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6-05 08:33: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3

《旅程》是一本由[英]托尼·布莱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旅程》精选点评:●这本书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果●印刷精美●吐槽布朗●【图书馆里有什么】C912.6410002

旅程的读后感大全

  《旅程》是一本由[英] 托尼·布莱尔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6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程》精选点评:

  ●这本书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果

  ●印刷精美

  ●吐槽布朗

  ●【图书馆里有什么】C912.64/10002印刷得像盗版//搁置

  ●好几年前买的,现在才看完,顺便了解了英国的政治体系和八卦,收获颇丰。小时候就是布莱尔的颜饭。书里的照片都挺帅的,他年轻时还组过摇滚乐队,这就更让我有好感了。提到97年香港的部分并不多,而且尽是溢美之词,不知有无删改

  ●布莱尔的执政期贯穿了我的思维观念成长,几乎是看着他逐步老去。 没有戈登·布朗新工党无法崛起,但布莱尔最后完全不认为他执行了新工党的政策...最后工党败选也是必然...现在工党重新倒向左翼,执政可能真是不大了...

  ●布莱尔是这三十年里我最喜爱的政治家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个人很有趣,书也写的不错。对比起来,奥巴马反而没那么有趣了。

  ●唉。其实从图书馆借来以后只看了一章多一点儿,平心而论这本自传的角度很新很真实,没读下去的原因……是我对政治的兴趣仅限茶余饭后,所以在发现一本爱因斯坦传之后……就把这书还了……

  《旅程》读后感(一):啰嗦了些

  英国人啰嗦是啰嗦了些,比较扯。

  对英国的政治格局和体系能有个大概了解。虽然都是两党较劲,和老美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对于党内斗争的描述甚至比党外的还不少。

  对于亲美的问题,其实不用下结论,阐述的够明确了。

  对于布什,结合布什的自传,还是比较接近的。

  英王室确实面临的问题很多。

  总有种感觉,对于戴安娜,篇幅有保留。也许对老布的政治总结关系不大。但那么大件事上,他对自己内心的阐述好像刻意收敛了。

  默多克集团提到不多,但未必没有戏。:D

  对切丽以及其老岳母的态度比较好玩。所以如果他现在被抖出事,也不奇怪。

  凯文斯贝西被提到数次。他对政治确实有兴趣。

  站在自传的角度,打掉个人语境的折,算是比较直白了。

  《旅程》读后感(二):布莱尔的“旅程”

  摘自《科学时报》 作者:杨新美

  “我们政治家并不是外星人,我看上去也不是外星人,我们是再普通不过的凡人……”布莱尔在他的中文版自传的新书发布会上这样说。

  日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旅程:布莱尔回忆录》在京召开了新书发布会。英国前首相、该书作者托尼•布莱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陈海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影星李冰冰等人出席了活动。

  大多政客的传记,形式雷同,甚至乏味,容易被人遗忘,而布莱尔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绞尽脑汁。在发布会上,一开始他就说,自己“想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写作,有时我也会去阅读其他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回忆录,但这只能帮助我很好地入睡,却不能让我很好地去写作”。

  为写出一本与众不同的传记,布莱尔从一个领袖而非历史学家的角度切入,以不同主题展开,而非是按时间顺序讲述自己人生经历。因为在他看来,相关的历史记录已经够多,能写这段历史的人自然不少。然而,只有一个人他自己可以记下身处那段历史核心的人究竟有何感受。

  于是,他在书中讲述了任职期间及任职之外的经历,描绘出了自己在政治上、个性上的发展及演变历程。如披露了他在担任工党领袖期间及为相十年内所作的种种重大决定,包括发动伊拉克战争、遭遇燃油抗议事件等;披露了他与同僚,尤其是继任首相布朗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世界政坛领袖的交往;甚至还呈现了他自己身为领袖时曾面对的种种挑战,如工党换届、国家变革等,并努力描绘出当时内心的挣扎。

  在《旅程:布莱尔回忆录》中的序言里,布莱尔说,这本书还是一封长长的信,而收信人是他所热爱的这个国家英国和他的人民。

  在这本回忆录中,充满了坦率、无畏并且不乏嘲讽的细节。布莱尔不仅描写了自己执政时的成功,也反思了失败之处。如写到燃油抗议事件时,他表述了自己在当时低估了这一事件的严重性,并为此感到后悔;为了赢得大选,作区域寻访时,他要假装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以此表现出能和人民打成一片,而这让他很无奈。

  “这样的描述是很难的”,布莱尔说,但是希望读者能通过这些了解到“我们政治家并不是外星人,我们只是在普通不过的凡人,但是我们在不普通的情况下工作,这就是我们的作用”。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感到滔滔的雄辩,一方面感到这书和布莱尔在媒体面前的讲话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向他很接近的人,展开了自我,而且很少有表演成分。”陆建德说,布莱尔在书中与“收信人”对话时,几乎无话不谈,而且绝不回避敏感问题。

  “记忆中,不同时期浮现出不同的中国,但有两点始终不变:持续的进步,永远的骄傲。对于每一个外来者,中国都有太多值得了解的地方。”在发布会当天,身着酒红色长裙的李冰冰朗读了《旅程》中文版的前言部分。

  在布莱尔任职期间以及卸任以来,中国一直是他最喜欢的地方。而《旅程》的“中文版前言”则是布莱尔为中国“量身定做”的。在其中,布莱尔谈及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对中国的担忧,谈及了自己对中国现状的看法。陆建德说,从这篇前言可以看出,布莱尔对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以及他的建议充分显示了他对中国的了解。

  而为何要写如此长篇大论的中文版前言?布莱尔说,写这篇前言就是想让中国和西方的读者都明白:“现今世界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在21世纪,西方国家必须要去以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跟中国一起去分享,这就是整个世界现今的发展趋势。”布莱尔说。

  《旅程》读后感(三):我的灵魂永远叛逆

  摘自《北京青年报》 作者:朱 玲

  “我希望这本书与传统的政治传记有所不同,因为我发现此类传记大多容易被人遗忘。”这是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旅程:布莱尔回忆录》英文版自序的开篇。布莱尔称,自己所写,不是一本流水账,而是记下身处一段历史核心的人究竟有何感受。今天,布莱尔将亲临北京,见证自己传记中文简体版的首发,并现场致辞。演员李冰冰获邀朗诵其传记章节。

  “我的灵魂永远是叛逆之魂”

  布莱尔1953年生于英国爱丁堡,毕业于牛津大学,1994年,布莱尔成为英国工党领袖,1997年以工党历史上最具优势的胜利当选首相,2007年卸任。《旅程》正是布莱尔对其任职期间及任职之外经历的第一手叙述。

  在书中,布莱尔谈到自己如何发挥作用,塑造了英国自戴安娜王妃去世到发起反恐战争这数年间的历史。布莱尔强调自己“其实并不是个喜爱追忆过往的人”。“我喜欢往前看。我的人生还有很多想做的事、很多目标。我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我依然在学习。”但他同时表示,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会十分保守,“尤其是在经济和安全方面;不过,我的心永远都敲打着改革的鼓点,我的灵魂现在是而且永远是叛逆之魂。”

  “中国不能仅仅通过经济进步来保证稳定未来”

  在中文版前言中,布莱尔称,1989年,他第一次到中国,而今重来,眼前的变化让人难以置信。“我所说的变化无关经济增长,也无关摩天大楼,而是指中国国民的面貌。遥想当年,中国单调沉闷又缺乏信心,而今,这个国家生气勃勃,充满自信。”

  现在,布莱尔会定期前往中国。“然而,每次重来,让我感触最深的并非对中国更加熟悉,而是仍然存在的广阔的未知领域。每一次探索都让我想要更加深入。我始终意识到,还有太多东西尚待了解。”

  布莱尔说,中国对自己的定位是发展中国家,事实上中国也的确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敞开国门以来,中国的进步极为显著,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堪称史无前例。”“作为一场壮观的盛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宣告的,正是有识之士早已洞见的: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的强国。”然而,“中国的力量本身很容易蒙蔽视野,让我们看不见中国人如何看待自身: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在布莱尔的认知里,“贫困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消除,贫困人口仍然为数众多;知道北京和上海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正如纽约和华盛顿不能代表美国;知道与进步同样惊人的,是相伴而生的焦虑。”“没有经济发展,没有整个国家全面繁荣的前景,中国绝无可能发展和谐社会。但是,中国又不能仅仅通过经济进步来保证稳定的未来。”

  布莱尔称,作为政治人物,他在看待一个国家时,会看它的统计数据、增长纪录,看它在世界舞台上对地缘政治的贡献。“这不是一般人看待国家的方式,一般人看重的是这个国家的品格、国民的本质,这些是让国家鲜活起来的东西。他们在心中对自己的设想,不是坐在高级别的谈判桌边的模样,而是在街头或餐馆与人偶遇时给人的印象,是自己的举止仪态,以及自己的幽默感。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当成他人来看待。”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 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混乱”

  布莱尔称,“中国如何发展,如何找到自己的道路并且走向远大前程,这会深刻地影响我的孩子们,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塑造了我这一代人的憧憬与情感。对于我们的世界观来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维度。”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我们的共同敌人是混乱。”“如果人们看到富有的精英志得意满,转回头却看不到改善自身状况的希望,问题就来了。换句话说,不平等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没有同等的机会去寻求成功。”

  布莱尔称,“我们的共同任务是稳步推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要完成这些改革,我们的共同道路在于加深理解。”但是,布莱尔表示,“对我们来说,理解中国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有那么多有待了解之处,我们还有那么多经年的盲区需要清除。”在他看来,“理解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中国,同样存在着对西方人的诸多误解。”

  但布莱尔“怀着乐观的心态,展望着中国历史的下一篇章”。自四年前去职以来,布莱尔去过很多地方,得到的好消息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太大。“他们讲着不同的语言,长着相异的面孔,身处不同的文化,但都有一个首要的愿望:和平生活,自由劳作,在一个稳定的、可预见的繁荣社会中供养家庭,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都很清楚,最能让人获得成功的是美德与勤劳。”

  《旅程》读后感(四):布莱尔的“大声思考”

  摘自《中华读书报》 作者:陆建德

  布莱尔先生这本自传去年才出版,译林出版社居然如此神速地把它介绍给中国读者,而且保证了译文的优秀品质,令人叹服。在书的作者与译林之间有着共同之处:一旦决定做一件事,就开足马力,积极投入,充满热情。我这样说,希望两方面都不要认为这是SO, a sackable offence。

  英国首相、政治家有学问与文才,都是自己写书,这是有名的,迪斯累利还是19世纪的重要小说家。他们的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并不少见。《旅程》很不一样,它有作者专门为中文版撰写的八页前言,内容丰富。布莱尔先生对中国现在所面临的挑战的描述以及他的建议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的深度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可能是他的前任们所不及的。

  布莱尔先生在序言中说,这本书像一封长信,收信人就是他所热爱的国家。读到这句话,我有所触动。这也说明为什么读本书的时候,一方面会注意到他的滔滔雄辩,那是我们熟悉的议院里辩论的风格,另一方面又意识到书的行文与他在媒体前的演讲大不一样,更像对着贴心人展开自我,较少表演成分。作者在与收信人侃侃而谈的同时,也在与自己对话,也在分析解剖自己,其中不乏真诚的自我批评。简言之,他在“大声思考”。

  作者几乎无话不谈,绝不回避敏感话题,而且不用外交辞令。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1994年突然去世,在戈登•布朗和布莱尔这对搭档之间,谁来出任新的工党领袖?两人都有意问鼎,甚至闹得有点不快,很多细节十分有趣。结局我们都知道,两人最终还能充分合作。这在一国政治中最为重要,涉及英国政治哲学家欧克肖特所说的“行为的传统”(tradition of behavior),对此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在作者执政后期,他与布朗的关系又非常微妙。书中很多地方写到人与人之间感情与思想的交流,这些文字演变为性格描写,精妙之处不少。工党创始人之一韦布夫人(Beatrice Webb)有着惊人的观察人物性格的能力,这是政治家的直觉,也是一种文学的才能。

  最近这些年来,译林出版了大量好书,比如“人文与社会译丛”,它们在慢慢地改变中国读者,这种变化的意义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英国20世纪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的绝大部分著作(如《自由论》、《现实感》等)都是由译林社引进中国的,它们在学界产生了可观的影响。这些著作中有一本是伯林的传记,里面说到,1997年(即布莱尔先生当选那一年)10月23日,新任首相给正处于生命最后一程的伯林写信,讨论欧洲左翼党派的前途。伯林一度怀疑左翼党派是否还有前途。布莱尔先生不以为然,因为他并不能认同伯林主张的消极自由。他在信上说,难道不正是西方社会中“消极自由的局限性”促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寻找某种高于“放任自流”的社会模式吗?他指出,毫无疑问,“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也有其合理性,“不管它在苏联模式下产生了什么样的破坏作用”。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加显示了不加监管的市场的危险性。但是完全从传统的左的或右的语言来形容这次风暴恐怕都失之偏颇。

  布莱尔先生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一党一派,人们不会忘记他对工党的改造。这使我想起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有人评价伯克说,他是一位超越了人们熟悉的意识形态的政治家、作家,最不适合于我们有限的政治词汇里那些简单化的类目,即从那些老一套的标签“自由”和“保守”、“左”和“右”衍生出来的毫无想象力的翻新花样。伯克对中国读者也有启发。他不迷信抽象的理性和书本教条,申述了因地制宜、应权通变的必要。伯克反对抽象的自由,也反对抽象的权利。他认识到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约定俗成的权利与自由,它们嵌陷于具体的文化历史之中,根据该文化、该社会的具体特点形成无限的多样性,享有的程度也各不相同。伯克向法国人推荐英国不成文法的基本精神时强调,他们必须重视国情,不能照搬英国政治模式或冒险从事社会试验。

  伯克是稳健的渐进主义者,他对改革者提出的一个要求是:在探究自己国家的积弊和腐败时应谨慎小心,不能过于相信自己的宏伟计划。一位“真正的立法者”应有敏感的心,“他应该热爱和尊重他的同类而戒惧他自己”。处理任何事务都应本着稳妥的原则步步为营,尽量不因一个优点而牺牲另一个优点。这样,第一步的成败对第二步有所启发,“我们是在补偿,在调和,在平衡”。

  作为中国读者,我不能完全同意布莱尔先生为他执政时的一些决策所做的辩解,但是也意识到他的坦诚。希望他的雄辩和热情能够感染中国的读者(包括政界人士),激发出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我并不鼓励布莱尔先生像丘吉尔那样再写很多书,然后去争取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我还是和很多读者一样,期盼着《旅程》的续集。布莱尔先生是积极的行动者,离任后从不松懈,甚至比以往更加繁忙。他的旅程遍及世界各地,很长,很长。

  《旅程》读后感(五):《旅程 ——布莱尔回忆录》书摘

  第一章

  我开始想,我做了违反宪法的事了。我意图击败保守党人,而且赢漂亮;可是,如果我们把他们彻底挤出去,会怎样?幸运的是,不久之后,他们的票数开始增加。

  布莱尔同学夸张了~

  阿拉斯泰尔……几乎就是另一个我。

  这哥们在电影《女王》占了很多篇幅,似乎是挺有魅力的人物~向来对这种幕僚人物感兴趣,泰德·索伦森的《总统幕僚》,电影《惊爆十三天》都不错~

  觐见女王时的紧张~吻手礼~ 《女王》里片段把拘谨、尴尬的微妙气氛表现的很生动又去~ 当事人不完全认同外界传闻,可还是挺勇于自嘲的~看布莱尔怎么说吻手礼:

  我一时慌乱起来,。就在这时,门开了,我被领了进去,很不幸地被一块地毯轻轻绊了一下,我的嘴结结实实的落在女王的手上,说什么拂过呢,我差点把他们吞了下去。

  政治领袖当众做运动,永远是一个巨大风险,没有人会期望你会玩的非常出色,可是你也不能表现得形同废物。……如果想把自己塑造成彻头彻尾的白痴,这真是非常容易的法子。

  如果女王去世

  我不能容忍各自为政的党派政治,它会夸大分歧,导致充满仇恨的纠纷以及毫无理智的偏见。

  第二章

  听完托尼本的演讲后,布莱尔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要是我能像他那样演讲,该有多好。 大概每个年轻人在某些时候都会有这种想法吧~

  他是传教士,不是将军。靠传教士是无法赢得战斗胜利的。

  传道士和将军的比喻很有意思~

  约翰·史密斯的酒量~惩罚是防火墙

  (知识分子)他们关心人,却不能跟他们感同身受。他们就像乔治~杜亚美笔下的角色,嚷嚷着“我爱人类,我只是无法忍受人”

  知识分子的问题在于他们不太理解这个过程,或者说,就算是理解,他们也相当厌恶它。

  做个体贴人性,近人情的理想主义者~

  第三章

  布朗被关到洗手间的插曲挺有趣~

  关于党章第四条款“生产资料、分配和交换的公有制’~

  没有人相信他,却没有人敢除掉他。因此,它不仅仅说明我们的党章里有多余字句,还象征着拒绝面对现实,拒绝深度改革,拒绝诚心诚意地拥抱现代世界。换句话说,这个象征关系重大。它是一个偶像、一个神像,打破它,还能改变党内的一种有害的极端保守心理,正是这种心理使我们长久以来一直被困在在野党的位置上。

  宗教的起点是从人性思考其中诞生的价值观,政治的起点是对社会的审查以及改变它的方法。

  没那么绝对,但确实是两个角度~

  如果这样定义,我们就成了一个之东反对的政党,而不是政府。

  定位的重要~

  几十年前……工党更像个宗教团体,而不是政党,要想坐进其中,你必须说工党的语言,按下正确的按钮。

  为自己的震惊而震惊

  表明立场,对在野党来说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保持简单;保持一致。我说保持简单的意思不是说只停留在表面。我是指清晰。

  你必须能够回答那些直白而且清楚的问题。你可以加条件和“例外”,不过,你的答案必须容易理解,因为他们定义来了你。。他们不仅是个性,也是政治品格的体现。

  第四章

  见或不见,时间管理~ SO sackable offence

  首相问答~如临深渊如履薄冰~blair能把自己写的跟没备好功课就要上考场的小学生似的~~挺能理解的上计量课我也是这种心情

  …………你可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改动,不过,我告诉你,这是一次节省时间的革命。…………因为我们是个新政府,保守党还在犯晕。

  在我的首相生涯中,首相答问无疑是最伤脑筋、最令人泄气、最紧张、最难受、最恐怖、最考验勇气的经历。

  首相答问是一场狩猎游戏,猎物是首相。如果过程顺利,你会觉得十分鼓舞,如果倒霉,你会觉得既可怜又可耻。在没有别的地方能比坐满人的下议院更能让人彻底变成傻瓜的了。

  你的回答会越来越冗长难懂,你的音调会越来越尖利,你的脸色会随口中论据越来越苍白而变得越来越通红。

  我更加勇敢。我意识到,最终我还是必须面对恶魔。在前一个晚上多多祈祷,穿上幸运鞋子,仅仅是希望自己能够过关。

  (特别能感染我的两种心情,一是紧张,一是尴尬。拘谨总比开朗更让我觉得亲近。此处的忐忑挺生动,像奥威尔在写自己寄宿生活时睡前祈祷不要尿床似的~~)

  然后,在折磨开始之前,我会吃一根香蕉以补充能量。这听起来有点傻

  (学习了~)

  他们愤怒,你变温和。他们走极端,你则化身安抚人心的理智之声。他们侮辱你,你就用同情而不是愤怒的目光去看他们。

  我讨厌阶级,可我热爱抱负。…………金钱是他们成功的结果,而不是动力…………

  (blair被权势集团看成暴发户,在这里很委屈的吐槽喜欢美国~)

  政党系统虽然必不可少,却也在某个程度上缺乏理性,具有副作用。…………复杂问题,被简化成口号之争。

  自由民主党的官方形象是优柔寡断和支持自由主义。

  政治家是人,总会有丑闻。

  外交大臣为了另一个女人抛弃自己的妻子,这话题有点意思,但是他很快会被人遗忘。外交大臣陷入三角恋——谁会赢?这可能会徘徊几个星期不去。

  第五章 戴安娜王妃

  民心是一种奇特的东西。当他拥抱你时,你感觉它深沉,根基牢固。你会疑惑,它怎么可能变。当然,你知道它肯定会变的,不过,身在其中时,明确表达的民意可以毫不费力地载着你一路前行,或者冷酷无情地把你拉回原地,那种感觉——不论好坏——仿佛永远持续。

  半夜两点,最奇异的事情发生了。切丽这人一旦睡着是很难醒过来的,而我却惊醒了,发现床边站着一个警察你能想象这是过大的惊吓。

  如果是女王去世,那么,从某个方面看,还比较简单。

  (blair 想什么呢)俗气,过火……听起来做作……又腼腆了~

  对于权势集团来说,我不算什么大人物。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是工党人,并且永远是工党人根本原因。

  我一直以为,他们喜欢的政治领袖有两类:要么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或者至少是完全赞同他们的普遍观点的人,要么是 真正的劳动人民,也就是那种他们过去在书里看到的,操着一口他们认为这类人应有的口音的人。而我这样的人,有点暴发户,名利狂的嫌疑,使他们略感迷惑和可依。

  lair 这个委屈啊~

  每次切丽和我出席纪念仪式或者其他庄重场合时,下车前我总会提醒她,也提醒自己:不要笑得太灿烂或者哈哈大笑,赔不起啊。你要提高警惕。

  在巴尔莫勒尔堡的生活挺有趣~那股别扭劲写的生动而不过火~~不仅含蓄的表明了自己也是人,还近乎撒娇的表示了自己有的时候还挺可爱的~ 尤其是洗澡的片段

  我蹑手蹑脚的打开房门,左右看看,然后飞奔过去。

  王室全体成员都到场了,这是我经历的唯一一次。单独和他们之中的某一个人相处时,我会觉得有点伤脑筋,跟他们全体——王室的所有成员——共处而自己身边只有切丽时,啊,你可以想象。

  lair同学吐槽吐的很欢乐~

  第五章 北爱和平

  做历史的学生,而非历史的囚徒。

  第七章

  问对问题,才能给对答案~

  吐槽同事不领情,恨自己心太软,很委屈的说我本来有机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

  第八章 科索沃

  在国际事件中所做的任何威胁,都必须是可信的。

  大多数政治人物都是犀牛皮和超软纸巾的混合体。

  在政坛你应该避免有意树敌,因为无意之中,你早已树敌无数。

  和普京和希拉克的交往,显然不如克林顿亲近,很容易想起英国人关于法国俄国的段子~~还是那对表兄弟更能相互认同

  第九章 保守势力

  和比尔盖茨的会面,写的饶有趣味~~

  我没有让他失望,我把所有的术语都搞混了…………问题惊爆了全场,工作人员咯咯直笑,比尔也发出了奇怪的咽口水的声音。我好像在哪听过主机这个词,想可以借此炫耀一下知识,让听众大吃一惊、而我确实让他们吃了一惊。

  lair同学没写自己是怎么逃出尴尬,也许没逃出?

  关于千禧之夜的吐槽也蛮有趣~

  我不确定菲利普亲王对此有何想法,但我不奢望会是一些好话。

  家庭问题:大小儿子 两对父子 挺有趣~

  切丽怀孕了~媒体揣测:一定是阿拉斯泰尔要求的,是转移注意力的战术~ 管中一窥,也可看出阿拉斯泰尔这位亲密战友的重要~

  第十章 危机处理

  开头就吐槽不得不为迎合群众作秀~ 口袋里装着叮当作响的现金去商店什么的 ~~ 给戈登买冰激凌什么的~

  但是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做着这一切,如果我试图抱怨这一切是多么愚蠢,那整个办公室的人,尤其是阿拉斯泰尔,就会很生气。

  我还要详细过一遍一系列日常用品的价格…………面包曾引起冗长的辩论:到底该买哪一种,白面包还是黑面包,不能太健康,也不能太不健康,大家讨论的还挺像一回事

  布莱尔同同学很会卖萌嘛,很委屈的表示,做这么傻的事,不是因为向人们相信,而是因为大家喜欢~

  猎狐禁令,对权势集团的妥协?~~~~

  第十一章 对新工党的授权

  媒体对于政策越来越没有兴趣,除非这个政策会引发颇具影响的辩论。

  副首相约翰打了抗议的选民~~~

  接下来的事情,你可以想象,在宣言启动会上,即使我们不讲那些深奥而又详细的策略,而是一起大跳康康舞,也抓不住大家的眼球了。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事难以置信的严重。从另一角度看,这事也难以置信的滑稽 。

  在政治领域,直觉是多么重要,分清轻重缓急的能力也很重要,即使是在当你身边所有人都已不分主次的时候。

  关于约翰的刻画很生动~~ 唯一能让他惊恐的事情就是参加首相答问~~和王室的关系也很好玩,刚好与布莱尔和王室关系不同~ 与查尔斯的对话写出来就是电影

  第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章

  关于伊拉克战争,了解不多,但起码他说的,也许现在评价还为时尚早,我是同意的~

  第十六章 国内改革

  有的攻击…………立场中立的选民听到大概只会耸耸肩而已,这些不会在人们心里引发共鸣。前者过于夸大其词,过于沉重,它们代表的只是一种侮辱而不是论战。而那些比较轻的指控能让人接受,……更站得住脚,如果真的站得住脚,那就行了。

  大概讲和布朗的君子协定的事,解释自己为何反悔~~

  第十七章 2005 布莱尔布朗

  又开始好玩了,阿拉斯泰尔也回来帮忙了~ 吐槽沙龙~吐槽《信息自由法》吐槽戈登和《每日邮报》~参加教皇葬礼暗暗嘲笑查尔斯王子

  能看得见的病痛要尽一切代价避免。

  关于欧洲~~

  我是一个三次选战的胜出者(这让一些人赞美我,一些人憎恶我——特别是左派,因为他们认为,一个能赢得选举的革新领袖几乎是没有原则的);在伊拉克战争后我是一个造成不合的人物;我没有让英国加入欧元区。尽管我的一般立场是亲欧洲的,但对英国舆论认为合理的界限,我却小心翼翼的不肯越雷池一步。这意味着我被右派辱骂为亲欧,却又被左派辱骂成不够亲欧。

  第十八章 凯歌与悲曲

  关于申奥,八国峰会,伦敦地铁爆炸~~八卦丰富~

  在多次会面中,我再次意识到 ,倾听与诉说同样重要。知道什么时候别说话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更不用说在政治中了。从根本上说,大部分人在心理上是在四处寻找一个愿意倾听他们的人,一个对于他们想说的话有兴趣的人,一个认为他们说的话既睿智又令人兴奋的人。这一点适用于所有层次的人。

  …………良好的会面必然是听得多说得少。

  此外,还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示不同意,什么时候不要理会对方评论。

  关于俄罗斯代表团,安妮公主,菲利普亲王的段子~~ 和布莱尔自己的段子~~

  我碰到了西班牙足球运动员劳尔,试图邀他放弃皇马加盟纽卡斯尔联队,但没有成功。

  什么是冷幽默~~

  雅克·希拉克到了,他大摇大摆的走进来,就好像是拥有奥林匹克及其所有一切的主人。

  典型的法国作风:试图以一种似乎不可抵挡的姿态横扫众人。典型的英国作风:在不为人知的表层下面进行了几近疯狂的努力。

  关于布什和关于仇恨布什~

  赢得举办权后的狂喜~

  我想我围着乔纳森跳了一阵子舞,然后拥抱了他。乔纳森不是一个很愿意被别人拥抱的人,但他刚好就在那里,于是就被我拥抱了。

  这么囧,还真是Michael Sheen的角色~~

  关于希拉克,芬兰,小泉,这段子说的真是生动~

  懂得女王和总统区别的人,和不懂这一区别的人~

  布什在庭院里骑车撞倒了一个苏格兰警察~

  最后三章

  在内斗,丑闻中离任,余下的时间由戈登现眼~~

  《旅程》结束了,作为新工党的提倡人,作为一个首相,怎么评价他,那是英国人的事。作为相当长时间内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任内参与了四次战争,对此怎么评价,恐怕还未有定论。不过作为一个畅销书作者,布莱尔绝对让人满意了,起码在这本书内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并饶有兴致的讲了很多很好玩的事儿,不管你是否同意他,在此时此刻的中国,也许我们会羡慕有的国家的政治可以如此生动~~

本文标题: 旅程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9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犯罪日历经典读后感有感易经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