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在微信生态下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今天,我们想用一篇文章来记录一下3位在微信生态下工作的年轻人的生活。他们来自于不同岗位,平均年龄在25岁上下,入职时间在1~2年不等。微信生态,是基于微信的产品和能力,产生出来的一个产业和就业体系。外界对于这个领域的一般
话题
「在微信生态下工作,是什么样的体验?」
今天,我们想用一篇文章来记录一下 3 位在微信生态下工作的年轻人的生活。
他们来自于不同岗位,平均年龄在25 岁上下,入职时间在1~2 年不等。
微信生态,是基于微信的产品和能力,产生出来的一个产业和就业体系。外界对于这个领域的一般印象是「优秀的」、「令人向往的」。
但跟他们聊完后,我却觉得这些光鲜的印象,反而更让好奇他们所处的工作状态,到底需要面临着多少压力与竞争。
毕竟,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更新速度与时间赛跑的行业。以下,是来自于这些年轻人的自述。
来自在丁香园工作的内容策划 Karen
从疫情爆发的1 月到现在,我刚好完成了工作状态上的一种进化。
简单来说, 我找到了与自己职业更好的相处方式。
19 年的 1 月22 日,从广告专业毕业的我进入了这个以医疗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团队。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感受着来自专业上的隔阂与挑战。
跨专业工作比跨专业上学难多了,更难的是,我还处在一个需要不断输出的岗位。
实习的前三个月,我提出的选题全被毙了,大多数原因是缺少科学性。
这段压力很大的日子 ,我不断提醒自己:解决压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解决产生压力的事。
于是,我一有想法就跟同事交流,积极地参加各种公司举办的分享会。
这样徘徊的状态,持续到了疫情大面积爆发之后。
当时,团队需要合作一个 关于疫情的 H5 ,我负责整理前期的信息,手动更新数据。
之前,我只是把工作当成一件事去完成。但那段时间,身边的同事都特别有激情。
我意识到:如果继续放任自己用这种态度做事,真的会被淘汰掉。
当我变得主动起来后,参与感也越强了。这种转变,竟让我忽然找到了「工作的感觉」。
很多人都觉得,在一个内容科学严谨的新媒体公司工作,肯定会有着某种职业使命感带来的责任驱动。
在我的观念里,使命感已在长期的积累下转换成了一种习惯,这样反而让工作更轻松。
*作为同行,karen 的经历让我很有感触。毕业之前,我也没有太多关于新媒体的经验。但任何一个行业,似乎都是:待得越久便越顺手。
来自在微信工作的产品经理 江海
「以后微信还会继续推出像拍一拍这样的互动功能吗?」
在微信推出了「拍一拍」的新功能之后,一些好奇的朋友都关心起了这个问题。
可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小彩蛋。既然是个彩蛋,那么假设以后还会有,我也不应该告诉你们,对吧?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感跟影响力,让很多没在微信工作的人都觉得,这就是一个自带光环的公司。
坦白说,一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工作了一年半后,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正常的地方。
正常在于,我基本过着每天10 点上班,晚上8 点后下班的生活。只不过最忙碌的时候,我比一般人都要高速转动。
比如今年春节前——
当时,我正在负责一个游戏部分的节日项目。最夸张的时候,企业微信显示我在一周内共处理了4000 次的工作对话,前后共花费了 30 个小时。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我们的每一个功能点都可能会影响到亿级别的用户,然后收到千万级的喜欢,或者百万级的吐槽。
这让我要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平台上去思考,也要更专业。也是在这种维度上,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为此,我愿意牺牲掉部分个人生活,继续去做一个「产品蝗虫」。
如果你问我,在微信工作有没有为我带来什么改变。
我想这样回答:比起去听很多产品课,大量接受来自于他者的观点,现在的我更在意自己的输出能力。
在这个从吸收讨论再输出的过程中,我还会给自己的某个想法花一套流程,这样能帮我更好地建立逻辑。
最近,很多应届毕业生都表达着焦虑与担忧的情绪,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和他们分享一些最近的感悟:
「我们这代人一直都很幸运,今年之前,我从未想过原来明天会比今天更差。
但放在更长远的角度看,我觉得明天还是比今天更好。只是它的周期可能需要更久。当下,你更应该去关注长期的东西,更应该坚持。」
*如果要用三个关键句来形容江海与其他年轻人的不同,我想会是:节奏更快,睡得更晚,玩得更好。
来自微信小程序开发者 吴斌
在读硕士,创业者,小程序开发者,诗人。这四个看似有些跨界的身份,其实都来自于我。
由我及团队共同开发小程序「文保在身边」,也多少带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
但我却认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尝试一些比较理想主义的事。
开发这个小程序的初衷很简单:
我们对身边的文物,建筑感兴趣。再加上专业是计算机,就制作了一个简单版本的小程序。
一开始,我们只是当成一个公益项目来做。但当越来越多人使用这个小程序后,一些资金也投到了这个项目里。
因为学业繁忙,我们曾经停滞过一段时间。可有关数据方面的调研,却始终没有停下过。
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一个小型的初创公司,小程序的累积使用人数也接近了5 千。
如果你也对开发小程序这件事感兴趣,我或许可以给你一些这方面的建议:
请多留意一些身边的细节,特别是那些用起来不太舒服的程序及软件。
由于小程序属于小型应用,更简单地,工具类的内容也会更为适合。
但是,请不要忽略这份简单所带来的力量。
虽然小程序上手简单,但与 iOS 及安卓系统的开发逻辑却是可以相通的。
当你会开发小程序后,转到别的平台也只是换了一种语言,但设计思想,包括对产品的一些逻辑理解都是相通的。
最后,是我的感悟。
对工作快满一年的我来说,这样的聊天让我在听得很爽的同时,又觉得心虚极了。
这几年来,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能在我的身上留下痕迹。同时,进步与转变也确实不再像以往那般明显了。
很多时候,我很难不陷入焦虑跟恐慌中,觉得自己做的事无意义,是在浪费时间。
但就如他们当中一位说的那样:我们依旧要敢于去做当下无意义的事,做多了,这些无意义就会变成有意义。
我想,这种个人的局限就是我要去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也和丁香园、微盟、同程艺龙 3 家微信生态企业,负责招聘的 HR 聊了聊。
以下总结,或许能直接提供给应届毕业生一些建议。
如果用一句话来讲,我想可以概述为:不必过度区分线上面试跟线下面试。
1)线上面试前需要用设备保证交流的顺畅性和无障碍性。请提前调试摄像头、耳机和网络连接。如果使用手机视频面试,请提醒自己身边常交流的朋友,以免通信被打断。
2)提前准备一份电子简历和过往作品,保证能够在面试中随时将资料发送给面试官。注意发型的整洁与衣着妆容的得体。
3)选择一个适宜交流的环境。避免凌乱、嘈杂的环境,减少环境音和其他人的干扰,最好选取一块安静、背后是白墙的空间。
4)线上沟通需要更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完整性。面试前可以将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提前在摄像头前进行表述, 也可以把自己希望表述的逻辑结构梳理写在一张大的白纸上,贴在对面墙上。
5)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并且尽可能地与面试官产生真诚的眼神交流。
-
以上这些受访者,其实都工作于微信生态下的不同岗位。而在这个生态里,数以亿计的人每天创造着价值。
如果你正在找工作,不妨留意以下讯息: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下,微信联合脉脉、猎聘、58 同城三大平台,并通过企业微信联动了大量优质企业,开展“微信生态招聘专场”,为高校毕业生和应聘者们提供了来自热门行业的 10 万+个精英岗位。
如果你羡慕他们的工作状态,想要和他们成为同路人,不如试着投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简历,从而寻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新机会。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招聘专区。
通过微信/发现/搜一搜
搜索“微信生态招聘专场”
即可参与应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