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6-23 09:41: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0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是一本由盛巽昌李子迟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精选点评:●重复有点多...算是毛主席四大名著语录周边合集●这奇葩书都能有人打五分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读后感摘抄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是一本由盛巽昌 / 李子迟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精选点评:

  ●重复有点多...算是毛主席四大名著语录周边合集

  ●这奇葩书都能有人打五分,真是。。。内容极其空洞,例如三国演义部分,通篇除了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毛泽东在某次大会上引经据典推荐大家读读三国演义,毛泽东教育身边的谁谁谁要多读三国演义。。。就没了。

  ●太烂了,两个作者胡编。

  ●毛爷爷还是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不喜欢~

  ●不值得一读!

  ●手机上快速翻的,没啥内容。不如改名,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编年史。

  ●这个题材我特别感兴趣,但这本书就是七拼八凑乱七八糟,很失望。

  ●只是各方面记录的罗列

  ●记录了老毛关于四大名著的言论,基本是比较零散的,不太成系统。感觉出书也是蛮容易的,在电子时代,搜索毛主席语录就更方便了。

  ●很平淡。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读后感(一):488.18.2《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盛巽昌。

  借伟人名头为噱头,实则是空洞的流水账,既没有考究的独到之处,也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新见解。毛主席阅读四大名著的历程从年轻到年老,心得体会当是非凡且应有一段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心得感悟。然而这些都没有,有的只是某时某地他对某某人说'你读没读过,应该找来一读'至于为什么毛主席如此推崇这些书,作者完全没写,更别说毛主席如何点评。书里与当时的现实有何联系,由此及彼有何共通之处,四大名著引发的启发与灵感,毛主席伟人视角的点评,这些统统没有,由此可知,启起个好名字多重要。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读后感(二):编辑推荐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卓尔不群的才思与气魄。对于内容浩如烟海、思想博大精深、文化琳琅满目、复杂而风格迥异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却在他闲庭信步般的片言断语中,化作了一道道耐人寻味的风景。

  中央编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图书《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盛巽昌先生与北京自由撰稿人、著名畅销书作家与策划人李子迟先生合著。

  内容简介

  中央编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图书《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盛巽昌先生与北京自由撰稿人、著名畅销书作家与策划人李子迟先生合著。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分为“毛泽东品评《三国演义》”、“毛泽东品评《红楼梦》”、“毛泽东品评《水浒传》”、“毛泽东品评《西游记》”4个部分,以30余万字的较大篇幅,广泛、全面、详细、生动地介绍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与四大古典名著在各方面的经过、事件、知识与思想。它包括毛泽东一生中与四大名著的故事、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及其作者、毛泽东平时提到和品评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毛泽东平时提到和运用四大名著(包括其中的事件、典故、语句、诗文)等内容。所以,该书其实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的书,更是一部广义的关于毛泽东与四大名著的百科全书。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读后感(三):我看到《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的精彩片断

  曹操“这个案要翻”

  1916年7月25日,毛泽东写信给萧子升,就10日前总统黎元洪下令惩办洪宪帝制祸首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田、朱启钤、周自齐和薛大可等八人之事,称道:“此衮衮诸公,昔13势焰熏灼,炙手可热,而今乃有此下场!夫历史,无用之物也。居数千年治化之下,前代成败盛衰之迹岂少,应如何善择,自立自处?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史而有用,不至于是。故最愚者袁世凯,而八人者则其次也。”(《致萧子升信》,见《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l990年版,第51页。)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三国时期重要的政治活动家、军事家、文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从汉建安元年(196)到建安十六年(211),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统一了北方,为建立三国中最强的魏国打下了基础。其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见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等多处。

  黎元洪,当时北京政府副总统。袁世凯帝制失败后,继任总统。

  杨度等人,系l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建立参政会的成员。翌年发起成立“筹安会”,积极策划复辟帝制。

  王莽(前45~23),西汉末期贵戚,后掌握政权,称帝,改国号为新。后世人皆以他为篡位者模式。

  拿破仑,即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法国皇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创建者。他建立了竭力强化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国家机构。

  梅特涅(1773~1859),奥地利帝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欧洲神圣同盟”的主要组织者,力图恢复欧洲封建统治。

  ……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读后感(四):历史局限性?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很空洞。本来就不长的内容中,除了重复部分之外,还有着各种人物的介绍。作者没有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通篇描述着毛浙东对四大看法和一些引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毛浙东一些生活细节和一代为人的一些闪光之处。毛浙东对四大名著和其中的人物是既有褒奖也有贬低。但是无一例外,都是从自身利益和环境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借鉴性出发,做到的是古为今用,古为自用。而不能为自己所用的部分,却认为是历史的局限性,或者书中人物的个人性格缺陷。但是我仔细想过之后,发现历史的局限性和个人性格缺陷这种东西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现在人评论古代人,对古代人的思想有各种不理解,很多思维被认为是毒瘤思想,认为是这些思想导致的社会不能进步。总之,并非当时所有人的错误,也不是广大人民的智慧不够,而是由某个学究研究出来的思想导致的社会观念的封闭。最终导致整体思想的封闭和社会的不进步。或者归咎于历史的局限性。总之不是广大人民的错误。有句著名的话,叫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咋说呢,就是我们如何批判历史,后代人就如何批判我们现代的人。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出现?原因很简单,古代的人死了,他们没有机会评价现代人。假如历史是反向流向的,先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然后是中国明国,然后是清朝,接着是明朝这种流向,那明朝人会怎么认为我们。他们肯定会说,怎么会有人民代表代表大会这种东西,这么多人能研究出啥东西。真正的国家大事,应该由少数人研究比如内阁,这样才能提高社会生产力,节约人力物力这样的言辞。而这时我们已经不再了,自然无法反驳明朝人的说法。而我们的做法,也被明朝人归咎于历史的局限性。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局限性呢,真正的历史局限性并不存在。这是一个伪命题,是不尊重当时的历史情况才得出的结论,没有设身处地的接触当时历史环境,凭借着现在的情况对当时环境进行臆测和现在价值观进行带入。这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毛主席确实是一个伟人,但是没有设身处地为历史环境做真正的思考,而是简单带入现在环境。这是不尊重历史的情况,自然历史也不会多么尊重他,虽然在党史上邓小平说有伟大功绩,但是历史书上确背负很大骂名,但是毛已经无法站出来反驳了,原因是他不死了,而他所作的一切,自然也被沦为了历史局限性。

  所谓历史局限性,只不过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另外一种说法吧?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读后感(五):精彩书摘

  不久,毛泽东的书篓里多了一套他爱不释手的书。那是他的部队在攻打井冈山附近的茶陵县高陇圩时,闯进了谭延闽的老家。谭延闽曾是清末进士,后来出任湖南省都督、湘军总司令。在谭家的藏书中,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可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所以,毛泽东曾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

  据贺子珍后来回忆:1929年前后,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也许是毛泽东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空闲就拿出来看。所以,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根据他的意思,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他博览群书,什么书都爱看。他读过几年私塾,古文根底很深,也喜欢李白、陆游等人的诗词,不但熟悉他们的作品,而且喜欢逐篇进行评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他最喜欢《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每种都看过好几遍。他的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书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善于汲取有用的东西,加以应用。

  后来,贺子珍听说有人诋毁毛泽东,说他指导革命不是用马列主义,而是用中国的旧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贺子珍毫不客气地反驳说:“这种说法不对!我们的党领导土地革命,是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指导的。那时候,马列的书翻译过来的不多,尤其是我们在偏远的山区,能够看到的就更少了。记得当时在井冈山上,只有少数几本马列的书:《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毛泽东让用油印机印出来,发到各个连队学习。他还尽最大的努力普及马列主义知识。他同军队中的政工干部,经常轮流到各个连队讲课。当然,毛泽东是很熟悉中国的历史的,常常引用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作为工作的借鉴。古代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中的人物及事件,也常常被他引用来借古喻今。这些发生在古代中国土地上的事例,能够为中国的革命所用,这不是很正常、很好的事情吗?有什么不对呢?” (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115页。)

  1930年5月,毛泽东作江西《寻邬调查》。他在“寻邬的文化”一节中写道:

  女子可以说全部不识字,全县女子识字的不过三百人。男子文化程度并不很低,南半县文化因交通与广东的影响比北半县更加发达,依全县人口说,约计如下:不识字百分之六十;能识字百分之四十;识字二百个,百分之二十;能记账,百分之十五;能看三国,百分之五;能写信,百分之三点五;能做文章,百分之一。初小学生百分之五(五千入);高小学生百分之八(八千人);中学生五百人,大学生三十人;出洋学生六人,秀才四百人,举人一人。(上列:的百分数,是每一项对于人口总数的比例。)(《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1932年1月,在那次批评他为“机会主义”、“狭隘经验论”的赣南会议之后,毛泽东又生病了。他带着贺子珍以及警卫班13个人,到东华山去了。东华山在瑞金东面二三十里外,山上树木蓊郁,山顶上有座古庙。毛泽东看中了这座古庙,住了进去。毛泽东在东华山住了50来天,连春节也是在那座古庙里冷冷清清地度过的。直到3月上旬的一天,周恩来派项英专门来请他下山。毛泽东在世外桃源般的东华山,埋头读书,津津有味地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 (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页。)

  据汪澍白编著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34页):“1932年临时中央到达根据地,不但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而且在《革命与战争》等刊物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从理论上对他进行批判。教条主义者嘲讽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群书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这样谈及:“1935年前后,当时党内有同志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去翻了翻《孙子兵法》。”(黄允升:《<遵义会议纪实>若干史实辨正》,《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2期。)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年孙武所撰,现存13篇。这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兵书,曹操曾为它作注和编“辑要”。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他的67岁寿辰时,在与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聚餐时的谈话中,他又谈到了这件事。他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受到过三次大的处分。“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杂志,1994年第8期。)

  因为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长征行军途中,毛泽东还让警卫员去给自己找书来看,以致引起误会,闹出取来“仨锅”、“水壶”的笑话。P9-11 不久,毛泽东的书篓里多了一套他爱不释手的书。那是他的部队在攻打井冈山附近的茶陵县高陇圩时,闯进了谭延闽的老家。谭延闽曾是清末进士,后来出任湖南省都督、湘军总司令。在谭家的藏书中,毛泽东得到了一套《三国演义》。虽说他早年多次读过《三国演义》,可眼下再读,却别有新意,从中可以学习许多作战的经验。所以,毛泽东曾说:“这真是拨开云雾见青天,快乐不可言。”(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页。)<br> 据贺子珍后来回忆:1929年前后,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也许是毛泽东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空闲就拿出来看。所以,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根据他的意思,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他博览群书,什么书都爱看。他读过几年私塾,古文根底很深,也喜欢李白、陆游等人的诗词,不但熟悉他们的作品,而且喜欢逐篇进行评价。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他最喜欢《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每种都看过好几遍。他的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书都记得很清楚,而且善于汲取有用的东西,加以应用。<br> 后来,贺子珍听说有人诋毁毛泽东,说他指导革命不是用马列主义,而是用中国的旧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贺子珍毫不客气地反驳说:“这种说法不对!我们的党领导土地革命,是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指导的。那时候,马列的书翻译过来的不多,尤其是我们在偏远的山区,能够看到的就更少了。记得当时在井冈山上,只有少数几本马列的书:《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毛泽东让用油印机印出来,发到各个连队学习。他还尽最大的努力普及马列主义知识。他同军队中的政工干部,经常轮流到各个连队讲课。当然,毛泽东是很熟悉中国的历史的,常常引用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作为工作的借鉴。古代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中的人物及事件,也常常被他引用来借古喻今。这些发生在古代中国土地上的事例,能够为中国的革命所用,这不是很正常、很好的事情吗?有什么不对呢?” (王行娟:《贺子珍的路》,作家出版社1985年版,第114~115页。)<br> 1930年5月,毛泽东作江西《寻邬调查》。他在“寻邬的文化”一节中写道:<br> 女子可以说全部不识字,全县女子识字的不过三百人。男子文化程度并不很低,南半县文化因交通与广东的影响比北半县更加发达,依全县人口说,约计如下:不识字百分之六十;能识字百分之四十;识字二百个,百分之二十;能记账,百分之十五;能看三国,百分之五;能写信,百分之三点五;能做文章,百分之一。初小学生百分之五(五千入);高小学生百分之八(八千人);中学生五百人,大学生三十人;出洋学生六人,秀才四百人,举人一人。(上列:的百分数,是每一项对于人口总数的比例。)(《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br> 1932年1月,在那次批评他为“机会主义”、“狭隘经验论”的赣南会议之后,毛泽东又生病了。他带着贺子珍以及警卫班13个人,到东华山去了。东华山在瑞金东面二三十里外,山上树木蓊郁,山顶上有座古庙。毛泽东看中了这座古庙,住了进去。毛泽东在东华山住了50来天,连春节也是在那座古庙里冷冷清清地度过的。直到3月上旬的一天,周恩来派项英专门来请他下山。毛泽东在世外桃源般的东华山,埋头读书,津津有味地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之类。 (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页。)<br> 据汪澍白编著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34页):“1932年临时中央到达根据地,不但剥夺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而且在《革命与战争》等刊物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从理论上对他进行批判。教条主义者嘲讽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把古代的《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群书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br>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多次这样谈及:“1935年前后,当时党内有同志说我打仗的方法不高明,是照着两本书打的,一本是《三国演义》,另一本是《孙子兵法》。其实,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去打?那时,这两本书,我只看过一本——《三国演义》,另一本《孙子兵法》当时并没看。那个同志硬说我看过。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他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去翻了翻《孙子兵法》。”(黄允升:《<遵义会议纪实>若干史实辨正》,《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2期。)<br>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年孙武所撰,现存13篇。这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兵书,曹操曾为它作注和编“辑要”。<br>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他的67岁寿辰时,在与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聚餐时的谈话中,他又谈到了这件事。他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受到过三次大的处分。“那时我没有事情做,走路坐在担架上,做什么?我看书!他抬他的担架,我看我的书。他们又批评我,说我凭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指挥打仗。其实,《孙子兵法》当时我并没有看过,《三国演义》我看过几遍,但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忻中:《毛泽东晚年的读书生活》,《党史文汇》杂志,1994年第8期。)<br> 因为爱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长征行军途中,毛泽东还让警卫员去给自己找书来看,以致引起误会,闹出取来“仨锅”、“水壶”的笑话。P9-11

本文标题: 毛泽东品评四大名著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9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读后感锦集More Effective C++(中文版)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