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选择

发布时间: 2020-06-22 09:43: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若果说,还有什么坏消息的话,这条消息应该说是最新的坏消息了。20日早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布一条微博,他预计全球疫情10天后会破1000万例,无论是否有疫苗,全球蔓延情况至少要到年底和明年上半年。如果真的是要坚守到年底,那么我们还要坚守半年,如果要坚守到明年上半年

致命选择

  若果说,还有什么坏消息的话,这条消息应该说是最新的坏消息了。20日早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布一条微博,他预计全球疫情10天后会破1000万例,无论是否有疫苗,全球蔓延情况至少要到年底和明年上半年。

  如果真的是要坚守到年底,那么我们还要坚守半年,如果要坚守到明年上半年,我们就还要坚守一年。

  今年春节前后,我们最坏的预想是坚守三个月,那时候还有人传说,到了惊蛰就好了。今天已经是夏至。今年已经过了一大半。我们已经进入了下半年。

  在整个地球上,中国已经算是一片硕果仅存的绿洲。前几天,北京警报再次响起,但是从人数的绝对数来说,一百多例在十四亿人里头只能够算是零星了。只不过这次疫情是集中爆发。传染病的厉害就厉害在这里。零星的感染一旦控制不好,即刻星火燎原。

  张文宏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继续谨慎巩固防疫工作,在‘防疫常态化’的基础上,坚决推进生活日常化。”

  防疫常态化,这个说法已经不新鲜。但是生活日常化这倒是新鲜的观点。出自张文宏之口,更是值得说道一番。

  他不是说生活常态化,也不是说生活正常化,而是说生活日常化。其中味道值得咀嚼再三。从语义上来说,常态化,正常化,日常化三种表述之间的差别是微乎其微的。不说常态化,也许是为了避免与前面的防疫常态化重复,他是个遣词造句非常严谨的人,这点我一直都感受得到。但是日常化和正常化之间的区别还是有的。明明疫情严重就摆在那里,生活怎么可能正常化呢?所以只能够说日常化了。

  我的理解就是,生活的日常化就是在高度重视疫情,做好防控的前提下尽量让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正常化。通俗地讲,就是只要安全,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生活的日常化也是迫于经济形势的明智选择。别无选择。

  对付这个前所未见的新冠病毒,中国做得好,除了很多其他的原因之外,隔离是最成功的手段。但是这个病毒对经济最大的打击正是来自于隔离。一隔离就世界停顿。中国以外的世界,感染人数控制不了,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做好隔离,病毒一下子就抓住机会蔓延席卷全球了。

  这就是最矛盾的地方,挑战最大的地方。隔离得不好,病毒马上扩散,隔离得太死,我只能够这么说,经济就要完蛋。全世界都在面临这个挑战。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钱买不到命,那只好冒死用命换钱了。

  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新闻,(已经cross check了),纽约市将从下周一(22日)起进入第二阶段复工;州长称因疫情已完全控制,在本周五(19日)后将不再举行每日例行疫情简报。 有一条跟帖说,“没办法,必须在饿死和病死之间做痛苦的选择。其实国外很多国家已经选择了宁愿病死也不饿死了,只是明面上没说而已。”这话说得很实在。

  另条新闻说,美国有些市民在街头喝酒小聚,不戴口罩的学生围在一起说笑聊天,还有一些人没有正确戴口罩,挂在下巴上。而放松警惕的代价是:近7天美国的确诊病例对比一周前猛增15%。具体情况怎么样,请在美国的听众在留言中告诉我们。

  还有一条新闻,身在中国的我们也不可忽视。无论是疫情还是经济,世界不好,中国也好不到哪里去。世界卫生组织警告:随着每天新冠肺炎病例达到创纪录的高水平,冠状病毒大流行已进入“新的危险阶段”。

  WHO总干事特德罗斯说,许多人对在家感到厌倦,各国渴望开放其社会和经济,但是病毒仍在快速传播,它仍然是致命的。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汇编的数据,新冠病毒已使全世界超过850万人患病,并杀死了至少45万人。在疫情最严重的美国,病毒已经感染了210万人,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2万人!

  要钱还是要命?是个名副其实的致命的选择。

  这里说的要钱,不是要风花雪月的钱,也不是要极尽奢华的钱,要的只是救命钱。很多行业已经撑不下去了。

  餐饮业是最多人议论的行业。可能大家都熟悉餐饮业,也可能朋友家人之中做餐饮相关行业的人比较多。据说现在餐饮业路边店正在慢慢恢复,而在商圈商场里头的店还是很惨。在所有对广州餐饮业困境的描述中,最惨是五个字,旺丁不旺财。传说中的报复性消费不但没有到来,反而人们哪怕出街食饭,也是捂住荷包。这是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最直观的表现。北京的新疫情出现后,餐饮业雪上加霜,影响一直波及到珠三角。

  其实餐饮业还不是最惨的。我们去看看影剧院行业。

  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的一个话题,“在电影院上班的最后一天”,其中一个帖子说, 停业148天,电影院仍在等待。越来越多的影院人,离开这个行业。有个读者 为我们记录下了一个平凡影院人在影院上班的最后一天:

  “我之前常去的电影院,在影院复工前每天都在搞秒杀活动,会有零食爆米花和各种周边低价秒杀。前天,我去这家电影院领取秒杀的爆米花和饮料,电影院大门紧闭,敲了门说来领秒杀物品的,开门的是那个熟悉的影院工作人员,是很有干劲的一个95后小伙子。我之前是看他一直在坚持着,纵然电影院没复工,他也是天天坚持从早待在电影院守到晚上九点下班。那天聊起来得知他也即将离职,心里真是感慨万分。电影院开业遥遥无期,生活总要继续,或许六月本来是他最后留下来的希望,现在也破灭了。我问他等电影院开业后还会回到这个行业吗?他笑着说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当一个观众。我昨天专门跑去电影院给他拍了一组照片,回来后做成了电影海报的形式,送给他,纪念他最后一个电影院的工作日,也送给每一个在电影院关门期间还坚持工作的平凡的影院工作者。

  另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是,博纳影业副总裁黄巍于6月10日凌晨跳楼,原因风传与影院的不景气相关。有人说,疫情对电影行业而言,是面临未来3年可能都无法满血复活的问题。

  有人更加悲观,说中国电影院,正在经历字面意义上的死亡。

  惨况能够与影剧院行业相比的是旅游业。

  出境游可以说已经彻底停摆半年。国内那么多做出境游的旅行社,国外那么多靠中国游客生活的华人,已经半年没有收入。甚至网上有消息说,不知真假,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小偷也游行了,没有游客,他们也活不下去了!

  有消息说,世界旅游业170年,二战以来75年,此刻正在经历最艰难的煎熬。全球83%的旅游目的地已经实施了4周或者4周以上与新冠疫情有关的限制措施,是史上最严重的国际旅行限制,令2020年的跨境旅游规模可能缩减60%~80%。国际专家预计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会看到旅游业复苏的迹象,并非复苏,只是迹象而已。大多数地区要到2021年才会复苏。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产业链延伸很长。包括航空业,酒店业,餐饮业等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企业,很多人,很多家庭,甚至整个地区,收入来源都是依赖于旅游业。旅游业受到时间延续这么长的打击,真的不是说恢复就能够恢复的。看着旅行社用一百几十块钱一个人的价钱做省内游的生意,还包四五餐,包一晚住宿,真是欲哭无泪。这样的生意,除了宣示复工之外,真是毫无意义。北方人说的,赔钱赚吆喝。

  这场疫情的要命之处在于旷日持久,席卷全球,而且还要延续下去。

  俗话说,手停口停。手能够停多久,取决于口能够停多久,而口能够停多久,取决于余粮能够撑多久。我一个做餐饮业的朋友说,现在打的就是消耗战。一个消耗余粮的战役。这意味着什么呢?疫情会卷走这几十年人们所积累的所有财富,或者说至少会卷走很大一部分的财富,“一夜回到解放前”是现实的忧虑,而不是杞人忧天。

  很多人叹息,什么时候才到头?终极的答案现在真的看不到。国内增长下降到两位数了,如果全世界都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就算是看到曙光了。

  但是现实是,全球确诊人数的增长率依然是超过百分之十,绝对数达到了每天十万左右。更加令人担心的是新增国家的前十名,巴西已经超过美国排第一,美国退居第二了,其他国家依次为印度,俄罗斯,秘鲁,智利,南非,巴基斯坦,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美国搞不定,这些其他的国家更加搞不定。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如此无能为力。

  张文宏医生 6月20日发布微博《国际新冠疫情抵抗策略出现分裂,抗疫之路何去何从?》他说的疫情抵抗策略出现分裂,我理解是北京疫情在加速管控,而高疫情国家迫于经济压力,逐渐采取全面开放的政策,这将带来全球疫情的巨大不确定性。他说,今天巴西病例数首破百万,病死率近5%,单日新增5万,日新增病例数为全球第一。印度逐渐采取全面复工策略,政府提出与病毒共存口号,病例数继续攀升。由于医疗资源的缺乏,老年人与患有基础疾病者将因为医疗资源的不足面临极大的死亡风险。

  纵观世界各国在拿捏抗疫与经济的平衡度的做法,撇除道德层面的因素不说,甚至高疫情的国家也逐步采取全面开放的政策,是在用一部分人的生命,去挽救经济全面崩溃的局面,换取经济的复苏。真是要奋斗就要有牺牲了。

  国内某杂志最近重提了一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道德命题,电车困境。大概意思就是牺牲一个人去救五个人值得不值得?另外就是用间接的方式去牺牲还是用直接的方式去牺牲?这个命题有点类似妈妈和妻子掉下水先救谁?只是一个基于假设的命题。此时此地重提这个无解的命题,显然是有所用意的。

  经济复苏,复工复产的力度,除了疫情的变化发展和诸种外部因素之外,最重要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国家意志,二是民众共识。疫情初起,国家意志和民众共识非常一致,就是“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做到了。中国的疫情基本控制了。

  但是从世界范围讲,现在疫情的发展已经超出预期,时间长,范围广,传染烈。由于严防死守,世界范围内的疫情暂时被挡在国门之外,但是世界经济的问题已经传导到中国,国内经济也开始顶不顺了。

  现在我们要面对的选择是,如果真的要把“一切”作为代价全部付出去,真的就是那句话了,不病死也要饿死了。所以才有这个电车困境的命题。这其实是一道非常残忍的选择题,假如不牺牲一人,五个人全部死掉,假如牺牲一人,五个人可以得救。

  人总是趋利避害的。谁也不愿意做被牺牲的那一个。同时,谁也无权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这就是这个道德命题的要害之处。这也是国内对西方国家的抗疫政策的批判的常见角度,就是道德角度。这样的批判,是无可厚非的,虽然难免有片面性。张文宏医生的文章,打开了我们观察问题的另一个角度。

  假如那一个人不得不被牺牲,那只好做这样的选择。这就是高疫情国家迫于经济压力也要逐渐全面开放的理由。

  顺便说一句,在电车困境这个命题中,赞成牺牲一个人救五个人的,西方人比东方人要多。这也是文化差异。

  我们还是把国外的事情交给国外的政府和人民去操心吧。说回我们自己的事情。大家觉得现在复工或者说经济复苏的力度够不够呢?从个人的角度看,现在比如说不上街吃饭,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不去剧院看戏,是因为心理恐慌,还是因为现实中的确还有安全威胁呢?或者是因为荷包里的钱不够花了呢?

  张文宏医生所倡导的生活日常化,到底能够不能够实现?

  我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份依据豆友们在豆瓣上的标记大数据总结出来的「豆友观影追剧报告」:里头说到几个数据,一共有511.6万豆友居家观影追剧,观看了1.2亿部影视作品;人均观看23.4部,较去年同期上涨23.26%;观影总时长达6.3亿小时,平均每人每周花费7.7小时在观影追剧上,较去年同期上涨70.04%。这样算不算事生活日常化呢?

  假如大部分的人仍然还是猫在家里追剧不上电影院,大部分的人仍然还是猫在家里煮饭不出街吃饭也算生活日常化 了,这样的生活日常化对经济复苏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只有理发店是一个另类。人一般很难自己搞定这件事,既不能自己帮自己理发,也不能在线上理发。理发,可能是实现生活日常化的先锋。

  只有防疫常态化,生活日常化,我们才有可能谈论复工复产,谈论经济复苏。

  各位正在收听的是【一个人的电台】。陈扬祝各位——

  好人好梦。晚安。

本文标题: 致命选择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8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假装读过读后感精选《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