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OS,是一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系,类似手机的操作系统(OperatingSytem)。世间之大,茫茫万劫。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着各种信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普及,我们每天可接触到的信息早已远超我们任何先贤和前辈所能想象的极限。这放大了投资者的喜悦与折磨。喜悦
个人OS,是一个人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系,类似手机的操作系统(Operating Sytem)。
世间之大,茫茫万劫。我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着各种信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普及,我们每天可接触到的信息早已远超我们任何先贤和前辈所能想象的极限。
这放大了投资者的喜悦与折磨。喜悦的是新机会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打开电脑手机能找到的信息事无巨细。
悲喜同源。
每天投资者的时间被各类新闻、报告、数据占用得满满当当。
如果你也希望寻找摆脱投资时的“信息焦虑”,不妨读一读今天的文章。
这次的内容来自我和一位好朋友“霍华德罗辑”对谈的整理,全文以他的口吻呈现。
在这个信息爆炸年代越加重要的核心能力,就是一个人如何处理每天所接触到信息的能力。
读者朋友们对投资感兴趣的多,我会多举一些投资的例子。
家哥经常混知乎,有一本书非常火,是知乎早期KOL采铜写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身边不少朋友也都向我推荐和分享了这本书。
我没读。
不是我夜郎自大地认为老子方法论天下第一,而是结合我自己从小到大的教育及创业经历,我已经建立了完全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及践行框架。
目前看,效果挺好。
在个人能力精进这个永无止境的道路上,也许把目前表现不错的方法继续进化是更好的策略。
窃以为个人精进的本质目的是能够让人站得高并看得远。当然,这六个字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术,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很多师长和前辈以各种形式和口吻教导我们这些晚辈做人做事一定要站得高,要看得远。
但就像绝大部分我们听过的无用鸡汤,这些只“励”了我们“志”的模糊概念,没给我们任何可执行的方法。
家哥给我举例子,价值投资在中国在不断地被玩儿坏,言必称价值投资:
赚了钱是“老巴”投资思想指导的好;
亏了钱是自己领悟价值投资不到位。
把巴菲特语录每天复读一遍,并不等于我们能够按照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手段去执行。我们距离巴菲特,差了一个上市保险公司的壳子、早年的翻车经历、底下一堆分析师的模型、对经济运转逻辑的认知。
这里就先说说,精进个人信息处理系统从执行到精进,我是怎么理解的。
精进个人信息处理系统的3个境界:
第一层境界
从海量的信息、事实、观点和现象中去剔除屁股决定脑袋的偏见、一币两面的假象、以及视角差异所带来的错觉。当一个人升级到第一级,他将能快速过滤掉每天接受信息的至少95%。
升级到第一境界,必然是痛苦的,是按照训练手册进行大量重复性工作练就的。
如果是做分析师,1~2年的大量报告撰写必不可少;
如果是做销售员,成百上千个客户拜访必不可少;
如果是设计师,几千个小时的草图和废稿必不可少;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响彻中国的“1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来自百度百科“1万小时定律”词条
第一层境界,每天10个小时,一年时间足以。当然,距离“天才”还有7000小时,但是足以让你成为一个“熟练”的人。
熟练意味着在“输入”和“产出”间建立了稳定、高效的桥梁:
不同行业财务报表,你会知道哪些才是关键数据;
每天海量的新闻,你会知道哪些是意义不大的PR,哪些预示着市场的动向;
对每次电话或微信的沟通,你会知道10句话哪一句对工作产出有直接价值;
找对“好师傅”,找对“好模板”是第一层次关键。
高手的模板很难获得,比如麦肯锡这类咨询公司的“案例库”,让新人照猫画虎。如果你有幸在大企业,沉淀下来的经典资料照抄、复刻即可。
更多朋友渠道有限,一些经典的模板也可以使用,比如金融教材的DCF估值,巴菲特的分析指标,波特五力模型。理论距离实际总有差距,这个时候就要考验各位搜索的能力了。
举个例子,如何用DCF估值法分析茅台,如果你不是在大机构,这就要从网络、现实中的人脉不断完善“”从教材到案例“”的模板了。
翻看很多网络社区,念经式的“茅台有价值”、“茅台是奢侈品”、“茅台xxx”。没有自己的模板支撑,也永远是人云亦云,入不了第一层境界。
第二层境界
从大量事实和现象中总结出认知和智慧。
这一级的积累则需要系统性和逻辑性地对于事实及现象进行探索、归纳和抽象。其实我们从小到大在各级校园中学习的就是对于信息现象事实的各种处理能力。
当我们离开校园后,这层境界的修炼离不开广泛涉猎和广结善缘。我们古时的先贤在日复一日的彻夜挑灯夜读和煮酒论英雄的畅谈中积累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和智慧。
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APP们和朋友圈的碎片化阅读、以及各种虚拟世界的点赞打赏之交使得我们越来越难的在离开校园后持续且高效地获得认知和智慧。
我们可以延续上一个案例,白酒。对于某家白酒企业,第一境界之上的熟练工,已经能够摆脱海量信息的烦恼。
家哥说的对,熟练的人看年报,10分钟解决问题,半小时出个简单报告,让客户或者自己形成信息的解读性概念。但是没有第二境界的能力,把握这个行业的深度发展逻辑就比较困难。
还是白酒:
如果没有深刻认识到高、中、低档白酒在社会消费生活中的地位;
如果不去和一线消费者、经销商、生产商进行日常沟通;
如果不对各档次的竞争格局有深刻理解(竞争对定价的影响、渠道博弈);
就很难解释,都是一般意义上的看通胀品种,过去几年不同档次白酒的股价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找人、找数——添加到你曾经复刻、临摹的模板中,开始建立个人化思考体系。
第三层境界
从无数相关的甚至不相关的认知和智慧中抽象提炼出道。
大道至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用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诛仙》开篇借老子道德经的那句传世之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层境界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结构、而非在某个领域的专精。同时,需要能够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认知及智慧融会贯通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后工业时代未来大学的教育模板应当是美式博雅通识教育(Liberal-arts),而非现在普遍的专业化专科学制。
再说白酒的问题
各位朋友一定观察到了,白酒这个行业正在涌入很多新玩家:
知名创业者或者很多前投资人;
原白酒大型企业高管;
甚至,互联网出圈的高手;
也许你已经是对这个行业驾轻就熟的专家,但是解读这种现象,有清晰的思考,第二层境界已经不够用了。
需要对中国人泛消费领域的未来,有更深的认识,更抽象的分析工具。比如去归纳总结中国泛消费领域的格局,比如发达国家消费和工业化进程的关系,比如互联网和城市化生活背景下中国人的消费诉求。
可能要去看看优衣库、可口可乐、麦当劳、苹果的发家历史;
可能要去看看消费心理学、审美进化的过程;
可能要去和短视频、内容社区的专家学习;
可能要回到商业历史中寻找灵感。
这个境界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你要解决的问题和日常的行动距离很远,这条路上的人注定不多。
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
投资市场,价值的定义不是市场price in的价值。是别人还没看到的价值。
年前,当市场里的人都认可了茅台是宴请、是面子、是刚需的时候,你意识到了中国超高端白酒的本质是——奢侈品。你的持股一定更为耐心。
每种境界的突破和升华是一件非常非常烧脑的事情,需要一个人不断地阅读和思考、需要一个人持续地带着通过现象看本质的默认视角去审视周遭、需要一个人不断地以减法思维去沉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独立思考=逆向思考
窃以为很多伟大的企业家总是以逆向思考的思维模式,明确终极目标后反向倒推最优的实现路径,以及推导在实现路径中各个节点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思考各矛盾的对应解决之道。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而这些解决之道就构成了团队在实现宏伟组织愿景过程中每个节点所践行的执行战术。这种逆向思考的思维模式和其他人云亦云的观察家或者友商的洞见和判断必然大相径庭,并以“思维过于跳跃”被批判甚至嘲笑。
今天商业社会最出众的独立思考家之一,也是网络用户最熟悉的就是Elon Musk。
如果稍微研究一下TeslaMotors和SpaceX两家颠覆型企业的成长和演进路径,你就会发现在真正领会到Musk对Tesla和SpaceX的企业愿景之后,一切看似不可思议不合情理不符逻辑的产品和市场策略,并不是狂想家“富贵险中求”的孤军冒进,而是绝世围棋大师步步精心计算下的闲庭自若。
绝大部分的人云亦云只是结合主流观点和当下思维框架的站在现在看未来,而如Elon Musk这样的独立思维大师往往是站着未来看现在。思维视角的本质差异使得他人眼中的另辟蹊径甚至是通往错误终点的崎岖小径,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到达正确终点的唯一平坦大道。
很多人说,分析一家公司看到战略部分,总是感到“虚”,也是因为我们自己独立思考还需进步。
这一点巴菲特的语录对价值投资很是有用,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站在公司的视角分析,要理解:
我自己认为的,这个行业的“终局”在哪?
这个公司的核心团队认为“终局”在哪?
我们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亏损、微利的创新型企业,年报之外创始人如此上心?因为这类企业的机会就来自与传统生意、传统企业迥异的商业模式,必须要把这种独特的思考传递给投资人。
二级市场投资人以前会认为距离自己很远,这些都是一级市场投资人会遇到的问题。从美国股市、到我们目前的注册制改革趋势看,这是所有希望成为优秀投资人的必修课。
当然,这种独立思考过后,还是要脚踏实地,把结论添加到自己的模板之内。
成长的过程不是深度思考以后进入玄学阶段,而是我们知道深刻的结论如何指导底层的工作——可以自己操作、或者告诉同事怎么操作。
独立思考的顶层哲学
2006年我本以机械工程系专业考入学校工程院,但大一第一学期选修的一门叫Late Imperial China的近代中国史不仅彻底改变了我的求学方向,也更为我的个人操作系统注入了顶层哲学框架。
课程开始后的第二个月,当我拿到首篇论文作业成绩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我竟然拿了A-,比我之前的预期高了不少。讲师的批注中给予了我不少赞许,并写到“You would deserve an A if your writing was more nuanced(字面意思:细致、微妙,后面会说放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当时很不解这个批注的意思,于是在下课后单独找教授请教。
我这个教授是个约翰逊聊法的高手,一见面就说从第一堂课中我的发言口音能判断出我是全班仅有的两个英文为非母语的学生,所以他很欣赏我在一个大家热衷于选择容易学科,拿高GPA的氛围中做出挑战自我的态度。
步入正题后,他告诉我历史学术论文中所有的文字叙述有三部分构成,来自当时历史环境及人物的一手论述(primarysource),来自后世的二手叙述(secondary source),以及笔者自己观点的论述。
无论哪一种论述的行文措辞,都要考虑到任何角色在不同视角、立场乃至时代精神所产生的固有思维倾向性。这也是为何任何历史学术课程的读物都是广泛集合各学派历史学者著作、当代形形色色人物的日记传记等等。
具体到每段行文的写作层面,每每引用一个一手或者二手论述,最好要同时引入一个与其对立的二手或者一手论述进行比较性分析。如果能做到这种写作及思考模式,就是更nuanced的历史学术研究。当时这个对话虽然也就短短的三五分钟,但实则醍醐灌顶。
在上大学之前的学生时代、痴迷于历史的我更多是出自于探究某些现象来由的好奇心,以及沉迷于从后世评判家的角度去给历史事件、人物及宏大叙事盖棺定论的上帝视角。
而大学中的历史学术研究则是完全在训练一种受益终生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信息处理模式。即在广泛涉猎、旁征博引、交叉剖析中,从海量的信息中通过快速的换位思考去定位斯人斯时斯地的特殊性,借此剥离假象偏见和错觉,并通过层层的逻辑关系递进,推导出自己的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核心顶层哲学,就是nuance,对应中文最合适的翻译就是“灰度”。
在历史领域求学中,我所沉淀出的历史灰度哲学观可归纳为两点:
人没有优缺点,只有特点。观察视角的不同,会将同一个特点判定为优点或者缺点。就如同硬币都有两面,屁股决定脑袋;
同样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对于历史进程的意义和价值,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取决于评判审视的时间维度。历史没有绝对的善恶更没有绝对的黑白分野;
这对投资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两个思维方式。对投资的评估永远不存在上帝视角,任何投资都是有周期的,我们在审视特定时间的特定投资时,必须时刻分清楚我们在分析什么,应该用什么视角去利用信息:
是好公司?
是好投资?
是好交易?
其他可能的维度;
独立思考之术
作为顶层哲学,灰度是独立思考的道。在大道明确之下,如何能够不断提升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呢?窃以为,独立思考在术的层面无外乎两件事:广泛涉猎和广结善缘。
正如黑格尔所言,“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
没读过几百本经典,不足以谈独立思考”。我觉得我们从小到大不断被灌输的理念就是“读书是人生进步的阶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黑格尔的这句智言更准确和智慧地定义了阅读对人的价值。
黑格尔也有他的个人色彩偏见,就是对人类历史最伟大经典著作的推崇。我不认为只有读已故先贤才可以使人独立思考。窃以为,任何读物只要可以将读者代入到作者的人生经历或者思维逻辑中,通过他人的视角去认知万千世界、体会人生百态、感悟世态炎凉,就可以同样实现黑格尔对于经典著作的期待。
诸多历史经典、例如《韩非子》、《吕氏春秋》、《史记》蕴含着后世史书难以企及的思想,但可能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无法更好地让广泛读者获得代入感。而现世文学由于代入成本更低的世界设定和行文语言,或许可以更高效地给读者带来共鸣和激发思考。
近年来,几部通俗小说读物给我带来的思考完全不亚于任何主流文化机构所认可的经典读物。例如,刘慈欣的《三体》、燕垒生的《天行健》、孙晓的《英雄志》、以及海宴的《琅琊榜》。
同时、阅读也并非唯一的涉猎途径。任何能够让人产生代入感和思想共鸣的文化体验都是涉猎的有效方式。正如同《破风》这部电影不仅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竞技体育对于人格品行的塑造能力,也更展示了精良的影视作品可以给观众以更好地时间投入产出比带来思想碰撞和反思。
总之、涉猎是为了使人思考,没有绝对的经典著作,也没有最好的涉猎形式。一切皆取决于如何代入受众并产生共鸣。
至于如何做到广结善缘,每个人脉交际大师都有各自自成体系的方法论。我自己将广结善缘定义为“漫无目的地交有独立思考之友”。对于社会上绝大部分人,唯有在学生时代才可以本着漫无目的的原则去交朋友。
随着逐步成长和步入社会,时间精力的缺失、现实工作的压力等都迫使人们的社交行为越加的目的化功利化。越来越多的人际关系的信任建立和情感维系是基于工作关系上的各取所需甚至是利益交换。而我一直秉承一个观点,即朋友之间不仅仅交换情感、而更应当交换观点。
自我自己创业以来并没有因为行业选择的原因将自己的朋友圈子越收越小,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各行各业的朋友或者说相识越来越多。
很多时候我会和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工作行业甚至性格品性和我截然迥异的人成为相识,即便大家之间永远可能做不成一单生意,也可以一两年也不见得能见一次面,但只要择机再会坐下来一杯酒下肚后就可以交换各自的独立思考,就可以成为求同存异共同成长的朋友。如同孔子之“君子和而不同”,庄子之“君子之交淡若水”。
这种广结善缘的品性也让我收获了很多额外的惊喜。我在2019-2019年的创业年间,两次广结善缘的经历也让我出乎意料的收获了两位人才对于团队的青睐,事后这两位创业袍泽也成为了公司战略转型和业务落地的征途中最为关键的几位人才之二。
而本着广结善缘的理念所结实的数位相互欣赏的挚友选择创业后,我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们的天使投资人,截至目前也收获了不错的财务回报。正所言“品性决定风水,性格决定命运”。另外,我个人在广结善缘时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内圣外王”。
我对此的理解是唯有成就他人方可成全自己。
或者说就是利他优先于利己。虽说利己是人性的本质使然,但我一直笃信一个人的思想高度甚至事业是与他身边最相互成就的那十位挚交的思想高度和事业成就所高度相关的。
脱离以利他为原则的待人处世之道,任何人都是不可能建立任何相互成就的信任关系。
电影《破风》中的三位男主角郑知元、仇铭、邱田的情节不断印证一点:每当他们陷入利己原则的自私时,都会带来于团队于己双输的局面。唯有坚定不移的利他,三人相互破风交替冲线,才可以收获各自所真正追求的人生状态。
与人为善、终有福报。
世上没有绝对的天纵英才,要成为弘毅致远的精进之士,不外乎通过不断广泛涉猎和广结善缘沉淀的独立思考,和使人不囿当下长期贪婪的使命感。
绝大多数的读者朋友并不甘心止步于一个熟练工人,对思维的提升不止对于投资,对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都大有裨益。
独立思考使人站得高,使命感让人看得远。
使命感这个命题涉及到一个人的哲学终极三问,实在大大超出本人阅历视野所能驾驭之内。而独立思考这个软件系统OS,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时间和努力修成正果的核心能力。
感恩一路以来父母家人师长对于我的不断教导和栽培、以及过去9年创业中的所有挚友朋友相识的启发和共鸣,能让我这个资质鲁钝之人掌握了高于社会平均值一个标准偏差的OS。
希望这篇坦诚的分享也能给各位朋友们一些启发和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