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共和国》是一本由[英]阿尔弗雷德·E.齐默恩著作,上海世纪格致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希腊共和国》精选点评:●论文参考书目。。不过写的的确不错。但是作者的视角有些颇为“现代”,经常用古希腊与
《希腊共和国》是一本由[英] 阿尔弗雷德·E.齐默恩著作,上海世纪格致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腊共和国》精选点评:
●论文参考书目。。不过写的的确不错。但是作者的视角有些颇为“现代”,经常用古希腊与当时欧洲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进行类比,这也是同时代的一些历史学家的对他的“批评”。另外参考出版时间,结合当时的一些历史情况来看,会别有风味
●对于古希腊城邦的各个方面都描述的非常彻底
●太深....不适合入门
●因为龚萍翻的后三分之一减一星,求你不要再试图翻译了,中文都不成句,念了好多遍都念不通。
●补标
●旁征博引、史料详实。比较有趣的一些观点:相较古希腊的“工友们”,反思工业文明下那机械般失去灵魂与理想的劳动力的悲哀。而依靠庞大的奴隶和自由民基数支撑起来的商业文明,她的航海、贸易、手工业文化,她进口谷物守护航路,出口各种手工艺品以弥补那太过贫瘠而无法使其公民自给自足的土地。而关于奴隶,似乎也并非现代人出于人道精神所猜测的非人般的待遇(至少大部分)。仅比较斯巴达的黑劳士便可知,同样庞大的奴隶群体,倘若不是因为政策的宽松,雅典又如何能吸引全希腊的自由民与奴隶聚集于此,学得一技之长、拜得一师门下,以期重获自由、实现理想(成为城邦公民)呢?看看那些惟妙惟肖的雕像、精致的陶艺和恢弘的建筑吧。它们无不体现出古希腊人追求理想、道德、人性、美、艺术和宗教理想,并为此而不计代价(世俗价值)的勇气。
●文笔非常好,从细节上比较全面了解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翻译有些地方有些诘屈聱牙。
●老派古典学者的气质,文字极美,又充实通畅。针对政治哲学问题会严谨地举例论证,而非空谈帝王术。最后戛然而止在出征西西里,怕不是在黑哦
●很给力的希腊史著作,要想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政治文明,那就得追根溯源直上古希腊。正如雪莱所说:我们都是希腊人。
《希腊共和国》读后感(一):详细而生动的雅典历史
齐默恩对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政治、经济的考察十分详尽,在大量引用古文献的同时,也注意进行批判性思考,书中不时地流露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质疑,对古希腊人文精神和朴素的自由至上理念的推崇与向往,这想必与他的教育背景和政治理想不无关系。该书1911年问世时,不仅在古典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还在客观上促使“共和国”这一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对于想了解古希腊以及古代共和国制度形成的学者和大众,这不失为一本好书。
《希腊共和国》读后感(二):旁征博引、史料详实
比较有趣的一些观点:相较古希腊的“工友们”,反思工业文明下那机械般失去灵魂与理想的劳动力的悲哀。依靠庞大的奴隶和自由民基数支撑起来的商业文明,她的航海、贸易、手工业文化,她进口谷物守护航路,出口各种手工艺品以弥补那太过贫瘠而无法使其公民自给自足的土地。而关于奴隶,似乎也并非现代人基于人道主义精神的出发点所猜测的遭受着非人般的待遇(至少大部分)。仅比较斯巴达的黑劳士便可知,同样庞大的奴隶群体,倘若不是因为政策的宽松,雅典又如何能吸引全希腊的自由民与奴隶聚集于此,学得一技之长、拜得一师门下,以期重获自由、实现理想(成为城邦公民)呢?看看那些惟妙惟肖的雕像、精致的陶艺和恢弘的建筑吧。它们无不体现出古希腊人追求理想、道德、人性、美、艺术和宗教理想,并为此而不计代价(世俗价值)的勇气。
《希腊共和国》读后感(三):希腊文明的世界意义
本书的目的不在于讲述任何一段有关古希腊史的故事;这个工作留给纪传体历史学家去完成。本书作者并没有宏大的目标,我们希望通过整合相关事实以及追溯某些观念的形成轨迹,帮助当代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民众。
希腊文明和我们的文明不尽相同,表现在物质环境和情感观念两方面。本书首先介绍希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其次论述希腊人创立的政治制度;随后讨论希腊人的谋生手段,即民生“经济”;最后要讨论的是许多现代文明国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即经济发展的强烈诉求和业已成型的制度、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给当时正处于巅峰状态的希腊社会带来了内忧外患,还在欧洲政治思想先驱的思想及作品中留下了痕迹。
有鉴于此,此书采用的研究方向和大部分现代研究者相反,首先我们要找到希腊文化与我们的文化差异最明显、特征最突出的方面,然后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希腊共和国》读后感(四):追寻现代欧洲之根
这是一本写于100多年前的希腊史学著作,阿尔弗雷德•E•齐默恩通过对雅典政治与经济的深入挖掘,来回答当时欧洲所面对的困惑。
希腊文明是具有典范价值的文明,马克思曾称其为“人类最健康的童年”。古希腊地处亚欧交界,商业繁荣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发展,雅典因此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学院,周边国家的人们来此学习,并将希腊文明传播到西亚、非洲和罗马。
雅典所创造的民主制度至今为人们所推崇。但这个共和却是失败的,它反而被帝制所压倒,因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每个公民必须参政,他们必须担任半年—1年的公共职务,这使雅典政府成为了一个业余政府,行政效率低,责任意识消退。随着在战争失败,雅典沉入了一片自暴自弃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其实,以当时雅典的富强,本可以对外用兵,拓展战略纵深,然而,雅典民主根本不足以管理那么多公民,他们宁可选择小国寡民,面对斯巴达的步步紧逼,他们不是主动出击,而是选择修建长城,表面上看,是拒敌于国门之外,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不受损失。家凌于国,个人大于整体,故雅典没有可牺牲的利益空间,没有可回旋的余地,结果在对手的日益侵削下,终于失败了。
雅典的失败,让“民主”在欧洲成为了一个负面含义的词,人们看到,雅典式民主不仅没能富国强兵,而且也没能维护正义,雅典人居然杀掉了苏格拉底,在中世纪欧洲人看来,雅典民主等于暴民政治。所以,欧洲刻意遗忘这段历史,雅典的典籍基本被湮没。
然而,雅典文明是属于世界的,当年各地区在此学习过的人们带走了大量典籍,随着阿拉伯文明渗入欧洲,欧洲人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历史,他们又将希腊文明的成果翻译介绍回来。
中世纪的巨大贡献在于,欧洲有了专业管理的制度,加上雅典民主的精神,两者终于碰撞出灿烂的火花,从而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今天我们仰望希腊文明,因为它的人文精神如此深厚,它拓展了人类文明的疆界,它给我们的启迪,至今令人仰望。
所以,阿尔弗雷德•E•齐默恩不厌其烦地书写雅典的细节,在字里行间,他寄托着对当时欧洲分崩离析、山雨欲来的忧虑,他希望用共同的人文传统来弥合欧洲。这本书充满华丽的理性光芒,堪称是希腊史书写中的代表之作。
《希腊共和国》读后感(五):正如所有的天才一样,希腊人也是普通人,如此他们才是永垂不朽的灵魂之师
第一部
地理
两个声音——一个来自大海,
一个来自高山;同样雄伟激越。
自由之神啊!这都是你选中的音乐,
你曾为它们感到欢欣,世世代代。
[13]第一章
地中海地区
希腊的气候是世界上最温和宜人的气候。
——希罗多德(Herodotus) ,《历史》,第三卷,106。
希腊各族在地理上位居中间地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政治学》(Politics),1327。
希腊是地中海国家,如亚里士多德所称,它位于炎热的回归线和寒冷的欧洲北部之间。相比阿尔卑斯山脉(the Alps)以远的欧洲地区和阿特拉斯山脉(the Atlas)以远的非洲地区,希腊则和其他地中海地区共同拥有独特的气候和景致,由此形成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
当今的旅行者经过希腊,最吸引他们的是当地的风景,而世世代代的入侵者亦被其景致所倾倒。在历史尚未被书写的年代,未开化的野蛮人自北向南闯入,他们难免不为地中海地区的优美地貌动容。对我们这些光看书不出门的“北方人”而言,雅典和罗马就是希腊和意大利。一提到它们,我们的脑海中就会出现前辈灌输给我们的一系列概念,诸如艺术、自由、律法、帝国等等。我们理所当然地认可独特的西方文明起源于斯,我们国民生活最强大的推动力正是孕育于此。然而,对于史前的阿开亚人(Achaeans) 和多利安人(Dorians) ,[14]后来的迦拉太人(Galatians) 、哥特人(Goths) 以及随后跟来的“长须族人(longbeards)”、汪达尔人(Vandals) 、阿瓦尔人(Avars) 而言,如此抽象地将欧洲文明的起源诉诸于希腊毫无意义。当然,在这些人还栖息在寒冷的北方时,他们已然听到了南方的召唤,并且追随着召唤前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们拖家带口,怀揣着世代相传的偶像,向着太阳的方向跋涉,对族人口中流传的山那边的神奇大地充满期待。终于在某一天的傍晚,他们走出了巴尔干半岛(Balkan)上最后一条崎岖的小径,在位于高山和大海之间的平坦的希腊大地上支起营帐。新世界美丽绝伦,他们以为终于找到了归宿。这些北方人尚未见过线条如此分明、色彩如此绚烂的国度,在他们眼里,南方的大地神奇莫测。他们感觉像来到了童话国度,必须永远在此生活下去。
这些民族中的诗人相继表达了他们的惊叹,其中有早期侵略者中的吟游诗人——荷马正是其中之一,后来则有歌德(Goethe) 和拜伦(Byron) 、易卜生(Ibsen) 和勃朗宁(Browning) 。当然,初来的人们在暮光中看到的一切都显得神秘莫测,可是要在这一片梦境般的土地上安家绝非易事。尽管浪漫情怀和想象力时不时让我们心旌荡漾,然而文化习俗和社会情感在人类的天性中更占上风,我们并没有因为眼前的美景失去理性。仅仅通过一次短暂的逗留,或是一生的驻足,并不能填补横亘在南方和北方之间的巨大沟壑。一片新的国土要融入我们的血液,大概需要若干世代的时间。来自北方的诗人以陌生客和旅居者的身份写下了吟诵南方的诗篇,这些诗歌并非现实主义的,而是充满了浪漫气息;诗人不是闲适地从事着某份营生的居民,他们描绘的当然也不是这些人的生活和感受,事实上他们只是一群激情洋溢的旁观者。对诗人而言,南方的精神气质是陌生、别致而坦诚的,无需了解也不必投入,诗人们就被牢牢地吸引了。有些诗人对此毫不讳言。勃朗宁(Browning)在记忆里怀念着他热爱的故乡景色,他写到:“呵,但愿此刻置身于英格兰……”
呵,但愿此刻置身于英格兰
正当这阳春四月。
不论谁在那里,一觉醒来
无意间总会看到,清晨,
[15]那低矮的枝丫和茂密的灌木丛
在榆树周围已是一片郁郁葱葱,
燕雀在果园的枝头啁啾,
在英格兰哟——就在这个时候。
诗中表达的留恋之情表明,人们在向南方行进时是割舍了对故乡的依恋的。在我们的旅程开始之初有必要将此铭记在心。
……
……
格致出版社小站已经提供了部分章节供大家试读
欢迎大家关注http://site.douban.com/115148/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