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13 09:42: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6

《爱说教的男人》是一本由【美】丽贝卡·索尔尼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一):Mansplain,男性说教?男式说教?还是……昨天正好看到有人把manspla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1000字

  《爱说教的男人》是一本由【美】丽贝卡·索尔尼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一):Mansplain,男性说教?男式说教?还是……

  昨天正好看到有人把mansplain(man+explain)翻译成“男性说教”。 感觉像是,要不“gay蜜(的explain)不是男性(的explain)”,要不就是“其他性别的人不会进行说教”。 翻译成“男式说教”就好多了。 然而背后的干预行动逻辑还是“stop being a man”的逻辑……

Messner, M. A., Greenberg, M.A., & Peretz, T. (2019). Some Men. FeministAllies and the Movement to E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New York:Oxfo

  如果能看到不同男性(的)气概类型(支配、共谋、从属、边缘……)以及颠覆、变革、酷儿的男性的话,可能就会找个更好的翻译(男性支配式说教?),着重在描述行为,凸显影响行为的社会文化脉络的问题,而不是绑定某一种模糊宽泛的身份。 man+explain看似很生动,有点讽刺搞笑,但是很多时候笑话就包含刻板印象污名歧视。这个词恰恰把重点放在了男性和explain,容易误解只要是男性的explain、讨论、探讨,都是“说教”且是“男式说教”。忽视了本要表达的“男性霸权”、“男性支配”、“男性威权”这些重点:打压了本应该对等的表达权。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二):关于话语与权力

  【品·鉴】

  读完此书感觉作者关心的并不是“男性说教的问题,而是关于性别与暴力的问题。但可能是受制于作者散文的体裁,作者所展开的论述并不充分。很多地方把施暴者塑造成一种“可悲的自以为是的自怜”的形象,而不去分析其社会成因,非要把生活描述成一出滑稽戏或者是悲剧,未免把生活简化了。

  感觉作者有弱化女权所带来的权利关系的变化,或者是在刻意避免讨论这个问题。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本质上和穷人与富人的差异是相似的,都是金钱和权力所导致的,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人们确实受限于此并不能得到所谓的自由,但是如果金钱和权力并不重要的话,那么也不一定就没有了束缚,而且人们并不会因为金钱权力带来种种不平等的问题就会放弃对其的追求。

  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书中知道很多东西。作者对女性问题的长期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视角和思考的方向:

  “每年有超87000起强奸发生,但是每一期都被一如既往地描绘成一起孤立事件,这些圆点是如此密集,就像泼溅的水自消融成一片污渍。可是很少有人连接原点或者给这片污渍命名。”

  “法庭嘲弄了以生育子女反对婚姻平等的论调,而保守主义者们还没有搬出他们真正的反对理由:他们希望维护传统婚姻,更希望维护传统的性别角色。”

  “当然#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是厌女症或者强奸犯。这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是的所有女人都生活在对那些确实是厌女症和强奸犯的男人的恐惧中。”

  在《男人向我解释事情》这篇里作者提到男性的一种自负和对女性存在的无视和抹杀,这个话题很有价值,也是值得讨论的,可惜作者并没有进行展开,仅仅把它作为权力斗争的一个侧面和对男性这种自负的嘲讽。作者并没有说普通的女性如何去面对这种文化的自负,也没有结合现在社会的话语的现状,仅仅是以个人的例子作为一种展开,但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并不具有代表性,因为更多的女性并不具有能力面对这样的环境作出反抗,甚至可能一些女性并不需要这种反抗,而作者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也并没有揪着一个话题展开,而是对其他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遗憾,因为我本身关心的就是这一个问题,想看作者对这一个问题的展开,但是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关于性别研究的引子,并不是作者讨论的中心。而深受男性说教所压迫的我对此很不满意,本想展开讨论一下生活中的男性说教,但是既然作者志不在此我也只好作罢,但是校园里、酒桌上,现在又多了各种社群里,这种压迫随处可见,创造了一种让人不适的氛围。

  而且如果说自负的男人们创造了一种傲慢,那我觉得作者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女权也就存在另一种傲慢:追求自由者对于现存的一切的傲慢,纵使这个想打破一切的人并没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们坚信权利终将属于自己,这种偏见与傲慢使他们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甚至都不需要辩论,比如作者在提到自己的一次经历:“一个陌生人——一个有钱有文化的男人,立刻在脸书回帖抨击我,他的愤怒和毫无依据的自信,那种他有能力对这件事做出判断的自信都让人印象深刻。 ……这些都是太熟悉不过的指责和太熟悉的愤怒。”作者并没有展开他对这个人的回应,而是直接的称其是毫无依据的自信,难道不够傲慢吗?一个存在于现存体系的人提出的质疑难道没有资格获得他想要的解释?你可以抨击他不理解,但是没有权利嘲讽其指责和愤怒,因为解释和辩论大概比嘲讽更有用处,即使有的人依然不听,但是那些可能和女性站在同一阵营里的理性者和能为平等权利而奋斗的人,他们肯定听有价值的讨论比无价值的嘲讽更多。

  这种属于反抗者傲慢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所以文人在这条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什么时候能够收起他们的傲慢而认真的去讨论对方的价值,才会有长远发展的可能,才能对得起那些付出过血与泪的人们,如果你想看懂什么,你必须先足够了解它,所以就是无取代新事物,不仅仅是克服旧事物的缺点,更是对就是对其优点的继承,承认其存在的价值,明白权利问题是不能被忽视的,也不能被逃避的。虽然作者文笔很好,思想也算是深刻,但这些缺失使得文章缺乏了值得讨论的价值,这不得不说是本书的一个败笔,觉得有些可惜。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三):噤声的暴力

  丽贝卡·索尔尼特的这本女权主义小册子从日常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看似无关痛痒的男式说教谈到种种更加触目惊心的性别暴力:性骚扰,性侵,甚至谋杀。在她看来,日常生活中的被打断、被忽视、被说教与直接的身体暴力其实处于同一个光谱的两端,这个光谱就是噤声的暴力。

  英文中作为动词的”silence” —— 使沉默、使缄默 —— 不是很容易找到对应的中文表达,但却是理解书中探讨的性别权力与暴力的关键。“Mansplain”或者男式说教(也有人称为“信口雄黄”)只是这种权力关系最常见、看起来最无害的一种形式,恐怕绝大多数女性 —— 如果不是全部的话 —— 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自信满满的男性交谈对象滔滔不绝地谈论或者向你解释一个你比他了解得多的话题,而不给你发言的机会。虽然过度自信和拒绝聆听的特质并不完全局限于男性,但这种现象并不只是取决于个人性格,而是根植于习惯于忽视女性声音的性别文化,这种文化在几乎所有的社会中都有漫长的历史。

  毕竟,在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女性被完全排除在公共事务和知识生产的体制之外。与男性“公民”相对,她们被认为是属于私人的、家庭的、情感的,而非理性的、公共的。即使在女性终于获得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的20世纪,这些渗透在文化中的性别偏见并不是可以在一朝一夕克服。当女人开口说话,她需要为在她之前被沉默了一代又一代的母亲、女儿、和姐妹说话。

  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电影《华盛顿邮报》中饰演邮报的发行人凯萨琳·格雷厄姆,在剧情所处的70年代,即使作为报纸的拥有者,格雷厄姆仍然苦于不能在男性主导的董事会上获得发言的机会。在今天的职场,还有一个流行词是“hepeating”,指的是女员工在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建议反应平平,而当男员工重复同样的点之后却大受关注。在看似拥抱进步文化的西方学术界,完全由男发言人组成的小组会议屡见不鲜,被戏称为“manels” (man + panel)。对论文引用数据的研究也发现,许多领域(比如国际关系)的论文引用存在明显的性别落差:男作者的论文更容易得到引用,而且男作者和女作者相比更较为不可能引用其他的女作者。

  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以及说出的话得不到重视,仅仅是噤声的暴力一种较为平和的形式。它并不止步于此。索尔尼特列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数字来说明强奸、家暴、和亲密关系暴力的普遍,即使是在那些在性别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国家。在她看来,性侵不仅是对身体的侵害,也是对女性的声音和主体性的否定:她不拥有她自己的身体,她所说的“不”没有任何意义,她不是一个平等的人。

  噤声的暴力持续到遭遇性侵之后的斗争 —— 索尔尼特在书中把种种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称为“沉默的同心圆”,层层扩展,将被迫沉默或者被迫需要证明自己受到侵害的女人禁锢在最中心。第一层是受害者自己感到的羞辱感令她沉默,而这种耻感和羞辱感同样是社会文化强加于个体之上;第二层来自加害者的直接威胁;而第三层圆环则是:当她终于冲破重重阻力讲出自己的遭遇,却像希腊神话中的卡桑德拉一样无人相信。

  如作者所言,可信度(credibility)是一种根本性的权力,而父权主义文化有一种“拒绝把女人的话当真的冲动” —— 西方医学界曾经发明了“歇斯底里”这个病症来否定女人的理性、智性和可信度。当一个女人指控一个位于权力高位的男人,人们质疑的不仅仅是她指控的内容,往往还包括她的品格、动机、甚至精神状态。从“阁楼上的疯女人”的意象,到阿妮塔·希尔的国会听证会,再到围绕刘强东案、鲍毓明案的网络舆论,卡桑德拉的咒语一再上演。 “她的预言之所以无人相信是因为她拒绝和阿波罗发生性关系,这位神祇对她施加的咒语所致。试图捍卫自己身体的权利就会导致失去信誉”,是这个古老的希腊神话隐含的信息。

  但索尔尼特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毕竟我们在过去这个世纪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这些进步的取得是由女权主义者坚持不懈的抗争而来。从“打老婆是家事”到家暴立法,从性骚扰“只是开玩笑”到席卷全球的#metoo运动,从“女人属于家庭”到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领域中取得的令人惊叹的成就,性别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作者相信观念的力量。保守势力也许会反弹,也许会修改法律使得女性失去现有的权利(比如选择堕胎的权利),也许会操控宣传机器要求女人发扬“传统美德”。但她相信当一种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它就不会消逝。

  这本杂文集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忽视,比如书中最为人诟病的一句话是“暴力没有种族、阶级、宗教、或国籍,但是有性别”。女权主义理论使用交叉性这个概念来强调社会权力关系是多维度而互相交叉的:种族、阶级、宗教、性取向、国籍等种种范畴都会塑造不同的支配机制和不平等的条件。虽然说女性面临的不平等与暴力有一定普世性,但是比如说一名曼哈顿高管和一名只能在灰色经济打零工的无证件移工,或者一名中国农村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女童,或是一位生活在希腊难民营的叙利亚妇女,她们的“悲欢并不相通”。即使她们都受到了性别权力结构的影响,她们对压迫和不公正的体验有着质性的不同,这种不同绝不能在普世性中被消解。

  在西方语境下,关注交叉性的女权主义者有时会将忽视种族和阶级等议题的立场称为白人女权主义 (white feminism) :并不是说一个身为白人的女权主义者一定持这种立场,而是说这种立场对中产阶级白人女性自身在社会中的特权地位缺乏反思。在西方多元社会,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取得相对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少数族裔和移民女性的廉价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力的再生产:家务劳动、育儿、饮食服务这些环节被外包给了其他阶层的女性。类似地,我国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女性往往将家务和看护工作外包给父母一辈和来自乡村的女姓移工。在性别这个社会身份以外,种族和阶级等其他身份认同与分野可能在某些权力结构和利益诉求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白人女性在2019年美国大选中更多投票给了特朗普,而少数族裔无论性别则更多投票给了民主党。这次新冠疫情也显示了英美等国深刻而尖锐的结构性不平等,少数族裔在很多地方的病亡人数比例都远远大于他们的人口比例,除了经济收入对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之外,低收入群体也更多从事收银、食品加工等一线工作,很难居家办公或保持社交距离。总之,交叉性女权主义提醒我们看到相互叠加交织的不平等机制,认识到每一个个体或群体的体验,境遇和诉求都是不同的。

  除此之外,书中涉及到国际政治经济的部分也显得过于简单草率,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流于表面。但瑕不掩瑜,作为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女权主义入门式小册子,还是十分值得推荐 —— 当然,也不妨多购几本送给你身边爱说教的男性朋友、同事和上司们。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四):人会在战争中死去,但观念永不消逝

  

男人向我解释事情(2008)

这篇文章催生了“男性说教”这个词的产生,本文自2008年首发之后再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作者在文中写出了自己屡屡遭受男性说教的经历,并且在后记中记录了文章发表后部分男性又是如何继续说教的。

无论一场对话有多微不足道,当有人直截了当地宣称“他毫无疑问知道他在谈论什么而她不知道”时,这种行为将维持这个世界的丑陋,遮蔽其光亮。男人,仍然在对我说教。从来没有男人因为向我错误地解释了我知道而他不知道的事情道歉过。

最漫长的战争(2019)

  本文主题是“无处不在的,男人对女人施行的暴力,这种暴力既存在于亲密关系中,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暴力首先是一种独裁。它基于这样一种前提:我有权控制你。

  这里讲述的是一个禁锢了很多女人的控制体系。

强奸和其他暴力行为,包括谋杀和暴力威胁,就像一些男人试图控制一些女人时发动的炮火掩护。而对这种暴力的恐惧限制了大多数女人,她们对这种限制习惯到自己也意识不到的程度——我们对此几乎闭口不谈。……暴力并不仅仅存在于公共场所、私人空间和网络上,它还深嵌在我们的政治体系与法律体制之中。在女权主义者为我们康正之前,我们的法律制度并不承认绝大多数的家庭暴力、性骚扰、跟踪、约会强奸、熟人强奸和婚内强奸,强奸案中还经常审判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好像只有完美的女佣才会被侵犯——或者可以被相信。……在这个国家,每年都有远超87000起强奸案发生,但是每一起都被一如既往地描绘成一起孤立事件。这些圆点是如此密集,就像泼溅的水渍消融成一整片污渍。可是很少有人连结圆点,或者给这片污渍命名。

一个豪华套间里世界的碰撞:关于IMF,全球性不公,和火车上的陌生人的思考

  本文是针对当时的IMF总裁被控性侵的事件发表的文章,作者没有把视线局限在性暴力上,而是指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够激起回响,是因为被控的侵犯者和受害者反映了更大的世界图景,从IMF对穷人的侵犯开始。

这种侵犯是我们时代的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在这场战争中,富人和他们在政府中的代理人接力扩大他们的股份,代价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其他人。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最先付出代价,但是现在剩下的我们也在付出代价,因为右翼经济学以私有化、自由市场和减税的名义打击工会、教育系统、环境以及所有帮助穷人、残疾人和老人的项目,那些政策和它们带来的痛苦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赞美威胁:婚姻平等意味着什么

  本篇文章很有见地的分析了,在同性婚姻问题上,保守派实际上在恐惧的是什么?

  作者指出,在讨论同性婚姻的过程中,提倡的婚姻平等,其含义明确的包含了“平等个体之间的婚姻”。而这一意义正是“传统婚姻”所不具备的。在西方社会的历史中,绝大多数时候定义婚姻的法律都将丈夫作为本质上的所有人,而妻子是他的所有物。

保守主义者们还没有搬出他们真正的反对理由:他们希望维护传统婚姻,更希望维护传统的性别角色。

祖母蜘蛛

  这一篇是为了旧金山文学杂志而写的。主题是安娜·特蕾莎·费尔南德斯的一幅画。根据作者的描述我觉得应该是这一幅。

  从这幅画展开来,作者思考了“女性的被消失”这一问题,也结合系列画作的名字《蜘蛛网》选取了蜘蛛祖母这意象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伍尔夫的黑暗:拥抱不可解之事

  本文最初是作者在福坦莫大学举办的第19届弗吉尼亚·伍尔夫年度会议上的主题演讲。

  文章的开头引用了伍尔夫的一个句子“未来是黑暗的,我想,这就是未来最好的样子”。作者认为,人们恐惧未知之黑暗并宁愿选择闭眼,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家和探险家的职责是看到更多,是睁开双眼,步入黑暗。将伍尔夫关于黑暗的这句话当做警句,作者写了《黑暗中的希望》——一本关于政治与可能性的书。

  作者还提到了她自己与桑塔格之间关于黑暗的争论,并且写出了这此争论在两人以后的写作生涯中引起的小小回响

若干年后,桑塔格用我们的厨房谈话中我举的例子和我写下来的细节,充实了她关于坚守原则行动的观点。这是我从未预料到的一个小小影响,它发生在我们两个都在引用伍尔夫的那一年。在我们各自引用伍尔夫的书中我们共同遵循的原则,也许可以叫做伍尔夫主义。

  作者认为,伍尔夫呼唤的是一种不再强迫统一认同的环境

在她的散文中,她以一种探究、批判的口吻赞颂、拓展坚持要求这种多样性、不可消减性。甚至神秘性,如果神秘性指的是事物不断变化、超越、无法限制、不断收容的能力。伍尔夫解放了文本、想象力和虚构的角色,然后也为我们自身,尤其是女人,要求这种自由。这就是我最佩服的那个伍尔夫的关键特质:她永远在歌颂一种非官方、非体制性、非理性的解放,他的解放是超越那些熟悉、安全和可知的东西,进入更广阔的世界。

与狼共舞的卡桑德拉

  卡桑德拉是那个说出真相却无人相信的女人。在可信度是如此重要的一种根本权力的当下,女人总被认为在可信度这方面有一些欠缺。

当一个女人指控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位于现存秩序中心的男人,尤其如果这件事和性有关,那么常见的回应往往不光是质疑她指控的事实,连她说话的能力以及权力也会被质疑。

  本篇讲述的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会陷入的这样一种困境,而这实际上和男性说教是相关联的,就是关于话语权和可信度的问题。

我们仍然在一个战斗的年代,一场关于谁拥有说话的权力、谁拥有被相信的权力的战斗,压力来自双方。……我们应该明白这个女人爱撒谎爱头脑不清的古老话术仍然被经常使用,我们应该看清它的真面目。如果我们能承认甚至命名这种攻击信誉的套路,那么每一次当一个女人发声的时候,我们就能跳过一次又一次探讨女人可信度这个环节。……现实中的卡桑德拉就在我们中间,当我们做出自己的决定,决定相信谁和为什么,我们就能祛除这个咒语。

#YesAllWomen:女权主义者重写历史

女权主义过去一直是、现在仍然是一场关于命名、定义、发声和被听到的斗争。故事基础策略中心把它叫做“故事的斗争”,因为你在斗争中的输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采用的语言和叙事。

  #YesAllWomen,这个tag描述了女人面对的痛苦和恐怖,尤其是为了针对男人们在女性谈论压迫时的惯用回复:“不是所有男人”

就像一名网友所说的,“当然#不是所有男人(#NotAllMen)都是厌女症或者强奸犯。这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YesAllWomen(#是的所有女人)都生活在对那些确实是厌女症和强奸犯的男人的恐惧中”。

  正如这个tag在网络上引发的广泛讨论一样,作者回顾了女权主义的历史,并指出“女权主义部分地是通过给事物命名来推进的”。

如果你缺乏描述一种现象、感情或处境的词语,那么你就无法谈论它,你们也就无法聚到一起来应付它,更不用说去改变它。……家庭暴力、男式说教、强奸文化、性特权意识,这些语言工具帮助我们重新定义女人每一天面对的世界,帮助我们寻找开始改变这个世界的道路。

潘多拉盒子与志愿警卫队

  本文更像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女权主义的愿景

人们时常讲述妇女权利和女权主义的历史,好像一个人要么应该已经实现了最后一个里程碑,要么已经失败了。……女权主义力图改变的是一种非常古老、普遍、深深根植于世界上诸多、也是绝大多数文化中的东西,它存在于无数的机构和地球上的多数家庭中,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家庭是它开始和结束的地方。……我觉得未来某种我们也许不再称之为女权主义的思潮将会对男人有更深刻的探讨。女权主义过去和现在追求的都是改变整个人类世界,许多男性也已经参与进来。……我们也需要从别的东西中解放出来:也许,某个赞美竞争、残酷、短期利益和强硬的个人主义的体系,某个服务于环境破坏和无限消费的体系……你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五):Mansplain,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与偏见

  2008 年 Rebecca Solnit 发表了文章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男人向我解释事情),讲述一位男士在一次聚会上对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绝大谈她新近出版的一本书,但其实他对该书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这篇文章促进了一个新词的诞生,mansplain。这个词由 man 和 explain 合成,作动词用,含贬义,形容一个人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向他人解释某些事情,尤其指男性向女性解释她已知的事物。中文大概可以理解为“男人的说教” 。

  十年后,即 2019 年,牛津英语词典在更新词库时收录了这个词语。

  类似的还有另一个词汇,manterrupt,由 man 和 interrupt 合成,意为男性不必要地打断女性的谈话(参考资料 1)。

  心理学家研究了 manterrupt 和 mansplain 现象的原因(参考资料 2),认为男性与女性的语言世界基本上属于两种秩序。除了大脑运作的差异外,男性的表达方式更直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进展( get progress )”,而女性则更加委婉,其目的是为了“产生连接( generate links )”。

  女性的沟通习惯表现为她们使用更多间接式的句子,尽量避免直接回答问题,多用“可能”、“好像”这样的表达;使用更多的反问句,像“是吧?”、“你觉得呢?”;使用更多琐碎的词语表达(trivial)和小词缀,比如“小内内”或“小厨房”;较少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用语(strong expression),这里主要指脏话;以及更多使用委婉语。

  她们的习惯更委婉,更礼貌,但听起来也更不确定。

  有人认为是这种不确定性在某种程度上给 manterrupt 和 mansplain 提供了舞台。

  那如果一位女性在说话时去掉以上这些语言特征,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很遗憾,跟进研究发现,改变说话方式并不会帮助女性争取到 assertiveness (说话自信)和 the sense of power(权力感)。

  我们需要承认 mansplain 和 manterrupt 是性别歧视的体现,也需要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潜意识的偏见( unconscious bias),而这些歧视和偏见与我们的社会历史息息相关。

  Robin Lakoff 在 1973 年发表的论文 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 (参考资料 3)被视为社会语言学领域讨论语言与性别关系的开创性作品。基于自己的研究和生活观察,Lakoff 认为女性的日常语言习惯恰恰反映了根深蒂固且可能无意识的性别歧视,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上被边缘化以及没有作为独立个体受到重视的情况。

  在开头的心理学研究中,女性之所以更倾向于使用委婉语,避免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对女性提出的要求如此。女性应该温柔贤惠,善解人意,不应该骂人,举止粗鲁。同样的,男性喜欢直接的表达也与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人们希望男孩有“男子气概”,应该充满斗志,不拘小节。

  Quora 上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参考资料 4):

Are feminist-coined terms like mansplaining, manspreading, manterrupting, manslamming, manderstanding, bropriating, etc., innately bigoted against men? Why no female-worded terms for bad behavior?

  mansplaining, manspreading(或mansitting,指男性在公众场合张开双腿,占用多余一个座位的空间的行为,简称大爷式占座), manterrupting, manslamming(指在拥挤的人群中不肯让路,直接撞到他人的行为), manderstanding(指在社交场合讲只有男性能理解或认同的笑话,令在场的女性感到困惑和厌恶的行为), bropriating(指默默把功劳转移到自己身上,将女性先提出的想法据为己有的行为,通常发生在 mansplain 或 manterrupt 后) 这些天生对男性有偏见的词汇是女权主义者杜撰的吗?为什么没有形容不良行为的女性词汇?

  这些以 man- 为前缀的词汇当然对男性是有偏见和歧视的,类似中文里的“女博士”、“女司机”、“女工人”,特意将某一方视为例外,无形中将另一方树立为“规范”,从而制造了性别对立。

  然而我们要认识到,对女性有偏见和歧视的词汇比男性的要多得多得多。

  举一个特别简单的例子,中文里的脏话。这是对女性最极端的歧视,为什么侮辱一个人的母亲会被认为是一种很乐意的报复?960 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有没有存在一个地方,哪怕一个,在骂人的时候不问候对方的母亲和姐妹,而是问候对方的父亲和兄弟?

  中文一直以男性为规范,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性的变体。借用吕叔湘先生的说法,“他”是老字号,“她”是分店。男性永远在女性前面,男女,夫妻,子女,兄妹;连动物也是如此,龙凤,鸳鸯。

  有时候我们一定要加一个“女”字来表明一位女性的职务,同样职务的男性却不用。似乎男性在这个职位上天经地义,女性就是一种例外。比如女主席,女作家,女教授。有一些甚至变成贬义词,比如前面提到的女博士几乎等于嫁不出去,女司机几乎等于马路杀手。

  中文里女字旁的字相当多,按照汉语的组字规则,女字旁的字当然与女子有关。这中间有一个极其不合理的词群:与传统道德上认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关的词汇几乎都是女字旁,嫖,奸,姘,妓,娼,好像男性在这段关系中是隐形的。中文似乎没有词汇形容出卖色相的男性,只能凑一个词叫“男妓”,这也要生拉女性来做陪衬。

  而婚后的女性更是从造字初始被放在了不平等的地位。已婚的女子称为“妇”,“妇”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说文》记载: “ 婦,服也。从女,持帚,洒埽也。会意。谓服事人者。”服事,一意臣服听命,一意服侍、照料。从一开始,已婚的女子就被定义为负责洒扫家务,服侍他人的服从者形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平等。

  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为了在多语言环境下支持性别平等,“营造一个支持平等、消除偏见、包容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联合国倡导使用性别包容性语言,并为不同语言编制了语言指南。

  《中文性别包容性语言指南》(参考资料 5)中为在使用中文时实现性别包容提供了三个策略:

1. 使用非歧视性语言。

  称呼时避免使用小姐、夫人、太太等可能暗示女性年龄、身份、婚姻状态的词汇;提及职务时不涉及性别;避免使用暗示某个性别优于或不如另一性别的表述,例如男人婆和娘娘腔等;避免带有性别偏见或加深性别定型观念的表述,例如寡妇,女强人等。

  这里还给出了如何判断歧视语言的方法:转换性别,看是否会改变句子含义,令表述变得奇怪。

2. 根据沟通需要,可以表明被指称对象的性别。

  主要是为了表示强调。例如,“无论女童或男童,都有权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包容性就比“每个儿童都有权获得平等的驾教育机会”更强,因为世界上存在许多女童无法获得教育机会的现象。

3. 如不需要,不要强调被指称对象的性别。

  避免使用区分性别的所有格,如“他的”、“她的”,使用“其”、“该”、“此”等中性代词或重复此人的姓名、职称或所属组织。例如“教授需派他的助手参会”修改为“教授需派其助手参会”,因为此时不必强调教授性别,或“法官由选举产生。他应该品德高尚,符合专业资质要求”修改为“法官由选举产生。他应该品德高尚,符合专业资质要求”。

  在追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制造性别对立绝不是我们的初衷和目的,重要的是认识到真实存在的不平等,思考导致不平等的原因,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https://jjdigeronimo.com/manterrupting-bropropriating-mansplaining-ways-men-undermine-women/

  2. https://en.womany.net/read/article/6986

  3. https://web.stanford.edu/class/linguist156/Lakoff_1973.pdf

  4. https://www.quora.com/Are-feminist-coined-terms-like-mansplaining-manspreading-manterrupting-manslamming-manderstanding-bropriating-etc-innately-bigoted-against-men-Why-no-female-worded-terms-for-bad-behavior

  5. https://www.un.org/zh/gender-inclusive-language/guidelines.shtml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六):【品·鉴】当我们谈论平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读《爱说教的男人》

  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只有男人是爱说教的吗?女性不爱说教吗?没有专用来侮辱男性的字眼和词汇吗?”

  当然不是只有男性爱说教,女性也爱说教,侮辱性的词汇不只针对女性,也针对男性,来自女性的“厌女”和网络暴力更多,很多针对女性的恶语、字眼也都是女性发明的。

  读罢本书,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性的角色和地位。

  社会给女性设定了标准,或者说标签。你觉得女性应该是什么样子?女性角色包括女孩,母亲、妻子、老师、演员等等。小女孩应该文静、淑女、长发、穿花裙子;女人要稳重、识大体,到了年纪就要结婚,不然就没人要了;母亲应该伟大、牺牲;妻子应该贤惠;老师应该有耐心;女演员要瘦要白,要永葆青春。“裙子那么短、穿那么露给谁看”“女孩子晚上不要出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还有与“江山娇”有关的一切,这都是社会对女性的定义,有些可以称之为“恶意”,尤其是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与众不同就是格格不入,也给了他人抨击你的机会。甚至女性自身也会给自己设限,“我应该如何如何,我不能如何如何”。

  刻板印象也存在于男性身上。目前,就职业来说,在美容、美妆行业,我们越来越多地能看到男性身影,而这是颠覆传统的。男孩子也不一定“不能喜欢粉色”“大老爷们儿要有阳刚之气”“不许哭”,被上司摸屁股、骚扰“你也没损失什么,还是不是个爷们儿”,“你怎么喜欢女生喜欢的东西”。这些对男性的恶意越来越多地被我们看到。

  第二,女性厌女——来自女性的“说教”。

  男性厌女的动因或许是性别优越感,那么女性厌女呢?可能我读过《厌女》这本书后会找到更确切的答案。生活中女性被“厌恶”的事实不胜枚举,这种厌恶来自与之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相见不到五分钟的人、熟人、甚至家人、父母。

  如果想要活在善意中,自己首先要表现出善意,作为女性,“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单身者不要因为其他同胞在恋爱中、婚姻中遭遇的痛苦和不平等而幸灾乐祸,已婚者也不应贬损未婚者“剩女”,有生活经验的大妈、婆婆、甚至自己的妈妈也无权干涉新手妈妈的带娃方法。“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还是多关注自己,对别人的生活保持局外人的态度,既然不能帮助,起码不要冷嘲热讽、落井下石、给人添堵吧,张张嘴、敲敲键盘去评判别人是容易的,但是带来的伤害和打击是无法估计的,你的任何一句恶言,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可以不爱,但请不要伤害。没有感同身受,但多做置换思考,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是不是就不“活该”了?

  :汉字厌女(观点主要来自微博博主“暴烈甜心小鳄鱼毛毛”的视频,加入了一点我自己查的资料)

  “姓”,孩子是女人所生,但是要随男姓。(“爱说教”书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女性不会出现在家谱中)

  “妖”,异于常者为妖。妖怪、妖精、妖艳,都不知不觉与女性有关。

  “妄”,狂妄自大,痴心妄想。

  “奸”,古代写作“姦”。王力在《古代汉语字典》中对该字的解释:“女”部总论中将和“女”相关的字分为六大类,最后一类即是“贬义词。古人重男轻女,故凡不良的德行和行为多从女”,例字中便有“姦”。汉奸、奸淫、奸诈、强奸、奸细、奸商。

  “娈”,本意为“美好,相貌美”,后发展成“娈童”,专指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童和少年。

  “娼、妓、婊”均是女字旁。

  奸、娈这些字表达的意思均是男性主导,但看到这些字时,我们只会看到“女”字旁,作为加害者的男性消失了。很多字本身不是女字旁,很多女字旁的字也没有贬义,但是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这些字从褒义变成了贬义。

  这些都是“为男者讳”。

  第三,如题,当我们谈论平权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性别平等真的存在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平等的权利包括哪些呢?

  1. 生而为人的权利

  她首先是一个人,不是谁的女儿、妻子和母亲。

  《爱说教》书中写道:一部分男人的说教“让女人不敢说出自己的声音,或者当她们敢说的时候却无法被人听到;就像街头的性骚扰一样,它向女人暗示‘这不是她们的世界’,从而让年轻女人陷入沉默。它训练了我们的自我怀疑和自我限制,同时助长了男人毫无支撑的过度自信。”

  “IMF总裁被控性侵。如果这个名称让你困惑,忽略‘性’这个字,只看‘侵’,那是暴力,拒绝把一个人当成人看待,拒绝尊重最根本的人权:身体完整性与人身安全的权利。‘人的权利’是法国大革命最伟大的短语之一,但是这个表述是否包括女人的权利,一直都是个问题。”

  “在我们的法律法语中妻子叫做‘被覆的女人’(femme-covert)。她在婚姻存续间的状态称为被覆(coverture)。”

  “他覆盖她,就像床单,像裹尸布,像帘幕。她没有独立的存在。”

  2. 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

  如今,法律赋予了女生和男生一样的受教育权。但事实我们都清楚,历史问题由来已久,古代社会女孩子不能上学堂,“金斯伯格大法官”纪录片中,她的孙女提到:花了200年的时间,我们才首次实现了男女(人数)平等的班级。中国有“春蕾”计划,是为女童设置的教育基金。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如果一家中有一个人要放弃学业,那就是女孩,不仅放弃求学,还要赚钱供兄弟上学、娶妻买房。

  即使与男同学们一道顺利毕业,职场上的不平等、歧视,也是赤裸裸的现实,国家福利、公司规定、母性心理,都不允许女性全身心追求事业。我们的社会有各种“标准”来考核你是否“合格”。

  3. 话语权(《爱说教》书中主要提及)

  关于话语权,在家中、职场中,女性有多少话语权,我们都心知肚明。

  “拥有到场和说话的权利是生存、尊严与自由的基本条件。让我非常感激的是,在经历过早年那些有时因为屈从于暴力的被迫沉默之后,我成长为一个可以发声的人。这让我将永远站在不能发声的人那一边。”

  “当一个女人指控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位于现存秩序中心的男人,尤其如果这件事和性有关,那么常见的回应往往不光是质疑她指控的事实,连她说话的能力以及权利也会被质疑。一代又一代的女人被告知,她们要么在做梦,要么太糊涂,要么在设局下套、阴谋陷害,要么撒谎成性,要么是以上全部。”

  “弗洛伊德的病人曾经能够说出她们的不幸遭遇,而他最开始也听到了。他在1896年写道:‘我因此论证,每一例歇斯底里症的背后都存一起或数起孩童时期性经验。’但他后来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转而写道,如果他选择相信他的病人的话,那么‘在所有情况下,你就得指控父亲,不排除我自己的父亲,是变态’。他的假说重大的潜在社会影响越来越让他不安……如果她们说的是真的,他就得挑战整个父权权威的结构体系来支持她们。”

  “某些情况下,这些被诊断为歇斯底里的女人还会经受虐待、由虐待引起的心理创伤,以及无法表达创伤缘由的无力。”

  “性侵就像酷刑,是对受害者身体完整性的权利、自决权和自我表达权利的攻击。它试图完全抹去受害者的声音和权利,而她必须从湮灭中站起来才能发声。”

  4. 选择权

  选择不婚的男性和选择不婚的女性,会被区别对待。已婚女性甚至几乎没有选择“不生孩子“的权利。西方宗教社会,女性更是无法选择堕胎。

  男女在生理和行为能力上的差别,决定了男女无法完全实现真正的等同。

  梁文道的节目“八分”中,有一期与姚晨、阿郎讨论《送我上青云》这部电影,阿郎提到:“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可我们还停留在原来的认知里,科技的发明改变了社会的劳动结构,过去,很多男性需要付出体力,从而占据主导地位,就像雄性动物需要出去捕猎一样。现在男女越来越平等了,而且,在平等的过程当中,不需要那么多的体力性的东西,女性更多地发挥了自己忍耐力、气质,或者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而男性依然停留在原来的状态里,还对这些变化充满着无知。从生理上来讲,女性本身就是比男性更高级的动物,小女孩比小男孩更早熟,女性平均寿命高于男性,为什么男性会在这样状态里生出那么多的优越感?生出那么多不平等的东西?尤其是现代社会,男女差不多会对社会做出相同的付出了。”

  梁文道对姚晨的提问:女演员肯定遇到过很多网上的讨论,或者外界的评论,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这种评论,如果你是个男演员,人家可能就不会这么讲?那些是针对你的性别身份。”姚晨回答“我想有些很恶劣的词就不会出现了吧。很多时候讨论女演员的时候,大众不会就事论事,很多时候就直接进入对女演员性别和人格的侮辱,不想跟你进行有逻辑的探讨,这跟整体上社会对女性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所以,平等问题从源头看是认知问题,如果我们对女性的认知无法改变,任何的平权运动和法律都无法有效。

  书中还提到了“婚姻平等”问题,同性婚姻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婚姻平等”,因为双方在性别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个体之间的婚姻,这正是“传统婚姻”所没有的。因此,我们谈论平等时,不能单纯谈论男女平等,还要考虑跨性别者、同性婚姻等问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多元社会中尊重个体差异。

  :关于“田园女权”的思考:

  “田园女权”一词在百度上的解释是:网络流行词,是指一群表面上积极争取男女平等,但是实际上只想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却不用承担任何义务的女性。

  对于这一定义,我不能完全理解。我一直工作在女性同事较多的环境里,也就是人们口中的“阴盛阳衰”的职场环境,拿现在工作的学校来说,在这里,女性要做男性擅长的体力劳动,也要做好保持教室环境、耐心对待学生,不发脾气。可以说每个女教师,都不是单纯的一个女性角色,当然,很多职业都是如此。

  而我们在为自己争取更多权利的同时,也受到很多优待,比如说疫情期间的某些志愿岗位,男性会“冲锋陷阵”,女性大多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这无疑是在性别上对女性的照顾,如果我恰好是个女性主义者的话,我是不是就“田园女权”了?

  第四,关于男性犯罪。

  猥亵、性侵、强奸、家暴,这些我们不愿看到和提到的词,这些忌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其中不乏耸人听闻的“猥亵幼女幼童、轮奸”等等。受害者被“禁声”,尤其是施暴者权利大时,受害者的发声更会成为众矢之的。事实表明,男性比女性更有可信度,哪怕这位男性是罪犯,人们,无论男女,都会为罪犯开脱,而相信“受害者有罪”,并让受害者尽快忘掉。现今我们有了发声的权利,但说与不说这道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说出来的结果,大快人心的少,鱼死网破的多,甚至鱼死了,网没破。所以,我作为女性深刻理解沉默的女性,只是,站出来战斗的话,结果未必如愿,但或许会在改变的路上前进一步。

  “无数针对女人的暴力事件,都成了新闻里的壁纸。”

  “大多数的暴力罪行是由同一个性别的人犯下的。人们总是用性别以外的因素来解释暴力的流行,其他随便什么因素,却对最宽泛、最显而易见的那个特征视而不见。”

  “而对这种暴力的恐惧限制了大多数女人,她们对这种限制习惯到自己也意识不到的程度——我们对此也几乎闭口不谈。”

  “最终,重要的事是,一个贫穷的移民女性颠覆了一个全世界最有权势的男人的职业生涯,或者说,她曝光了早就该终结他职业生涯的行为。这让法国女性重新审视她们身处的社会存在的厌女症。”

  “关于卡桑德拉的另一件事:在这个神话最有名的版本中,她的语言之所以无人相信是因为她拒绝和阿波罗发生性关系,这位神祗对她施加的咒语所致。试图捍卫自己身体的权利就会导致失去信誉,这个线索早就在那里了。”

  “当然#不是所有男人(#NotAllMen)都是厌女症或者强奸犯。这根本不是重点。重点是#是的所有女人(#YesAllWomen)都生活在那些确实是厌女症和强奸犯的男人的恐惧中。”

  “每次当我谈论受害者和幸存者的时候,总有人让我同情一下暴力犯罪者,我对此厌倦至极。”

  “强奸文化是这样一种环境:强奸广泛存在,针对女人的性暴力在大众传媒和流行文化中被正常化和得到谅解。厌女语言的使用,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针对暴力的美化使得强奸文化得以永久持续,这一切都创造了一个无视女性权利和安全的社会。”

  书中还有一个例子:在郊区,他们亲眼看到一个邻居的妻子在深更半夜全裸着跑出家门大叫着她丈夫要杀她,邻居们不相信这位女性,因为“他们都是值得尊重的中产阶级”。他们都觉得“她疯了“。

  最后,我们要做的事。

  我们的社会一直教育女孩子不要做什么,而忽视对男生不要去侵犯女生的教育。

  来自网络:“我十几岁的侄子告诉我他想约一个女孩出来,但是被拒绝了。我说:你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了吧?他说:我知道,我会继续努力的。我说:不,不要打扰她,她已经给了你答案。他很震惊,过去从没有人教他这样。教育好,你的,男孩子。”。

  男人无法理解女人为了人身安全而小心翼翼生活的细节,甚至常常会说女人“想太多”,大学课堂上男孩子无法相信那么多女生遭遇过性侵或经历着潜在性侵的危险。

  来自本书:“那些通常的建议总是把防止强奸的全部责任放在潜在受害者身上,把暴力当成默认的前提。不然你说说看,为什么大学里总是花更多的时间告诉女人如何逃离色狼之手,而不是告诉另一半学生如何不要成为色狼。”

  书摘:

  “在两种性别被分别推向的两极之间有个快乐的中间点,一个给予与索取之间的温暖的赤道带,我们都应该在那里碰面。”

  “为了编织一张网却不受困于其中;为了创造一个世界,创造你自己的生活,掌握你自己的命运;为父亲们同样也为祖母们命名;为了画网,而不是只是直线;做一个清洁工也做一个创造者;为了能够歌唱,不被静音;为了除下面纱,为了能够出场。这些是我在晾衣绳上挂的标帜。”

  “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国家。——伍尔夫”

  一些组织和运动:

  60年代反核反战的女性和平组织“女性为和平罢工(Women Strike for Peace)”,加拿大原住民权利运动“不再袖手旁观”(Idle no more),五月广场母亲(“被消失的人”们的母亲),女权主义口号“我相信你,阿妮塔”

  一些名词:

  男式说教(Mansplaining),夏娃的挑逗(Eve teasing),焚妻(Bride-burning),名誉谋杀(honor killings),《反针对妇女暴力法》(Violence Against Women Act of 1994),婚姻平等(marriage equality),同性婚姻(same-sex marriage),被消失的人(西语los desaparecidos),重伤致死(Ferite a Morte),杀女(femicide),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济慈提出),破碎言说(fractured speech),幸存者特权(#survivorprivilege),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性骚扰”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性特权意识(sexual entitlement),“歇斯底里”(hysteria)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子宫”(uterus)

  一些数字:

  在美国,每天大约有3个女人被她们的配偶或前配偶杀害,这也是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类案件每年超过1000起,这意味着每3年的死亡人数就会超过“911”的伤亡数字,但是从没有人针对这一一种恐怖主义宣战。

  在美国,每6.2分钟有一起强奸报告(但估计真是数字可能是报案数字的5倍,这意味着,在美国,可能每一分钟都会发生一起强奸),每5名女性中就会有一名在她的一生中遭遇过强奸。

  仅仅2019年一年,美国军队中就发生了大约19000期性侵,而且其中绝大多数施暴者都逃脱了惩罚。

  南非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强奸之都,去年(根据作者的写作时间,这里所指应该是2019年)估测发生了600000起强奸案。

  在美国,每9秒就钟就有一个女人被打。划重点:不是9分钟,而是9秒钟。每年有200万女性因家暴受伤,其中有超过50万需要医疗救助,大约145000人需要入院治疗。这还不算时候需要的牙医诊疗。

  五分之一的美国女人(和七十分之一的男人)是强奸受害者,19%的大学女生面对性侵的困扰。

  结语:

  女性争取平权的过程,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历史上的女性运动,可以追溯到1857的美国纽约,纺织女工不满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与男性管理者相差悬殊的工资,所以上街游行。从1909年美国社会党规定“全国妇女日”,到1910年在哥本哈根举办“第二国际大会”之前线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到1911年欧洲百万女性示威游行,要求普选权利、反对职场性别歧视,同时纪念“巴黎公社运动”惨被镇压,再到1917年俄罗斯圣彼得堡女性游行成为“十月革命”之前“二月革命”的先声。女性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力量。

  与他人讨论的过程中,我的收获还有,我在谈论男女平等时,一直对男性抱有敌意,很多男性受害者,男性面临的骚扰、困惑、不被理解,我并没有想到,所以,今后思考问题时,我尽量不把受害者仅仅定义为女性,也同样把男性现状考虑到其中。

  最后我想引用一句在微博看到的评论,这句话给我鼓励:“虽然拼搏在工作环境,会比象牙塔还要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尽力拉一把后面的姐妹,就像前辈姐妹们给我们打开了职场大门一样!我们会扛住关门的压力,姐妹们别怕!”

  还有《大法官金斯伯格》纪录片里的句子:“I ask no favor for my sex. All ask for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take their feet off our necks.”(这句话是美国第一位女法官萨拉·格里姆克在1837年所说,“我不求女性能获得什么额外的好处,我所求的仅是男人把他们的脚,从我们的脖子上挪开”。)

  “I did see myself as a kind of kindergarten teacher, in those days, because the judges didn’t think sex discrimination existed. Well, one of the thing I tried to plant in their minds was: Think about how you would like the world to be for your daughters and granddaughters.”(有些男性大法官完全不认为性别歧视是实际存在的,我试着教导他们的其中一个观点是:试想一下在你心目中,你女儿和孙女生活的理想世界上什么样的。)

  “Be a lady. Be independent.”

  (“女权主义者都是丑到嫁不出去的蕾丝边,要么就是婚姻不幸的老巫婆”RBG很响亮地抽了那些人一个嘴巴子。不要让年龄、性别、容貌、出身这些东西定义你,用自己【做的事情】来定义自己。这部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推荐之。)

  :本文中双引号内文字,没有特别说明的,均为书摘。转载请先联系。

本文标题: 爱说教的男人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41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七日的王妃》观后感精选《美人鱼2》观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