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缘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6-25 08:30: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戏缘》是一本由黄爱玲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戏缘》精选点评:●撷取中西流派影史名作横向比较,涉猎之广泛,文字之优美,功力深厚。作为电影研究者黄爱玲老师真乃垂范后世,没错我就是黄

戏缘读后感精选

  《戏缘》是一本由黄爱玲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戏缘》精选点评:

  ●撷取中西流派影史名作横向比较,涉猎之广泛,文字之优美,功力深厚。作为电影研究者黄爱玲老师真乃垂范后世,没错我就是黄爱玲脑残粉

  ●他们偶然相遇,一起看《小城之春》,一起跳舞,共度春宵。(P135)

  ●跨年读物,写的如此情感!

  ●戏缘,戏缘,与戏结缘。

  ●很易读好读的一本书. 换作几年前,真是很对我胃口 现在的我,相较起来,更钟意<迷影文化史>

  ●文字功夫好,尤喜欧洲片部分,对华语片的态度体现出明显的港灿气质,你可以鄙视国产片,但是《大话西游》并不是在“西安大漠”拍的好吗?西安哪里有大漠!

  ●她的文字靈的.

  ●2019年6月8日 卓越亚马逊。

  ●虽然不错但真的无法打动我。

  ●和孙孟晋那本比起来,真是在封面上就能区分出彼此的风格了

  《戏缘》读后感(一):与一本书的结缘

  读这本书,真如舒琪说黄爱玲“婉约、感性、妩媚的文字,细腻敏慧、人情练达的观察,高尚优雅的品位。这里面蕴含着的是个宁静、平和充满人性悲悯的至善世界。”

  不过初看头几篇文章,并无有惊喜,实在很不像是影评,少见作者自己的观点,仿佛拿掉了“评”,只剩下了用诗意的语言勾连起的影片画面。读到后来,却又渐入佳境之感。无论是她关注的画面影像,亦或是她的文字,都可见其背后的七窍玲珑之心。

  由侯孝贤的《戏梦人生》,她想到了曾经历过的一个场景:“因为门窗都关上了,屋内显得特别幽暗,接近中午的阳光透过尘封的玻璃窗射进屋内,不再恶毒,倒有一丝慰藉苍苍岁月的温柔。”

  她说培里斯(国内翻译为派里斯,即Lester James Peries)的电影:“娓娓道来人间世情变幻的沧桑,没有鞭挞、没有偏袒,对每一个人物都同样的宽厚,却又是极度的清醒冷静——男的、女的、老的、幼的,无论你是凑巧搭上了历史的列车,抑或是被遗忘在时间的废墟上,到头来都是寂寞的。”

  在北野武暴力美学的背后,她却看到了“人生道路本来就不好走,沙尘滚滚的吹得途人一脸是灰,但北野武学晓了偶然停下步来,细赏路旁的小野花。”

  对于大陆90年代后的电影,她谈论的并不多,少数几篇,即可看出她的态度,比如说黄建新“他对世情的洞悉,同时却也心存宽厚,能在冷眼看世态中处处留有余地,让人在深沉的悲哀中也可感觉到生存的勇气与尊严。”说贾樟柯的《小武》“既不愤怒,也不自怜自伤,对在现实生活里碰得焦头烂额的小人物充满体恤,却又能够保持清醒,一若片中多次出现的古旧石墙,在时光的流逝中默默见证着人间种种。”

  ……文字的美好,让人齿颊生香已不必多说。

  从她的喜好,更见其胸中涌动的那一腔温柔细致,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人世艰辛的体谅,对种种小人物、边缘人物的悲悯。毕竟电影更多的是“还原人的艺术”。

  惟可惜的是书中她所谈论的很多电影,年代太已久远,都未能看过,只能从她的文字中感受了。

  《戏缘》读后感(二):与书结缘,与戏结缘,都是人生中值得欢欣鼓舞的事情。

  与书结缘,与戏结缘,都是人生中值得欢欣鼓舞的事情。

  差不多三个星期,每晚在睡前都会翻阅几页黄爱玲的《戏缘》,大概很多人看到这个作者的名字都会想起那个才华横溢却郁结而终的张爱玲。然这两个人之间全然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果硬要扯上这么一丝联系的话,大约也只有“写字”这二字了。张爱玲书写的是痴男怨女悲欢离合,却又与现实那么的紧密相连无法分割,而黄爱玲书写对电影的独到看法,用优美宁静的语言将光影里的人性慈悲都一一挖掘了出来。本质上她们都是是感性的女子是对世界充满仁慈的作者。

  每晚枕着这本书入睡,喜欢作者带给我的安静的世界。她笔调温柔,总觉得有抚慰我心的作用。虽然结集出版的这些作品都年代久远,当中所涉及到的影片我所观看过的寥寥,且香港对许多电影导演的译名与内地相差甚大,但是这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我喜欢作者总是将自身放置在影片中,然后去评论去抒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一种客观冷静的旁观姿态去解读。这让读者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这种感性的评论,加上自身经验的叠加,使文字更具有感染力。而作者所涉及到的电影画面,即便读者从未观看,也是会让人倍感亲切的,会觉得似乎自己眼前就有那么一个大屏幕,而书中描绘的场景正在眼前上演。这种感觉很美妙。我恍然觉得那些老片子,那些我从未听说过的片子都那么的熟悉。大众的也好,小众的也罢,似乎我记忆之中就有那些片段。文字的魅力就在于此,她能给你无尽的想象空间,所以很多时候你全然可以去做一个导演。好坏暂且不论,重要的是你脑海里那些纷繁的画面充实了你的世界。而作者正是带着我感受到了电影与其他艺术相结合的美妙之处。

  对于涉猎影评文集比较少而小说居多的我来说,《戏缘》这样一部作品无论是语言上形式上还是作者字里行间所流落出来的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的慰藉,对现实的不安都让我深受感动。她写小人物,写边缘生活,总是会在她们有限的行为里看出导演的意图,甚至能够在短暂的胶片时光中感知那些厚重的东西。

  除却她所关注的至善至美,“寂寞”也是她所主要探讨的主题。她写“我不嫌弃声音太多,形成噪音,我们总会调校到适合自己的频率的,倒是怕万籁俱寂,一片荒凉。”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一种悲哀感来,对于寂寞,任何人都无法抵抗吧,哪怕只有那么一秒,你觉得人世间只你一人兀自独立,寂寞便会排山倒海而来。她写培里斯的电影“娓娓道来人间世情变幻的沧桑,没有鞭挞、没有偏袒,对每一个人物都同样的宽厚,却又是极度的清醒冷静——男的、女的、老的、幼的,无论你是凑巧搭上了历史的列车,抑或是被遗忘在时间的废墟上,到头来都是寂寞的。”电影里的寂寞深藏在光影之中,而我们自身的寂寞又如何排遣?

  影评并不一定要观点新颖亦或字词犀利,黄爱玲的影评,婉约宁静,像是读一首宋词,在有限的字词中间能品到深厚的情感。而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悲悯情怀又一一在她的作品里显现。而她的细致敏感,也反映在作文字中,所以才会有这么温和细腻笔调吧。

  书海浩淼,能遇到一本好书已实属不易,如同我们要看过多少烂片才能淘出一部值得人称颂的好片子,遇见多少人才能找到那个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知己一样,相遇就该珍惜。今后还会阅读到更好的书,观看到更好的电影,也许也会遇到更好更懂自己的人,但是当初给你的感动会一直在心口盘旋不去的,看书时的感受,观影时的感受,与朋友相处的感受,都是值得铭记的。

  很多年以后,你或许不会记得你看过多少烂书观过多少烂片遇到过多少烂人,但是你一定会记得那些影响过你的好书好电影好人。

  2019-3-20

  《戏缘》读后感(三):关于电影,她说……

  黄爱玲,香港电影人。于1970、1980年代游学法国,返港后曾担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2000年出版影评集《戏缘》,收录的是她自1996年起在《文化焦点》上专栏“戏缘”以及其他周刊上发表的文章。

  一气读完,觉得黄爱玲看电影看到的是人性,诉诸笔端,铮铮敲打的是灵魂。让我想起同样是影评集的韩松落的《为了报仇看电影》,都很精彩。

  一颗颗思想的珍珠,散落在关于电影的评论中。比如:

  青春像怒放的路边野花,只管争妍斗丽,谁都不爱去想那花残叶落的荒凉景象。

  媳妇埋怨二子不如长子伶俐长进,她们并不明白自己正在为社会倒模制造样板。

  我们习惯了把门面装潢得漂漂亮亮,告诉别人,告诉自己:一切安好。知道有一天,那不快乐的蛔虫已把我们蚕食得肠穿肚烂,剩下一具空壳,一根小指头也足以将它们戳得粉碎。

  不快乐也有不同的层次--那个母亲的不快乐是不自觉的,儿子不快乐是因为他清醒而又不能为力,女儿和父亲是同一族人,她们清醒而不快乐,但是她们选择了脱离一以往的生活道路。路是否行得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挣脱”起码是一个起点。

  年轻人常埋怨年长者爱把废物塞得满屋都是,往往忽略了老人已来日无多,而我们眼中的破瓶烂罐,却承载了他们不少的过去。

  钱钟书在《论快乐》里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大概电影里的happy ending就是那块方糖。

  原以为亲情是最可靠的凭借,却原来不堪一击,平素招人艳羡的幸福家庭只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伊朗电影终于在国际赢得不少掌声,其间所走过的道路却是不平坦的。它不单要克服一般人对伊朗所持的偏见以及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障碍,更要面对本国 政权对创作者的不信任和评论i界对他受宠于外国影展所存的疑心。阴谋论似乎永远都最能解释问题。回头看中国电影近年来的处境,竟是与伊朗电影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亦或是大家的土壤里都埋着共通的种子呢?

  这是60年代的韩国社会。这边厢,传统的卖唱者仍在唱着伤心人的悲歌;那边厢,年轻男女已随着美国阿兵哥带来的流行音乐扭跳起来了。而大多数人却站在中途上,进也不是,退也无路,现代化的漫漫长路竟是悲凉的。

  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选择的话,大抵也会情愿留下美好的,弃掉丑陋或令人哀伤的,虽然这当中也不无懦弱和自私。

  看来,阳光灿烂的回忆只能属于生存的强者。

  在这个崇拜高科技、文化信心尽失的年代,我们几乎已经忘记了如何简单直接地去说一个关于人的故事,近十数年来伊朗电影给世界文化所带来的启示,大概就是在于如何将电影还原为人的艺术。

  在商品经济的大洪流下,知识分子的架势被冲击的狼狈不堪。

  不似千禧年前夕的《国歌》,场面大而胸襟小。

  --HHEE,这二年的主旋律片子,将这个更加发扬光大了啊。

  其实在那个国难当前的年代,搞搞国防文艺本来无可厚非,自然不过,但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一面倒地拥抱这种功利的艺术观而毫无反省,就不能不令人心寒。

  可乐代表了外面那花花的世界,只消花几块钱就可以把快乐吞到肚里去,时间可有比这更划得来的事情?

  伊朗电影里的那份纯真,来自他们文化里对心性的追求以及对宗教情操的执着,我们的电影却往往忽略了那灵性的层面而至着眼于现实的考虑。不是不好看,却总嫌太世俗,也太世故了。

  这些观察一概与我无关,我对剧中的帝王之术毫无兴趣,甚至庆幸自己生而为一个只爱理芝麻绿豆事的小女子,对此等权诡之道长不出变态的乐趣来。

  镜头所及,处处是现代化过程的霸道。

  大家都回不去了。

  而我们,习惯了金窝里的舒适温暖,大概很难明白有时候匮乏也可以是丰盛的。我们放假就往商场里挤,在熙来攘往的人潮里寻觅安全感。在资讯发达的年代里我们以为知识文化就是那么一回事,不需要的时候寄存在电脑里,需要的时候就按按键盘call 出来,真是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脑袋嘛,自然可以暂搁一旁,空空洞洞的有房出租。

  《戏缘》读后感(四):黄爱玲的《戏缘》

  若你在谷歌输入“黄爱玲”,可能最先跳出来的是名为“黄爱玲”的大陆女演员、台湾女歌手,本文所要谈及的,是香港电影文化工作者黄爱玲。

  黄爱玲于1970、1980年代游学法国,返回香港后曾担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2000年出版影评集《戏缘》,收录的是她自1996年起在《文化焦点》上专栏“戏缘”以及其他周刊上发表的文章。

  大陆影迷若曾看过韩国电影《八月照相馆》的港版VCD或DVD或曾在2002年6月的上海影城深夜11点看过临时加映的《八月照相馆》的话,应该会在片尾字幕上看到“翻译:黄爱玲”的名字。而若更资深一些的影迷,也应该会在香港镭射公司出版的《祖与占》的DVD里,听到黄爱玲与舒琪对谈的粤语评论音轨。

  而黄爱玲在香港电影资料馆工作期间编撰的多本有影响力的香港电影资料馆丛书,更是令她在华人电影研究领域获得至高声誉。她主编的《诗人导演——费穆》、《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国泰故事》、《粤港电影因缘》、《风花雪月李翰祥》等,均是华文电影书籍的精品之作。这不仅体现在选题的独特、作者的水准、资料的珍贵(这些丛书早已成为了近年来很多大陆的大学影视专业老师和学生论文甚至出版物的重要“参考”资料),更体现在对于书本身质感的热爱。

  几乎每一本黄爱玲主编的香港电影资料馆丛书,装帧与排版都叫人爱不释手,尤其是精心挑选颜色的封里,更是包含了编者的巧思。一般书籍的封里是空白的,黄爱玲主编的电影书籍,在封里上多有颜色相衬,每本书籍的封里颜色根据书籍的内容而各有不同。比如《风花雪月李翰祥》的艳红、《粤港电影因缘》的深蓝、《故园春梦——朱石麟的电影人生》的亮绿等。甚至,这一度成为了笔者购买香港电影资料馆丛书的一种动力和猜谜游戏:在翻开一本新的丛书封面之前、根据这本书的内容,默想一个颜色,然后翻到封里,查看答案,几乎每一次的答案都完美到令人无可挑剔。唯一较为遗憾的是,《国泰故事》在重版时,把第一版封里的芳红换成了嫩黄,令笔者对已经送人的那第一版《国泰故事》追忆不已。

  201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黄文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电影书系列“迷影”。经人介绍,黄文杰给已从香港电影资料馆退休的黄爱玲发了邮件,希望能够获得《戏缘》的大陆版出版权。两人在4月的上海会面,很快谈成此事。2019年1月,黄爱玲的影评集《戏缘》出版发行简体字版。

  港版封面那种落叶缤纷的触感虽无法复制,但大陆版的精心之处在于复制了港版的大幅剧照,不过把布烈松的《扒手》改成了《死囚逃生》、《小城之春》的剧照也做了更换,并把《踏破铁鞋无觅处》作为了全书的封面,略失几分婉约的气味。根据黄爱玲的要求,所有人名和片名均保留了港版译法(看到伊力·卢马不必惊讶,就是埃里克·侯麦,书后黄文杰特意做了译名对照表),这样一来,这本书除了繁体变简体之外,几乎未有太大改动。

  黄爱玲在开篇就定义了她眼中的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

  自由(《操行零分》)

  眼神的流转(《太太万岁》、《小城之春》)

  在空气中荡漾的欲望(《女收藏家》、《戏梦人生》)

  演员的魅力(《神女》、玛琳·黛德丽)

  源自真实的力量(《踏破铁鞋无觅处》《恋恋风尘》)

  艺术(《死囚逃生》)

  全书收录黄爱玲的电影文章90余篇,涉及到的影片从法国电影新浪潮、安哲罗普洛斯等艺术电影,到增村保造等日本巨匠,以及新旧港产片和国产片。在黄爱玲的电影文字中,不仅可以看得到一份卓然不群的品味、更叫人感动的是,在字里行间那份对电影与影史的意乱情迷,足以叫每一个迷影者心有戚戚然。华文世界影评第一人舒琪曾在林奕华主持的电视节目中从纯文字的角度推荐过两本电影书,一本中文,一本英文,中文那本正是黄爱玲的《戏缘》,因为光是看她的文字,就已经美不胜收。

  摘录一段黄爱玲写于1999年的文字,与希望阅读到既有文字之美又有启发性的影评的朋友分享:

  而我们,习惯了销金窟里的舒适温暖,大概很难明白有时候匮乏也可以是丰盛的。我们放假就往商场里挤,在熙来攘往的人潮里寻觅安全感。在资讯发达的年代我们以为知识文化就是这么一回事,不需要的时候寄存在电脑里,需要的时候就按按键盘call出来,真是要多方便有多方便,脑袋嘛,自然可以暂搁一旁,空空洞洞的有房出租。我们有贮藏知识的货柜箱,却没有知识。我们以为看过VCD版本的《迷魂记》,便不需要入电影院看大银幕的《迷魂记》。量不可以少,质却无所谓,与我们的教育完全同步。

  附

  《戏缘》的书后附录了一张“迷影”丛书在2019年即将推出的书目,看得人热血沸腾

  《台湾电影的声音》 林文淇 王玉燕 主编

  《台湾电影的爱与死》 郑秉泓 著

  《阴阳界——胡金铨的电影世界》 吴迎君 著

  《侯孝贤的电影世界》 James Udden 著

  《杨德昌》John Anderson 著

  《欧洲电影的七零年代》李洋 著(《迷影文化史》作者、《莱昂内往事》译者最新著作!)

  《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女性与日本现代性》Catherine Russell 著

  文中附录了不少港版与简体字版的对照照片,全图版可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67c1d0100psp9.html

  《戏缘》读后感(五):影评可以如此美不胜收

  说到中文的影评,我欣赏的始终还是香港的几支健笔:无论是罗维明、陈辉扬还是舒琪、迈克,不论是感性隽逸,还是理性睿智,那种对电影的审美价值有强烈的自觉,也能如数家珍,读来令人如沐春风。最重要的是,他们对文字的美感有一份难能的追求,就算脱离了电影,这些文章依然自有存在的价值,让人百读不厌。现在,随着《戏缘》的引进,黄爱玲,一个对内地影迷和读者来说略显陌生的名字,无疑也悄然加入了这个行列。

  在对她的影评进行评价之前,有必要对她的身份做个简单的介绍。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丈夫雷竞璇先生游学巴黎,熏染了法国人爱电影如命的热情(事见雷先生的文集《穷风流》)。回港后,她先后担任香港艺术中心电影部负责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及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我们都知道,这几年香港资料馆出版了一批优质的研究香港电影必备的电影书籍,像《诗人导演———费穆》、《理想年代———长城、凤凰的日子》、《邵氏电影初探》、《国泰故事》、《现代万岁———光艺的都市风华》、《粤港电影初探》、《风花雪月李翰祥》等,眼尖的读者会发现,这些书籍的主编,就是黄爱玲。

  《戏缘》这本不算厚的影评集,是她主编电影书籍之外的影评笔耕成果,虽然她自命疏懒成性,然而这些影评文字却并不粗疏,既对电影之好之美有一份知性的自觉,又能将电影和人生互相观照,从而成就一种精致隽永之美。

  黄爱玲的影评文章和内地流行的一批女性作家所写的影评大相径庭。每次读这些女作家的影评文章,我都感觉她们不是围绕明星八卦打转,就是一味沉溺于一己感觉的铺陈,对电影独特的美学和价值没有真正的认识,不是让它依附于文学作品,就是沦为单纯的故事情节,实在是将电影写“小”了。所以一打开黄爱玲的《戏缘》,给人的感觉竟然非常惊艳———既玲珑剔透,又情理交融、美不胜收。

  《戏缘》首先让人意识到,影评人并不一定非要看很多的电影,但优秀的影评人观影的范围一定不会狭窄,对世界各地的好电影都抱有一份深切的痴情,才会造就其开阔的视野、深刻的见解。《戏缘》印证了这一点:从积葵·丹美的《柳媚花娇》,到土耳其导演舍兰极简主义的《小城三月》;从安哲罗普洛斯对时间进行凝视的作品,到北野武处处暗藏暴力的电影;从斯里兰卡的夫妻档导演培里斯与培里丝,到韩国六十年代描写“下半身”的名导金绮泳;从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镜狮子》到帕索里尼宣告人类文明终结的《萨罗》;从布列松的动物到增村保造的女人经;从吴永刚的《尤三姐》到沟口健二的《杨贵妃》……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电影,在她笔下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意义,有向大家推介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戏缘》就是一摞向影迷推介世界优秀电影的诚挚、优美无匹的推荐书。

  《戏缘》同样使人意识到,好的影评能够切入肯綮,却又能够借简洁蕴藉的三言两语,将电影之魅力要言不烦地道出来,这不仅事关作者的观影眼光、文字功底,更与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息息相关。《戏缘》全书到处充满这样智慧的珠玑。譬如,她说,阮玲玉有一张经得起特写的脸;她说,王家卫电影世界里的人物,举手投足皆寂寞;她说,伊朗导演如阿巴斯和张艺谋都拍过儿童片,可是却多么不同:伊朗儿童电影自有一份纯净,那是源于他们文化里对心性的追求以及宗教激情的执着,而中国电影却往往忽略了灵性的层面只着眼于现实的考虑,好看虽然好看,却太世俗、太世故了。一方面,她认为胡金铨的电影里看不到血肉丰满的人物,只看得到样板化的面孔,净是净,丑是丑,只代表一种概念,另一方面,她却又觉得《侠女》赏心悦目,动人的不是什么高深玄虚的禅机,而是动作之美,竹林歼敌一场,胡金铨仿佛以人物的血肉之躯在空间疾笔狂书,想象力之丰富与技术之高超,令人看得目瞪口呆,成为武侠电影中的经典场面。她这样总结成濑巳喜男电影中的女人:她们都是浮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飘荡不定,往往一步一回头,而最终还是掉落在家庭伦理或爱情的尘网里而万劫不复。谁说不是呢?一般人看积葵·丹美的《秋水伊人》和《柳媚花娇》,都会为影片表现的、现在看来肤浅和老掉牙的爱情故事不屑一顾,她却看出丹美的不凡之处:丹美是清醒而不尖刻,他的作品常拍出人生的遗憾与残酷,却又能保持着一份深情的向往与迷惑,以孩子般的纯真,重新为生命涂上色彩。这样的评语,才可谓是丹美的解人。(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戏缘》不仅使人看到电影自身作为艺术的迷人之处,也使人看到电影和别的艺术的声息相通之处。她从侯麦的《女侯爵》中女侯爵诱人的性感影像,联想起傅斯利画作《恶梦》中的狂暴性幻想和安格尔油彩下的丰腴女体;她从侯孝贤的《戏梦人生》,联想到伦勃朗的画作《圣家》:光,并不张扬,像母亲的手,轻轻抚摸着苍苍的岁月。她会将让·高克多的《美女与野兽》比作洋人版的《牡丹亭》,因为写的都是穿越生死的爱情:“……这样的细腻作比,这样的美妙联想,这样谈电影,启发人们对电影进行更多层面上的思考,对于只在电影本身打转出不来的影评人,不啻高了一筹。”

  最后,黄爱玲不像迈克刻薄针贬过的那些什么电影都敢写的“万金油影评人”,她有自己的影评主张:“看电影如交朋友,也讲缘分。爱森斯坦和奥尔逊·威尔斯的作品当然是气魄不凡,在电影史上地位崇高,但是不交心就是不交心,没法亲近。”就是这种坚持和偏执,使她的影评“我手写我心”,并不去考虑其它因素。比如说,对于她心仪的导演如侯麦、皮亚拉、侯孝贤、利普斯坦、安哲罗普洛斯和约翰·卡萨维茨,她可以兴致勃勃一写再写,特别对于侯麦,更写了六篇之多;而对于好莱坞电影,她落墨不多,并不怕被别人诟病,反而理直气壮;对于中国电影,尤其当代的中国内地电影,明知有许多艺术水准并不高,她却仍然细加点评,对于意识形态对中国内地电影的干扰颇有微词。这位喜爱费穆、热爱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影痴,对中国电影始终难于忘情,下笔难以自休。她对内地电影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批评,也许可以看做是因为她爱中国电影之深,所以才会责之切,才会有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怜惜。影评人应该有自己的坚持,中国电影就是黄爱玲难以割舍的爱与痛。(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婉约、感性、妩媚的文字,细腻敏慧、人情练达的观察,高尚幽雅的品位。黄爱玲的影评,真的很可能是香港有史以来罕见优美的评论。这里面蕴涵着的是个宁静、平和和充满人性悲悯的至善世界。得以进入这个世界,只能说是一种幸福。”这是香港影评人舒琪对黄爱玲《戏缘》一书的评价。读惯了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的影评文字,面对《戏缘》的满目锦绣,我们只能够屏息静气,读得慢些,再慢些。因为,这样美好的影评阅读体验,下一次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本文标题: 戏缘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9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老公的背叛請勿在此丟棄屍體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