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8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精选点评:●看了快三年才看完,真的是我看的最久的一部著作了●不知道是看进去了还是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是一本由(法) 普鲁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8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精选点评:
●看了快三年才看完,真的是我看的最久的一部著作了
●不知道是看进去了还是怎么回事 突然觉得不那么枯燥了
●xiaoshihou
●注释详尽
●马赛尔在公爵夫人府邸的社交début。读普鲁斯特的过程就像一场永不结束的流动盛宴。
●看到第三卷结束稍微有点难受啊,前半部分是外婆病死,最后是斯万(我喜欢这个角色)快要死掉。光从情节上说,盖尔芒特公爵夫妇的形象在大贵族光环退散后,被普鲁斯特写得无情,冷酷,又不幸。圣卢,盖尔芒特公爵和德夏斯先生的同性恋倾向也不同程度地写了一点点。第三卷里很大的篇幅用在沙龙和谈话上(感谢徐和瑾先生的注释),而主角就在各种各样的名字,自我的想象和实际遭遇的现实之间追来追去。另外,自从知道普鲁斯特父亲和弟弟都是医生,看他写人的手法就很有意思,一个人的内外部变化常常是病理学式的,一群人的起起落落倒像是遗传学式的。
●其实,我没有全部看完,看得太痛苦了
●大爱啊!才子!
●大学读的书很厚很没趣
●在这一卷里,终于不再围绕着爱情啰哩啰嗦了,马塞尔对盖尔芒特夫人的迷恋在这里成了一条串起情节的主线,因对盖尔芒特夫人的迷恋去了圣卢所在的军营,回来后参加了维尔帕里齐的聚会,各人对德雷福斯案件的态度,夏吕斯的试图勾引,外婆因尿毒症去世,盖尔芒特夫人的晚宴,公爵和夫人之间一唱一和的编排。主线之外普鲁斯特写得枝蔓横生,仿佛抓到什么都要发表一下意见,戏剧、绘画、音乐,战术、贵族的谱系,家族之间性格处事的区别等,有时会读得头晕眼花的。对夏吕斯的勾引术,盖尔芒特夫人的编排术的描写让人物跃然纸上,如夏吕斯的自负与敏感,盖尔芒特夫人的虚情假意、信口雌黄,不过我觉得最生动最让人觉得好玩的反而是勒格朗丹的出场,笔墨不多,却将这个虚伪的,自相矛盾,假清高与对贵族献媚的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绝对是来搞笑的。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一):翻看摘录突然感到了孤独
“原谅我不能像应该做的那样送您回家。既然我不再想见到您,和您再多待五分钟也就没什么意思了。我有许多事要做,但我已感到很累。”可是,当他发现夜色很美,又说:“嗳!不,我也上车。月光太美了,把您送回家后,我要到布洛尼林园赏月去。您怎么不知道刮刮胡子,上别人家去吃饭,还留着几根毛毛。”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二):长句子
普鲁斯特的长句子,如美女的长腿一样让人回味无穷,直觉的描述,意识的流淌,回忆的熔炼,造就出世上无与伦比的文学艺术品(水晶体),在里面人们可以发现过去从来没有发现过的自己潜意识的秘密,欲望的秘密,女人的艺术品化也是一种物化,是强调对她的鉴赏性还是占有欲还是情感的喻体对象(不过总是有一种想达到永恒的假象,但是伟大的艺术永恒,情感未必,当然此书中的情感像被琥珀凝固在书里也达到了永恒,是因为书这个艺术品本身而达到永恒)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三):2019年读书笔记
前些天因为后知后觉周克希放弃翻译其余四卷,于是找出徐和瑾先生的译作接续。没想到今天偶然翻新闻得知徐氏已于今年八月作古,留下未完成的三卷成为又一憾事。读过徐译莫迪亚诺,觉得《地平线》第一章风格类似《追忆似水年华》,或许和译文有关,也从此信赖他的译笔。斯人已逝,重读三卷译后记之豪言“普译尚未完成,吾仍需努力”,不免唏嘘。
由于前两卷读的是周克希的译文,因此初读徐和瑾的译文时觉得有些涩,这里并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更多是风格的不同,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新的风格。
读第二卷时觉得外婆去世的篇章写得如此平淡,似乎只是在凑足字数
读第三卷时则发现这是整部小说中最为啰嗦无趣的一卷,读到了三分之一,目前为止有吸引力的文字就是探访军营的段落。沙龙里的讨论仿佛时代洪流中被后浪拍在岸边的沙石,适合黄昏取景。冗长的人名也是读法国小说第一次大量碰见。不过读到这里已经对译者在后记中为普鲁斯特的辩解与分析的精确性有了一次心里的认同。
外婆之死作为分水岭,后半部几乎全部用来记录一次无聊的社交,即便是用来作为下午茶的作料,也太过冗余。
不过从局外人来看,从想进入法国上流社会而无门径的人来看,从后世尤其是异乡人来看,未尝不是19世纪末贵族生活的挽歌。
第三卷结尾,夏吕斯和作者再次会面时的言谈举止,加之上一次的迹象,似乎已经显露出夏吕斯的同性恋倾向。果然到第四卷开头证实了这一猜想。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四):超了字数的短评无核心标题
普鲁斯特让我们更加深刻和激动得体会到,我们个体的内心、或者说我们的意识,是一个比我们认识中更浩瀚神奇而又可以不断挖掘的宇宙,也许我们从小经历的事都大同小异,然而每一个心思观点的微小转变,就像万花筒,会把排列方式都打乱,转化出一幅幅不同的图案。这样复杂和难以预测的变幻足以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望而生畏。
第三卷对上流社会无穷无尽、毫发毕现的社交勾勒比之一二两卷略显冗长,但遵循于普鲁斯特一贯围绕一件事物进行无穷遐想的禀性,其实在我们心智未开的孩童少年时代谁不是对某些久闻大名却无法亲自观摩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不断填充个人色彩的幻想呢,无论是远山后面的世界、还是村子里某一户充满传闻然而家长却竭力劝阻我们不予靠近的人家,但是等我们终于有足够的智慧和时间去接近、沉浸、思考这片“另一个天地”,其间的反差和啼笑皆非、以及再次思考后放弃偏执、回归自然规律更普罗大众的待人接物方式,这其间翻天覆地的内在变化何尝不让我们感慨万分。
最后忍不住还是想感叹一声,圣卢这种英俊多金有身份地位还忠诚体贴、多情热心带点憨性的男性友人真是基佬的绝佳依靠甚至暗恋对象,因为这种人总能给多疑敏感神经质、缺乏安全感的基佬带来温暖而坚硬的保护。正如普鲁斯特描述:“我知道,忧虑在我面前是强者,但在圣卢面前却是弱者……他刚进来,就把一清早他充分展现的活力带到了我的周围,创造了与我房间的气氛迥然相异的朝气蓬勃的环境。”
:因为事先看了某友邻阅读感想,其实弃了徐老译本,读的是潘丽珍老师的版本。
《追忆似水年华(第三卷)》读后感(五):《追忆似水年华 卷3:盖尔芒特那边》读后
或许普鲁斯特是迄今最伟大最深邃的人物。在所谓意识流中,普鲁斯特的目光如流水般看着世界,感受着世界,理解着并冲刷着世界,将其中美好优雅之物沉淀出来;然而,这目光不仅仅是普鲁斯特的,它竟然也常常融合在神的目光中,那么高远、那么深邃辽阔: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和观念、建筑、风尚、典故、贵族传统与纹章学,一切的领域中,这目光游弋其中,分辨善恶,如神一般行事,没有一点费力使劲的影子,把追随者的目光引入无尽的海洋和天空中,让人渴慕,催人明悟。
《追忆似水年华》颠覆了我的观念:普鲁斯特将贵族和上流社会优雅的一面如此精致地浮现在我面前,而在我原来的想象中,贵族社会早就随法国大革命席卷而去了,然而,普鲁斯特的追忆却让我明白,至少在一战前,一个精致的、有品位的贵族社会和贵族品质仍然是存在的,并且与上层Bourgeoisie融合着并汲取着后者的力量:那里优裕是设定的,个体在深沉的爱的眷护下成长,拥有精致而美好的教育、渴慕智力和品味,致力于艺术或科学或文学,追随着一切美好动人之物。
阅读《追忆似水年华》促成了我对卢梭的恶感的形成,虽然以前读《忏悔录》的时候还是深深震撼于卢梭那种“intus et in cute (深入肺腑和深入肌肤)”的彻底坦白;但与普鲁斯特相较之下,卢梭那种卑微的贱民性格却展现无余:《忏悔录》卷6中卢梭对在看病的路上与拉尔纳热夫人的肉欲偷情的追忆显得尤其卑贱:如果那种饥饿者之饥不择食的举止让人有所不屑的话,那么卢梭却不停地以爱和美好来圣化或掩盖之的做法则让人颇感卢梭终身未曾真正理解何谓贵族的优雅。这里不是说普鲁斯特是道德上无玷的或神圣的,普鲁斯特没有什么宗教感,常常有自卑和过分敏感之处,他在巴黎还涉足过色情场所;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普鲁斯特区分了在海边初见Albertine时那美丽的海滨少女倩影在他心中的柔美印象和随后在巴黎重逢时两人带有情欲色彩的接触和交往。普鲁斯特对此和类似事情的追忆是坦然而恬静的,他既没有谴责也没有辩护,而是将这些东西安置在人生的万花筒中更美好的东西之侧:少年在花园里整日的阅读、亲人之间真实的眷恋和守护、对优雅之物的苛刻的鉴赏能力,…而就是后者这些更珍贵之物,普鲁斯特也没有加以神圣化,而只是让它像碎片一样不经意中流淌出来,又流逝而去,因其脆弱而更动人。虽然颇有时空错位之感,我却感觉,卢梭带来的是苦涩的普世正义的尖叫,而普鲁斯特所馈赠于我的,则是真正贵族的安静的大海深沉。
江绪林 2019年9月27日星期五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