实构成充足的理由。

  ·具体写作逻辑:先简略交代和你的研究取向距离最远的流派与观点,再用较长的篇幅介绍研究相近的流派与文献,以便由远而近,逐渐聚焦到你的研究主题、范围和方法。在介绍相近(尤其是影响较深)的流派时,可以从较久远的文献谈起,逐渐介绍到较新的文献,以便引导读者看清楚既有文献目前的知识前缘落在哪里,以及遗留下什么问题。

  ·介绍曾取法的流派的写作逻辑:借着该流派的开山祖师去介绍该派的核心观点、要求和要领,以及开山祖师的一项主要成就和一项不足;而下一篇文献刚好利用一个新的技术或观点解决了这一项不足(缺点),并且留下另一个关键的问题(缺点)被第三篇文献用某种新的观点或技术解决;以此类推直到最新的文献,而它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刚好是你的研究所要解决的。这样的论述结构好学、好写,而且逻辑清晰、流畅,易读而不易误解──不重要的先谈,重要的留在后头,所以读者不会搞错轻重与先后。

  文献回顾不是流水账。在介绍一个流派时,要有能力掌握住该流派的主要要求、特色与优缺点,并且借着你所选的文献展现该流派的关键性进展,与越来越丰富的观点与技术内涵。审查委员从一本论文的文献回顾有机会看出:作者掌握该主题相关知识演进的精准度与完整度──很多国外名校的审查委员在读完第一章之后,已经给了论文大致的评价,因此绝对不要小看这一章的影响。

  4. 主要理论与研究成果:

  首先必须谨记两件事:

  (1)任何演绎科学都是有前提才有结论,没有前提就不该有结论。

  (2)要随时保持自我批判的立场与高度警觉性,充分活用文献回顾过程中汇整出来的批判法则,严密检视证据的可靠性,并且通过反复论证来向读者证实你的确有考虑过其他可能的解释与质疑,并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排除它们。

  整篇论文应该只有三种段落:

  (1)陈述你观察到的事实,或学术界已经确认过的事实。

  当你在陈述证据或观察到的事实时,必须先陈述它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可以被观察到,以及它们被观察到的机率,以便提供读者足够的信息去重复你的观察,确认你所陈述的现象和规律确实存在。

  (2)根据事实与既有定理推论出来的结论。

  关于结论,你必须提供充足的证据、推论和理由来论证其正确性;当你在推论或演绎时,要先确认你据以推论的前提都是对的,接着再确认推论过程没有违背逻辑演绎的规则与专业的判断,没有跳跃的推论,也没有与前提不合的推论。

  (3)你对于证据、事实和结果的解读、诠释和评论。关于解读和诠释,你必须批判性地说明自己的根据和理由。

  《实用版读书笔记·下》所包含的内容预告:如何搜索回顾型文献?十倍速文献回顾的技能;期刊论文的阅读技巧。

本文标题: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3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南中國的世界城读后感1000字《九栋》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