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开关》是一本由[美]吴修铭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总开关》精选点评:●信息帝国的发展史,唉,可惜读它期间发生许多事,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读进去多少,且,实在也没足够的力气重
《总开关》是一本由[美] 吴修铭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开关》精选点评:
●信息帝国的发展史,唉,可惜读它期间发生许多事,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读进去多少,且,实在也没足够的力气重读一遍
●犀利概述信息产业发展史。值得细读的一家之言
●还没有看完,但是看过的内容总想回去再看一遍
●先看了最后三章,且马住。
●更像是用信息产业发展史来论证熊彼特思想,历史的描述其实比较精彩,中间大篇幅的文字更像是商业传奇故事。最后对信息产业垄断的思考感觉值得借鉴,指出了信息产业的特殊性在于这个产业对大众思想的影响。当然出于时代的限制,这个书更多强调了信息输出的影响,对大众信息输入以及数据隐私没有涉及。不是那么非常值得精读。
●帮助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全面的思考
●貌似对历史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拿分析出来的结论来套互联网信息产业的现状有点牵强。
●惊叹于这样一部书是怎么写出来的。最近在翻阅互联网的前尘往事,从一片空白开始。是常看小说的原因吗,我从这本书爱上了历史,并看出了剑拔弩张和刀光剑影。翻译地挺顺畅的,信息量也确实很大,大赞,相见恨晚呀。
●非常好,这本书论证和立意倒是其次。但吴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互联网治理不是“多部门各管各的”(这是中国形态),相反,从无线电开始的信息产业一直有FCC这个巨头发布各种条例来规制这个产业:也就是说,大量规制互联网产业的问题本身是在参展无线电、电影、电话甚至硬件设备的基础上来适用的。但在中国,没有这些产业之前的规制,互联网产业的“非法兴起”得以实现;说白了,这是中美思考如何治理这个产业前必须要思考的“local experience”,抛开这个谈“网络中立”在中国的适用都是白谈,被遗忘权亦是。
●美国IT业发展通史、个体权利与公共权利博弈的最新章、以及苹果为什么令人厌恶。可以当作传播学补充教材。
《总开关》读后感(一):技术谈得少,其它谈得多,影响历史进程的都是利益之争。
贝尔公司上百年的绝对垄断,将很多创新技术冷藏起来,随着它的解体,这些技术得到解放,喷涌而出,孕育出了互联网这个极开放的伟大产物。而触成贝尔公司解体的不单是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思潮向自由市场倾斜,还有日本制造的崛起,逼迫美国自身做出改变。而当今美国面对中国制造的崛起,又将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又将在哪个领域重新树立领先地位呢? 值得思考。
《总开关》读后感(二):信息的总开关
原来美国的通信媒体行业发展也是受到政府的管制。而且不是自由竞争,是垄断资本主义。
Kronos Effect: the efforts undertaken by a dominant company to consume its potential successors in their infancy. 传统行业总会试图阻止新行业的进步。 带来颠覆改革的都是外人。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如同文中所说的那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我们现在接受的观点都是垄断是不好的,但是垄断真的不好吗?垄断反而能够带来效率,例如at&t,垄断时候可以带来更低的资费和更好的服务,反而是被拆分之后一下子资费上升了,通讯质量也低了。但是垄断影响创新是最大的缺点,他会试图阻碍一切可能影响他地位的新的发明,如同贝尔实验室,同时也会将手伸向上下游,形成垂直整合。
总开关的含义:文章分析了四个产业:通讯行业、有线电视行业、影视产业、互联网行业。这四个行业都是信息产业,能够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想法,从而改变一个国家的外观。
通讯产业的巨头at&t两次雄起,非常机智,第一次是和政府形成合作,的确政府更愿意和产业中尽可能少的参与者合作,效率更高。但是他打压了其他竞争可能性,受到了反垄断局和司法部的反击。第二次崛起是钻了法律的空子,名义上维持竞争,并且欢迎其他竞争者接入他的线路,实质上釜底抽薪,让竞争者叫苦不迭,铩羽而归。
无线广播行业造成了有线电视在美国发展迟缓和受阻。
《总开关》读后感(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开关
历史就是在画着一个又一个圈,每个圈好像从本质上是类似的。
特别是最近的一百年,可以说这个世界已经被人类自己彻底颠覆了。发生了那么多变革之后,乃至现在的年青人可能会觉得一百年前的生活就像远古人类生活一样离他那么遥远。
而这本书就是在展现这一百年的一些关键变革领域。从促进社会的技术角度,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影响我们那么深刻,但又没那么熟悉的改变。
无论是从无线电开始,到电影,调频广播,电视,互联网,有线电视,这一个个此起彼伏的变更都是在讲述着一些类似的故事,好比熊彼特产业兴亡的循环理论一样在反复的出现。
也相应的引出了这本书讨论的关键问题,“互联网真的与众不同吗?之前所有创新性的发明也都有过开放的时期,最后不过是为信息帝国的崛起枉做了嫁衣。而我们要讨论,或者说拭目以待的就是,互联网翻天覆地的变革性究竟能否敌得过循环现象无法避免的必然性呢?”
带着这个问题,跟着书中的脉络,重新经历了一遍这段历史,我会有一个感悟。其实书中更多的是在展现人性的本质,或者可以说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短视和盲点是无法避免的。
也就是这种短视和盲点造成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甚至看到的是,所谓的自由和民主也成为这种循环的借口。甚至于作者还认为“有线电视以及其后的互联网的崛起就不是一种革新,而是一种反革新了,两者将被集中起来的美国民众的注意力重新分散到原来的状态。”
当然,作者写了大半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看到这些无法避免的短视和盲点,更重要的是要推出他自己的观点,即为了避免历史再次进入一样的循环,需要设置一个总开关,这个开关就是基于“分离原则”的一种调控手段。类似于美国政权上的三权分立一样,将一些关键领域的托拉斯能够有效的分权限制。
就好比现在的互联网,将网络的内容和网络的渠道进行分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然作者也在类似做广告一样,以此介绍了Google的总开关的作用。
当然这个思路只能是一种参考,不能说就能完全规避掉短视和盲点,同时这个思路也只是一面之词。所以仅仅作为一种参考,也许可以帮助政府监管部门进行一些更全面的思考,也能帮助那些已经略有成就的公司吸取一些前车之鉴。当然对于初创公司而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醒,你的发展方向什么才是有前途的。也许这是这本书最大的用途。
2019-4-27
《总开关》读后感(四):信息时代,都想控制这个开关
【开放和封闭】以apple为首的封闭式阵营和以google为首的开放阵营,厮杀中,apple可能会走到最后,它整合了好莱坞影视业和AT&T通信业,打造封闭式的产业链,最后可能会把google为首的阵营打的一败涂地,android已经失控,但封闭到一定时间,必然会被新革命性技术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一个循环。
开放未必不好,但是基于开放,比如给基于开放平台上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开放平台更多的在产业链中,比如android被更多终端厂商利用,创建了基于开放的andorid系统架构下的新的手机系统或平台,与其说是一个新的系统,还不如说是一个新的UI界面,基于UI界面的类操作系统,但是就这些简单的UI系统,需要你的应用程序必须适配这样的系统,否则无法运行,所以就苦逼了这些应用开发者,更让人伤心的是那些Appstore,他们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测试体系,检测更多的手机,保证这些应用是尽可能的适配更多的机型,看吧,这就是开放的结果,当你的应用安装的时候,不能使用,你狠恼火的,我是神马东西呀。
封闭也是未必不好,苹果的产品固然有他特殊和特色的一面,然后它通过控制整个产业链,达到真正垄断的目的,通过和好莱坞整合影视和音乐类的资源,通过和AT&T强强联合控制着真正形成以封闭的阵营来对抗开放式的阵营;
说的AT&T全书基本上以他为主线,包括早期的贝尔系统,真正给AT&T创造了百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也由于其缺乏创新和垄断等导致一些新技术,几十年后才真正的发展和推广起来,在新技术面前,他们的领导者不想失去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味的打压一些进技术和创新,导致1979年的反托拉斯的条例下,被美国联邦委员会强行让其解体,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历史和信息时代就是这样,AT&T后来的回归雅正了这一点,当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信息的传输将被另外一种媒介所取代,从收音机到无线电及时,电视机到音频和视频技术,互联网之新的媒体;从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媒介的发展周期得出的规律:新信息技术的发明;新产业的建立;一段开放的发展期;最终,由行业巨头占据统治地位,掌握着信息流的总阀门;
开发和封闭只是一个状态,两种状态相互转化,相互制约,最后形成一个循环的闭路。
《总开关》读后感(五):数字化之路
《数字化生存》是一本旧书,作者是美国知名专栏作家和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中文初版于1997年,作为上世纪末稚嫩的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案头圣经”,一定程度了助推了当时中国网络经济的第一波浪潮。当年读时,还有些懵懂。经年之后,偶遇的另一本书,再次引发了重读这本网络经济经典著作的兴趣。这本书同样自美国引进翻译,书名叫《总开关—一本信息产业的传记,透析互联网的明天》。前一本书是多年前对未来的预言,后一本书是多年后对历史的回顾。而且,两本书都站在各自的时点,对相对于今天更远的未来作了预测。对比来看,相映成趣。
《数字化生存》与很多美国专栏结集书类似,这本书语言平易,通过诸多实例,预测了人类将更加依靠比特(即数字化传输和存储的基本单位)生存的趋势。书中提到的高速宽带、数字电视、电脑绘图、平板电脑、语音控制等技术预言,如今看来,大多一一全部或部分应验。结语中提出的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四大趋势,即:去权威化(decentralizing)、全球化(globalizing)、融合化(harmonizing)、赋权化(enpowering),越来越显现并深入发展。
《总开关》一书对美国信息产业从有线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电影、无线和有线电视、计算机、无线通讯、互联网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描述。揭示了垄断—分散—垄断的产业发展规律的同时,提出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到底是谁在控制着总开关的问题。这也是书名之所在。
在两书之后,结合近期看到的几篇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文章、参加的关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论坛,不禁引发进一步的遐想。试图将这些与上述两书对比打通来思考。一条人类生存方式数字化发展的不归之路俨然浮现。姑且将它成为“数字化之路”吧。
这条路起始自以电信号传输信息技术(即有线电报)的发明。当1835年美国人莫尔斯(S.F.B.Morse)首次在实验室架设有线电报机,通过由长短不同的点划信号组成的莫尔斯电码传递信息时,人类在数字化之路上正式启程。随后电信号对声音的模拟传输,实现了电话,对图像的模拟,出现了传真。
19世纪末无线电的发明,使人类的信息传输摆脱了对金属电线的依赖。无线电模拟信号改变了将一对一的传播模式,一源发射、广域接受的广播出现了。无线信号对图像的模拟和传输使电视站上历史舞台,大规模放送接受、大范围传播图像声音的电视网的出现,在方便满足人们的视听需求的同时,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人类文化的历史,继印刷术之后,再一次出现了技术对文化的深刻影响的现象。
1940年代二进制计算机的发明,是人类数字化之路的里程碑。二进制数据可以表示和运算的信息,从计算数字开始,逐步扩展,数字、声音、图像等,这些都可以更加简便统一的表示为比特(byte)。自从世间繁杂的万物都可以被整齐的还原表示成数据之后,助推人类数字化之路飞速发展的两翼之一正式具备。当1960年代,美国国防部将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的时候,人类数字化之路起飞发展的另外一翼——互联网也开始发展。
当具备了这两个翅膀之后,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尤其是近30年来,集成电路芯片处理速度依照摩尔定律速度增长,储存能力同期以几何速度加速,互联网传输带宽增伴随有线和无线通讯技术快速演进,这一切为数字化之路的不断加速深化创造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人类对于数字化对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影响的思考与研究同步发展。以计算机、手机、智能终端生产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软件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与生产的各个方面,工业信息化从企业资源计划(ERP)、柔性制造逐步发展到“工业4.0”。
当然文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不曾缺席。广播影视产业传统模式不断面临互联网技术的挑战,传统的演艺、美术等艺术的创作和传播形式不断被数字技术影响和改造。结合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实现跳跃发展的的动漫、游戏等新的娱乐形式,越来越受“被赋权的empowering年青一代”欢迎。人们欣赏艺术、娱乐身心的载体与渠道深刻地被数字化改造。
展望一下未来:大数据技术将持续融合与深化现有互联网发展,加速机器学习的速度与能力。物联网技术将使联网的概念突破目前狭义智能终端的定义,数字化的交流将扩展到万事万物。虚拟现实和全息仿真技术有可能将极大改变人机界面,使人们视听体验达到新的高度。进而改变和创新文化艺术呈现的各种形式。数字化之路不再是铁轨状的线性延伸,而可能是洪水泛滥、淹没一切。更远的未来。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人类智能被机器超越的时刻越来越近,人类与机器智能的关系将复杂到足以成为一个哲学问题。
初步总结下,上述数字化之路或能总结出以下两个规律:第一个规律是数字化发展是内容、载体与渠道的全面数字化,在这三者中,数字化技术发明时间或有先后,数字化改造的开始时间或有早晚,数字化发展的速度或有快慢,数字化的程度或有深浅,但是不会影响这三者最终全面被数字化的发展趋势。进而得出第二个规律,即:数字化发展是单向加速发展。一旦新的技术被普遍应用,新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普遍使用,人们的生活习惯一旦改变,就不可能在降级、回归、复原。就像用惯了ipad的人不可能接受只有报纸的生活。
与数字化之路可做对比的是另外的一条发展之路,有人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划分依据的大约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主流方式的演进。与数字化之路对比一下的话,不同之处主要是这条路涵盖的历史发展阶段更久远,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对于共同之处,如仅从文化娱乐方面考察,大概可以概括如下:
从农业社会到现在,人类的文化娱乐活动存在不断从实体到抽象的趋势。农业社会表现为看表演、听歌唱、远足观风景,这都需要现场亲历,内容真切;稍晚时,可以读小说、看图册、做绘画,身体与现场可以抽离,但内容有失真;来到工业社会的更晚的人,可以听广播、看照片、看电视,听录音。不仅身体抽离,而且内容还可真切反应现实;身处信息社会的现代人,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更可以虚拟出的映像,置身三维虚拟的空间;内容不仅反应现实,更可创作“现实”,娱乐高度抽象实体。大胆预测一下,处于“后信息社会”,抽象的程度继续进展的话,人类娱乐不仅内容将不再依存于现实,甚至不用可以不用依存于现实感觉器官,可直接以电波形式向大脑输入,营造视觉、听觉、感觉的环境,人脑将不再依赖“硬件”的制约,真正达到了心灵的自由,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化生存。
回顾一下,在过往的数字化之路上,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发明和进步都起源于欧美,美国人几乎在引领每一步的前行。而在今天,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已经差强可与美国比肩,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或已成为产业巨头,甚至在某些领域(如游戏)有着近似垄断的地位。那么,在今后的数字化之路上,按照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提出的在去权威化(decentralizing)的背景下,在全球化(globalizing)的形势下,中国人能否抓住融合化(harmonizing)发展的基于,从而被赋权(enpowering)发挥更大的作用呢?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出生于希腊、生长于纽约,而《总开关》的作者Tim Wu(吴修铭)则是一个出生在台湾的美国人。这或许预言着什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