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入世》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的241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出世入世》精选点评:●在某高中同学面前一直都比较推崇梁漱溟和尼采。这本随笔谈了很多,感觉梁算是近代的大儒了...●还是
《出世入世》是一本由梁漱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的241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出世入世》精选点评:
●在某高中同学面前一直都比较推崇梁漱溟和尼采。这本随笔谈了很多,感觉梁算是近代的大儒了...
●还是只依着性情来看吧,在那时段里自然也免不了有些荒唐的话。
●只看了一半 且其中还有一半看不明白
●我求世人不要当他是哲学家。
●可以当哲学读
●13年的了,整理旧书发现。压箱底吧
●“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调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
●明天开始读。。。
●格调不高~
●耐得下心来读吧 不然只会一无所获。
《出世入世》读后感(一):随笔的智慧
很多人称呼梁簌溟先生为国学大师,或者大学者,但其实他自己更喜欢别人称呼他为“有思想的人”。
是的,他的作品,每一篇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他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空话假话,他的每一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或许,这就是他被蔡元培看上的原因,也是很多人喜欢他的原因吧。
《出世入世》读后感(二):这个世界会好吗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如今人们对他最熟悉的一个标语就是“这个世界会好吗?”(原话出自他投湖自杀以身殉国的父亲梁济)。
他一生一直都比较关心两大问题: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他以出世的方式和态度积极参与入世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一生也历经了许多重大转变,早年信奉佛教、道教、后转儒家。他的一生经历丰富、波澜起伏,他早期参加了同盟会,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仅有中学文凭的他因为一篇文章被蔡元培看中赏识其才华邀请去任北大哲学教授,若干年后又辞去教职转投乡村建设工作,后参与政治,任中共政协委员,因与毛在农民阶级等问题上有分歧,在大会上质疑、顶撞毛后文革遭批判,他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学者,但是在五四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他是极少数的维护儒家思想传统的代表,他认为儒家文化才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基石。乃至后期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不惜被红卫兵抄家依然坚称批林,不批孔的态度。
他的《出世入世》这本书只是出版社搞的一本东拼西凑的快餐式随笔,大部分是比较浅显皮毛的一些演讲稿或者杂文,稍微深度的佛儒问题我又不太感兴趣,有些人生问题是老生常谈,看起来也唧唧歪歪,啰里八嗦,我自认为体现不了他本人的思想精髓,所以我只花了半天就翻完了。要进一步了解他,建议看他的代表作《人生与人心》、《中国文化要义》《中西文化及其哲学》。
《出世入世》读后感(三):出世入世(笔记&感想)
「日记写的短不要紧,最不好的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不像,这就完了。
大家要常常回头看,发见自己的缺欠,注意去调理。做事则要集中精力去做,一面须从容安详,一面还要挺然。挺然是有精神,站立得起。安详则随时可以吸收新的材料,因为在安详悠闲时,心境才会宽舒。心境宽舒,才可以吸收外面材料而运用融会贯通,否则读书愈多愈无用。
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
而非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人生靠趣味,无趣味则人活不下去。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伟大的天才是兼智、仁、勇三者,缺一不可。
1.兴趣广泛——好学不倦
2.敏于从感性知识飞跃到理性知识——善悟
3.错了自觉很快,改正很快
由于向上心,自知好学;虽没有用过苦工,也从不偷惰。
(孔门中)
尽你所见浅薄幼稚,老师绝不直斥其非,而十分婉和地指出彼此观点之不同,教你自己从容反省理会去。
孔子给人以整个的人生。他使你无所得而畅快,不是使你有所得而满足;他使你忘物,忘我,忘一切,不使尼尼分别物我而逐求。」
感:一个始终关心民族存亡的大智者,出系名门,不骄躁,不固执,对任何观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研究、见解和分析,不去争执究竟对或不对。字里行间都是他务实又饱含深意的人生哲学。
基于古的道理,总是更能说服人一些。2019.11.25
《出世入世》读后感(四):不光只是文人更是社会家
梁漱溟是我无意中知道的一位作家,当时读了他对中西医的看法,觉得蛮受启发,这次又选了这本书看,觉得他说的很多话都无意中点亮了我的新观点,但我对他这个人还不是很熟悉,就百度了一下他。。以为是一位冷门人物,没想到和毛主席还颇有一段渊源,在毛选里竟然还有长篇大论批评他的文章,他和毛主席本来是好友,但是因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发生了分歧,但是他非常敢,就这样和毛主席吵了起来。。感觉真的是知行合一的人。关于他还有后续的很多需要了解,还有什么乡村改革。。知乎上还有对他曾经改革过的乡村的95后对他的感谢,看得出确实有很基层又厉害的贡献,下次再去探索探索~
还有一点我特别喜欢,就是他从来不拜佛、烧香,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佛的精神,而不是外在的各种繁杂仪式。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够“忘我”,超越于个人利害得失,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1979年,梁老写信给一位朋友:“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异、不怨不尤。”这些都是他多年来践修佛学和儒学的结果。
梁先生是新儒家,所以还是尊孔子的,他在书里也不断的提及他对孔子的思想,论语的新想法,他认为孔子其实就是一个教导人要享受生活,乐生活,爱生活的人,他所有的思想都只是在教人如何去生活而已,所以看到这段对他的评价时候,特别感动!很喜欢作者和他所输出的文字精神相符的人,前段时间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看到有太多文字优美,但是用文字掩盖丑陋的内心,即使读了再多的书,还是做着三观尽毁的事,文字对他们不存在提升道德,仅仅是工具。而梁先生,是那么的用自己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生活,让人感到文字依然有道德的力量~!“梁先生并非是一个思想鉴赏家,而是将思想当作生活本身的内容并以其指导生活的人。早年奉行功利主义人生观,我们便可以看到他参加“京津同盟会”,并做一些当时看来是“利国利民”的事;后来折入佛教,醉心佛典,便励志出家,茹素,并打算终身不婚;后来,梁漱溟表示要献身儒学时,他随即决定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由一个虔诚的佛徒变成一个虔诚的儒者。当然,回到儒家后,虽此后终生茹素,但是改变不婚的打算,并积极济世仁民。综合地看,他此后的思想上是儒佛兼融的,也可以说是儒佛互补。那句“拿出家的精神去做乡村建设”典型地反映了这个特点。”——郭齐勇&龚建平 以下是书里有写不错的话的摘抄~
◆ 生活艺术
gt;> 。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条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gt;>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
◆ 思索领悟辑录
gt;> 儒佛的分别:前者只破“分别我执”,后者兼破“俱生我执”。因此儒家的圣贤仍然只是个“人”,而成佛却超出“人”的范畴了
gt;>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所以求知,故日益。为道所以去妄,故日损
gt;> 世俗人为物累,为形役,只为失其本心,不悟“明德”,“无以尚之”。
gt;> 寻常人一旦无事可做,外面刺激不来,顿感无聊;正为其未能于生命自身之活泼流行享有趣味,故不得不仰之于外耳。不怕寂寞,其中必有所存。“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思想大意
gt;> 凡真学问家,必皆有其根本观念,有其到处运用之方法,或到处运用的眼光;否则便不足以称为学问家,特记诵之学耳!真学问家在方法上,必有其独到处,不同学派即不同方法。在学问上,结论并不很重要,犹之数学上算式列对,得数并不很重要一样。
gt;> 中西医都是治病,其对象应是一个。所以我最初曾想:“如果都只在一个对象上研究,虽其见解说法不同,但总可发见有其相同相通处。”所以在我未读医书前,常想沟通中西医学。不料及读后,始知这观念不正确,中西医竟是无法可以沟通的。虽今人仍多有欲沟通之者,(如丁福保著《中西医通》,日人对此用工夫者亦甚多。)但结果亦只是在枝节处,偶然发现中医书上某句话合于科学,或发现某种药物经化验认为可用,又或发见中医所用单方有效,可以采用等。然都不能算是沟通。因其是澈头澈尾不同的两套方法。单站在西医科学的立场上,说中医某条是对了,这不能算是已融取了中医的长处。
gt;> 如问我:中西医根本不同之点既在方法,将来是否永为两套?我于此虽难作肯定的答复,但比较可相信的是,最后是可以沟通的,不过须在较远的将来。较远到何时?要在西医根本转变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