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6-05 10:53: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5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是一本由(英)爱丽丝·劳斯瑟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设计,为更好的世界》精选点评:●文字表意,图像表形,二者终以视觉化形式呈现给人们。感谢创意人,是你们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是一本由(英)爱丽丝·劳斯瑟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精选点评:

  ●文字表意,图像表形,二者终以视觉化形式呈现给人们。感谢创意人,是你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我觉得OK,门外汉应该也能get到点,设计真的没有那么远,每个人都有做设计师的潜力

  ●带来些灵感

  ●看标题是不想读的。但读进去之后,发现是一本有意思的设计类批评,很多案例可以学习。

  ●设计其实是一种态度,有显式的设计,也有隐式的设计,重要的是站在使用者角度去思考的心

  ●为“90%的人”设计

  ●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思考设计东西才能更好的生活的。这是这个职业的使命

  ●A plethora of case studies that are neither provoking nor intriguing narrated. What have I got out of here really? Oh, that Mark Simonson once compared Helvetica to Arial, and the former is proved to be prettier. #duh

  ●0.英文原书名叫《Hello World》,装帧较特别,拿了设计奖。中文版装帧是陆老师。1.作者是个曼联球迷!2.作者对艾未未评价不凡。3.这本书的面向的读者,很难是普通的中国人。4.这本书的读者,基本得是接受过设计教育,或者始终关注设计文化的人。5.更可惜的是,大多数设计师不读书。

  ●很有意思。漫漫历史长河各领域各地区设计故事作者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曼联球迷加一万分。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感(一):欢迎进入泛设计时代

  “设计”这个中译外来词,在国内传播的过程中似乎已远离了其本来的意思,现在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的时候,大概想到的是市场细分出的各种狭义设计的概念。本书,提倡用一种系统化的设计视野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挑战。这相当于把设计的概念泛化到社会工作生活中去,它不只是每天媒体所播报的那些以物质形式呈现的各种吸人眼球的作物,即那些“为10%而做的设计”,而应从更人性的角度去为绝大多数的90%的人考虑。这涉及到广泛的社会活动……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感(二):二月书目:《设计,为更好的世界》

  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人都说他们喜爱苹果的设计;当新电器操作不便时,我们会骂设计得真槽糕;那么,设计到底是什么?什么又是好的设计? 《纽约时报》全球版的设计评论家爱丽丝·劳斯瑟恩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答案。

  设计是什么?

  现在提起设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时尚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德,或是安藤忠雄这样的建筑设计师。其实,设计是人类的本能。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做设计,无论是利用原始洞穴来躲避野兽,或是琢磨最原始的武器,这些无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和周边环境的行为就是设计。嬴政为战争统一的武器规格是设计,“黑胡子”爱德华·蒂奇为恐吓挂起的海盗旗也是设计。

  因此,广义来讲,设计就是为了满足需求和实现愿望之前所做的计划和打算。

  既然设计无处不在,而槽糕的设计会经常打扰到我们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好设计呢?

  爱丽丝·劳斯瑟恩在书中为好设计做了如下定义:首先,好设计一定是为满足需求,实现功能而做的,简单来说,它们必须是“有用”的。没有图形界面的电脑对普通人来说就绝不是“好设计”;可以使物体贴在光滑表面再轻易取下的胶水看起来也不怎么样。其次,美观也是好设计必不可少的元素,虽然我们对于美观的判断主观而复杂。再次,好的设计必须具有独创性,即使它的价值并不在于产品本身。上文中的胶水虽然没什么用,但3M公司将它用来制作一些有黏性的书签,于是促成了设计史上的优秀案例——便利贴的诞生。最后,也是最特别的,作者认为好的设计必须是正直的,而这种“正直”遍布于设计的方方面面。一件设计必须目的正直,它的构成材料,使用环境乃至最终的废弃回收都是正直、对环境友好的,才能称之为好设计。

  书的后半部分,作者罗列了设计在符号、图形以及公益事业等方面优秀的案例,并且讨论了设计在环境、形式及个性化方向上的趋势。尤其是公益事业方面,那些我们认为的“好设计”可能对它的使用者来说并不合适,唯有真正深入对象的环境和生活才可能有真正的好设计。幸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运用她们的设计智慧帮助这90%的人。

  总体而言,《设计,为更好的世界》堆砌了大量的名词解释、案例和人物,可能是希望引领外行人的我们接触设计的世界吧,但内容有些空泛和无聊,不推荐。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感(三):设计的实相

  在日常设计工作中,所接触的工作内容,会让广告策划,设计师或多或少有种挫败感,我们浸淫在一个环境中,认为设计只是设计表现,即我们所看到的而已。这些设计表现又成为了商品要被卖掉,为了不知道会不会产生商业价值的设计表现,广告策略,媒体媒介让客户买单,凭的是什么?为那些需要搞定老板就好,却不知道是不是能打动产品真正的拥有者,会不会心虚?会不会心累?这些都在书的第一章都有提到。我所做的事,所做的设计,甚至可能只算是设计表现的事,微不足道。我唯一坚持做这些小事的原因,只是传播而已。用我学习到的,体验到的,可能是更接近本质的那些去影响周围,尽可能。所有改变世界的重大创新会有更智慧的人去实现,但在此之前也还是会有土壤去孵化那些闪光的种子。因为我相信那些闪光的种子也会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身上找到。单个的力量是不足道的,但我们寻找并集结成力量去影响就是产生孵化的契机。

  【序言】

  人们谈到设计,只仅仅停留在外表上,海报什么样,产品长什么样。事实上,“设计指的是分析事物、视觉化实现、计划及执行的过程”。略像马老师总结的设计的四个流程"概念设计,设计表现,设计实施及设计反馈”。

  人们凭什么认为有一个好的外表就可以不需要真实,好的内核来支撑?就可以卖掉产品,而不在意到手的东西是不是真的有用,是不是真的好用?

  我们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和视角都潜移默化地受设计所印象。如果设计富有智慧,那么它会带来快乐,选择,力量,便捷,美好,安全等等一系列正面的印象,如果设计被滥用,那么会带来浪费,迷惑甚至危险等负面的情绪和印象。

  一切设计的出发点都是变革,换个马老师的说法“设计源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足”,不管是服务大众,还是改变个人生活,设计都十分重视系统性。在原始人时期,人类开始造长矛打猎,积极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这些潜意识的活动,都是设计。到了工业时代,设计慢慢成了盈利的工具,商业的盈利使设计常遭到贬低,误解和滥用,远离了设计的初衷,变成了商业中追求盈利的帮凶,这才促成了人们印象中关于设计只是外表的印象。

  【什么是设计】

  “设计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态度。——拉兹洛 莫霍利-拉吉”

  很意外地,作者用秦始皇的统一之道作为例子,他的设计是一个源于本能和潜意识的作为,区别于现代商业社会的设计战略者,比如说APPLECHANELNIKE。“

  quot;设计这个词起源于古罗马,他的含义有很多,比如标记、追溯、描绘、计划和做‘事’"

  quot;设计还是动词,等同于‘指出’、‘制订’"

  “设计也身兼了名词,'目的、目标和意图'、“做一件事前的计划,行动之前的打算”

  “约翰 赫斯克特说‘设计是创造一个概念用以生产一个‘被设计过的’产品’”

  “设计的含义和作用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都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待做工程的规模、技术的复杂程度、法律的限制和政治的敏感程度。”它随着时代的变迁,流行的态度,被不停诠释,赋予意义,一方面它包含的意思越来越多,一方面对于熟悉标签的逻辑的人们来说,关于设计的界定会模糊和困惑。但其实它内涵多样,面貌丰富,很百搭。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设计”一词与“爱”一词一样属于多元。我私自定义它们都为全息的词汇,而不能用一两个标签来标识它们。

  令我感动的是,设计存于世界各个行业,各个角落里,任何真正在做着设计的人们,尽管内容和目的不同,但都无意识的尽可能完善它的设计,因为那源于真诚的情感。从某种程度说,秦始皇的暴政让人不舒服,但他面对“统一”这件事,热忱而专一,从武器统一规格的量产化角度来发现所有政策的实施都是极其专业的设计,这是到近代工业社会才熟练开始操作的标准。

  为什么大部分人认为设计就是外表和造型?

  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造型和装饰,这是确实是另有理想和情怀的设计师感到郁闷的观点。这种误会在今天的工业设计中很难避免,无论是比较远一点的历史中还是现代工业设计中,一直都有专业流程和专业技术含量的存在,只是现代工业设计流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的程度也变高了,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观察外表来进行直观的判断。很少人会去费心解释造型和工业设计的关系。所以一方面是因为技术性是一道壁垒,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人,只将设计看做是商业工具,赚钱的工具。起因是20世纪下半叶,是战后的意大利实业家和天才设计师强强联合的时代,“设计等于价值创造”的理念成为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建筑还是手工业,汽车,咖啡机,灯具等等商品在天才设计师的创作中变得极富吸引力,人们也愿意为此买单。所以这也提出了,一个设计师的真诚是构建设计师本人品牌必备的品质。人们在不清楚产品真正的好处的时候,也许可以慕名而来进行消费,但是设计师可以通过这次消费让大众感觉产品真正可贵的价值,而设计如果只在表面只在外表用心,而不是深入产品概念和内在价值,不能持续为自己个人品牌的建立用心和认真,那么可能会消耗掉之前的积累和影响力。

  ——————

  未完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感(四):摘录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英)劳斯瑟恩著 龚元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7

  当人们谈到手机的设计或者是其他物品的设计时,往往只停留在外表上,但是外形设计只是设计的一部分。事实上,设计指的是分析事物、视觉化实现、计划以及执行的过程。2

  设计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态度。——拉兹洛.莫霍利-纳吉7

  设计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百搭。它的内涵多样,所以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发挥作用。不过,正是因为它的面貌如此丰富,所以大家对它在产业中担任的角色就很难有一致的判断,这就让很多人觉得愈发困惑。17

  设计对生活有着巨大影响,通过设计,我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愿望得以实现,正是设计决定了我们生活的发展方向——更幸福,抑或是更糟糕。34

  所有的人都是设计师。我们在所有时间做的所有事几乎都是设计,设计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维克多.帕帕奈克37

  在传统中,设计师就代表着“改变”,他们必须确保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得到很好的使用,这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为了卸下这份重担,他们需要重新定义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通过帮助他人融设计过程,使所有人都有建设性地参与到设计中去。62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又善于观察,我们的判断有时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学习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凭借多年专业实践的认识、规律和经验,我们的感知能力就会更强。设计也是如此,黑胡子、秦始皇、尼古拉斯.欧文以及其他偶然的设计师们,都具备着专业设计师的原创性和智慧。62

  尽管好的设计并非一定要有独创性,但是独创性依然是设计最吸引人的元素之一。77

  意外,灾难,危机。当系统崩溃时,我们才会暂时意识到设计那超乎寻常的力量和影响。每一次意外都促使我们去思考现实生活,正在发生的究竟是什么?同时意识到,我们对那些潜在的设计系统有着怎样的依赖。——布鲁斯.毛[Bruce Mau]和无边界研究所(Institute without Boundaris)85

  当设计直接影响到我们时,也同样适应相同的原则。很多伟大的设计都是默默无闻的: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正在完成着自己的任务。而我们,还在为自己取得的进步和解决的问题而开心、庆祝。设计有很多功能,规范我们的行为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有能力去操作一台难以理解的数码产品;还可以帮助我们,使我们远离危险;好的设计易于使用,我们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完成一切操作。101

  优秀的产品一定不只是功能性的满足,他们通过获得重要的象征意义建立起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成为生活中具有吸引力的存在。154

  为了追求艺术、设计、科技的完美结合,莫霍利-纳吉把构成主义的理念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并在20世纪前期做出了杰出的表率。纳吉曾这样写道:“在艺术、绘画、摄影、音乐、诗歌、雕塑、建筑或是工业设计等其他领域中,都是没有等级制度的。他们对于功能的融合和设计内容来说是同样有效的。”168

  从传统意义来说,艺术和设计的重要区别来自于是否亲自操刀。艺术家们总是亲历亲为,设计师则会把产品外包,一般会找特定的工厂或者工艺大师完成。其实早在20世纪初,马塞尔.杜尚就打破了这种固定的生产模式。177

  艺术作品也可以有功能,但艺术和设计不同,功能不是它的必要条件。唐纳德.贾德曾说过:“如果一把椅子,呈现出的仅仅是艺术效果,那简直太可笑了。”184

  设计和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至少就某种程度而言,每一个设计项目,不管是商业的、概念的还是批判的,都是由设计文化来界定的。也许某个设计的过程能够体现设计的发展,也许某个作品能够反映出设计的技术性和参照物。亦或许,它可能探索了设计史的某个方面或者设计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虽然艺术作品也能够做到这些,但是它的自由度更高,这是设计不具备的。安东尼.邓恩把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关系比作科学和工程的关系,前者致力于纯粹研究而后者是研究的应用,尽管在设计中研究应用每天都在日常生活中上演着。184

  在那些界定设计和艺术关系的语句中,我最喜欢的仍然是查尔斯.伊姆斯所说的。当别人问他,设计是否是“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更愿意说设计是一种目的的表达。它可能[如果他足够好的话]在之后会被当成艺术。”185

  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出现得如此频繁,以至于这些陈词滥调都能创造自己的神话故事了。它们不仅仅常常被错误引用——应该是“形式永远追随功能”——还经常被张冠李戴,典型的署名是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等现代主义大师,但事实上,这个短语是由比他们知名度低的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创造的。他曾在1896年题为《高层办公大楼在艺术方面的考虑》一文中的一个很长的句子结尾写道:“它是万物普遍适用的法则,不论有机的还是无机的,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论是人类的还是超人类的,不论是大脑的、心脏的还是灵魂的真实表现,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种表达——形式永远追随功能。”

  沙利文的意思是,一件人为创造的事物,无论是微小的物体还是高大的建筑,它的大小、样式、结构都应该由它的功能决定。换句话说,一个东西外表应当被它的用途决定。261-262

  为什么大部分的设计师都会选择世界上最富有的那10%作为服务的对象?仅为他们付出汗水和努力,绞尽脑汁地设计出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威利.萨顿已经做出了回答。他是一个银行抢劫犯,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如此鲁莽时,他的回答很经典:“因为那里有钱啊!”——保罗.波拉克[Paul Polak]309

  我认为设计的存在是为了优雅而有远见的解决问题。我认为总会存在着更好的方法。我认为设计是人类的本能,人是如此乐观,每个人都是设计师,每个问题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或者通过设计解决。——艾米莉.皮罗顿347

  在这个资源开放的时代,保密对于权力来说不再诱人,它更像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和引发猜忌的原因。所以设计也应该放下成见、敞开胸怀,寻求和其他学科的合作。这不是进入新领域的战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同样的慷慨也应惠泽那些“非专业”的设计师们和设计的使用者使用者,前者对设计的接触纯属偶然,随着制造技术新浪潮的来临,这些“非专业”人士也将会在个性化定制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353-354

  有一件事总是让我觉得奇怪,设计这样强大,却经常遭到误解和忽视。设计决定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我们和他面对面时,我们越是充分地了解它,就越有可能把它转变为我们的优势。359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感(五):《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记——Hello,world/你好,世界。其实,你我都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此书的一开始,作者举了个很有趣的例子——原始人的石头工具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按照作者的说法,原始人的石斧、石矛等,都是被“设计”出来的。

  他们磨制尖尖的石头,然后又把一根粗细合适的木棍一头凿出一个凹槽,接下来把石矛头嵌进去,最后用绳子固定牢——这样一把趁手的长矛诞生了,这个过程,这就是一种“设计”武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制造”武器。

  因为这跟长矛需要够尖锐,又不能太重,还要握着趁手,总而言之,就是一定要用起来很好用——这就是一种原始的人机工学。

  (图片来自百度搜索)

  我想你也会马上理解“制造”和“设计”的区别——设计,目的是让某件事变得比原来更好。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各种环保、科技、安全、经济、民生等问题,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设计”。

  这很好理解,比如要解决太空垃圾,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自我回收、循环利用的太空垃圾处理站;

  又比如要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

  解决兼顾运输安全与速度的问题,需要设计出快速,但有高容错防御机制的交通工具,比如封闭式的高速铁路;我们还需要好好地“设计”一下整个铁路网络系统,你得保证两辆以200公里时速飞奔的千吨级庞然大物不会迎头相撞;

  我们又将如何利用纳米技术带来的优势?我们需要“设计”出一种能够充分利用这种新奇技术优点的物品或者工具。比如设计细胞大小层级的纳米机器人,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这本书的每个章节的标题都很吸引人,或者说很老套:第一章 设计是什么? 第二章 什么是设计师?第三章 什么是好设计? 第四章 好设计为什么很重要?第六章 为什么大家都想成为“苹果”?······等等

  但每一章读完,在我看来,作者并未给出特别明确的答案,但她本身对于这些话题的大量论述和案例的分享——而且是以一种十分少见而又细腻的角度进行论述——其意义远超过答案本身。

  作者在引导你产生自己的答案。

  整本书最有趣的,是作者辅助论述时所举的大量生动的案例,有的让你会心一笑,有的让你拍案叫绝,也有的让你觉得啼笑皆非(比如“Magimix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勇气,认为我们会闲的发慌去观看烤面包的整个过程,或是通过烤面包机的玻璃外壳,观赏面包屑是怎样积少成多的?”)······

  光是这些有趣的案例,我想读者就有足够的兴趣不停地翻页

A. 设计是什么?

  作者在第一章的开头,竟然举了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位人物的例子——秦始皇赢政。

  秦始皇的设计策略,就是他的统治之道——书同文,车同轨,建长城,挖运河,改郡县;

  发现了吗?像不像现代的一家企业,设计企业VI,流程制度,内部统一各种规范的过程?

  这一切,秦始皇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企业VI和流程规范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运行;

  设计一词起源于罗马,拉丁语“Designare”,有很多含义,比如标记、追溯、描绘、计划等等。(你发现了吗?这些词所代表的行为,不就是我们现在的设计流程里一个一个环节吗?)

  秦始皇的设计策略是无意识的源自本能

  原始人手捧水喝,又发明碗的例子——同样是一种本能的设计,与秦始皇的统治策略一样。从原始人,到秦始皇,到所有的人,有意识地去做某些事,改变某些东西的时候,其核心在于:

  “试图让事情变得更好”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很多事情:

  为什么原始人要设计武器工具?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有效地捕获猎物,为自己提供更好的食物······

  为什么古代人要修建运河?因为统治者们需要通过这些设计过的漕运河网,来更好地运输粮食到各个城市,来实现更好的行政管理和控制······

  为什么房屋要经过设计?因为人们需要更好的采光,更好的通风,更好的空间利用······

  为什么交通道路网需要设计?因为人们需要更高的通行效率,更安全的道路······

  为什么城市要设计?因为人们需要更合理便捷的分区规划,更美的居住环境,更多的吸引人才和投资······

  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是经过设计的?因为我们需要用它们更好、更快、更安全地来完成一些生活杂事比如做饭、拖地、洗衣服······

  为什么海盗都要挂一个骷髅头?为什么企业需要一个LOGO?因为需要让人们更好地辨识、记住他们,更有效率地传递一种负面或者正面的情感······

  一切的一切,你发现了吗?凡是为了使得某件事变得更好,都需要经过“设计”这种行为。

  那么又何为“更好”呢? 我认为有一种定义可以解释这个“更好”:

成本更低。

  这里的成本指的是广义上的成本,可以类比为“能量”。从物理学上,能量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变多,作出任何改变,都需要付出能量的代价。同样,我们做一任何一件事,也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成本。比如做一件事的要花费的力气,要花费的时间,花费的金钱,花费的精力,等等。

  降低做事的成本,让这件事变得更好。此时你会发现,很多设计,都是为了降低人们做事情的各种成本:

  比如设计出马桶,让人们处理污物的成本更低;

  设计出潮汐车道,可以让提高交通效率的成本变得更低——无需扩建;

  设计集装箱和集装箱码头,可以让运输和装运的成本变得更低,单位空间运装更多的东西;

  设计海盗骷髅旗和企业LOGO,可以大大降低人们辨识的成本;

  等等。

  如果你是设计师,一定还听过关于设计的另一种含义解构:

  设计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其实也是一样的。

  问题,就是“不好”。解决问题,自然就是让事情变得更好。

  很多时候问题之所以是问题,在设计看来,并不是这个问题无法解决,而是解决的成本太高,难度太大。

  比如一家公司的运维成本过高的问题,如果不通过设计,如果遇到一位财大气粗的老板,大可以粗暴地通过加大资金输入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在设计看来,会发现很多成本完全是没有必要可以优化的。

  通过设计,作出一些合理的改变,降低成本,降低难度。

  这本书里列了很多关于设计的定义,读者可以自己去看,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定义。比如“设计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推进方式取代负面的约束形式”(过于学术了吧?),又比如“设计是创造一个概念用以生产一个「被设计过的」产品”,等等。

  作者也同样提到了现在非常火热的所谓“设计思维”。在书中看来,之所以产生设计思维这个概念,是因为当今人们认为“设计的价值体现在设计过程本身”。在我的理解中,之所以设计价值体现在设计过程,是因为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些列灵活、严谨、且不失灵光闪现的突破性创新的思维过程,来规划整个过程(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经历的很多设计项目,是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这种思维,不仅用在设计本身, 也可以用在解决更多其他的问题当中。

  这又回到我们前面所说的,设计就是解决问题,就是让事物变得更好,万物皆为设计,万物皆可设计。

B. 什么是设计师?

  说完了设计是什么,那么设计师又是什么?当然了,设计师就是做这些让事情变得更好,去解决问题的人。作者的重点不在于给设计师下定义,而是重点论述设计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设计英雄”——雷蒙德罗维,是那个设计了经典可口可乐瓶的人。他曾经这样评价工业设计师:“撇开谋生,我们都是很好的人。我们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实在,就是通过提高商品的功能性、安全性、质量和外观水平,为国家和消费者贡献一些价值,为消费者提供审美的愉悦感。”

  看到了吗?这个曾经创造了上百件经典设计的设计大师,其实想法很朴素——就是让事物变得更好,提供给人们。

  作者推崇的是这样的设计师,真正为大众为这个世界提供一些更好的东西。

  同时,作者也认为设计师担负着另一项艰难的使命:让新的科技能够更好地为普罗大众所使用的。

  其实你我这些普罗大众,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推动设计发展、推动整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推进器,因为“我们是设计师作品的使用者。所以当我们渐渐要求设计师为我们而设计,不再扮演杨·奇肖尔德”那样的‘大师’时,他们也只能把他们的作品做得更简单、更使用。这不就是现在到处都在说的“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C. 好的设计和坏的设计,以及设计师身份困境

  作者认为:“相对于设计的丰功伟绩,我们更在意它的失败之处”或者说,我认为我们也更容易对糟糕的设计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许,这恰恰是因为“设计师”的身份,和所谓的设计圈带来的结果。作者认为有部分设计师并不是为用户在设计,而是为别的设计师设计——作者称之为“为其他设计师设计综合症”。这些设计师努力了半天的成果只是为了打动其他设计师。而好的设计,往往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因为好的设计正是让用户少犯错的设计,好的产品,用户用起来就像用自己的手脚一样自然。哪里会有人会在意、夸耀自己的手脚很好用呢?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作者在书中说“好的设计易于使用,我们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完成一切操作”,是不是就像使用自己的手脚一样?)

  而相比起“打动他人”,“引起他人注意”要远远简单得多,打动的标准太过抽象,引起注意的要求则清晰的多。

  所以很不幸的是,在试图打动其他设计师的时候,自然的好设计被这些设计师所抛弃,而慢慢变成了“去创造那些更能引起人注意的设计”。

  更不幸的是,能引起注意的,往往是失败、错误、奇怪的设计。

  也许问题的症结就在这?

  应该说也没有一个设计师是在一开始就决定设计一款糟糕的产品。但从结果来说,却又有那么多糟糕的产品。设计师为自己的身份标签所困,在创造设计和产品的时候,有意识,又或者无意识地试图去引起同行的注意,最后设计了一件糟糕的产品。

  就像作者在“第二章 什么是设计师”里所说的,那个伟大的设计英雄雷蒙德罗维的初心非常朴素——就是让事物变得更好,提供给人们。当设计师为普罗大众而设计而不是扮演所谓的“大师”时,设计师就必须把他们的产品做的更简单、实用。

  当然了,这里我认为作者的想法还是有些理想和简单了。从设计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来说,“打动其他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其意义还是非常行重要的。

  但另一方面,在为大众用户设计产品的时候,时刻保持设计师的朴素初心,同样重要。

  最后,同时打动设计师和普通用户的设计,当然也是存在的。

  这就是另一层境界了。

  作者在书中说“设计是人类造物最根本的灵魂”——这句话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从整本书作者的思想来看,作者似乎认为,所有人类有意识创造的造物,都可以算是“设计”。从远古时代人类产生智慧和意识开始,人类造物的目的就是“有用”,为各种用途而创造。无用的造物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作为人类造物的灵魂——设计的本质诉求和原始初心,就在于“有用”。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工业时代到来物质的极大丰富,“有用”之外也逐渐开始诉求与“好用”、“易用”。

  灵魂,也是会进化的。

  在远古时代,这个灵魂很单纯,只要有用。慢慢地,随着人类文明的成长,从幼稚的婴儿期迈向蓬勃朝气的青春期,这个灵魂也在成长,更添加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科学等内涵。

  好的设计,好的灵魂,当然也就不仅于要求有用、好用了。

  所以在下一章,作者的标题是“为什么大家都想成为苹果?”

  在我看来,很多苹果产品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同时打动设计师和普通用户的设计。

  从当年的那套色彩缤纷的iMac系列来说,“绝不意味着半透明的外壳形状的颜色,它的精华之处在于令所有的元素共同发挥作用,以成为理想状态下最好的消费型计算机”。什么是“所有的元素共同发挥作用”?原本,计算机的核心用途就是计算,那个年代有很多可以同样满足用户功能要求的计算机产品。而很多时候,平庸产品来源于:如果问用户需要什么,那么人们只会描述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

  所以很多产品虽然没有走向“引人注目的失败设计”,但是却也选择了妥协和平庸。

  所以苹果只有一个,索尼只有一个,保时捷只有一个····但这个世界更多的,是平庸的产品和设计。

  这里就是进入更高境界的设计师所要发挥的作用了。

  创造。

  是的,除了挖掘需求,解决问题,设计师当然也需要创造的能力。

  苹果的产品,就是设计师从那个年代众多平庸的消费型计算机产品中,创造的一种另类的物种——将实用、美学、最新的技术完美地平衡在一起。

  作者在前面反复论述了“设计与功能实用”之后,在这里笔锋一转,说“优秀的产品一定不止是功能性的满足···建立起与用户之间的情感纽带,成为生活中具有吸引力的存在”。 在追求了解决问题,满足功能后,设计还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呢? 作者的答案在这里——建立情感纽带,成为有吸引力的存在。

  很显然,光是解决问题满足功能的“好设计”,如前所述,是不太能引人注意的(与此相反错误失败的设计更引人注意),作者进一步升华了自己书中的论述,“更好的”设计也是能吸引人们的注意的,只是这是一种更积极的吸引力。

  苹果的MacBook比其他的笔记本有更跨次元跨维度的强大吗?没有,索尼的walkman也没有,甚至还有续航、易损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些如同艺术品般的工业产品,如何引起人们更积极的关注?这些产品引起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作者在书中给出的她认为的原因是,这些艺术品般的工业产品,“代表着技术的新时代”,从而在产品和大众之间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特别的情感纽带——让人们相信技术会带来更光明的未来。

  这又如何理解?我认为,是苹果、索尼把当时的工业技术挖掘到了极限,以一种全新的设计形态运用到了量产产品上,从而鹤立鸡群一般从众多平庸的同类工业品中脱引而出。比如诺基亚的手机,在iphone之前就已经有运用多点触控技术的成熟产品出现,但只有苹果,大胆地把玻璃机身、金属、多点触控多项当时最新最尖端的电子技术、加工工艺集成到一个产品上,在某项或者某几项体验上带来突破性的进展,比苹果当年的图形界面(突破了传统电脑Dos命令行交互),ipod的极简设计,索尼walkman前所未有的紧凑形体,iphone顺滑的多点触控,都是大众在以前的和其他的同类工业品中从未有过的新奇体验。

  所以人们对苹果的产品的态度变成了:苹果的产品,和“其他”。

  说到这里,作者认为设计师应当承担起这样一种职责:负责把科技、工艺以更好的形态呈现给大众。

  这也是设计师,设计思维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说到这里,我想我明白了此书的标题:设计,为更好的世界。

  设计,不仅为我们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好,也把新的科技、工艺以更好的形态带给了我们。

本文标题: 设计,为更好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9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能不能快点来哄我”《徒劳无功》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