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骗子》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耶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恋爱中的骗子》精选点评:●如果有一天耶茨出全集,可以用Allaboutloser命名……●今天没做什么
《恋爱中的骗子》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耶茨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恋爱中的骗子》精选点评:
●如果有一天耶茨出全集,可以用All about loser命名……
●今天没做什么事,看完了这本书。“人一老,就很想让你爱的人过得幸福”。谢谢孙老师。祝福孙老师的家人。
●说来惭愧,人生中也有几次错将别人的温柔当作软弱的时候,也有不知所以又很任性的时候,读书也会有痛苦感,遇到挫折也有被围困的念头。大概也只能想想,然后算了,好友说,这本书是写给失去少年感的人看的,觉得很好。是啊,在我决定要放手一爱的时候,他们究竟要把我带到哪里去呢?
●耶茨笔下经常出现的一种女孩儿,就是他所形容的那种natural girl。她们看上去拥有一段仓促而遗憾的人生,却依然在无数次倦怠与辗转中深谙此道:一个人从不属于任何事物,她只属于她自己。
●2019年已读070:三星半,耶茨用克制冷静的笔触,不动声色地再现了一个个落寞的、失意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化情节,波澜不惊的描写读来有些寡淡,但也许那才是真实的生活底色。现实仿佛庸常琐碎的孤独牢笼,每个人都囿于其中苦苦挣扎,所有试图逃离的尝试都注定了是徒劳无功的。
●最后一篇《再见萨利》,看完我真想把里面那位“FS菲茨杰拉德”死忠粉给从书里拖出来狠狠抱一个。是的是的,我TM也就是你这幅德性。
●写了很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写,这样子写小说可真不赖!
●不说穿的谎言动听,不拆穿的骗术浪漫。傻子幸福:)
●平淡温吞,后劲却很足。总是想起《恋爱中的骗子》里的那个可以倒着播放的音乐盒,还有《本色女孩》里那个似乎谁也没有爱过的女人。这些人似乎都因为品味着自己的孤苦而乐在其中,而他们的生活也像那个音乐盒,播放了一圈又一圈重复的音乐,经过许多浑噩的摸索,最后又被扔进垃圾桶。
●翻译很生硬。。看得很纠结,一边看中文,一边得猜测英文原文是什么意思。。
《恋爱中的骗子》读后感(一):哈哈 不错哈
哈哈 不错 哈哈哈 不错哈 哈哈 不错 哈哈哈 不错哈 哈哈 不错 哈哈哈 不错哈 哈哈 不错 哈哈哈 不错哈 哈哈 不错 哈哈哈 不错哈
《恋爱中的骗子》读后感(二):男人的谎言为了逃避,女人的谎言为了挽留
一个下午趴在床上一口气读完了几十页字码成的故事。不得不说的是,刚刚放下书的一刻我有点不知所措。这个充满负能量,除了房东太太外,每个人都用谎言来企图诉说自己才是弱者。男主人公,享受年轻女子的陪伴。怎奈囊中羞涩,只够支付一晚的春宵费。天知道他到底是出于对年轻少女对自己爱慕的感激还是因为想要用精神补偿物质,总之他对她说了那么多的“我爱你”叫了那么多声的宝贝。这当然不是出于爱,当然更没有想要付什么责任,怎奈自己“性格温和”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于是,就这样不情不愿糊里糊涂的纠缠了这么久。妓女小姐,无数次的以她孩子的名义发根本就不存在的誓言,这到底是怎样的母爱?又或者吧,一个22岁的叛逆女孩,根本还没有懂得做母亲的责任。而她的那些拙略的,让人一听便戳破的谎言,明明就是一个恋爱中的女人,想要试探自己的男人到底爱不爱自己,有多爱自己,爱到什么程度。当然,也有撒娇的成分,告诉那个自己以为也沉浸在爱中的男人自己的不幸经历,然后等待同情和承诺。对待那个她称之为最好的朋友的女人,她揭人家老底,说她也站过街。对待那个比她漂亮的室友,她出口便恶言相向。这女孩到底是有多没素质,多以自我为中心,情商多低?可是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又确实比比皆是!最后是带着女儿的妻子,带着女儿回到了纽约,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老朋友”然后真真正正的在一起之后,发现对方根本没想对自己负什么责任,对方也只是知道她是有家室的,觉得不会找什么麻烦才和她在一起。知道真相之后,她或速写了一封既温和又恳切的信件给在伦敦的丈夫,终于发现,这个平时“温文尔雅的”丈夫才是最靠谱的!
《恋爱中的骗子》读后感(三):告别得了却摆脱不掉
在读卡夫卡和舒尔茨让我喘不过气来的间隙,读一读理查德·耶茨的作品是一种享受。
从《十一种孤独》开始,就非常欣赏他能用有条不紊的叙事手法,精准的描述,勾勒出 一幅又一幅简练的美国风俗画,他的作品没有跌宕起伏和花里胡哨的表现手法,没有过多玩弄的技巧反倒让他的作品透出一种用青瓷般的朴实精致。
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告别,或者说回归。两者其实是一个意思。告别意味着摆脱了什么,回归意味着复位,说到底,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试图转换(恢复)自己的生活状态。
quot;告别一种生活”体现在《本色女孩》、《问家人好》这两个短篇里面,主人公都离开了原本熟悉的生活状态,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未来,在他们身后是一段又一段“失败"的过去,而迎接他们的可能是更加美好(或更加糟糕)的新世界。他们试图摆脱亲人、爱人来接受另一种生活给予他们想象中的美好承诺。
”回归和复位“是《恋爱中的骗子》、《探亲假》、《告别萨利》的主题,主人公们与其说离开,还不如说重新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中去,褪色的过去就像那只纸质的音乐盒一样,被主人公们犹豫不决地扔到了垃圾桶里。他们在想象的世界中游历了一番,却发现伦敦是铅灰色冷冰冰的,巴黎是警觉而无趣的,好莱坞每天上演着始乱终弃的肥皂剧。于是,他们自动回归了腻烦而无趣的日常,唯一存在记忆的证据:音乐盒,家人,萨利的毛衣也会在日常中褪色而消失。
在小说中,告别和回归本身就是一回事儿,回归意味着和想象的生活告别,告别意味着对一厢情愿生活的回归,其实生活只是这样,不急不缓地流淌,故事中每一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脆弱不堪,以至于要通过酒精和他人的故事才能得到自己存在的慰藉。每一个人都用说谎的语气来说说心里话,每一个人都在逃避一种生活,向往一种生活。故事的主人公不停地打开窗口向外眺望,直到每一篇小说进行到最后一句话才发现:
告别得了的是生活,摆脱不了的却是孤独。
《恋爱中的骗子》读后感(四):不相信幸福的人
因为要请人办事,去过一个KTV,有小姐的那种。之前之后一直反感去这样的地方。很显然,我下意识地认为这些女人很轻贱,这并不符合我一贯声称的职业无贵贱、人人平等的政治正确。另外,一起去这些地方的人,总是些讨厌的人。另外,的的确确的是,有些小姐多数表现得让人觉得很轻贱。就像我去的那次一样,那位坐在我身边的女性,声称她是个大学生,上礼拜才刚加入这一行。这句话让我本能地厌恶。我并不需要多少经验,就可以确认这句话是骗人的,而且骗得太不高明。
在沃伦看来,克里斯汀显然正是这样的骗子。
沃伦站在皮卡迪利广场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赤身裸体,他羞愧自己嫖客的身份。正是因为他在心里给嫖客和妓女打了低分,你能看到的是郁达夫式的沉沦。他对沉沦始终是警觉的。他从一开始,就在心里给克里斯汀贴上了“骗子”的标签,所以她的一切,都让他觉得虚假。
但克里斯汀真的是骗子吗?我看了两遍,几乎找不到她是骗子的证据。对,她有点表演性质、总是有点戏剧性,这很可能是她的职业留下的习惯。但毫无疑问地是,她并不是想骗他的钱,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一个归宿。我看不到这有什么可以谴责的。
或许,她笨拙地使用一些恋爱心理学上提到的欲擒故纵的手段。但如果是骗,她更多欺骗的是自己,她总是骗自己这一个可能就是归宿,她只是由于不安显得过于迫切。
沃伦正处于一个低潮期,妻女的离开让他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失意者。而一个妓女表现出来的爱,却让他感受获得了勋章。因为妓女毕竟是阅人无数啊,如果她不收钱还愿意跟你在一起,简直比常人更可贵几分。但这只是增加了沃伦的虚荣,并不能让他爱上她。
男人在得到女人的时候,经常下意识地会说‘我爱你’,这样似乎就给性加上了一些正当性,使自己不会觉得那么不堪。沃伦懦弱的性格,更让他在面对她的温柔陷阱时无法拒绝。他一边沉迷于此,一边警惕地提醒自己该撤退了。他已经获得了他想要的性,而且还意外地获得了虚荣。但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并不想和这样一个女人生活,他轻视她,轻视她的谈吐、修养,她的职业。
千疮百孔的生活,无可摆脱的孤独。人与人很少会那么幸运,找到彼此合适的人,就这么过上一辈子,那和中六合彩一样的概率。
耶茨是个不相信幸福的人,这大概是他身上最容易让人心有戚戚的部分。
《恋爱中的骗子》读后感(五):失败者的乐章
这是一个由七个短篇组成的小说集。最喜欢与书名相同的那篇《恋爱中的骗子》。
恋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耶茨的回答是,恋爱中,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言不由衷的骗子。
男人女人在一起,就像是一场化妆舞会,每个人都极力把自己打扮成自己认为最好的样子,从外貌,到举止,到谈吐。女孩们穿上衣柜里最鲜亮的衣服,就为了俘获一个男人的目光。男人说着大大多过本身想要表达的数量的“我爱你”,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出于真爱而同女孩们睡觉。他们粉饰自己的过去,夸大自己的本领,即使是在争吵时,也是用电影台词般的语言和舞台剧里夸张的肢体动作,甚至接吻的角度,都像是模仿某个经典片断。
小说中,无论是从小父母离异的士兵,与妻子分居的留学生,还是落魄的小说家,他们盼望着爱,渴望女人用柔情和肉体来温暖他们,但是,一旦他们陷入某段感情,他们恐惧,疑惑,轻易看穿女人们的谎言,也被女人戳穿自己的伪装。最后,他们只能逃出这段争吵不休的感情,脱下磨破的外套,寻找下一件完好的新衣服。
巴尔扎克说,爱情抵抗不了琐碎。
然而,琐碎打垮的不仅仅是爱情,而是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
耶茨写下这些被打垮的失败者们:离异的母亲,拖儿带女的单亲妈妈,在巴黎找不到女人的士兵,公司里的小职员,不得志的作家……。他们拥有着相同的特点:焦虑,紧张。他们渴望自由,渴望巴黎,渴望成名,渴望新的生活,他们想证明自己是生活的强者,但是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去着手理顺自己的生活”,对他们来说“那项任务微妙而困难”。最后,他们倒在没完没了的酒精和争吵之中。他们只剩下一副空洞的伪装,这伪装甚至不是给别人看的,他们只是为了欺骗自己而已。当他们的谎言被揭穿,他们愤怒,羞愧,赶走最后一个观众,狼狈不堪地逃下舞台。
无论是霍华德休斯、海明威、杰克伦敦、菲次杰拉德还是艾德伍德,生活在二十世纪的美国名人仿佛最后都掉进事业低谷中,婚姻破裂,酗酒,患上精神疾病。生前默默无闻的耶茨,没有享受到名人的福利,却承受着这些副作用。他像菲次杰拉德一样,离异,酗酒,为了生计到好莱坞捉刀写剧本,甚至充当没有署名权的枪手,他屡次出入精神病院,住处简陋得令他的学生们垂泪。他笔下的人物、场景布满了他的人生印迹,他从小和母亲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和亲人的疏离,和妻子的争吵,他虚弱地躺在肺结核病房里被亲友们小心翼翼的探望,他在硌杉机潮湿的租屋和有蟑螂的浴室被女儿和女友所嫌弃,他在脏乱的小酒吧里和妓女的约会。在“一个年轻的妓女主动提出免费献身”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作为男人取得了“非凡成功”,“他甚至不需要《走向永生》来告诉他这一点”。
从《年轻的心在哭泣》,到《革命之路》,到《十一种孤独》,到《恋爱中的骗子》,耶茨写遍了那个时代精神上流离失所的美国人,写遍了形形色色的失败者。如果说耶茨是一个音乐家,他弹奏的,是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谱写的失败者的乐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