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污秽》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6-11 08:33: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人性的污秽》是一本由[美国]菲利普·罗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人性的污秽》精选点评:●书很好看,但翻得超级差超级烂超级渣,读得不爽死了●这大哥写东西没有废话,利落。●终

《人性的污秽》读后感摘抄

  《人性的污秽》是一本由[美国] 菲利普·罗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性的污秽》精选点评:

  ●书很好看,但翻得超级差超级烂超级渣,读得不爽死了

  ●这大哥写东西没有废话,利落。

  ●终于读完了美国三部曲。美国二十年前已经陷入‘政治正确’的无解怪圈?所以是时候让希特朗普这类人来显身手了? (PД`q。)·。'

  ●隐秘的细节迸射到台前,没人能拒绝。

  ●深刻的情感,和理性一样有价值。每一个人物都是现实强有力的存在。肤色绝对不是我们肤浅联想到的那些。

  ●一般般啊,没有惊喜

  ●每一段关系的冲撞似乎都充满无限可能性,但最后都纳入黑暗的死角。罗斯笔力深厚惊人。在爱不释手感觉外,就觉得自己写的都是狗屎。

  ●小说阅读史上的里程碑,对此类写法的小说不再迷惑抵触,反而领略到些魅力。微博洛之秋推荐。

  ●晓明哥课程书目之一,集对美国社会的吐槽之大成。。。。

  ●读完了。作者在小说中以配角出现的同时又充斥着上帝视角,所以某些部分有点奇怪。但结尾真是太棒了。

  《人性的污秽》读后感(一):令我回想起66-76

  教授被指控犯有种族歧视罪,仅仅因为从未出席他课程、学业成绩低劣的两位黑人学生说:“我不愿去上他的课,因为这位教授身上散发着浓烈的种族歧视的气息。”

  明处和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和竞争对手别有居心地跳出来人身攻击这位教授,使他百口莫辩。所有人都为了自己肮脏的利益,干着一桩桩邪恶的勾当,表明上却道貌岸然。

  教授的夫人在风口浪尖中承受不住中风而死。

  ……

  被诬陷歧视黑人的教授竟然是一个假冒犹太人的黑人,

  原来每个人都有秘密……

  《人性的污秽》读后感(二):污秽就是真相

  不算长评,短评真滴写不下了!

  甚至想要打六星,更喜欢这本超过牧歌,可惜的是二月并没有一口气看完三部曲。一个背负着全部种族秘密的大学教授,和一个看似没有文化,甚至用这样的被缺陷的自我羞辱以达到对生活的尊严的反抗的女人,用几乎折磨我心灵的方式通过性的结合和对欲望的全部融合成为战友,共同反抗人性。福尼雅为科尔曼跳舞的那个部分看了两遍,看得我几度落泪,福尼雅对那个安静的,带着他朴素的海军纹身和他阳具的男人说“科尔曼,我看到你了”不得不说,在这里,我是羡慕科尔曼的,这样的瓦露塔,恐怕永远都不曾相遇了。福尼雅是个不知道怎么做女人的女人,而如她所言污秽永远停留在人性中,而内部的污秽与干净无关,接受污秽是必须领会的真相,而这本书里,纯洁,对可笑道德无限的追求,几乎是以讽刺的形式深深的刻在文字里,正如荒谬的德芬妮与福尼雅正好是两个极端对抗的反面,德芬妮直到最后因为对科尔曼无可救药的追逐,以几乎失控和崩坏的方式通过他的死亡,和莱斯特的联手做到了迫害他的高峰(这情节安排好得我跪倒在罗斯脚下)福尼雅被以莱斯特为形象的生活污秽迫害,而科尔曼则以复杂的方式来反抗个人的命运的同时又被以德芬妮为典型的人性污秽迫害。科尔曼身上具有英雄的气概,但是他做的却是终生反抗自我,正如叙述者所言“他的魅力来源于他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正是这样的致命吸引,才是科尔曼生活和精神中爱,恨,情欲的终极,才成就了这样一个非凡的角色。而科尔曼也是乌鸦王子,一个和福尼雅私定终身的人。这本书里最神奇的就是我喜欢里面每一个角色,即使是作为凶手的莱斯特,正如最终结尾所说“可能世纪末的最终点,就是一个孤独的人在桶上通过18层冰面垂钓,而这田园牧歌似的山峦顶部的湖泊有着长流不绝的水源”,这部将三部曲推到一个高峰又回到了起点,是的,又一曲美国牧歌。

  《人性的污秽》读后感(三):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以后依然是丑小鸭

  一只丑小鸭,日日夜夜在翩翩起舞的天鹅群里遭受凌辱、蔑视和不公。终于,有一天,它拍拍翅膀,“羽化成仙”,和其他伙伴一样,它也成为了一个白天鹅。

  从此以后,它过上满足、幸福的生活。——童话的结局该是这样的吧?

  可是现实社会不是的。

  作为非裔美国人,小说主人公科尔曼·西尔克,为了逃避种族歧视,告诉自己的战友,自己的恋人,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我是个白人”。这个用一辈子书写谎言的“坚定先生”,果然在世俗社会里,飞黄腾达,功成名就。的确,他也“飞升”了,也变成了一只白天鹅。

  但在他七十一岁的时候,一切都变了,世道“突转”了。

“有谁认识他们吗 ? 他们究竟是真有其人还是幽灵 ?”

  对,就是这句话,捅破了天窟窿——他被诬陷为“种族主义者”。他仅仅是在课堂上点名,他只是俏皮得用了些嘲讽的口吻,美国,在自由独立的美国,难道也有“文字狱”不成?

  仔细想想,就知道事情可没有那么简单。罗斯犀利之处,就是写社会问题。像阴影一般笼罩在美国上空的白人话语霸权,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对女性他者的性别歧视,以及反越战情绪。

  他用了个语言学的小花招,以一个隐瞒自己是黑人的黑人之口,说出来这句话,这更加明显得让人看到,黑人族群的“失语”状态。

  想想这真是报应啊——一个黑人被指责歧视黑人。那么他歧视自己吗,背叛了自己吗,背叛了自己的种族吗?

  文中这样评价科尔曼的:

抛弃所有的一切,整个的枝繁叶茂的黑人族群,认为他不能以任何别的手段取而代之。那么多的渴望,那么多的计划、激情、狡猾和伪装,统统为了满足离家出走以及脱胎换骨的饥渴,变成一个新的人。

  他的背叛似乎合乎清理,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以那种方式获得自由。这就好像中国教育体制下悄悄做了高考移民的学生,他们真的罪不可赦吗?

  但是,随之而来的谣言、中伤,一系列的法庭审问,以至于科尔曼的被迫辞职——从他那至高无上的雅典娜学院院长的位子上被人推下来,妻子不堪折磨而与世长辞,这种漫天的车祸一样的人生是怎么碾压了他啊。

  他在邮局遇见了不识字的女清洁工福尼雅,这个受尽生活的凌辱,清瘦冷漠的年轻女人,变成了他的海伦。他似乎是找到了慰藉。但这种桃色新闻似乎让人不禁联想起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终于,跟克林顿相似,科尔曼被传言、匿名信和跟踪者逼入绝境。

  生命最后的几个月,他力图与外界断绝一切来往,最后却被福妮雅的前夫,莱斯特·法利——那个同样被创伤凿烂了的脑袋,撞进了河里,双双惨死。

  这——才是现实中丑小鸭的结局。它最终没能逃脱命运,像索福克罗斯笔下的俄狄浦斯一样,戳瞎双目,血债血偿了。

  《人性的污秽》读后感(四):背叛

  1998年的夏天,我的邻居科尔曼·西尔克,悄悄对我说,他71岁,正和学院里一个34岁的清洁女工私通。其中,这个“我”——作家内森·祖克曼——菲利普·罗斯1970年代起在系列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即是小说《人性的污秽》的思想主角、叙述者,也是小说《人》的隐性或显性作者。那只“看不见的手”已完全显现并牢牢的掌控着小说的节奏。可以说,作者已非幕后主人,而是作为见证人走进了小说里。这个“我”不是单纯的视角和纯粹的讲述人,“我”是携带主观思想而出现的,并成为小说主题的支撑。其附带效果是,弱化小说虚构性,强化纪实性。

  《人》涉及美国的种族主义、越南战争、大萧条,乃至其背景下的政治、移民、教育、家庭、婚姻等有关历史的社会的问题。祖克曼(罗斯)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见证人,同时也是发问者。当剧中人物面对命运抉择时,他常以排比反问句来刺激读者的思维,让人困惑于到底应将黑暗归罪于某个角色的人性弱点,还是其所处的社会现实所致,亦或是相应的历史条件所造成。罗斯以此将小说提升到哲学层面。因为它们的答案看似“尽人皆知”,又一无所知。

  例如,“他的秘密……充斥了他每天的思维?……他对自我所下的赌注的东西?他所追求的冒险……或是否这决定本身便是冒险?……隐名埋姓度过一生的成功令他欣喜,或者他不过就是简单地对他……整个种族关上大门?是否因为他希望绕过社会障碍?……倘若那样做对追求幸福有所贡献?或者不止这些?或者少于这些?他的动机有多卑劣?有多病态?假设两者兼而有之——有什么关系?假设两者都对不上号——又有什么关系?在我遇见他的时候,这秘密是否仅仅微微地点染了他整个的生命色彩,或者他整个的生命只是一生秘密的沧海之一粟?他有没有放松过警惕,抑或犹如永远的逃犯?”一连14个问句,这就是祖克曼干的事,他的行为没有推动情节,可他用冷酷的语调,残酷的逼问,强行修正读者对其小说的看法。对,那人是卑劣的;不对,是当时的社会太残酷;对,那人是成功者;不对,那人是个罪恶的成功者。

  读者对剧中人物的颠覆看法,还体现在小说的文体架构上。正如贾布《百年孤独》经典的“多年以后……”开篇一样,罗斯(祖克曼)是在调用回忆,并用回忆作为小说的维度。这既不是开头,也不是结尾,而是作者对亲历事件回忆的某个关键点。围绕科尔曼的性丑闻,罗斯将每个故事单元重新拼接,回环于它的前后展开叙述,这造成读者对人物理解上的颠覆。时而痛恨、时而怜悯。可以说,《人》是个复调,里面各种故事互相解释、说明、补充。人物那种两难抉择的困惑随着阅读的进行时时改变读者的看法。

  科尔曼说,“他们停留在因循守旧的,分成开始、中段和结尾的叙事体上,每件事,无论多么模棱两可,错综复杂,或神秘莫测,都必须纳入到这个规范化、世俗化、报幕员的陈词老调中。”这个陈述可视为罗斯打破小说创作传统的宣言。这让《人》的情节如侦探推理小说那样,作者带领读者抵达案发现场,而案情经过要随着调查进展才能逐渐浮出水面。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类似,因为罗斯那一流的深邃的思辨能力怎会浪费于侦破凶手上,他所思考的是该如何拷问人性。

  1940年代的美国,有色人种成为种族主义的标签,“他们”是称谓主语——只要“他”是个有色人种,那么“他”就会成为“他们”。体现了个体价值的彻底缺失。无论你是全校的第一名、还是田径或拳击冠军,只要你是黑人,连妓院都将对你关上大门。其实,历史的今天也是如此,祖克曼-福尼雅事件与同在1998年发生的“克林顿-莱温斯基”事件相比,尽管同是性丑闻,后者才能登上美国历史宝座,而前者恐怕只能在“多年以后……”成为那一波当事人的陈年旧事。

  (本段剧透)面对种族歧视等历史现象,罗斯并非采取一味地同情或批判。不论历史是什么,画等号的事,可不合乎罗斯的逻辑。丑闻发生前,科尔曼曾是美国海军二战士兵、文学教授、学院院长,有妻子孩子,一个典型的美国社会精英。可在这一切以前,他却是个“黑人”。这就是科尔曼的秘密所在,因为他的辉煌是以背叛自己的母亲、家庭、种族和族史为代价。而历史和个人两个层面又是纠缠不清的,“背叛”这一人性的污点到底是历史造成的,还是人性既有的,则成为了小说的主题。

  “罗斯将历史事实与丰富的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普通人的生活与大的历史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使人读了既感到历史背景的宏大,又感到与自己休戚相关,更是使人读了感到历史与虚构间界限的模糊。”种族主义背叛了有色人种,政府恶行背叛了越战老兵,家庭暴力背叛了亲情。他或她反过来再背叛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种族、自己的族史、乃至自己的社会。背叛就像人类的原罪,深深植入了人性。这到底是历史主义还是存在主义,谁又能给出答案呢?此外,《人》这部小说不也是对传统小说模式的某种背叛吗?

  《人性的污秽》读后感(五):美国没事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花了三个星期的时间读完,平均下来也就是一个星期一本的样子。对我而言可以算是一个较快的阅读速度了。三本书的阅读顺序分别是《美国牧歌》、《我嫁给了共产党人》以及《人性的污秽》。

  美国小说家似乎都有股乡土情结而且都很有野心都想写出一段社会变迁史。譬如辛克莱刘易斯的《大街》,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菲利普罗斯显然也不例外。他的美国三部曲分别甄选了麦卡锡主义时期,越战,克林顿丑闻三个美国社会的片段。

  三部曲都有一个共同的叙述者内森祖克曼。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从一个小孩子变成了一个年老多病的作家。菲利普罗斯分别借用了内森不同时期的视角来观察他所处的这个世界。

  《人性的污秽》的故事其实相当简单,就是一个教授因为一句话而被扣上了种族主义的帽子从而他的正常生活顷刻间被颠覆。但是如果又是一个美国梦破碎的故事的话,那么就未免太过于重复自我而且也缺少新意。所以随着故事的进展当教授的身份被揭开后小说走向了一种荒诞的悲剧氛围中。

  教授因为想要出人头地掩盖了自己的黑人血统的事实,他以一个白人的身份在美国这个社会中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但与此同时他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他抛弃父母兄弟,他对妻儿保有不可言说的秘密,也正因为这秘密让他自始至终生存在压力之中。到最后他反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为对缺课的黑人学生说了“幽灵”而失去了他原先为了掩盖黑人身份才得来的一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罗斯给这书取名为人性的污秽,那么他到底哪里污秽呢?

  首先祖克曼教授本人就是一个悲剧,但他的悲剧说到底是一个选择的结果而已。我不认为这全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正所谓:不存在所谓的被迫,每个人都有机会选择,只要你愿意为之付出代价。教授选择了他的道路,他选择一个人,在某种程度而言他的确“比白人还白人”教授本身就存在着人性本身的污秽,这种污秽不触犯法律,甚至在某种程度而言道德宽厚的人也会对他的选择报以理解的态度。但不能否认的是他本质上是自私的。自私或许无罪,但并代表这能成为借口。尽管他的选择有着充足的时代背影为他背书,但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抛弃并且背叛了自我。

  相比较科尔曼的自我选择,在我看来福妮雅这个形象更能打动我。一个本是大家闺秀里公主般少女到最后却变成一个字也不认识的清洁工。而造成这一切的却是兽性的继父和懦弱的母亲,这就不能不让人唏嘘了。在看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福妮雅到底做错了什么?可是我找不到答案,除了生活的无常我找不到任何能够说服我的理由。在福妮雅的世界里已经不再是人性的污秽了,她的整个世界几乎都算得上污秽。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当福妮雅因为受不了科尔曼教她认字并且给她读新闻而驾车到某个地方和一个小女孩为动物喂食的那一段。诚然科尔曼教授对她进行知识方面的教育完全是善意的举动,但对于一个从小颠沛流离的女人来说她并不能理解,因为识字与否并不能让她从苦难中脱离,她需要的或许更加简单。当她和小女孩喂食动物时,她第一次觉得自由并且生活充满人性。这是多么讽刺,在社会之中和人相处的时候她感受不到这些,她只能让社会的外在力量掌控她。她不能反抗,或者说得更加直白点她竟然不知道反抗。

  当然她和科尔曼的关系的确是一段平等的爱情关系。为什么偏偏是一个身败名裂的教授呢?因为在这么一个人身上她或许看到和她身上一致的东西,被不可抗的力量倾覆,除了沉默没有更好的出路。福妮雅的结局到最后并不能简单用不幸这么一个单薄的字眼去概括。她被自己愤怒的前夫撞死。

  她的前夫法利,一个越战老兵。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很多年但是他饱受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这种无法愈合的伤痛使得他精神奔溃。他无法正常的处理家庭关系。尽管他的战友不停地给予他心灵辅导希望他克服越南给他带来的一切。但当他面对纪念墙的时候他什么也没有想到。罗斯就借用了这么一个越战老兵让人去思考他们这么一群人所遭受的一切,一场失败的战争,被厌恶的失败者们,但是他们遭受的痛苦没人在乎,甚至没人知道。战争结束了人人都以一种和平主义者的姿态打着反战的旗帜对他们当初眼中的英雄大加批判,好像这一切都是这群从前线死里逃生的普通士兵造成的。没有人为这场错误来负责,所以这群失败者就必须承担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法利在面对纪念碑的时候心里只有这么一个想法:莱斯特法利已经死在越南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新生活。看到这里我想起了电影《阿甘正传》里的一个场景:阿甘面对群众讲述他在战争中的感受时,话筒线被拔掉了,以至于观众们根本没有听到一句话,但他们还是狂热的鼓掌。这不就说明其实根本没人在乎战争是否正义是否值得,也没人关心是否真的反战,群众只要在一个喧闹的环境里他们就不可避免的被鼓动,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狂热的氛围,来一场party而已。像法利这样的越战老兵根本没有人在乎,社会在乎的只会是那些在战争中得到勋章的人。从这种角度而言也就没有什么反战主义者了,因为他们的本质是对勋章的崇拜和对弱者的鄙夷。当整个社会都陷入这种狂热中时,疯狂也就变得正常,那么所谓的污秽也变成了一个中性的词眼——人性。

  尽管《人性的污秽》是发生在克林顿时期的故事,但显然菲利普罗斯并不想借用克林顿的桃色丑闻去吸引读者,他只是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想轻松地说什么美国没事这样的谎言。

  《美国三部曲》是内森祖克曼系列里的其中三本,罗斯一共写了七本内森祖克曼小说。

  看书的时候我想起了凯文史派西主演的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

本文标题: 《人性的污秽》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83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陪你说一世晚安》读后感锦集美国牧歌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