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十书》是一本由[古罗马]维特鲁威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建筑十书》精选点评:●评注想当详细,但是书的内容在现在看起来并不是十分可以接受了。可以学到很多。●一些知识跟现
《建筑十书》是一本由[古罗马] 维特鲁威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元,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十书》精选点评:
●评注想当详细,但是书的内容在现在看起来并不是十分可以接受了。可以学到很多。
●一些知识跟现在衔接不上 算是入门书吧 看看就好
●维特鲁维或许不是最好的建筑家,但确是最出色的梦想家。—致敬每一个艺术家与设计师
●读这本书 需要很久很久很久吧
●建筑概论课上的基础推荐书目。古罗马至今已逾两千年,然维特鲁威的贯通思维丝毫未褪色。个人觉得对土建的各个领域也有相同的帮助。
●话说这本书还真没看过..............
● 精通几何学,熟谙历史,勤学哲学,了解音律,知晓医学,理解法律专家的规则,清晰掌握天文学和天体运行规律
●除了建造习惯古今差异,涵养及论点都很高度,智慧感十足,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导致建材化学成分的适宜性,超爱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走出历史的大神们都有点小可爱,但又叫人崇拜
●建筑资料中的精华。从Minoans开始,便已经开始注重内外环境的调节了。了不起
●这本书真是让我开了眼界,惊艳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建筑领域达到这种登峰造极的状态。中国在这方面绝对是比不了的(可以绝对这么说)。
《建筑十书》读后感(一):建筑十书
维特鲁威这个名字,不仅会想到《建筑十书》,还会想到达芬奇画的维特鲁威人。《建筑十书》包含了建筑的各个方面,让自己也知道了女像柱的由来。里面的很多记载对于我来说十分有趣,例如南方湿气重,所以人们的声音多低沉等。建筑对人类有多重要自然就不必多说了,从最早期的遮风避雨,到后来演化成今天的当代建筑,建筑就像一个生命,一直在成长。
《建筑十书》读后感(二):三年前写的学术垃圾……还是记录一下…
纵观全部十书的序言,可以看到几乎每一卷的序言都以“皇帝!”这样的句式开头,尤其是在第一书中,维特鲁威极力恭维了凯撒的功绩及其对公共建筑的关怀、对自己的恩德,第二书的序中,又用蒂诺克拉忒斯的故事邀宠,相当于在全书的开篇就铺设了古罗马的背景,提示读者该书是写给皇帝的这样一个信息。
根据维特鲁威的总结,他在第一书中提及了建筑的职能、技术的范围以及用地的区划,事实上还包括了建筑的构成,建筑学的部门、土地的健康性以及建筑三原则等。在第一书中提到的法式、布置、比例、均衡、适合以及经营,可以表明建筑在古罗马时期已经形成了清晰并且可以描述的概念和秩序,即使这六个要素与现在的表述不同,但是已经归纳出了建筑设计的合理的规则,并且这个规则在我看来非常先进。此外,维特鲁威提到了古罗马建筑学的内容,包括三项:建造房屋、制作日晷以及制造机械,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区特征,但是仍然反映出他有意识地将建筑进行了分类,并且形成体系。我认为,第一书可以说是全作中最重要的一章,“建筑学基本体系”大概就是由此卷建立。
在此前建筑史的学习中,已经提到古罗马的世俗生活发达,公共建筑都是为现实的世俗生活服务,而本书中公共建筑的篇幅也几乎和神庙一样多,明确地表明了古罗马对世俗建筑的重视。维特鲁威不仅在第一卷中就歌颂了凯撒对公共建筑的关怀,更是用第五书和第六书分别阐述了公共建筑的布置和私人住宅的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第六书中,我发现了两个很有意义的信息。
首先,维特鲁威认为住宅应该适合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群职能,其中明确提到了从事耕地工作的人群,虽然没有提及奴隶,但已经算是一个相对公允的态度来看待不同的阶层,并且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来做不同的设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功能适应性,“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不言而喻。
其次,他在第二部分中提到“心灵由于视觉做出错误的判断”,表明他已经认识到了人们往往由于主观的感受产生了错误的意向。在第六书结尾处,他用简短的一小段陈述了外行人和建筑师对建筑、对坚固美观实用三原则认识的不同,这种建筑师在图纸和脑海里的规划与使用者的实际认知和体验的差异,几乎可以看作是后来凯文·林奇所撰写的《城市意向》的雏形了,它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本观念的强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不能完全以上帝视角来进行规划。
但是与现代建筑学不太相同的,是第一书中提及并且在第十书中被重点陈述的机械。维特鲁威用大幅面阐述了牵引机、轻弩炮等机械。一方面固然显示了古罗马先进的生产力和对战争的推崇,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当时机械是被归类到建筑学中的,而在现代建筑学中,建筑的范围被缩小了,但是我想,也许我们仍然可以用一些机械方面的理论来辅佐建筑设计,或者是用现代建筑的想法去思考机械的设计,起到两者相辅相成的作用。
另外,维特鲁威在书中还提及了材料、装饰、庙宇、柱式、水的重要性、对自然的观察等。阐述了古罗马对材料的利用、高超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对希腊文化的继承,这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报告中我就不再赘述。
以上都是十书的正文内容,而序言在这部作品中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我在第一段中所提到的两篇序言一样,全书十篇序言都显示了维特鲁威比较主观的观点和言语。尽管前文提到他对凯撒皇帝的恭维和刻意迎合是本书的局限性所在,但他在其他的序言中仍然阐述了许多建筑相关的正面性信息。
在第一书的序言中,他提到建筑师所需要具备的广泛之学问,在今天仍然适用。在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我们需要同时涉猎哲学、医学、植物学、力学、地理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建筑师这个职业几乎是从诞生开始就产生了对知识储备的巨大需求,这也正是我们学习建筑专业的一个重要诉求。
其余序言中,维特鲁威又分别提到了建筑语言的表达和建筑师的品性。一个建筑师,不只需要进行设计,还需要去表达自己的设计,他在本书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历史故事来进行自我的表达,因此,建筑师实际上也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如何使用合理的语言来巧妙的表达我们想讲述的内容。与此同时,建筑师还应该具有正直的品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肩负为世俗服务的责任,同时也肩负贡献自己思想并且将前人记录传给后人的责任。
总体来说,在阅读的时候,除却序言以及一些特定情境的文字,《建筑十书》都会让我产生它并非是古罗马时期作品的错觉,其中的建筑语言以及各方面考虑的因素非常完善,即使在今天也非常具有可读性。作为一本古罗马时期的著作,尽管它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其中所包含的建筑学理论以及建筑师的价值观是超越时空的,很难想象在古罗马时期就产生如此完备的建筑体系……
《建筑十书》读后感(三):建筑三原则我们遵守了哪个?(zz)
◎王贵祥
建筑是否有其理论?建筑创作是否需要理论的支持与滋养?这本来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然而,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在许多中国建筑师的眼里,却变得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这里大约可以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建筑不需要理论。建筑是一个创作过程,理论只是那些无所事事的理论家们对于已经完成的建筑作品的事后诸葛。另外一种说法,则觉得理论是建筑师个人的事情,一位建筑师的一时灵感或突发奇想,就可能成就一件流芳千古的旷世之作。所以,所谓理论是建筑师个人遐思的产物,是建筑师主观意识的自在表现。
大约是在21世纪初年的一本权威的建筑杂志上,登载过一篇谈论建筑理论的文章,令笔者大感欣慰,终于有人讨论久违了的建筑理论了。然而,翻开书页,却不禁愕然。文章开篇就说,早在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实用、美观”建筑三原则。
维特鲁威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建筑师,这一点没有错,维特鲁威确实曾经提出了著名的建筑三原则,这一点也令人毫无异议。问题是,维特鲁威的“建筑三原则”究竟是什么?
维特鲁威在两千年前所撰写的建筑理论著作《建筑十书》中,明确提出的建筑三原则是:“坚固、实用、美观”。在后来的建筑理论发展中,这三项基本原则,又渐渐被演绎为“持久、便利、愉悦”。这本应是建筑学专业领域的常识。
其实,“经济”作为一种建筑理论范畴,是随着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伴随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原则”而出现的。早在17世纪法国的建筑理论中,就在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节约理性”的内涵。这一思想,渐渐发展成为建筑的“经济”原则。但这一原则,往往是被包含在建筑三原则中的“实用”或“便利”这一基本原则之下的。任何不实用、不便利的建筑要素,造成建筑作品的昂贵与浪费,首先是背离了建筑的“实用”原则。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维特鲁维建筑三原则中的“实用”原则,自17世纪之后,就已经包含了“经济”的内涵。但是,观察今日中国建筑的发展状况,还有几人能够坚持这一原则?建筑的经济合理性已经不再是一些投资者与建筑师关心的问题,许多建筑作品的造价之昂贵,材料之奢侈,空间之浪费,即使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与建筑师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的投资者与建筑师们,几乎陷入了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奇所说的“名利场逻辑”之中。
笔者还遇到一种情况,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偶然谈到了建筑理论问题,非常严肃地说,中国建筑界将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中的美观原则理解错了,而且,这应该归因于对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翻译之误,维特鲁威建筑三原则中的“美观”,其实应该译作“愉悦”。这样一来,建筑“美”,就成为一个主观化的东西,你感到愉悦了,建筑自然就是美观的了。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建筑的美自然也就没有了绝对的标准。而中国人却将其译作了“美观”,这样就把建筑美变成了一种客观化的东西,建筑的美观也就具有了绝对性的准则。
无疑,这位建筑师的理论修养是相当好的。他很敏感地注意到了,在建筑理论范畴中,建筑“美”是存在着“主观美”与“客观美”的差异的。但遗憾的是,他不十分清楚,将建筑三原则中的“美观”原则演绎成为“愉悦”原则,其实并非出自维特鲁威,而是西方建筑理论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17世纪中叶以后,法国建筑界曾出现了一场有关建筑美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绝对美与相对美的大辩论,有过一番十分激烈的唇枪舌剑。将建筑的“美观”原则与 “愉悦”原则渐渐合一,无疑与这一辩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维特鲁威《建筑十书》中译本,对于建筑三原则的翻译并没有错;二,由于对西方历史上的建筑理论著述翻译引进得很不够,一般中国建筑师,在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比较缺乏。
这些现象突显了一个需求:在当前中国建筑界所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建设大潮面前,如何尽可能多,也尽可能好地引进西方建筑史上的重要理论著作,为中国建筑师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滋养。
可喜的是,在建筑界与出版界这样一种欲发又止,沉闷郁滞的情势下,我们见到了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新译本问世。这个译本不仅插图丰富,相关文献脉络清晰,而且文字翻译也最大程度地接近了其所依据的英文本。书中所附的“《建筑十书》文献目录”、“所见稿本清单”、“评注”及“索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凸显了英译者、中译者在学术上的严谨态度。可以说,这不仅是一本可以阅读,从中汲取营养的重要理论著作,也是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具有原典意义的著作。
记得在阅读高履泰先生的《建筑十书》旧译本时,有时遇到不甚理解的部分,找到英文译本对照,往往对于中译本中的个别译法有不甚了了的感觉。这当然主要是因为,高先生的译本来自日译本的缘故。经过的翻译次数越多,译文距离原文可能产生的歧义越大,这本就是难免之事。
希望翻译界、出版界的这些努力,不仅在艺术史界,而且在建筑界,包括建筑教育界,以及在读者中,能够引起一点小小的波澜,从而使中国建筑理论的知识体系,多少能够与一脉相承、历史久远的世界建筑理论体系多一点联系,少出一点连“建筑三原则”都搞不明白的低级笑话。甚或,即使是一点热衷于理论思考的小小热潮,则可以算得上是对中国建筑思想与建筑创作方面实实在在的贡献。
(作者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建筑十书》/[古罗马] 维特鲁威 著 陈平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9
原刊《北京青年报·青阅读》http://bjyouth.ynet.com/3.1/1304/12/7942578.html
《建筑十书》读后感(四):zz 维特鲁威书中的趣味掌故
张治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师
历史悠久、才人辈出的古典拉丁文学,在中世纪以后经受了一定程度的损毁亡佚。据说以诗文名世的著作遭灭顶之灾的最多,惟有实用学科的“知识类书”往往幸免于难,比如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和后人的摘录本,比如小塞涅卡的《物理探原》,比如介绍造饭的烹饪书《老饕》A picius,还有弗隆提努斯关于罗马水利工程的名著《论水渠》(这个规律不见得可靠,书籍之传存流失往往是很偶然的事)。罗马帝国初期的建筑师及学者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约公元前90-前20年)所著作的《建筑十书》,也是如此。
这是“从古代幸存下来的惟一一本保存完好的全面的建筑学论著”(见《罗马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中译本第400页)。在古罗马大学者瓦罗的《教育九书》(disciplinarum libri novem )中,建筑学与医学一起,被当成后来奥古斯丁等人所提出的七门人文学科之附庸。西方传统也曾把建筑学放在“实用七术”(SevenM echan-ical A rts,关于具体是哪七术说法不一)之中,乃是那高高在上的“人文七艺”(SevenLiberal A rts)之补充。以m echanic(机械的)这样的形容词来界定这类学科的性质,对应于liberal(自由的),似乎以为其中学人心智投入不多,所用之学理知识多渊源于其他尤其是人文诸科。因此毫不奇怪的是,维特鲁威在书中开列建筑师需要学习绘图、几何学、算术、光学、音乐学、法律、天文学等等,从而辅助其人完成设计方案,甚而还要学习哲学和历史,以“洞察自然物性和人生真谛”,从而为塑造木石中的艺术主题而获致灵感。以古观今,“今天,学科的人为划分,尤其是建筑学(工科)与艺术学(文科)的分家,导致了无数‘专家’的出现和‘通人’的奇缺,也导致了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文精神缺失的悲哀”,此书译者陈平先生如是感慨。
单从建筑史或艺术史的角度看,《建筑十书》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很明显的。优点在于这是古代人自己留下的文献资料,维特鲁威承前启后,总结希腊化时代的建筑学经验,为此后帝国的公私营造工程提供了可行方案。比如柱式的概念和以人体比例为基础的模仿理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们将之发扬光大。缺点在于,维特鲁威著书于“三寡头”时期,他还没能亲历帝国时代那些恢宏雄奇的建筑奇迹,“另外,作为一个天生的保守者,他忽视了变革的共和国时期的建筑物”(《罗马的遗产》)。关于这些,专业人士自有更为深刻高明的见解,毋庸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多嘴。我所感兴趣的,其实只是其中零散可见的一些掌故而已。“正因为零星琐屑的东西易被忽视和遗忘,就愈需要收拾和爱惜……好比庞大的建筑物已遭破坏,住不得人、也唬不得人了,而构成它的一些木石砖瓦仍然不失为可资利用的好材料”(钱锺书:《读〈拉奥孔〉》)。
这些好材料,比如关于共鸣缸的记述(5 .5 .1- 8)。亚里士多德的《问题集》(11.8- 9,中译本页314注释6出处有误)虽然就提到了陶缸尤其是青铜缸埋进土中产生更强回音的原理,但是并未说这个原理适用于剧场,“这是维特鲁威所列举的希腊建筑具有高度技术特征”的一个实例,他在书中详尽介绍了不同形制的剧场摆设共鸣缸的具体方案,配合中译本书后所附图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这则技术细节的介绍,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了解希腊罗马戏剧演出的具体情况。维特鲁威自己也说道:齐塔拉琴的演奏者(中译本将C ithara译作里拉琴,等于是以今世之类目名称代之,在此略显不确,尤其是里拉往往被用以翻译拜占庭时期的三弦梨形乐器lyra),若想要更大声(中译本译作“更高的调子”),可以转向舞台的木门,产生共鸣效果。但剧场若是以坚石筑成的,则只好借助于共鸣缸了。以前我读罗念生关于古希腊戏剧史的介绍,看到他说喜剧演员借助于面具上的嘴部传声,可使上万人的剧场同时清楚地听到每一句台词,觉得难以置信,维特鲁威说的共鸣缸,倒是更为靠谱的工具。又比如希腊剧场里的舞台布景,罗念生只说“很简单”,“通常是庙宇或宫殿的前院”,维特鲁威则说得更为详细,分别了悲剧、喜剧和萨提尔剧的不同装饰思路,这是后世研究这一问题最重要的书面文献依据,由此而知罗念生说的只是悲剧的布景。
另外有两个有特别价值的好材料,见第七书序言,作者先讲述了关于拜占庭的阿里斯托芬的故事,此人学问极大,在希腊化时期供职于埃及的托勒密王国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他受命担任诗歌朗诵比赛的评委,提出第一名应该授予最不受观众欢迎的诗人,理由是此人朗诵的是自己的作品,受人喜爱的诗人朗诵的都是剽窃之作,而裁判应该关注原创作品。这故事虽然不见得可信,但显示了图书积累的时代,人们的学术意识逐渐萌生,对于原创与剽窃始有分别之心,裁判的意见代表着文学批评的价值观,而文学批评是建立在文献考据索隐的基础上的。
另一个故事更不可信,维特鲁威把一个公元前4世纪以诋毁荷马史诗闻名的学者左伊卢斯(Zoilus)交给公元前3世纪的国王判以死刑。这个虚妄的掌故也有“可爱”之处,即在于它反映出古时人们对于荷马史诗的热爱,以及对于评判往古作家时缺少“温情与敬意”之辈的厌恶。中译在此也有一点儿小瑕疵,即译到“有些著作家说他被菲拉德尔夫斯(Philadelphus)钉上了十字架”处时,没有注意到那个“菲拉德尔夫斯”指的就是前面说的“国王”托勒密二世(这个诨号应译作“爱姊者”),将之当成了另外一人。
此外诸如第六书“私人建筑”,详细介绍了希腊罗马社会的私人住宅屋舍的各种细节,包括构造、采光等问题,第七书“建筑装修”,谈地板、墙面、穹顶的修饰,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细节与文化心理。还有关于柱式名称的神话来历,攻城拔寨中的历史插曲,古希腊哲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言论,等等,都是我们今天这些建筑学以外的读者翻阅维特鲁威此书而津津乐道的段落。陈平先生贡献的这部译本,论精密、详赡、典雅,都远超出20余年前高履泰先生的旧译本(2004年曾重版;如上文所言的那个专名,Philadelphus,高先生当成地名来译),图文并茂,必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
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9-12/23/content_1781109.htm
《建筑十书》读后感(五):维特鲁威与古典人文主义传统(陈平)
察看国内的学术网站,发现涉及《建筑十书》的文章极少,像样的研究也几近空白,这说明维特鲁威基本上未进入国内学界的视野。这与此书在建筑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不相称,也与我们这个“建筑大国”不相称。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到如今,建筑师或学者们对此书的热情一直没有衰减过,反复进行校勘、翻译和解读。反观国内发表的一些涉及维特鲁威的文章,其主要知识点依然停留在一个世纪前西方人的认知水平上。
回顾维特鲁威在中国令人沮丧的接受史,原因可能有许多,如翻译语言问题、学术制度问题,对西方古典学和建筑理论的研究和译介重视不够的问题,以及专门人才培养的问题,等等。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抑或就是无论在建筑学还是其他学科,都仅仅将此书视为一本古代科技书,重视它的实用主义,忽略了其文化史意义。单从书名来看,《建筑十书》主要是一本建筑技术手册,从城市选址、建筑类型、建筑材料一直讲到施工机械和构件细节。为何西方学者对它的翻译与研究的热情持久不衰,尤其是近年来出现了研究出版的热潮?除了建筑学的史料价值外,它还是一部真正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它以建筑为中心话题,广涉哲学、历史、文献学、数学、几何学、机械学、音乐学、天文学、测量学等诸领域,所记载的不少史料在其他文献中已难觅踪影!在西方,每个时代对《建筑十书》的理解都不一样,建筑师和理论家遇到新问题,便会返回到维特鲁威这一源头。
维特鲁威生活在罗马共和制向帝制过渡的重要转折期,他在文化上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不遗余力地维护从古希腊继承下来的人文价值观和建筑理想。他在书中强调建筑师的教育、知识的统一性、建筑的意蕴、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伦理、人类健康与环境等问题。他的这些主张鲜明地体现了古典人文主义的传统,其核心便是强调公民的美德与教化,重视知识、理性与规则的价值。
维特鲁威开列出建筑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具体科目。在维特鲁威的课程菜单中,有绘图、几何学、算术、光学、历史学、哲学、音乐学、医学、法律、天文学,从他书中所涉内容来看,还包括古典文学、古文献学和写作。一个人当然不可能成为所有这些学科的专家,但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大多有实际用途,比如绘图和几何学是建筑视觉传达的基本手段;音乐学有助于剧场设计,对调校弩炮弹索也有用;法律有助于妥善处理界墙、采光等方面的问题,防止法律纠纷;医学有助于建筑选址;天文学有助于制造日昝;如此等等。
令人惊讶的是:维特鲁威竟将哲学和历史这类无实际“用途”的纯人文科目也列入必修课程。对维特鲁威而言,一个理想的建筑师应洞察自然物性和人生真谛,学习哲学可以修身养性,戒除贪念,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平和心态,行事开明而公正,不致沦为贪婪钻营之徒;历史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他无法想象一个建筑师若对历史知识浑然不知,如何能恰当地设计建筑和装饰雕塑?
在维特鲁威之前,尚未有人对建筑师的素质提出如此高的要求,他的动机是什么?在维特鲁威的心目中,建造与帝国相称的建筑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从事这一职业的建筑师应是备受人们尊敬的人。
维特鲁威身体力行,为世人提供了理想建筑师的范例。他的博学是历来公认的,他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抱定终身学习的理想;他熟悉希腊科技与历史,关注当下的建筑与艺术走向,卢克莱修、西塞罗和瓦罗的思想频频在他的著作中得到反映。他超越了工匠手册的写作传统,要建立一套成体系的建筑书写模式。维特鲁威的这一写作传统,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由西方建筑师继承并发扬光大。在每卷书的前言中,他采用高雅雄辩的文体,高屋建瓴地阐述内容主旨或进行学术综述;在叙述技术细节时,使用了类似于技术说明书的语言,使作坊中的工匠们也能够接受。他善于通过比喻来论述深奥的道理,比如,为了说明建筑木材必须要在秋冬季节采伐的道理,他举怀孕妇女为例,说怀有身孕的妇女体内的营养大量被胎儿吸收,母体便不可能很健壮;而当婴儿出生后,母体开始大量吸收养分,身体便迅速得到恢复,变得与以前一样强壮。同理,当秋季来临,树木的果实已经成熟,并开始大量吸收大地的养分,木质变得紧密结实。反观我们当今出版的同类技术书和教材,其生动性和说服力或许远不及这本2000多年前的建筑手册。
《建筑十书》中有相当篇幅是对古代人文背景知识的描述,今天专业教科书的作者,或许不会像维特鲁威这样,在叙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讲这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如讲到城镇选址时,他提到古人在迁徙途中,以聪明的方法来判定一个地方是否宜于居住,是否有利于健康:他们会观察已牺牲的当地羊只,看它的肝脏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便再杀一些羊只进行检查,因为若当地的河水草木不利于动物生长,必然也不利于人类健康。
对人类本身的关注和研究是维特鲁威设计的前提,这一信念如一条红线贯穿于他的书中。大到为城镇选址时要注意的风向和朝向,小到台阶的设计不至使人上台阶时感到吃力。各种功能不同的房间,其朝向要有讲究,冬季餐厅和浴室傍晚时分要暖和些,所以应朝西;卧室和书房早晨需要良好的光线,所以应朝东,等等。他提醒过道和楼梯间要开窗,以防搬运重物的人在黑暗中相互碰撞;甚至还说在做餐厅地坪时要考虑到光着脚的仆人走在地板上不会受凉。
到目前为止笔者见过四种《建筑十书》的英译本。最早一版由哈佛大学著名古典学教授摩尔根(Morris Hickey Morgan)翻译,哈佛大学出版社1914年出版。此版本代表了20世纪初叶西方古典学术的最高水准。其次是“洛布古典丛书”中的拉—英双语本,英译者为英国诺丁汉大学学院古典学系教授格兰杰(Frank Granger)。全书分为两卷,分别出版于1931年和1934年。格兰杰译本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维特鲁威抄本。第三个英译本于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译者为芝加哥大学美术史副教授罗兰(Ingrid Rowland)。这个版本以著名的乔孔多修士所编辑的印本为底本,参考了罗泽本和克罗恩本等经典拉丁版本。最近一个英译本由企鹅图书公司2009年出版,被收入“企鹅经典丛书”。其目标读者是那些初涉古典主义建筑传统的学生与读者。
经剑桥大学出版社授权,北大出版社版《建筑十书》中译本选择了罗兰本为底本,它的评注文字量超出了原典,总图量超越1000幅,涵盖了维特鲁威论及的所有领域。至2007年,罗兰本已经第9次重印,其受欢迎程度可窥一斑。
http://int.gmw.cn/2019-06/28/content_4439248.htm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